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
第二节 高脂血症
一、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固醇。甘
油三酯和胆固醇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它们
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大分子——脂蛋白, 才
能在血液中被运输, 并进入组织细胞。 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 甘油三酯、 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分解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
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不同的脂蛋白其组成、密
度、来源均不同,在致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见表6-4-2。
(二)血浆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1.乳糜微粒(CM) CM来源于膳食脂肪, 高脂肪膳食可增加CM合成,CM含外源性甘油三酯
90%左右, 其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 正常人空
腹12小时后, 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 但I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
CM。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CM的代谢残骸可被巨噬细胞
表面受体识别而摄人,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表6-4-2血浆脂蛋白组成来源和特性
种类 CM VLDL IDL LDL HDL
密度,g/ml <0.95 O.95~1.006 1.006~1.019 1.019~1.063 1.063~1.210
合成部位 小肠 肝脏、小肠 血液循环、肝 肝脏 肝脏、小肠
脏
功能 油三酯及 油三酯及胆 LDL-前体 转运内源性甘 逆向转运胆固
胆固醇 固醇 向转运胆固醇 醇
致动脉硬化作用 0 + +++ ++++
组成(%)
甘油三酯 80~95 50-70 40 10 5
胆固醇 5 10 30 50 20
磷脂 5~7 15 20 20 25
蛋白质 2 10 10 25 50
主要的载脂蛋白 A-Ⅰ B-100 B-100 B-100 A-Ⅰ
A-Ⅳ CⅠ E A-Ⅱ
B-48 CⅡ
CⅠ CⅢ
CⅡ E
CⅢ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和CM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 因此被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
的脂蛋白。但VLDL与CM不同的是,VLDL的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
脂肪酸。 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 目前多数学者
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VLDL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他脂蛋白的浓度和
结构;VLDL升高伴有血浆HDL水平降低,使抗动脉硬化的因素减弱;VLDL增高常与其他的冠
心病危险因素相伴随,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
3.中密度脂蛋白(IDL) IDL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胆固醇
含量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IDL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迅速,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IDL浓度很
低。IDL一直被认为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是由IDL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
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大约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65%的血浆胆固
醇存在于LDL中,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
5.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颗粒最小,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
合成, 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能将周围组织中包括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
肝脏进行代谢,还具有抗LDL氧化的作用,并能促进损伤内皮细胞修复,还能稳定依前列醇
的活性,因此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二、高脂血症诊断分类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血浆中某一类或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 全称应为高
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mteinemia)。然而血浆HDL—C减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用
脂质异常血症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间长而且简明通
俗,所以仍然广泛沿用。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
主要根据血浆(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水平和LDL—C浓度进行诊断。关于高脂
血症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一个统一的方法。 我国高血脂的诊断标准见表6-4-3。
表 6-4-3 中国高脂血症诊断标准(1997 年)
血浆 TC 血浆 TG
判断
mmol/L mg/L mmol/L mg/L
合适水平 5.7 >2200 >4.5 >4000
低 HDL-C 血症 <0.91 <350
(二)高脂血症的分类
目前高脂血症的分类较为繁杂,为了指导治疗,提出了简易分型方法,将高脂血症分为
3种类型,各型的特点见表6-4-4。
表6-4-4高脂血症简易分型
分型 TC TG
高胆固醇血症 ↑↑
高甘油三酯血症 ↑↑
混合型高脂血症 ↑↑ ↑↑
三、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一)膳食脂肪和脂肪酸
1953年Keys等首先提出膳食总脂肪摄人量是影响血浆Tc水平的主要因素。 此后,许多大
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 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别与其膳食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
