“媒体地震”过去,遗忘已经开始
“媒体地震”过去,遗忘已经开始
受一篇文章的提醒,才意识到512地震过去已近2月,但恐怕在多数人的心中,四川地震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尽管“5月12日,我们都是汶川人”感天动地,但仅仅2个月过去,“汶川人”依然在帐篷里苦熬日子,“我们”又重新忙起了自己的鸡毛蒜皮,周正龙,俯卧撑,上海袭警,日本G8,新的媒体热点吸引着更多闲人的目光。奥运圣火传递的火炬手们也不再需要默哀、募捐,而纷纷抓住机会“秀”自己,就像地震前一天(5月11日)的福州舞蹈老师一样,步伐轻盈,身姿曼妙。
作为灾区以外的人,与其说是感受了地震,不如说感受到的是“媒体地震”,被铺天盖地的媒体所控制,被精细过滤的画面所包围,被动人心魄的场面所感动。媒体让我们看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让我们哭就能哭得泪流满面,让我们坚强就能马上握起拳头。而当薄情的媒体追逐新的热点时,四川也离我们渐渐远去。
幸好还有一根筋的媒体,比如中青报的冰点周刊。7月9日的特稿《第三方角色》依然在关注地震,这是冰点关于地震的第4篇特稿。在与时间赛跑的媒体大战过后,冰点的独特视角和味道体现出一贯的价值。从人类学的角度记录这次地震,从被刻意引导和过滤的地震新闻富矿中挖掘出新的线索。在电视画面里,生活在帐篷里的灾民井然有序的笑逐颜开,而在本文中“帐篷里的热浪稠密得成了一道有形的墙”。面对电视镜头里“被切割的世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找到了定位:“媒体和现实之间,我们站在中间”。在电视机前哭得稀里哗啦的人们到了真正的地震现场,却没有太多感觉,“不觉得太惨,也不觉得悲痛”,虚的存在反而盖过了活的现实,“媒体地震”的威力何其大哉。然而,“媒体地震”来的猛,去得也急,一阵风过后,谁还管地震灾区的一片狼藉?
生活还要继续,遗忘在所难免。祈望卢跃刚笔下坚强乐观的“四川人”能遗忘得尽量快些,而灾区之外的“我们”遗忘得能稍微慢些!
受一篇文章的提醒,才意识到512地震过去已近2月,但恐怕在多数人的心中,四川地震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尽管“5月12日,我们都是汶川人”感天动地,但仅仅2个月过去,“汶川人”依然在帐篷里苦熬日子,“我们”又重新忙起了自己的鸡毛蒜皮,周正龙,俯卧撑,上海袭警,日本G8,新的媒体热点吸引着更多闲人的目光。奥运圣火传递的火炬手们也不再需要默哀、募捐,而纷纷抓住机会“秀”自己,就像地震前一天(5月11日)的福州舞蹈老师一样,步伐轻盈,身姿曼妙。
作为灾区以外的人,与其说是感受了地震,不如说感受到的是“媒体地震”,被铺天盖地的媒体所控制,被精细过滤的画面所包围,被动人心魄的场面所感动。媒体让我们看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让我们哭就能哭得泪流满面,让我们坚强就能马上握起拳头。而当薄情的媒体追逐新的热点时,四川也离我们渐渐远去。
幸好还有一根筋的媒体,比如中青报的冰点周刊。7月9日的特稿《第三方角色》依然在关注地震,这是冰点关于地震的第4篇特稿。在与时间赛跑的媒体大战过后,冰点的独特视角和味道体现出一贯的价值。从人类学的角度记录这次地震,从被刻意引导和过滤的地震新闻富矿中挖掘出新的线索。在电视画面里,生活在帐篷里的灾民井然有序的笑逐颜开,而在本文中“帐篷里的热浪稠密得成了一道有形的墙”。面对电视镜头里“被切割的世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找到了定位:“媒体和现实之间,我们站在中间”。在电视机前哭得稀里哗啦的人们到了真正的地震现场,却没有太多感觉,“不觉得太惨,也不觉得悲痛”,虚的存在反而盖过了活的现实,“媒体地震”的威力何其大哉。然而,“媒体地震”来的猛,去得也急,一阵风过后,谁还管地震灾区的一片狼藉?
生活还要继续,遗忘在所难免。祈望卢跃刚笔下坚强乐观的“四川人”能遗忘得尽量快些,而灾区之外的“我们”遗忘得能稍微慢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