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金锁记
《金锁记》
终于,在三个多小时后,《金锁记》还算华丽地落了幕。暖色微光打在十数位演员身上,之后是见过多次的,演员依序致敬,掌声渐渐增大,直至焦媛谢幕时,啪啦啪啦的到了顶峰,不时有几声大胆的尖叫,无论如何不算疯狂。
《金锁记》的阵容,看起来是华丽丽的。导演是许鞍华,编剧是王安忆,焦媛虽然戏没看过,但看香港戏剧年鉴,名字也算熟。就连昨晚主持的自称只是“媒人”的,导过的片子,《家有喜事》、《花田喜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名字一说,也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欢呼。
凡是有原著的戏剧再现,无论话剧、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玻璃心的原著死忠来逐条逐条分析这里到底如何丧失了原著的精神。(哼,我才没有影射扭三呢,扭三本子是架空的!)这本来无可厚非,只是这几年原著翻拍天雷滚滚,抱着原著看剧必然步步惊心,没办法,顶得雷多了,底线步步后退,好在底线还有。
王安忆对整个金锁记故事的处理,是以七巧与长安两代人的悲剧为主,撇除其他人的故事,比如儿子长白的婚姻悲剧,来把舞台上的矛盾集中。《怨女》篇幅比《金锁记》还长,但说的就只是银娣(七巧)的故事,当然和三爷的感情纠葛更复杂些,《怨女》里既银娣坐实了私通小叔子(依据《小团圆》应该是有过),银娣也似乎是真爱过他,不然不会去上吊。而《金锁记》中大概只有贼心,也没太动过心,最后的爆发可能还是因为他骗她,有些过分了。《怨女》从而缺少了含蓄的暧昧,那种朦胧的氤氲也散了。而这次的剧本中似乎三爷也对七巧动了真心,而且是长长久久的心思,薄幸郎骤作痴情种,有那么一点煞风景。
舞台剧由于时间和场景所限,虽然不能说人物和矛盾尽量少(雷雨矛盾之复杂也并不会影响整部戏的张力,这可能是因为各个矛盾在其中是并联的关系,冲突在叠加中无限加大。),但一定要有主线的主脉络。《金锁记》中长白的故事其实相当精彩,长白的不学无术,他和母亲一种暧昧的亲昵和依恋,尤其是他娶亲那段,七巧内心深处的嫉妒,长安酷肖母亲的刻薄,都是十分精彩的片段。尤其是长安,“嘴唇切切倒有一盘子”,佐证了长安在封闭在家中之后,脾气秉性是越来越“七巧”,也才有后来与童世舫的蘑蘑菇菇,还被长馨母女嫌弃。差了这段,长安陡然一下,变作了旧时家庭的被侮辱和损害者,和童的交往也散发出一种娜拉出走的“革命”气息。原本只是衣着旧式袄裙的深闺小姐渐渐地穿上了时兴的摩登洋装,现在倒有一种剪了齐肩发穿上中山装的感觉。所以戏至长安的部分,好笑的也有了,架也吵起来了,冲突也激烈了,观众也有精神了,但原本缓慢而柔软的暧昧没有了,像雾气被吹散了,那种前面苦心经营的绮罗丛中苍凉不见了。
焦媛的戏后半场好,那时七巧已经有些歇斯底里,颤颤巍巍脖歪手抖的动作显出这个人从内到外都已经不堪入目。虽然我原来读书时没觉得七巧的外型有变化,即使到捋镯子时也应当是尽管瘦极了的但仍风韵犹存的美人,但在舞台剧上,这样的改动也很好,因为对美人观众往往总有几分怜爱,因而老却美的七巧,又撇除了害儿子儿媳的业,又添了离不开女儿的可悲,更没人恨的起来。而七巧这样的人,你不恨极了她,到最后你生不出对她的爱和怜惜的。再由于剧本的设置的原因,前面的七巧对季泽表现的有点贱了,没由来的执念,有点怪。
我脑海中浮现《金锁记》,总出来的是电视剧那版,三爷出来的是邵峰的样子,改也改不掉。又由于某戏的缘故,最近想起他来又是一副淡定嘲讽脸,于是就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个三爷必然是薄情寡义,别人对他痴心一片他必然是不依不饶理都不理(主公不要XR我!),这就定下我心中姜季泽必然不爱曹七巧不爱任何人只爱他自己的基调(话说这话和扭三人设也没关系啊,你是怎么脑补的啊喂)。
尹子维的脚步虚浮,我在看戏之中就发了条微博盛赞了一下。正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人薄情寡义,十三不靠,和我的脑补同步率很高,所以最后三爷背七巧那段,是有那么点感动,那过了两秒又觉得煞风景,觉得还是那一嘴巴抽的好,再用点力,抽倒了流出血来才好。《金锁记》是宅门戏,《小团圆》里说李家除了大伯说合肥话,其余人一水儿的京片子,宅门戏也还是京片子带感,尽管故事发生在上海,尹子维的台词有咬着念的痕迹,阔少的拿腔拿调出来了,就是略显做作。扮相很好,远看《天堂口》里吴彦祖,近看《倾城之恋》梁家辉,很帅。
最后说些乱七八糟的,长安的绿旗袍奇美,童世舫痴痴傻傻的,颇有马国明的感觉。
想配个图正好发现这个,觉得很好玩,就是它了。