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调查资料表明,当动物性食品和油脂消费量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
增加5%,人群平均血胆固醇水平升高10%。虽然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可导致TC升高。但
是饱和脂肪酸碳链的长度不一样,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
1.饱和脂肪酸(SFA) SFA可以显著升高血浆Tc和LDL-C的水平,但是不同长度碳链的SFA
对血脂的作用不同。碳原子少于12、大于或等于18的饱和脂肪酸对血清5融第六篇‘疾病营
养TC无影响,而含12~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如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
软脂酸(即棕榈酸,C16:0)可明显升高男性和女性的血清TC、LDL-C水平,含18个碳的硬脂
酸(C18:0)不升高血清TC、LDL—C。最近美国膳食推荐量建议,SFA应占7%一8%总能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SFA<10%总能量。
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均证实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
和LDL—C水平的作用, 同时可升高血清HDL—C。 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 1),
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84%,地中海地区人群血清TC水平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可能与
其膳食中橄榄油摄人量高有关。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中油酸的含量也很丰富,分别为56
%、49%、45%,茶油中油酸含量达80%左右。美国在膳食推荐量中建议,MUFA应增加到13
%~15%总能量。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PUFA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α-亚麻酸以及长链的EPA和
DHA。研究表明,用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
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临床研究表明低SFA、高PUFA(占总能量16%~20.7%)的膳食使血
浆胆固醇降低17.6%~20.O%(与基础水平相比), 更重要的是胆固醇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发
病率降低(降低16%~34%)有关。然而有研究表明,高PUFA的膳食可以使HDL-C水平降低、
增加某些肿瘤的危险,体外试验发现PUFA增加LDL氧化的作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
险性,一些学者认为Pu-FA摄人量不应当超过7%~10%总能量。
膳食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体内可分别转化为n-6PUFA(如花生四烯酸)和n-3PUFA(EPA、
DHA)。 他们都可转化为二十碳烷酸, 从花生四烯酸转化的二十碳烷酸与由EPA/DHA转化来的
二十碳烷酸,在生物学作用上相反,因此摄人平衡的n-6:n-3PUFA是重要的,亚油酸/d一
亚麻酸的比值应当<10。增加仅一亚麻酸的摄人量或降低亚油酸的摄入量都可以实现上述的
比值。 但是事实上亚油酸和仅一亚麻酸都有降低冠心病危险性的作用, 当然仪一亚麻酸的作
用比EPA和DHA的作用要弱得多。
4.反式脂肪酸(TFA) 反式脂肪酸是在氢化油脂中产生的,如人造黄油。典型的西餐含
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中含8g/d,我国传统的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较低。以前
一些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或氢化油与天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有增加血浆胆固醇的作
用,而与饱和脂肪酸相比能降低胆固醇,对TG的作用不肯定。最近进行的评估反式脂肪酸对
血脂和脂蛋白影响的研究一致表明,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人量,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
降低,使TC/HDL-C比值增高,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a)升高,明显增加心血
管疾病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比SFA更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大多数来
自氢化的植物油,目前认为反式脂肪酸应<1%总能量。
(二)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构成
进食大量糖类,使糖代谢加强,细胞内ATP增加,使脂肪合成增加。过多摄人碳水化合
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VLDL-C、TG、TC、LDL.C水
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HDL-C下降,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与
血清HDL-C水平负相关。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症较为常
见。
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D-C水平。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
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
(三)微量元素
水质的硬度与钙、镁、锌等含量有关。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
降低冠状动脉张力、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 缺钙可引起血Tc和TG升高,
补钙后,可使血脂恢复正常。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清锌含量与TC、LDL-C呈负相关,
而与HDL-C呈正相关。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 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 缺铬可使血清
Tc增高,并使HDL-C下降。补充铬后,使血清HDL-C升高,Tc和TG水平降低,血清铬与HDL-C
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四)维生素
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对血脂的影响
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促进胆固醇降解、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
蛋白脂酶活性,加速血清VLDL-C、TG降解。维生素c在体内参加胶原的合成,使血管韧性增
