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告白》
告白
我觉得,这片子值得一看
看片子以前,完全被片名迷惑,看了剧照更以为是一部老套的日本青春小爱情片,不过与《告白》相遇的一百分钟,还是有那种看过好片子以后生命被延长的感觉。
我是从十三分钟开始“进入”影片的,影片首先给我一个良好的感觉建立在导演对教室光的处理,很像舞台剧的追光,乍一看对这种脱离现实主义手法的处理很不习惯,但影片的主题也就此拉开:
残酷青春 循环复仇
同样的主题内容,在电影主题领域里已经屡见不鲜,关于残酷青春,日本这些年不断把这个呈现的年龄范围一点一点缩小,从当年岩井俊二《莉莉周》的高中生犯罪问题,到这部《告白》已经把犯罪年龄退到13岁的《少年法》边缘。来看一下从莉莉周到告白,日本的青少年问题经历过哪些思考:高中生犯罪逐渐被社会“接受”,不良少年文化的蓬勃发展,集体自杀的各种“探索”,中学学校的“欺负”现象,少年杀人、家庭伦理悲剧事件的出现。当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无限压抑自身本愿的民族性上时,“战争”爆发!思考爆发!对立爆发!然后,《告白》剩下,留在你的面前,呈现了一副这样的姿态,你甚至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这部影片的背后。
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适合拍这种题材影片的国家。为什么这样说?
对比残酷青春
曾获戛纳最佳影片的《大象》在残酷青春电影系里有着颇重的分量,影片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描绘在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心理变态的原因探索,而是用日程记录的手法表现了少年“复仇”的必然性和反抗的本能唤醒,这与影片隐喻的“大象”相吻合,其实《大象》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仅描写了执行杀戮计划的男孩,还同时对被杀者的“日程”进行了近乎唠叨的表现,似乎给人一种人人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枪夹之下都化为乌有的观感,但我以为,那正是影片的真正价值所在:青春如大象的沉默,也如大象的反抗。每一个经历青春的人都是所谓大象,有太多的不能言喻,有太多不明和太多秘密,每个人都是。而那位“死刑执行者”担负着唤醒所有人的责任,他在影片里杀了所有人,但实际上是另一种戏谑青春的手法并为了唤醒不遗余力。
而《告白》则不同,一如以往,日本人无论何时都是“大象”。他们永远可以在保持沉默的状态下干出令人发指的事实,他们永远能给出你想象不到的答案,因此他们的《告白》有着比《大象》更深远的意义(但影片本身却没有更深刻)。天才的另一面是生活的白痴?那只是庸人对天才的误读。真正的天才活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与自己交流,对他们来说,时间的行进与你我完全不同,你又如何给他定义一个你的生活状态?《告白》的主角正如是,当影片设计到他与一个同龄女孩危险的恋爱桥段,我只能说这是导演出于商业考虑的又一次“无奈之举”(当然,也可能导演乐得其所),影片为了表现男主角的“孤独”杀了一个又一个人,当那所谓“唯一理解”他的女孩被杀时,戏剧性到了第一个高潮,也让影片的深远意义上了一个台阶。
对比循环复仇
与日本一海之隔的韩国,有一位我很欣赏的韩国导演朴赞郁,这是位靠“复仇片”起家的导演,“复仇”本身具备很强的戏剧冲突和商业元素,因此如果有导演涉足此类题材,相对文艺片更容易赚到第一桶金,但同样,在复仇题材泛滥的今天,一个好的商业片导演好坏同样可以从对复仇片的把握驾驭能力得出。朴赞郁是过来人!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曲曲精彩,第三部《亲切的金子》与本片题材最为相似,表现一个母亲的复仇,但复仇的内容却是为了别人的孩子和自己流逝的尊严,因此本片内容向宗教靠拢,有意识的把复仇执行者女主角金子(李英爱扮演,造型设计很赞)打造成近乎“圣女执行者”的形象,这是一个在精神复仇上占据至高位置的复仇影片。第二部《老男孩》是商业文艺双丰收的名作,也是朴赞郁最成功的一部影片,影片商业元素十足,打造了一个复仇硬汉的形象,但最后硬汉却发现自己复仇的对象其实一直在玩弄自己,自己也犯下了与女儿通奸的原罪,影片引申意义深刻,表现手段CULT风味十足,是为经典。第一部《我要复仇》是一部循环复仇的佳作,影片一环扣一环把复仇的意义引申到南北韩的政治问题上。朴赞郁可谓玩复仇玩出了性感,亚洲可能无人在此领域能出其右了。
