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结构专家 陈祥福
著名建筑结构专家 陈祥福
几百米高的建筑,想来都有点“高处不胜寒”,陈祥福是著名建筑结构专家,也是我国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专家,是个经常是仰着头和高空打交道的人。没想到,年过六旬的他,却很谦和、很善谈。岁月的磨砺让他不断追求,智慧与自信却不问世事变迁地依旧是年轻时。
三十六岁的第一篇论文
这里,古老的桫椤树影,映在沱江澄澈的水面;这里,塔、亭、殿相依庄重典雅的木门寺里,钟鼓迎接着晨曦与黄昏;这里,沉睡了数千年的石刻佛像依旧恢宏流畅,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有宋流风。即使泉井镇上那脊吻残损、檐牙剥落的百年老屋,也苍凉凝重。建筑、艺术文化是她的灵魂,她就是四川资阳。
1942年11月9日,陈祥福就出生在这里,带着建筑的灵性,带着艺术的气质,带着结构的科学。1967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这一年的北京,故宫的黄色琉璃瓦、红色宫墙徜徉在微醺的风中,一如往昔。而中南海内,烽烟初起,文革轰轰烈烈。正值风华之年的他,踌躇满志,打算在这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站在广阔美丽的土地上,他握在手里的,不是铅笔,而是铁锨;他不是设计者和计算者,而是纯体力劳动者。劳动锻炼、下放基层,从部队到小汤山,从北京到成都。
1976年,陈祥福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北京。“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北京平静了、也更理性了,他成熟了、也更坚韧了。当一支笔、一张书桌放在他面前时,终于,夙愿以偿,科学的春天又来了。那一刻设计与研究的欣慰,无法言表,尽管等得如此长久,如此艰辛。
两年后,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那时,他36岁。36岁发表第一篇论文,现在看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这篇文章,不仅仅体现了他的智慧,还更多的融入了他百折不挠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也是他的宣言:我不但回来了,我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人民而加倍奋斗。
超高层建筑情结
自古,建筑的高度从来都为人所关注,这多半是出于对天的崇拜、对地的仰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我国67.1米高的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尖、直的哥特式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垂直向上”、“仰望上帝”,这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晶。
在二战后的繁荣岁月里,美国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竞相拔地而起。1974年,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建成,以443米的高度居当时世界之冠。那时的摩天大楼,除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之外,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欣欣向上的昂扬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成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城市繁华的象征。
另一方面,这些超高层建筑也陷入是非之争,在安全保障、环境影响等方面,遭到了质疑。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陈祥福坚决地认为,中国应该科学地发展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而且要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个问题,他有非常深刻而现实的研究。“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挤,土地资源枯竭,人类必然走向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解决日益紧张的居住问题。”
他既是著名建筑结构工程专家,又是岩土工程专家,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建总公司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等兼职教授,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虽然他已年过六旬,但仍旧工作在设计第一线。亲自主持大型项目设计或担任结构专业负责人,每年要审定若干大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非常忙碌。
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超高层建筑定义在40层以上,100米以上。在我国,根据不同结构和地震烈度来确定,如北京钢筋混凝土筒体超过120米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划分标准也将改变。建筑物越高,技术越复杂,自然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载以及地震影响就越大,所以,超高层建筑对结构、地基的要求是很高的。
依山傍海的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彩帆、金沙滩,被誉为齐鲁第一楼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就耸立在这里,南面碧波万顷的大海,俯视奥运百舸争雄,北视翠色迷眼的浮山山脉。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大陆最高建筑,亦是采用箱基的世界最高建筑。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设计,陈祥福是设计总负责人。
青岛国际金融中心,58层249米高,国际水平的5A智能化大厦。气宇轩昂、卓尔不凡,凝重从容中彰显出尊贵,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是集成创新的作品。大厦为扇形平面,采用后张无粘接预应力技术,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体系,强风化花岗岩地基,箱型基础,旋转餐厅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悬臂大梁跨度为10米,两角顶为悬挂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平板,空间钢结构红屋顶,96年封顶,投入使用后,用户反应很好。
多年来,陈祥福长期辛勤工作在设计与施工第一线。除了青岛国际金融中心,他还主持设计卡塔尔国外交部大楼、北京万达广场、天津奥运新城等60余项工程,获部级一等奖4项;主持施工福州新世大厦、无锡商贸中心等10余项工程;出版《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等10余部专著, 其中《中国桩与深基础理论与实践》(英文)获部级一等奖;创新科研成果10多项,其中两项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结构计算软件三套,一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2项;处理国内外重大工程技术难题10余项……