加,脆性降低,可防止血管出血。同时维生素c还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维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剂, 可抑制细胞膜脂类的过氧化反应,增加LDL-C的抗氧化能力,
减少Ox-LDL(氧化型LDL-C)的产生。维生素E能影响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酶的活性, 有利于
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对血脂水平起调节作用。
四、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
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各种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尤其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更
应首先选择饮食治疗。即使在进行药物降脂治疗时,饮食疗法也要同时进行。饮食疗法能使
血浆胆固醇降低,提高降脂药物的疗效,还具有改善糖耐量、恢复胰岛功能,减轻体重等多
方面作用。
(一)高脂血症的分型
除上述简易分型以外, 根据脂蛋白电泳的结果, 高脂蛋白血症进一步细分可分别对应于:
1.I型高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2.1Ia型高脂蛋白血症——高B脂蛋白血症
3.1Ib、IU型高脂蛋白血症——高13、高前13脂蛋白血症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高前B脂蛋白血症
5.V型高脂蛋白血症——高前B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二)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原则
1.I型高脂蛋白血症 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要求从每天饮食摄入的脂肪量控
制在20~35g,包括烹调油和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由于脂肪的摄人受限,必需脂肪酸和脂
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
2.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1)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300mg以内。
(2)减少饮食中脂肪的摄人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3)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E。
3.IIb、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减少内源性甘油三酯的生成,适当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限制总能量的摄入,降低体重,尽可能使患者的体重维持在标准体重。
(3)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特别是单、双糖的摄人,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
50%~60%。
(4)限制脂肪的摄入,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0%。
(5)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300mg以下。
(6)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20%左右。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的摄人,降低体重。
(2)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
(3)适当限制脂肪的摄人,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30%以内。
(4)适当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人量控制在300~500mg。
(5)不必限制蛋白质的摄人量。
5.V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的摄入,维持标准体重。
(2)限制脂肪的摄入,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0%以内。
(3)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人,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
(4)适当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人量控制在300~500mg。
(5)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20%左右。
见表6-4-5。
表6-4-5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饮食治疗原则
I型 Ⅱa 型 Ⅱb、Ⅲ型 Ⅳ型 V犁
临床特点 乳糜微粒 胆固醇 胆固醇 甘油三酯 乳糜微粒
总能量 不限制 不限制 适当限制,减轻体 适当限制, 适当限制,减
重或维持标准体 减轻体重 轻体重或维
重 或维持标 持标准体重
准体重
蛋白质 不限制 不限制 20% 不限制,减 20~25%
轻体重时
限制
脂肪 严格限 适当限制饱和 限制<20% 适当限制, 限制 20%
制,25~ 脂肪,增加多不 控制体重
35g/d 饱和脂肪 时限制
碳水化合物 不限制 不限制 严格限制(50%~ 严格限制 严格限制(50
60%) (50%) %~60%)
胆固醇 不限制 严格限制 严格限制 限制 限制
(三)膳食组成和安排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粗细搭配,粗粮中可适量增加玉米、莜面、燕麦等成分,少食
单糖、蔗糖和甜食。多食新鲜蔬菜及瓜果类,保证每天摄人400~500g,以提供充足的维生
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多吃蔬菜与各种水果,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比例,大蒜
和洋葱有降低血清TC,提高HDL-C的作用,可能与其含有硫化物有关。香菇和木耳含有多糖
类物质,也有降低血清Tc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
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高血脂患者奶类以低脂或脱脂奶为宜。豆类是我国
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且大豆
及其制品还有降胆固醇的作用。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脂肪摄人量占总能量应≤30%。制
备低脂肪膳食可用蒸、煮、拌等少油的烹调方法;肉汤类应在冷却后除去上面的脂肪层;不
吃肥肉、剔除鸡皮;选用低脂或脱脂奶制品;少用动物脂肪,限量食用植物油;多吃水产品
尤其是深海鱼,争取每周食用2次或以上,以增加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摄入量。n-3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降低血甘油三酯、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抗血小板凝
集。
轻度血浆TC升高者,膳食胆固醇摄人量<300mg/d。血浆胆固醇中度和重度升高者,饮
食中胆固醇摄入量<200mg/d。禁食肥肉、动物内脏、人造黄油、奶油点心等。
5.保持能量摄入,并增加运动,防治超重和肥胖。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多喝茶。
