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的凤凰涅磐-沈凡秀
![]() |
4月16日,在中山音乐堂欣赏了“紫禁城/琴台-古乐季”的第二场巴洛克音乐会,在Arianna Savall和法国凤凰古乐团(l’Ensemble La Fenice)的演绎中我们感受了“圣地亚哥朝圣之旅”(Il Camino de Santiago)。
从节目单里介绍,我们知道了一种仅与现代短号(cornet)一字之差,但天壤之别的木管号(cornett),这种在16-17世纪占有显要位置的西方早期乐器,在庆祝典礼音乐中广泛使用,马兰•梅森(Marin Mersenne)在《宇宙和谐》(Harmonie universelle)中描述木管号“仿佛是从阴影和黑暗中穿出的一缕阳光”。在整个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都有木管号的身影。由于吹奏木管号的困难,到了18世纪初它的替代乐器出现,木管号退出历史舞台。相隔近三个世纪,木管号在武汉琴台音乐厅和北京中山音乐堂“凤凰涅磐”,由法国凤凰古乐团的创始人Jean Tubery担任演奏。
在这场音乐会里出现的西方早期乐器还有竖琴(Harp),巴松、诗琴(Theorbo)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等巴洛克时期的乐器。竖琴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凯尔特武士征战中在马背上跨着的就有这种竖琴,以至于在爱尔兰的国徽上都以竖琴为标记,突显凯尔特人后裔对竖琴的礼赞和崇敬。诗琴是琉特琴的另一种汉语名称,细分的话有琉特琴(Lute)和曼陀林(Mandolin)、短双颈琉特琴(Theorbo)、双颈琉特琴(Archlute)、长双颈琉特琴(Chitarrone)等形式,为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乐器,后来琉特琴逐渐演化成为现代吉他。这次在古乐季里边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古老的琉特琴的再次涅磐。
这台音乐会是紫禁城三场古乐团的演出中唯一带声乐的演出。以一个门徒从法国第戎(Dijon)的乌尔苏拉(Ursulines)修道院出发,沿着罗讷河,经西班牙阿拉贡,穿卡斯提亚,到加利西亚,去圣地亚哥朝圣之旅的一段段小故事,描绘了17、18世纪法国南方和西班牙富于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五位演员多才多艺,演奏声乐全般武艺,每个人都能操持多种乐器,让我们大开眼界。最后,全场观众向艺术家们精湛演技报以人热烈的掌声。这一夜中山音乐堂沉浸在巴洛克艺术氛围之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