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六六
中国内地文艺工作者丧失了感知、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充斥于大家眼球的不是王侯将相就是才子佳人,要不就是红色经典,唯独没有现实。我们最优秀的影视大腕在搞《三枪》《非诚勿扰》和《梅兰芳》。他们对现实视而不见,其实是对人民的疾苦视而不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关注现实的传统难以为继。这么说有点绝对。有人或许会问,不是还有底层叙述吗?可疑的底层叙述就是忽左忽右的太极拳,永远那么软绵绵的没有力度,只能欣赏,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没有攻击对手的职责。总体来说,中国文学失去了情怀。
在1980年代就有“中国问题海外提”的说法,许多学术界的讨论都是由海外输入的。事实证明,旁观者清,更重要的是旁观者没有利益关系,所以可以开诚布公。新加坡籍的六六对现实的关注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理论。六六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干脆说,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谁都知道。《蜗居》针对的是大城市的小市民的住房问题,而《心术》则针对看病难,所谓“新三座大山”,已经占据其二。六六的诚实此时变成了勇敢。《蜗居》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在某卫视被中途叫停,显然触及了敏感区域,由此可以反证《蜗居》的力度。如此急迫和切身的问题,要由一个“外人”来提出,内中隐情,恐怕值得剖析。
其实没有必要把六六想象成一个有着伟大情怀的战士,虽然她的立场完全一边倒向“工农兵群众”。六六是一个从网络上崛起的作家,她知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想看什么,这一点,与为“评论家”和诺奖写作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有所不同。于是,六六把当代社会的丑恶面统统写出来了。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歌颂和暴露大讨论的时期,但是还是不能丧失掉主旋律的。网上的小说《双面胶》有一个凄惨的结局,在被改编为电视剧的时候,结尾改动了,变得温情脉脉,是对现实的妥协。中国人的贫穷、人格萎缩是联系在一起的,仓廪实才知礼节。人穷了,是没有骨气的。到了《蜗居》,六六就明白了,前面该怎么写就就怎么写,最后贪官被撞死,小三出国——强行干预。观众自然是心明眼亮的,前面的几率很大,而后面的几率很小。安慰罢了。
《心术》是六六的新书,好。医生是一个不再那么神圣的职业,实际上,当下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毒素侵入到了思想的肌理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荡然无存。非常可怕,非常绝望。《心术》由医患关系的问题切入,但是超出了这一问题,实际上再一次抨击了体制给民生带来的巨大痛苦。人心变得肮脏,人都觉得对方肮脏,这些道德问题在医院变得更加触目惊心,而六六所给出的解释,超出了街谈巷议的相互诋毁。不是个别的错,而是整个的错,每个个别都在延续和加深这些错误。小说写得非常顺,也非常黑,让人憋闷。幸亏有了一个比较大团团的结局,好、坏各有报应,这才能够缓上一口气。赖家父子的仁义和老大的女儿获得肾脏是小说中最温暖的结局,也是所有人的希望。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特别特别希望上帝是存在的,我希望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的受罚,这样他们才知道有所敬畏。但是,我真的没有看到。上帝不能惩戒那些作恶的人,可以反证他不存在?我非常赞赏小说里面主任的关于英雄的一段话,大意是:医生很苦,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脱离开了医疗这一行,我为他们而遗憾,但是更珍惜留下来的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热爱这一行的,是有信仰的金子和英雄。读到这里我掩卷细思了很久。文学不能丧失这点希望。
恰恰是这点希望,让《心术》有了新的超越。应该说,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努力下,世界相对于每个人都已经成为黑暗的地狱。光明和温暖不仅是幼稚的,甚至是一种欺骗。六六呼唤一种新的秩序,在此可以重新建立某种已经久违的理想,尤其是在当前中国。
我不知道六六这样想是不是因为她不是我们中国人。我其实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是特别喜欢那些还抱着希望的人。我觉得,他们很好。
另外,我们在抱怨这个国家的时候,都应该羞愧,因为我们不能也没有为此做出任何努力,或者说,我们在吃自己酿造的恶果。有保留、有限度地感谢六六。
在1980年代就有“中国问题海外提”的说法,许多学术界的讨论都是由海外输入的。事实证明,旁观者清,更重要的是旁观者没有利益关系,所以可以开诚布公。新加坡籍的六六对现实的关注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理论。六六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干脆说,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谁都知道。《蜗居》针对的是大城市的小市民的住房问题,而《心术》则针对看病难,所谓“新三座大山”,已经占据其二。六六的诚实此时变成了勇敢。《蜗居》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在某卫视被中途叫停,显然触及了敏感区域,由此可以反证《蜗居》的力度。如此急迫和切身的问题,要由一个“外人”来提出,内中隐情,恐怕值得剖析。
其实没有必要把六六想象成一个有着伟大情怀的战士,虽然她的立场完全一边倒向“工农兵群众”。六六是一个从网络上崛起的作家,她知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想看什么,这一点,与为“评论家”和诺奖写作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有所不同。于是,六六把当代社会的丑恶面统统写出来了。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歌颂和暴露大讨论的时期,但是还是不能丧失掉主旋律的。网上的小说《双面胶》有一个凄惨的结局,在被改编为电视剧的时候,结尾改动了,变得温情脉脉,是对现实的妥协。中国人的贫穷、人格萎缩是联系在一起的,仓廪实才知礼节。人穷了,是没有骨气的。到了《蜗居》,六六就明白了,前面该怎么写就就怎么写,最后贪官被撞死,小三出国——强行干预。观众自然是心明眼亮的,前面的几率很大,而后面的几率很小。安慰罢了。
《心术》是六六的新书,好。医生是一个不再那么神圣的职业,实际上,当下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毒素侵入到了思想的肌理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荡然无存。非常可怕,非常绝望。《心术》由医患关系的问题切入,但是超出了这一问题,实际上再一次抨击了体制给民生带来的巨大痛苦。人心变得肮脏,人都觉得对方肮脏,这些道德问题在医院变得更加触目惊心,而六六所给出的解释,超出了街谈巷议的相互诋毁。不是个别的错,而是整个的错,每个个别都在延续和加深这些错误。小说写得非常顺,也非常黑,让人憋闷。幸亏有了一个比较大团团的结局,好、坏各有报应,这才能够缓上一口气。赖家父子的仁义和老大的女儿获得肾脏是小说中最温暖的结局,也是所有人的希望。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特别特别希望上帝是存在的,我希望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的受罚,这样他们才知道有所敬畏。但是,我真的没有看到。上帝不能惩戒那些作恶的人,可以反证他不存在?我非常赞赏小说里面主任的关于英雄的一段话,大意是:医生很苦,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脱离开了医疗这一行,我为他们而遗憾,但是更珍惜留下来的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热爱这一行的,是有信仰的金子和英雄。读到这里我掩卷细思了很久。文学不能丧失这点希望。
恰恰是这点希望,让《心术》有了新的超越。应该说,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努力下,世界相对于每个人都已经成为黑暗的地狱。光明和温暖不仅是幼稚的,甚至是一种欺骗。六六呼唤一种新的秩序,在此可以重新建立某种已经久违的理想,尤其是在当前中国。
我不知道六六这样想是不是因为她不是我们中国人。我其实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是特别喜欢那些还抱着希望的人。我觉得,他们很好。
另外,我们在抱怨这个国家的时候,都应该羞愧,因为我们不能也没有为此做出任何努力,或者说,我们在吃自己酿造的恶果。有保留、有限度地感谢六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