而《告白》又不同,可以说“出其右”了。本片并没有在为什么复仇的问题上纠缠,而是把本不对等的复仇双方定在平等地位上,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角用自制的炸弹炸死了自己的母亲时,复仇者,本片女主角女班主任用近乎对一个同龄对手的口吻叫嚣自己的胜利,令人倍感这部《告白》与以往复仇片的不同。这已经有深刻的社会影射意义,社会成人群体已经对越发严重的少年犯罪问题感到恐惧。因此,成人才会叫嚣他们的胜利,当然,付出的也是牺牲另一个成人的代价。这比朴赞郁的“复仇隐喻”更为现实和有力。
当然,影片的横向比较是否有意义只能看片面。但不得不承认《告白》的两个主题在广度和深度都特别于同类型片的“对手”,因此,《告白》是一部可以“留下来”的影片。
是什么使得《告白》活得这种成功?
原因有
其一,强大的日剧基础。
说实话,我并不看好很多现代日本电影,甚至认为它们是“浪费时间”的,由于现代日本电影大多采用电视剧的拍摄制式,在硬件上不用胶片,在软件上不写电影分镜头,在情节上只着重戏剧因素,在市场上只考虑商业概念等等。很不幸,以上说的这些,这次看好的《告白》,全中。
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片,因为日剧真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在日本,电视剧导演拍电影而且能拍的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玩。
是如片首提到的,影片导演中岛哲也对本片最好的电影化处理,就是对“明亮的教室”光线暗化的处理,这种处理虽然还没有到惊艳的程度,但也足够切题并震撼人心了。阴暗的教室是如复仇的主题,是如孩子们不可告人的日记,是如成人社会和青少年间的对立关系。
翻看导演的履历发现,这位1959年出生的日本导演,出身广告界,拍摄的电影数量中等:七部,但他却担任过那部影响日本数十年的重要日剧剧集《世界奇妙物语》的导演(之一)。
很凑巧,《告白》之前,我早已在日剧中接触过同类题材,《我们的教科书》是一部几乎不被国人所知的日剧,这是一部相对严肃的日剧,片中偶像也不多,但讨论内容非常实际有力:学校“欺负”问题。这部电视剧第一集就死了一个如花的女孩,接下来的12集全部围绕女孩的死因展开,慢慢揭开女孩的家庭创伤、朋友间情感微妙的变化直至最后以一场官司结束。然而,这部电视剧真正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对所谓青春犯罪问题的反思,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欺负”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吸引我的是,由于看破成人社会的虚伪,少年学生反过来用虚伪的“阳光面容”欺骗成人社会。而那部更加著名的《世界奇妙物语》中的一集《零差值教育》也同样涉及学生用最后的“集体虚伪”对抗成人社会,当本应快乐的少年用“装白痴”的对抗成人社会,那一幕幕才是残酷青春真正的所在。
总而言之,一句话:多看日剧,有利于智力开发,不利于身心健康。
而这一切感慨和愤怒同样出现在了《告白》新老师到来后那一段学生反应中。
拍电视剧拍到此,能出现电视剧导演拍好电影也就不奇怪了。日本电视剧的优质各种已经是无数中国电视人思考的大头。许多中国观众和专家看不到华语电影“优”的迹象,那么总看得到打开电视前篇一律的中国电视剧众生相,中国电视剧是由同一批人写、同一批人拍、同一批人卖再由同一批人放的同一体制,内容当然也是同一的,近似于千百年来一直滋养我们并牵制我们各种开化发展的小农经济。
电视剧能从很多方面说明一个国家电影的水平,尽管我从来都不愿把电视剧和电影并列讨论,但日本这部《告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电视剧的认识。
其二,灿烂的电影历史。
接着上一个问题说,又是什么让日剧达到今天的成功,其实究其根本还是日本电影曾经的辉煌,是日本电影的优质和领先概念造就了现代日剧的高水平。
什么?就凭一个黑泽明?