一、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固醇。甘
油三酯和胆固醇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它们
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大分子——脂蛋白, 才
能在血液中被运输, 并进入组织细胞。 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 甘油三酯、 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分解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
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不同的脂蛋白其组成、密
度、来源均不同,在致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见表6-4-2。
(二)血浆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1.乳糜微粒(CM) CM来源于膳食脂肪, 高脂肪膳食可增加CM合成,CM含外源性甘油三酯
90%左右, 其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 正常人空
腹12小时后, 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 但I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
CM。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CM的代谢残骸可被巨噬细胞
表面受体识别而摄人,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表6-4-2血浆脂蛋白组成来源和特性
种类 CM VLDL IDL LDL HDL
密度,g/ml <0.95 O.95~1.006 1.006~1.019 1.019~1.063 1.063~1.210
合成部位 小肠 肝脏、小肠 血液循环、肝 肝脏 肝脏、小肠
脏
功能 油三酯及 油三酯及胆 LDL-前体 转运内源性甘 逆向转运胆固
胆固醇 固醇 向转运胆固醇 醇
致动脉硬化作用 0 + +++ ++++
组成(%)
甘油三酯 80~95 50-70 40 10 5
胆固醇 5 10 30 50 20
磷脂 5~7 15 20 20 25
蛋白质 2 10 10 25 50
主要的载脂蛋白 A-Ⅰ B-100 B-100 B-100 A-Ⅰ
A-Ⅳ CⅠ E A-Ⅱ
B-48 CⅡ
CⅠ CⅢ
CⅡ E
CⅢ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和CM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 因此被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
的脂蛋白。但VLDL与CM不同的是,VLDL的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
脂肪酸。 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 目前多数学者
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VLDL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他脂蛋白的浓度和
结构;VLDL升高伴有血浆HDL水平降低,使抗动脉硬化的因素减弱;VLDL增高常与其他的冠
心病危险因素相伴随,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
3.中密度脂蛋白(IDL) IDL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胆固醇
含量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IDL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迅速,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IDL浓度很
低。IDL一直被认为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是由IDL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
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大约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65%的血浆胆固
醇存在于LDL中,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
5.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颗粒最小,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
合成, 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能将周围组织中包括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
肝脏进行代谢,还具有抗LDL氧化的作用,并能促进损伤内皮细胞修复,还能稳定依前列醇
的活性,因此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二、高脂血症诊断分类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血浆中某一类或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 全称应为高
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mteinemia)。然而血浆HDL—C减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用
脂质异常血症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间长而且简明通
俗,所以仍然广泛沿用。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
主要根据血浆(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水平和LDL—C浓度进行诊断。关于高脂
血症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一个统一的方法。 我国高血脂的诊断标准见表6-4-3。
表 6-4-3 中国高脂血症诊断标准(1997 年)
血浆 TC 血浆 TG
判断
mmol/L mg/L mmol/L mg/L
合适水平 5.7 >2200 >4.5 >4000
低 HDL-C 血症 <0.91 <350
(二)高脂血症的分类
目前高脂血症的分类较为繁杂,为了指导治疗,提出了简易分型方法,将高脂血症分为
3种类型,各型的特点见表6-4-4。
表6-4-4高脂血症简易分型
分型 TC TG
高胆固醇血症 ↑↑
高甘油三酯血症 ↑↑
混合型高脂血症 ↑↑ ↑↑
三、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一)膳食脂肪和脂肪酸
1953年Keys等首先提出膳食总脂肪摄人量是影响血浆Tc水平的主要因素。 此后,许多大
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 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别与其膳食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