建筑需要集约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在哲学审美上,注重达观平和的世俗情趣;在建筑材料上,以砖、木为主。所以,现代的高层建筑领域更多借鉴了西方的结构理论、技术理论,超高层建筑尤其如此。当国家大戏院、国家体育馆宣布中标结果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自己的建筑在哪里?建筑领域,在学习了国外的经验技术之后,如何从它的影子中走出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
今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陈祥福说,“建筑领域,同样面对着创新这一课题。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我们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不能被洋人牵了鼻子走。创新型国家,应该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成果最为重要。如今,专利技术已经控制了市场、资源甚至社会。”而他,始终走在前面,他是我国深基础工程建筑技术开发的开拓者之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精粹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最近,多年经验积累和思索之后,陈祥福研究出一套新的理论——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
卡塔尔外交部大楼高231米,是中建总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项目,被誉为国际第一幢网状交叉斜柱外框、内筒结构体系建筑,是其得意之作,也是他的“用武之地”。这个建筑结构非常有挑战性,他说,“这个大楼,是卡塔尔的最高建筑,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必然倍受瞩目,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难点很多。首先,当地‘卡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地质构造,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须采用高压注水泥浆的方法处理地基;其次,它的结构很‘酷`,是国内建筑不能比的。外框架为空间网状斜柱框筒结构,不对称式偏心荷载,楼板悬臂,预应力环梁,最顶端有钢结构大穹顶,整个建筑幕墙外采用铝合金遮阳板……这些特殊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难度很大,你必须做好每一个节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与国内建筑不同,外交大楼的大厅在地下二层,采用下沉式进楼方式。大穹顶高20多米,主要是散热装备,重效果,轻利用,外表面装饰设计则体现阿拉伯文化特色。另外,无加强层,无避难层、无防火层等设计也是国内所未有,在国内建筑领域开创了又一先河。”
对于“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理论,他说,目前,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深基础设计方法,主要按静力平衡法进行设计,在确定了超长桩的数量之后,再根据《规范》验算基础的沉降。在高层建筑超长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研究中,主要采用半理论、半经验的等代实体深基础方法和采用弹性力学来分别计算群桩的沉降值。往往沉降计算理论值远比实测值要大。根据长桩控制沉降好、短桩承载好的特点和地基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地基应力、应变分析,地基的综合刚度对基础的沉降起决定作用,由此提出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改变“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的传统设计方法。
思索中积累知识,实践中增加经验,突破中提出创新。陈祥福提出的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是桩基设计的历史性突破,工程应用表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节能,社会职责
作为建筑结构专家,陈祥福从技术上为建筑领域作出贡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出谋划策。
建筑节能在能源资源节约中占有重要地位,去年,建设部就把建筑节能列为工作要点,几次刮起全国范围的“节能风暴”。今年“两会”上,他的提案《建筑节能自主创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中的问题和对策》,新华社发通稿,再次引发创新节能科技的讨论。他说,“建筑节能不仅需要政策土壤,还要有创新节能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保障才是建筑节能的‘源头活水’。”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制品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建筑节能企业中能够自主创新的企业少且分散,尤其体现在标准制定中,企业专利标准化、技术专利化尚未形成,假冒伪劣产品、仿名牌产品充斥市场,侵权实例很多。节能建筑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太阳能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和地热源热泵技术,而遮阳技术和门窗技术大多数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建筑节能产品取决生产商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由开发商左右,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政府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保护专利的政策法规之后,知识产权战略不成熟,使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分离。建筑节能除了新建公用建筑和住宅外,大量的旧建筑要进行节能改造,这更需要技术、管理创新、机制创新。
对此,他建议,“建筑节能的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研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除了制定各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验收规程和节电节水节能设备标准以外,要制定一些法则和强制性条文,鼓励自主知识创新、保护专利技术、规范建筑节能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用户利益;成立建筑节能行业协会,包括开发商、建筑节能企业、研究院所、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律师和施工单位等,适当重组整合建筑节能企业和专利技术,把成熟专利技术列入国家标准;科技部应加大建筑节能重大技术研究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产生更多的建筑节能原创性成果和专利,增加国际竞争力。”
难忘古镇,抗战文化
一个出生在资阳的建筑师,对于古镇,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从小耳渎目染埋下的感情,还是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兼而有之吧。