对大多数人来说,黑泽明可能就就代表日本电影史。那么,就说,黑泽明,没错,一个黑泽明就足够!
还记得当年打着瞌睡、听的神乎其神上下来的电影解析课程,一本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个月;一段农夫在森林里走的镜头,看了3遍;一个真沙子被奸的镜头停了一个小时听讲解,一棵大树的隐喻纠结了无数男生一个学期。。。。。。随后,那位老师就被我们“封神”了。现在,事实证明,那位老师真的“够神”的,事实也证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罗生门》真的“很了不起”。《罗生门》以及无数黑白胶片的所谓“经典”就是一块块砖,砸开了今天各种美丽的现代电影世界,当然,他们本身就是质地优良,堪比金玉的“砖”,我们现在说当代电影的没落或者说不如当年电影的种种,也是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吃黑泽明那一辈留下的老本,我们能留给后人的电影语言又是什么呢?
在种种质疑下,《阿凡达》横空出世,可惜,这部片子被后来人无限吐槽的未来我已经看到了。。。
再说本片,《告白》这个题目看似青春期那点小事,实则不然(标题党啊),在影片中,是真正的“告白”:每个人的自白,关于复仇的,关于杀人因果的等等,这让你想起什么没有?是啊,黑泽明啊,《罗生门》啊(有些想哭。。。)
《罗生门》著名的同一事件三段不同的描述,人人为自己辩护的经典桥段,在《告白》里以一种华丽丽的方式重现,但《告白》里不再简单是一个人的自白,而是加入了对话,加入了“告白者”对“被告白者”的对话,成为了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心声,这是《告白》这部影片的根本表现手法,你说《罗生门》的影响直到今天,威力衰退了吗?
不过历史往往也很有趣,尽管经历了60年的光阴,即使在传媒文化如此发达的日本,电影语言也只是从独白升级到对话,而已。
是啊,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黑泽明是块优质的砖,何况还有深作欣二最后留下的那部《大逃杀》!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每一秒钟都有让我对比《大逃杀》的冲动,但很可惜,直到影片结束,我也没有得到《大逃杀》当年的醍醐之感,《大逃杀》作为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讨论青少年问题的一部极致作品对本片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实,我的评价还是不够客观,毕竟当年看《大逃杀》时年轻,首先是被震撼了,不,是被吓到了。。呵呵
说这部影片不如《大逃杀》还是有些偏颇,其实这部影片的立意和内在复仇因素的延伸效果已经从很多方面超越了当年《大逃杀》的杀戮主题,只是在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上,导演还是任了性,玩了自己喜欢的。
最后,说说导演的“画龙点睛”。
影片最后,复仇者女班主任的那句话,可以说是全片最棒的一笔:
“从现在开始,你重生的第一步即将开始。。。”
我去,我各种感动啊,原来老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这只迷途的小羔羊成长!!要不要这么健康的结局!!我要哭啦!!(男主角小羔羊已经哭了,就差说:“老师,我真正爱的人其实是你了!”)
老师笑了,嘴角从欣慰的角度到得意的角度到诡异的角度。。。
黑屏
“开玩笑”
。。。
呵呵呵
我们可不能忘了,这已经是北野武、三池崇史的后日本电影时代了。。。。。。
为《告白》鼓掌!