![]() |
终于,在三个多小时后,《金锁记》还算华丽地落了幕。暖色微光打在十数位演员身上,之后是见过多次的,演员依序致敬,掌声渐渐增大,直至焦媛谢幕时,啪啦啪啦的到了顶峰,不时有几声大胆的尖叫,无论如何不算疯狂。
《金锁记》的阵容,看起来是华丽丽的。导演是许鞍华,编剧是王安忆,焦媛虽然戏没看过,但看香港戏剧年鉴,名字也算熟。就连昨晚主持的自称只是“媒人”的,导过的片子,《家有喜事》、《花田喜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名字一说,也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欢呼。
凡是有原著的戏剧再现,无论话剧、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玻璃心的原著死忠来逐条逐条分析这里到底如何丧失了原著的精神。(哼,我才没有影射扭三呢,扭三本子是架空的!)这本来无可厚非,只是这几年原著翻拍天雷滚滚,抱着原著看剧必然步步惊心,没办法,顶得雷多了,底线步步后退,好在底线还有。
王安忆对整个金锁记故事的处理,是以七巧与长安两代人的悲剧为主,撇除其他人的故事,比如儿子长白的婚姻悲剧,来把舞台上的矛盾集中。《怨女》篇幅比《金锁记》还长,但说的就只是银娣(七巧)的故事,当然和三爷的感情纠葛更复杂些,《怨女》里既银娣坐实了私通小叔子(依据《小团圆》应该是有过),银娣也似乎是真爱过他,不然不会去上吊。而《金锁记》中大概只有贼心,也没太动过心,最后的爆发可能还是因为他骗她,有些过分了。《怨女》从而缺少了含蓄的暧昧,那种朦胧的氤氲也散了。而这次的剧本中似乎三爷也对七巧动了真心,而且是长长久久的心思,薄幸郎骤作痴情种,有那么一点煞风景。
舞台剧由于时间和场景所限,虽然不能说人物和矛盾尽量少(雷雨矛盾之复杂也并不会影响整部戏的张力,这可能是因为各个矛盾在其中是并联的关系,冲突在叠加中无限加大。),但一定要有主线的主脉络。《金锁记》中长白的故事其实相当精彩,长白的不学无术,他和母亲一种暧昧的亲昵和依恋,尤其是他娶亲那段,七巧内心深处的嫉妒,长安酷肖母亲的刻薄,都是十分精彩的片段。尤其是长安,“嘴唇切切倒有一盘子”,佐证了长安在封闭在家中之后,脾气秉性是越来越“七巧”,也才有后来与童世舫的蘑蘑菇菇,还被长馨母女嫌弃。差了这段,长安陡然一下,变作了旧时家庭的被侮辱和损害者,和童的交往也散发出一种娜拉出走的“革命”气息。原本只是衣着旧式袄裙的深闺小姐渐渐地穿上了时兴的摩登洋装,现在倒有一种剪了齐肩发穿上中山装的感觉。所以戏至长安的部分,好笑的也有了,架也吵起来了,冲突也激烈了,观众也有精神了,但原本缓慢而柔软的暧昧没有了,像雾气被吹散了,那种前面苦心经营的绮罗丛中苍凉不见了。
焦媛的戏后半场好,那时七巧已经有些歇斯底里,颤颤巍巍脖歪手抖的动作显出这个人从内到外都已经不堪入目。虽然我原来读书时没觉得七巧的外型有变化,即使到捋镯子时也应当是尽管瘦极了的但仍风韵犹存的美人,但在舞台剧上,这样的改动也很好,因为对美人观众往往总有几分怜爱,因而老却美的七巧,又撇除了害儿子儿媳的业,又添了离不开女儿的可悲,更没人恨的起来。而七巧这样的人,你不恨极了她,到最后你生不出对她的爱和怜惜的。再由于剧本的设置的原因,前面的七巧对季泽表现的有点贱了,没由来的执念,有点怪。
我脑海中浮现《金锁记》,总出来的是电视剧那版,三爷出来的是邵峰的样子,改也改不掉。又由于某戏的缘故,最近想起他来又是一副淡定嘲讽脸,于是就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个三爷必然是薄情寡义,别人对他痴心一片他必然是不依不饶理都不理(主公不要XR我!),这就定下我心中姜季泽必然不爱曹七巧不爱任何人只爱他自己的基调(话说这话和扭三人设也没关系啊,你是怎么脑补的啊喂)。
尹子维的脚步虚浮,我在看戏之中就发了条微博盛赞了一下。正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人薄情寡义,十三不靠,和我的脑补同步率很高,所以最后三爷背七巧那段,是有那么点感动,那过了两秒又觉得煞风景,觉得还是那一嘴巴抽的好,再用点力,抽倒了流出血来才好。《金锁记》是宅门戏,《小团圆》里说李家除了大伯说合肥话,其余人一水儿的京片子,宅门戏也还是京片子带感,尽管故事发生在上海,尹子维的台词有咬着念的痕迹,阔少的拿腔拿调出来了,就是略显做作。扮相很好,远看《天堂口》里吴彦祖,近看《倾城之恋》梁家辉,很帅。
最后说些乱七八糟的,长安的绿旗袍奇美,童世舫痴痴傻傻的,颇有马国明的感觉。
想配个图正好发现这个,觉得很好玩,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