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调查资料表明,当动物性食品和油脂消费量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
增加5%,人群平均血胆固醇水平升高10%。虽然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可导致TC升高。但
是饱和脂肪酸碳链的长度不一样,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
1.饱和脂肪酸(SFA) SFA可以显著升高血浆Tc和LDL-C的水平,但是不同长度碳链的SFA
对血脂的作用不同。碳原子少于12、大于或等于18的饱和脂肪酸对血清5融第六篇‘疾病营
养TC无影响,而含12~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如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
软脂酸(即棕榈酸,C16:0)可明显升高男性和女性的血清TC、LDL-C水平,含18个碳的硬脂
酸(C18:0)不升高血清TC、LDL—C。最近美国膳食推荐量建议,SFA应占7%一8%总能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SFA<10%总能量。
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均证实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
和LDL—C水平的作用, 同时可升高血清HDL—C。 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 1),
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84%,地中海地区人群血清TC水平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可能与
其膳食中橄榄油摄人量高有关。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中油酸的含量也很丰富,分别为56
%、49%、45%,茶油中油酸含量达80%左右。美国在膳食推荐量中建议,MUFA应增加到13
%~15%总能量。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PUFA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α-亚麻酸以及长链的EPA和
DHA。研究表明,用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
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临床研究表明低SFA、高PUFA(占总能量16%~20.7%)的膳食使血
浆胆固醇降低17.6%~20.O%(与基础水平相比), 更重要的是胆固醇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发
病率降低(降低16%~34%)有关。然而有研究表明,高PUFA的膳食可以使HDL-C水平降低、
增加某些肿瘤的危险,体外试验发现PUFA增加LDL氧化的作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
险性,一些学者认为Pu-FA摄人量不应当超过7%~10%总能量。
膳食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体内可分别转化为n-6PUFA(如花生四烯酸)和n-3PUFA(EPA、
DHA)。 他们都可转化为二十碳烷酸, 从花生四烯酸转化的二十碳烷酸与由EPA/DHA转化来的
二十碳烷酸,在生物学作用上相反,因此摄人平衡的n-6:n-3PUFA是重要的,亚油酸/d一
亚麻酸的比值应当<10。增加仅一亚麻酸的摄人量或降低亚油酸的摄入量都可以实现上述的
比值。 但是事实上亚油酸和仅一亚麻酸都有降低冠心病危险性的作用, 当然仪一亚麻酸的作
用比EPA和DHA的作用要弱得多。
4.反式脂肪酸(TFA) 反式脂肪酸是在氢化油脂中产生的,如人造黄油。典型的西餐含
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中含8g/d,我国传统的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较低。以前
一些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或氢化油与天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有增加血浆胆固醇的作
用,而与饱和脂肪酸相比能降低胆固醇,对TG的作用不肯定。最近进行的评估反式脂肪酸对
血脂和脂蛋白影响的研究一致表明,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人量,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
降低,使TC/HDL-C比值增高,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a)升高,明显增加心血
管疾病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比SFA更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大多数来
自氢化的植物油,目前认为反式脂肪酸应<1%总能量。
(二)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构成
进食大量糖类,使糖代谢加强,细胞内ATP增加,使脂肪合成增加。过多摄人碳水化合
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VLDL-C、TG、TC、LDL.C水
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HDL-C下降,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与
血清HDL-C水平负相关。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症较为常
见。
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D-C水平。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
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
(三)微量元素
水质的硬度与钙、镁、锌等含量有关。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
降低冠状动脉张力、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 缺钙可引起血Tc和TG升高,
补钙后,可使血脂恢复正常。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清锌含量与TC、LDL-C呈负相关,
而与HDL-C呈正相关。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 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 缺铬可使血清
Tc增高,并使HDL-C下降。补充铬后,使血清HDL-C升高,Tc和TG水平降低,血清铬与HDL-C
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四)维生素
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对血脂的影响
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促进胆固醇降解、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
蛋白脂酶活性,加速血清VLDL-C、TG降解。维生素c在体内参加胶原的合成,使血管韧性增
加,脆性降低,可防止血管出血。同时维生素c还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维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剂, 可抑制细胞膜脂类的过氧化反应,增加LDL-C的抗氧化能力,