李庄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距四川宜宾市20余公里的长江南岸江畔。有各种庙宇、宫观、殿堂40余座,镇子周围修建了著名的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慧光寺等15座古建筑,所以,它亦是中国古建筑汇集的名镇。
李庄自南北朝到隋唐都是县城所在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同济大学、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中国营造学社先后迁入。这里,一万多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有爱国志士,也有学术精英,如童第周、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杜公振、邓瑞麟、傅斯年、吴定良、陶梦和、李济,现我国两院几十位院士都与它有缘。
对这个浓墨重彩又少为人知的古镇,陈祥福对它怀有深深的感情,他不是像诗人那样吟诵,而是为它的保护开发做了些切切实实的事情。他提出了它的抗日战争文化,并提议将它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针对李庄的整体规划建设,他建议,“国家立项解决建设资金,搞好李庄古镇规划设计;按“修旧如旧”原则搞好文物古迹的维修和恢复工作;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建行政李庄镇, 确保李庄古建筑、古街区。”
参政议政,人文关怀
陈祥福既是专家学者又肩任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他的视线从学术界一直延伸到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着搬迁户、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为弱势群体的仗义执言,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城市都热火朝天地进行旧城改造,在房屋拆迁中,引起很多纠纷和矛盾。个别地方,随意拆迁百姓房屋,而且补偿不到位,违法、违规, 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他建议制定“房屋拆迁法”,“城市建设严控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房屋拆迁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要注意其使用年限,杜绝浪费;房屋拆迁过程中,依法同群众协商,照顾群众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问题, 不损害群众利益;不能利用行政和司法权力,违法违规,强行拆迁群众房屋;房屋价值评估,要考虑到房屋位置、使用年限、结构体系和力学指标,作出合理的房屋价值评价。”
针对农民工问题,他一针见血地说,“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光凭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还是要从法律、法规上来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建议国家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就业环境、按劳取酬、职业安全、生活条件、社会保障、教育卫生,都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作为基本的生存权利,切实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和‘住房难、住房贵’等问题,都应定制与之相适应的法规。“
万丈高楼从地起,建筑向高空伸展难,向地下深进更难。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步步高、尺尺深。陈祥福,把手笔留在高空,把心智留在大地。他的心永远深深的寄托于这片土地,关注着它的发展与辉煌。就像成熟的麦穗,扎根在土地,腰弯向土地。
几百米高的建筑,想来都有点“高处不胜寒”,陈祥福是著名建筑结构专家,也是我国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专家,是个经常是仰着头和高空打交道的人。没想到,年过六旬的他,却很谦和、很善谈。岁月的磨砺让他不断追求,智慧与自信却不问世事变迁地依旧是年轻时。
三十六岁的第一篇论文
这里,古老的桫椤树影,映在沱江澄澈的水面;这里,塔、亭、殿相依庄重典雅的木门寺里,钟鼓迎接着晨曦与黄昏;这里,沉睡了数千年的石刻佛像依旧恢宏流畅,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有宋流风。即使泉井镇上那脊吻残损、檐牙剥落的百年老屋,也苍凉凝重。建筑、艺术文化是她的灵魂,她就是四川资阳。
1942年11月9日,陈祥福就出生在这里,带着建筑的灵性,带着艺术的气质,带着结构的科学。1967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这一年的北京,故宫的黄色琉璃瓦、红色宫墙徜徉在微醺的风中,一如往昔。而中南海内,烽烟初起,文革轰轰烈烈。正值风华之年的他,踌躇满志,打算在这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站在广阔美丽的土地上,他握在手里的,不是铅笔,而是铁锨;他不是设计者和计算者,而是纯体力劳动者。劳动锻炼、下放基层,从部队到小汤山,从北京到成都。
1976年,陈祥福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北京。“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北京平静了、也更理性了,他成熟了、也更坚韧了。当一支笔、一张书桌放在他面前时,终于,夙愿以偿,科学的春天又来了。那一刻设计与研究的欣慰,无法言表,尽管等得如此长久,如此艰辛。
两年后,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那时,他36岁。36岁发表第一篇论文,现在看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这篇文章,不仅仅体现了他的智慧,还更多的融入了他百折不挠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也是他的宣言:我不但回来了,我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人民而加倍奋斗。
超高层建筑情结
自古,建筑的高度从来都为人所关注,这多半是出于对天的崇拜、对地的仰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我国67.1米高的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尖、直的哥特式建筑,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垂直向上”、“仰望上帝”,这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晶。
在二战后的繁荣岁月里,美国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竞相拔地而起。1974年,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建成,以443米的高度居当时世界之冠。那时的摩天大楼,除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之外,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欣欣向上的昂扬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成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城市繁华的象征。
