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穴位刮痧、针灸、按摩的意义(功能主治)
![]() |
血海
定义:
足太阴脾经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其症候:“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有余”,多指邪入血海呈现的一系列属热、属实的证候,如轻则发热,心烦,失眠,扬手掷足;重则神昏澹语,出血发斑,脉洪大滑数等。“血海不足”,多指精血衰少,血海空虚的属寒、属虚的证候,如头晕目眩,脑转耳鸣,心悸怔仲,… ......
![]() |
伏兔
定义:
足阳明胃经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是腿正面就是肝和肾不太好 如果是内侧,就是膀胱和胆.胃功能不太好了
三阴交
定义:
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
主治病症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对慢性疾病和虚寒病症,以及虚脱、腹泻、遗尿、脱肛、胃痛、腹痛、腰痛、慢性肾炎等效果很好。凡热性病、急性炎症部位、颜面部、眼球部,孕妇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禁用灸法。
拔罐疗法看来温和,也有所禁忌,全身枯瘦,身体失去弹力者;全身剧烈抽搐者;血管多的部位及心尖博动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水肿患者宜慎用。月经期或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刺血拔罐。
足三里
定义: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风市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腰腿痠痛,下肢痿痹,脚气,全身瘙痒。现多用于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荨麻疹等。
委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该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疗法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增强性活力的指压法等。
主治
①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 腹痛,急性吐泻。
③ 小便不利,遗尿。
④ 丹毒。
治疗腰背痛要穴,曰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
注意事项
委中穴的委中刺血纯属泻法,临床应用治分虚实寒热,实热证宜取。虚寒证当忌。操作必须熟练轻巧恰到好处。体位多取俯卧位,对于急性腰扭伤或下肢疗毒瘀血疼痛较剧者,或采用站立位。
委中刺血法放血量应视病情而定,一般约l-5毫升,色浓紫者以转红为度。若出血太多或本为血虚之体,可导致气随血脱。另外,误伤腘动脉或腘静脉引起血肿,易致感染,实为针家之戒,临床上不可貌然,对于体质素虚、精血不足、病久体衰、孕妇、贫血、一切虚脱之症和习惯性流产、失血、易于出血的病人禁用。
承山
定义: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三角形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1: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2:便秘、脱肛、痔疮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悬钟
定义:
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八会穴之髓会。
主治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脚气,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
中脘
定义:
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主治病症
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不容
主治疾病: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水分
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气海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有行气通经,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痛经,血崩,血淋。
配小肠俞,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主治带下,淋浊。
滑肉门
〖主治疾病〗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胃痛。
外陵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痛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穴治痛经。
![]() |
脾俞
脾俞是穴位名,为足太阳经经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胃俞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 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腰阳关
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心肌梗死等疾病。
经穴名。原名阳关。出《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近称腰阳关。别名脊阳关,背阳关。属督脉。在腰部,身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主治腰骶疼痛、下肢麻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等病。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腰俞
主治: 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方例: 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