我觉得,这片子值得一看
看片子以前,完全被片名迷惑,看了剧照更以为是一部老套的日本青春小爱情片,不过与《告白》相遇的一百分钟,还是有那种看过好片子以后生命被延长的感觉。
我是从十三分钟开始“进入”影片的,影片首先给我一个良好的感觉建立在导演对教室光的处理,很像舞台剧的追光,乍一看对这种脱离现实主义手法的处理很不习惯,但影片的主题也就此拉开:
残酷青春 循环复仇
同样的主题内容,在电影主题领域里已经屡见不鲜,关于残酷青春,日本这些年不断把这个呈现的年龄范围一点一点缩小,从当年岩井俊二《莉莉周》的高中生犯罪问题,到这部《告白》已经把犯罪年龄退到13岁的《少年法》边缘。来看一下从莉莉周到告白,日本的青少年问题经历过哪些思考:高中生犯罪逐渐被社会“接受”,不良少年文化的蓬勃发展,集体自杀的各种“探索”,中学学校的“欺负”现象,少年杀人、家庭伦理悲剧事件的出现。当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无限压抑自身本愿的民族性上时,“战争”爆发!思考爆发!对立爆发!然后,《告白》剩下,留在你的面前,呈现了一副这样的姿态,你甚至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这部影片的背后。
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适合拍这种题材影片的国家。为什么这样说?
对比残酷青春
曾获戛纳最佳影片的《大象》在残酷青春电影系里有着颇重的分量,影片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描绘在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心理变态的原因探索,而是用日程记录的手法表现了少年“复仇”的必然性和反抗的本能唤醒,这与影片隐喻的“大象”相吻合,其实《大象》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仅描写了执行杀戮计划的男孩,还同时对被杀者的“日程”进行了近乎唠叨的表现,似乎给人一种人人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枪夹之下都化为乌有的观感,但我以为,那正是影片的真正价值所在:青春如大象的沉默,也如大象的反抗。每一个经历青春的人都是所谓大象,有太多的不能言喻,有太多不明和太多秘密,每个人都是。而那位“死刑执行者”担负着唤醒所有人的责任,他在影片里杀了所有人,但实际上是另一种戏谑青春的手法并为了唤醒不遗余力。
而《告白》则不同,一如以往,日本人无论何时都是“大象”。他们永远可以在保持沉默的状态下干出令人发指的事实,他们永远能给出你想象不到的答案,因此他们的《告白》有着比《大象》更深远的意义(但影片本身却没有更深刻)。天才的另一面是生活的白痴?那只是庸人对天才的误读。真正的天才活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与自己交流,对他们来说,时间的行进与你我完全不同,你又如何给他定义一个你的生活状态?《告白》的主角正如是,当影片设计到他与一个同龄女孩危险的恋爱桥段,我只能说这是导演出于商业考虑的又一次“无奈之举”(当然,也可能导演乐得其所),影片为了表现男主角的“孤独”杀了一个又一个人,当那所谓“唯一理解”他的女孩被杀时,戏剧性到了第一个高潮,也让影片的深远意义上了一个台阶。
对比循环复仇
与日本一海之隔的韩国,有一位我很欣赏的韩国导演朴赞郁,这是位靠“复仇片”起家的导演,“复仇”本身具备很强的戏剧冲突和商业元素,因此如果有导演涉足此类题材,相对文艺片更容易赚到第一桶金,但同样,在复仇题材泛滥的今天,一个好的商业片导演好坏同样可以从对复仇片的把握驾驭能力得出。朴赞郁是过来人!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曲曲精彩,第三部《亲切的金子》与本片题材最为相似,表现一个母亲的复仇,但复仇的内容却是为了别人的孩子和自己流逝的尊严,因此本片内容向宗教靠拢,有意识的把复仇执行者女主角金子(李英爱扮演,造型设计很赞)打造成近乎“圣女执行者”的形象,这是一个在精神复仇上占据至高位置的复仇影片。第二部《老男孩》是商业文艺双丰收的名作,也是朴赞郁最成功的一部影片,影片商业元素十足,打造了一个复仇硬汉的形象,但最后硬汉却发现自己复仇的对象其实一直在玩弄自己,自己也犯下了与女儿通奸的原罪,影片引申意义深刻,表现手段CULT风味十足,是为经典。第一部《我要复仇》是一部循环复仇的佳作,影片一环扣一环把复仇的意义引申到南北韩的政治问题上。朴赞郁可谓玩复仇玩出了性感,亚洲可能无人在此领域能出其右了。