另一方面,这些超高层建筑也陷入是非之争,在安全保障、环境影响等方面,遭到了质疑。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陈祥福坚决地认为,中国应该科学地发展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而且要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个问题,他有非常深刻而现实的研究。“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挤,土地资源枯竭,人类必然走向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解决日益紧张的居住问题。”
他既是著名建筑结构工程专家,又是岩土工程专家,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建总公司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等兼职教授,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虽然他已年过六旬,但仍旧工作在设计第一线。亲自主持大型项目设计或担任结构专业负责人,每年要审定若干大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非常忙碌。
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超高层建筑定义在40层以上,100米以上。在我国,根据不同结构和地震烈度来确定,如北京钢筋混凝土筒体超过120米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划分标准也将改变。建筑物越高,技术越复杂,自然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载以及地震影响就越大,所以,超高层建筑对结构、地基的要求是很高的。
依山傍海的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彩帆、金沙滩,被誉为齐鲁第一楼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就耸立在这里,南面碧波万顷的大海,俯视奥运百舸争雄,北视翠色迷眼的浮山山脉。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大陆最高建筑,亦是采用箱基的世界最高建筑。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设计,陈祥福是设计总负责人。
青岛国际金融中心,58层249米高,国际水平的5A智能化大厦。气宇轩昂、卓尔不凡,凝重从容中彰显出尊贵,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是集成创新的作品。大厦为扇形平面,采用后张无粘接预应力技术,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体系,强风化花岗岩地基,箱型基础,旋转餐厅下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悬臂大梁跨度为10米,两角顶为悬挂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平板,空间钢结构红屋顶,96年封顶,投入使用后,用户反应很好。
多年来,陈祥福长期辛勤工作在设计与施工第一线。除了青岛国际金融中心,他还主持设计卡塔尔国外交部大楼、北京万达广场、天津奥运新城等60余项工程,获部级一等奖4项;主持施工福州新世大厦、无锡商贸中心等10余项工程;出版《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沉降计算理论及工程实例》等10余部专著, 其中《中国桩与深基础理论与实践》(英文)获部级一等奖;创新科研成果10多项,其中两项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结构计算软件三套,一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2项;处理国内外重大工程技术难题10余项……
建筑需要集约创新
我国传统建筑,在哲学审美上,注重达观平和的世俗情趣;在建筑材料上,以砖、木为主。所以,现代的高层建筑领域更多借鉴了西方的结构理论、技术理论,超高层建筑尤其如此。当国家大戏院、国家体育馆宣布中标结果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自己的建筑在哪里?建筑领域,在学习了国外的经验技术之后,如何从它的影子中走出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
今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陈祥福说,“建筑领域,同样面对着创新这一课题。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我们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不能被洋人牵了鼻子走。创新型国家,应该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成果最为重要。如今,专利技术已经控制了市场、资源甚至社会。”而他,始终走在前面,他是我国深基础工程建筑技术开发的开拓者之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精粹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最近,多年经验积累和思索之后,陈祥福研究出一套新的理论——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
卡塔尔外交部大楼高231米,是中建总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项目,被誉为国际第一幢网状交叉斜柱外框、内筒结构体系建筑,是其得意之作,也是他的“用武之地”。这个建筑结构非常有挑战性,他说,“这个大楼,是卡塔尔的最高建筑,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必然倍受瞩目,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难点很多。首先,当地‘卡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地质构造,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须采用高压注水泥浆的方法处理地基;其次,它的结构很‘酷`,是国内建筑不能比的。外框架为空间网状斜柱框筒结构,不对称式偏心荷载,楼板悬臂,预应力环梁,最顶端有钢结构大穹顶,整个建筑幕墙外采用铝合金遮阳板……这些特殊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难度很大,你必须做好每一个节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与国内建筑不同,外交大楼的大厅在地下二层,采用下沉式进楼方式。大穹顶高20多米,主要是散热装备,重效果,轻利用,外表面装饰设计则体现阿拉伯文化特色。另外,无加强层,无避难层、无防火层等设计也是国内所未有,在国内建筑领域开创了又一先河。”
对于“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理论,他说,目前,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深基础设计方法,主要按静力平衡法进行设计,在确定了超长桩的数量之后,再根据《规范》验算基础的沉降。在高层建筑超长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研究中,主要采用半理论、半经验的等代实体深基础方法和采用弹性力学来分别计算群桩的沉降值。往往沉降计算理论值远比实测值要大。根据长桩控制沉降好、短桩承载好的特点和地基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地基应力、应变分析,地基的综合刚度对基础的沉降起决定作用,由此提出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改变“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的传统设计方法。