减少Ox-LDL(氧化型LDL-C)的产生。维生素E能影响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酶的活性, 有利于
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对血脂水平起调节作用。
四、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
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各种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尤其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更
应首先选择饮食治疗。即使在进行药物降脂治疗时,饮食疗法也要同时进行。饮食疗法能使
血浆胆固醇降低,提高降脂药物的疗效,还具有改善糖耐量、恢复胰岛功能,减轻体重等多
方面作用。
(一)高脂血症的分型
除上述简易分型以外, 根据脂蛋白电泳的结果, 高脂蛋白血症进一步细分可分别对应于:
1.I型高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2.1Ia型高脂蛋白血症——高B脂蛋白血症
3.1Ib、IU型高脂蛋白血症——高13、高前13脂蛋白血症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高前B脂蛋白血症
5.V型高脂蛋白血症——高前B脂蛋白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二)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原则
1.I型高脂蛋白血症 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要求从每天饮食摄入的脂肪量控
制在20~35g,包括烹调油和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由于脂肪的摄人受限,必需脂肪酸和脂
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
2.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1)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300mg以内。
(2)减少饮食中脂肪的摄人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3)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E。
3.IIb、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减少内源性甘油三酯的生成,适当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限制总能量的摄入,降低体重,尽可能使患者的体重维持在标准体重。
(3)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特别是单、双糖的摄人,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
50%~60%。
(4)限制脂肪的摄入,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0%。
(5)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300mg以下。
(6)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20%左右。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的摄人,降低体重。
(2)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
(3)适当限制脂肪的摄人,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30%以内。
(4)适当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人量控制在300~500mg。
(5)不必限制蛋白质的摄人量。
5.V型高脂蛋白血症
(1)限制总能量的摄入,维持标准体重。
(2)限制脂肪的摄入,每天脂肪的摄人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0%以内。
(3)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人,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
(4)适当限制胆固醇的摄人,每天胆固醇的摄人量控制在300~500mg。
(5)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20%左右。
见表6-4-5。
表6-4-5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饮食治疗原则
I型 Ⅱa 型 Ⅱb、Ⅲ型 Ⅳ型 V犁
临床特点 乳糜微粒 胆固醇 胆固醇 甘油三酯 乳糜微粒
总能量 不限制 不限制 适当限制,减轻体 适当限制, 适当限制,减
重或维持标准体 减轻体重 轻体重或维
重 或维持标 持标准体重
准体重
蛋白质 不限制 不限制 20% 不限制,减 20~25%
轻体重时
限制
脂肪 严格限 适当限制饱和 限制<20% 适当限制, 限制 20%
制,25~ 脂肪,增加多不 控制体重
35g/d 饱和脂肪 时限制
碳水化合物 不限制 不限制 严格限制(50%~ 严格限制 严格限制(50
60%) (50%) %~60%)
胆固醇 不限制 严格限制 严格限制 限制 限制
(三)膳食组成和安排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粗细搭配,粗粮中可适量增加玉米、莜面、燕麦等成分,少食
单糖、蔗糖和甜食。多食新鲜蔬菜及瓜果类,保证每天摄人400~500g,以提供充足的维生
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多吃蔬菜与各种水果,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比例,大蒜
和洋葱有降低血清TC,提高HDL-C的作用,可能与其含有硫化物有关。香菇和木耳含有多糖
类物质,也有降低血清Tc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
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高血脂患者奶类以低脂或脱脂奶为宜。豆类是我国
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且大豆
及其制品还有降胆固醇的作用。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脂肪摄人量占总能量应≤30%。制
备低脂肪膳食可用蒸、煮、拌等少油的烹调方法;肉汤类应在冷却后除去上面的脂肪层;不
吃肥肉、剔除鸡皮;选用低脂或脱脂奶制品;少用动物脂肪,限量食用植物油;多吃水产品
尤其是深海鱼,争取每周食用2次或以上,以增加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摄入量。n-3
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明显降低血甘油三酯、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抗血小板凝
集。
轻度血浆TC升高者,膳食胆固醇摄人量<300mg/d。血浆胆固醇中度和重度升高者,饮
食中胆固醇摄入量<200mg/d。禁食肥肉、动物内脏、人造黄油、奶油点心等。
5.保持能量摄入,并增加运动,防治超重和肥胖。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多喝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