而《告白》又不同,可以说“出其右”了。本片并没有在为什么复仇的问题上纠缠,而是把本不对等的复仇双方定在平等地位上,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角用自制的炸弹炸死了自己的母亲时,复仇者,本片女主角女班主任用近乎对一个同龄对手的口吻叫嚣自己的胜利,令人倍感这部《告白》与以往复仇片的不同。这已经有深刻的社会影射意义,社会成人群体已经对越发严重的少年犯罪问题感到恐惧。因此,成人才会叫嚣他们的胜利,当然,付出的也是牺牲另一个成人的代价。这比朴赞郁的“复仇隐喻”更为现实和有力。
当然,影片的横向比较是否有意义只能看片面。但不得不承认《告白》的两个主题在广度和深度都特别于同类型片的“对手”,因此,《告白》是一部可以“留下来”的影片。
是什么使得《告白》活得这种成功?
原因有
其一,强大的日剧基础。
说实话,我并不看好很多现代日本电影,甚至认为它们是“浪费时间”的,由于现代日本电影大多采用电视剧的拍摄制式,在硬件上不用胶片,在软件上不写电影分镜头,在情节上只着重戏剧因素,在市场上只考虑商业概念等等。很不幸,以上说的这些,这次看好的《告白》,全中。
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片,因为日剧真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在日本,电视剧导演拍电影而且能拍的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玩。
是如片首提到的,影片导演中岛哲也对本片最好的电影化处理,就是对“明亮的教室”光线暗化的处理,这种处理虽然还没有到惊艳的程度,但也足够切题并震撼人心了。阴暗的教室是如复仇的主题,是如孩子们不可告人的日记,是如成人社会和青少年间的对立关系。
翻看导演的履历发现,这位1959年出生的日本导演,出身广告界,拍摄的电影数量中等:七部,但他却担任过那部影响日本数十年的重要日剧剧集《世界奇妙物语》的导演(之一)。
很凑巧,《告白》之前,我早已在日剧中接触过同类题材,《我们的教科书》是一部几乎不被国人所知的日剧,这是一部相对严肃的日剧,片中偶像也不多,但讨论内容非常实际有力:学校“欺负”问题。这部电视剧第一集就死了一个如花的女孩,接下来的12集全部围绕女孩的死因展开,慢慢揭开女孩的家庭创伤、朋友间情感微妙的变化直至最后以一场官司结束。然而,这部电视剧真正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对所谓青春犯罪问题的反思,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欺负”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吸引我的是,由于看破成人社会的虚伪,少年学生反过来用虚伪的“阳光面容”欺骗成人社会。而那部更加著名的《世界奇妙物语》中的一集《零差值教育》也同样涉及学生用最后的“集体虚伪”对抗成人社会,当本应快乐的少年用“装白痴”的对抗成人社会,那一幕幕才是残酷青春真正的所在。
总而言之,一句话:多看日剧,有利于智力开发,不利于身心健康。
而这一切感慨和愤怒同样出现在了《告白》新老师到来后那一段学生反应中。
拍电视剧拍到此,能出现电视剧导演拍好电影也就不奇怪了。日本电视剧的优质各种已经是无数中国电视人思考的大头。许多中国观众和专家看不到华语电影“优”的迹象,那么总看得到打开电视前篇一律的中国电视剧众生相,中国电视剧是由同一批人写、同一批人拍、同一批人卖再由同一批人放的同一体制,内容当然也是同一的,近似于千百年来一直滋养我们并牵制我们各种开化发展的小农经济。
电视剧能从很多方面说明一个国家电影的水平,尽管我从来都不愿把电视剧和电影并列讨论,但日本这部《告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电视剧的认识。
其二,灿烂的电影历史。
接着上一个问题说,又是什么让日剧达到今天的成功,其实究其根本还是日本电影曾经的辉煌,是日本电影的优质和领先概念造就了现代日剧的高水平。
什么?就凭一个黑泽明?