思索中积累知识,实践中增加经验,突破中提出创新。陈祥福提出的空间变刚度群桩等沉降设计新方法,是桩基设计的历史性突破,工程应用表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节能,社会职责
作为建筑结构专家,陈祥福从技术上为建筑领域作出贡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出谋划策。
建筑节能在能源资源节约中占有重要地位,去年,建设部就把建筑节能列为工作要点,几次刮起全国范围的“节能风暴”。今年“两会”上,他的提案《建筑节能自主创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中的问题和对策》,新华社发通稿,再次引发创新节能科技的讨论。他说,“建筑节能不仅需要政策土壤,还要有创新节能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保障才是建筑节能的‘源头活水’。”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制品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建筑节能企业中能够自主创新的企业少且分散,尤其体现在标准制定中,企业专利标准化、技术专利化尚未形成,假冒伪劣产品、仿名牌产品充斥市场,侵权实例很多。节能建筑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太阳能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和地热源热泵技术,而遮阳技术和门窗技术大多数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建筑节能产品取决生产商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由开发商左右,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政府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保护专利的政策法规之后,知识产权战略不成熟,使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分离。建筑节能除了新建公用建筑和住宅外,大量的旧建筑要进行节能改造,这更需要技术、管理创新、机制创新。
对此,他建议,“建筑节能的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研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除了制定各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验收规程和节电节水节能设备标准以外,要制定一些法则和强制性条文,鼓励自主知识创新、保护专利技术、规范建筑节能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用户利益;成立建筑节能行业协会,包括开发商、建筑节能企业、研究院所、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律师和施工单位等,适当重组整合建筑节能企业和专利技术,把成熟专利技术列入国家标准;科技部应加大建筑节能重大技术研究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产生更多的建筑节能原创性成果和专利,增加国际竞争力。”
难忘古镇,抗战文化
一个出生在资阳的建筑师,对于古镇,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从小耳渎目染埋下的感情,还是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兼而有之吧。
李庄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距四川宜宾市20余公里的长江南岸江畔。有各种庙宇、宫观、殿堂40余座,镇子周围修建了著名的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慧光寺等15座古建筑,所以,它亦是中国古建筑汇集的名镇。
李庄自南北朝到隋唐都是县城所在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同济大学、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中国营造学社先后迁入。这里,一万多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有爱国志士,也有学术精英,如童第周、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杜公振、邓瑞麟、傅斯年、吴定良、陶梦和、李济,现我国两院几十位院士都与它有缘。
对这个浓墨重彩又少为人知的古镇,陈祥福对它怀有深深的感情,他不是像诗人那样吟诵,而是为它的保护开发做了些切切实实的事情。他提出了它的抗日战争文化,并提议将它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针对李庄的整体规划建设,他建议,“国家立项解决建设资金,搞好李庄古镇规划设计;按“修旧如旧”原则搞好文物古迹的维修和恢复工作;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建行政李庄镇, 确保李庄古建筑、古街区。”
参政议政,人文关怀
陈祥福既是专家学者又肩任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他的视线从学术界一直延伸到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着搬迁户、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为弱势群体的仗义执言,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城市都热火朝天地进行旧城改造,在房屋拆迁中,引起很多纠纷和矛盾。个别地方,随意拆迁百姓房屋,而且补偿不到位,违法、违规, 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他建议制定“房屋拆迁法”,“城市建设严控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房屋拆迁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要注意其使用年限,杜绝浪费;房屋拆迁过程中,依法同群众协商,照顾群众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问题, 不损害群众利益;不能利用行政和司法权力,违法违规,强行拆迁群众房屋;房屋价值评估,要考虑到房屋位置、使用年限、结构体系和力学指标,作出合理的房屋价值评价。”
针对农民工问题,他一针见血地说,“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光凭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还是要从法律、法规上来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建议国家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就业环境、按劳取酬、职业安全、生活条件、社会保障、教育卫生,都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作为基本的生存权利,切实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和‘住房难、住房贵’等问题,都应定制与之相适应的法规。“
万丈高楼从地起,建筑向高空伸展难,向地下深进更难。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步步高、尺尺深。陈祥福,把手笔留在高空,把心智留在大地。他的心永远深深的寄托于这片土地,关注着它的发展与辉煌。就像成熟的麦穗,扎根在土地,腰弯向土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