对大多数人来说,黑泽明可能就就代表日本电影史。那么,就说,黑泽明,没错,一个黑泽明就足够!
还记得当年打着瞌睡、听的神乎其神上下来的电影解析课程,一本黑泽明的《罗生门》看了一个月;一段农夫在森林里走的镜头,看了3遍;一个真沙子被奸的镜头停了一个小时听讲解,一棵大树的隐喻纠结了无数男生一个学期。。。。。。随后,那位老师就被我们“封神”了。现在,事实证明,那位老师真的“够神”的,事实也证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罗生门》真的“很了不起”。《罗生门》以及无数黑白胶片的所谓“经典”就是一块块砖,砸开了今天各种美丽的现代电影世界,当然,他们本身就是质地优良,堪比金玉的“砖”,我们现在说当代电影的没落或者说不如当年电影的种种,也是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吃黑泽明那一辈留下的老本,我们能留给后人的电影语言又是什么呢?
在种种质疑下,《阿凡达》横空出世,可惜,这部片子被后来人无限吐槽的未来我已经看到了。。。
再说本片,《告白》这个题目看似青春期那点小事,实则不然(标题党啊),在影片中,是真正的“告白”:每个人的自白,关于复仇的,关于杀人因果的等等,这让你想起什么没有?是啊,黑泽明啊,《罗生门》啊(有些想哭。。。)
《罗生门》著名的同一事件三段不同的描述,人人为自己辩护的经典桥段,在《告白》里以一种华丽丽的方式重现,但《告白》里不再简单是一个人的自白,而是加入了对话,加入了“告白者”对“被告白者”的对话,成为了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心声,这是《告白》这部影片的根本表现手法,你说《罗生门》的影响直到今天,威力衰退了吗?
不过历史往往也很有趣,尽管经历了60年的光阴,即使在传媒文化如此发达的日本,电影语言也只是从独白升级到对话,而已。
是啊,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黑泽明是块优质的砖,何况还有深作欣二最后留下的那部《大逃杀》!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每一秒钟都有让我对比《大逃杀》的冲动,但很可惜,直到影片结束,我也没有得到《大逃杀》当年的醍醐之感,《大逃杀》作为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讨论青少年问题的一部极致作品对本片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实,我的评价还是不够客观,毕竟当年看《大逃杀》时年轻,首先是被震撼了,不,是被吓到了。。呵呵
说这部影片不如《大逃杀》还是有些偏颇,其实这部影片的立意和内在复仇因素的延伸效果已经从很多方面超越了当年《大逃杀》的杀戮主题,只是在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上,导演还是任了性,玩了自己喜欢的。
最后,说说导演的“画龙点睛”。
影片最后,复仇者女班主任的那句话,可以说是全片最棒的一笔:
“从现在开始,你重生的第一步即将开始。。。”
我去,我各种感动啊,原来老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这只迷途的小羔羊成长!!要不要这么健康的结局!!我要哭啦!!(男主角小羔羊已经哭了,就差说:“老师,我真正爱的人其实是你了!”)
老师笑了,嘴角从欣慰的角度到得意的角度到诡异的角度。。。
黑屏
“开玩笑”
。。。
呵呵呵
我们可不能忘了,这已经是北野武、三池崇史的后日本电影时代了。。。。。。
为《告白》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