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日记:第六周
其实急诊还没有出科,还要一个周日的值班才算结束。
昨天,我们正在ICU查房,突然同组的徐医男生被叫走去帮忙做胸外按压,于是就一同跟去了。
29床,前天入院的,所以我还不记不清楚他是什么病,进来的时候一般情况还好,主任建议插胃管,说不插的话可能要死的,家属表示拒绝,主任再提其它的治疗,也被拒绝,于是查房就这样过去了,等到走到下一张床了,主任说:其它他们相当于放弃所有治疗了。
等我走过去,29床的这个老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同组的男生已经在那里胸外按压,旁边站在满头大汗的张医生,周围围起了屏障隔开家属和其它病人。
胸外按压极其累,张老师和同组的男生两个各轮流才勉强应付,我也想上去尝试过,但我的力量无法按出需要的血压。
他的家属在屏障外面站着,都极其平静,盘算着谁还能来见最后一面,然后向我们咨询哪里办死亡手续哪里拿死亡小结等事宜,没有丝毫的震动,最后,家属甚至建议我们停止胸外按压:“反正救不回来了。”
于是,9点42分,29床死亡。
这是我第一次在临床上亲眼见到病人死亡,之前虽然有在早晨上班时发现前一天还在的病人在夜里离开了,但亲眼,还是第一次。
也许这家人的出奇冷静,以致于我都没有觉得自己在旁观如此严重的事件,我突然替这个老先生感到遗憾,并不是遗憾他的离开没有哭声相伴,而是若他的离开被儿女如此平静的处理,那么可以想象他的生前是如何被轻视的。
后来,29床开始消毒,等着新病人住进来。
29床的隔壁,10床(不要问我为什么29床的旁边是10床)住着一个精神病病人,没有亲人,她是由单位出资平时住在精神病医院的。
她脑出血于是入院,入院后一般情况都改善后主任劝精神病医院接她回去康复,对方没有任何回应,于是几天后由于交叉感染又奄奄一息,如今生命垂危。
关于这个病人的去留,我们这里的医生和精神病院的医生不知道用各种方式吵架多少次,结果总是不分输赢,于是我们只好看着一个好端端的人在10床上慢慢把自己的生命躺掉而无法申诉,成全众多不愿她活着的人。
说到吵架,这个几乎是一个急诊医生必备的素养,要有随时应战的思想准备,每天上班几乎是以吵架开始的,把那几个常规的架吵完,便可以工作了。
可惜这些战争的结果总是没有输赢。
10床的旁边的旁边,8床,一个肺部几乎快失去功能的大叔,总是由一把年纪的父亲陪着所有的白天黑夜,他那浓妆艳抹的老婆和西装革履的儿子平时从来不来关心,若是出现,我就要暗暗替主任叹一口气——吵架的又上门了。算了,不提他们也罢。
再旁边,7床,脑出血入院的一个老太太,时日无多,她的儿子从来不露面,只签下“放弃一切治疗”就不见踪影,由护工阿姨照看着,阿姨某日悄悄对我们说,她儿子曾经关照“若是每天喂三包流质死不掉,那就喂两包好了”。
我每天两次去给7床测两次血糖,她身上都是一股异味,到后来连给她测血糖的医嘱都被取消了。
周三那天,她的血氧含量突然降低到了50%左右,于是紧急通知家属,她儿子闻讯而来,8床的老父亲当众大骂这个7床的不孝子,引起了共鸣,最后主任来把他们劝开。
一个急诊的主任,这样的故事怕是看了太多已经没有什么精神了。
后来,7床的血氧含量又奇迹般地回升,7床的儿子大概悻悻的离去了。
这样的故事,我可以一直说下去,比如7床的旁边,7床旁边的旁边……
其实这里也有孝顺到让我们觉得厌烦的儿子,算是急诊科众多黑暗衬出的那一点光明。
其实我也想知道人情从什么时候起敌不过一个葱头,一场病又是如何成为照妖镜照出一场场黑暗与光明。
也许是待在急诊的两周,昨天又碰巧看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两者巧合的对比最终让我泪流满面。
我被米嘉的话感动:“即使有千灾百难——我活着,遭到酷刑拷打——我活着!哪怕幽闭在与世隔绝的塔中,我还是活着,看得见太阳;纵然看不见太阳,我仍然知道有太阳。而知道有太阳——不正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吗?”
在书的结尾(不是故事的结尾,因为陀氏没来得及把故事写完),阿辽沙对着一群孩子讲爱“我们将首先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除此以外,我很难摘出具体的句子,反正,那是极其明澈的爱,那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明亮。
我希望每个病人都因为知道有太阳而坚韧,而每个人都记得在你们成为亲人的最初你们是善良的、正直的、许诺永不相忘的。
似乎很多人都对医生、医学生这类人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偏见,比如我的德语老师,难得一次下课我回家而不是回五院,于是和老师同行座地铁,老师在感叹一遍学医真是辛苦啊之后,开始问我:“在你们医生眼里,我们一个个人是不是都不是一个个人啊?”他也许自己也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过于惊悚了,于是补充道:“我的意思是,你们看我们都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个器官加起来,比如你现在看着我会不会觉得我就是一个心加一个肺加一个胃……”
好吧,我立马否认“绝没有这样的事。”
这其实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这也许也是现在西方医学一个很让人争议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人批评当下医学教育的地方。
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从没有把人当成是一个心+一个肺+一个胃+两个肾……,反正我认为人就是人,他是一个整体,社会学上曾有这么一说(我只能表述一个大意),人为什么不同于物,因为人是不可分的,比如一只粉笔,你可以把它分割成好多段,它们仍然是粉笔,可是你若把一个人分成一个心+一个肺+一个胃+两个肾……它们便不能再被称为“人”。
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人有人的精神和感情,这种医学和物质所难以触及的东西真实存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没有办法去分解它,我也没有分解它的欲望,只有尊重。
最近看在《最后的期末考》,一个美国华裔女外科医师写的自己的故事,正巧昨天与今天也翻到她在议论这个问题,西方的医学将人体分解成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是为了有效率地治疗,而不是让我们去忘记他们之间的联系。
我待在肿瘤科的时候,觉得那些医生真是好当,每天查房看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问过去:“头痛吗?气喘吗?大便好吗?小便好吗?”再瞄一眼护士量的血压体温,看看昨天出来的化验单,所有的问题对症处理一下便止步。
我不便对此做过多的评论,反正当时的感觉是这样不是在治疗人,而是在处理一堆器官。
而我们的对象,是人。
《最后的期末考》里面的女医师类比了医学与艺术,觉得很有想通之处,比如两者是“职业的观察者”,两者都需要一种洞察力和第六感,这点在急诊科的主任身上得到了应征。
比如,周四我们正在一般的留观处查房,主任突然说:“不行,那个六床我要去看看。”于是,她径直走回ICU,我们跟着她回去,看见6床已经病危,这是一个肺部有感染后突发脑梗的病人,我们过去看的时候喉咙口卡满痰、呼吸困难,而且心率已经超过了200,心电图呈现室上速的波形,主任一边责怪家属否认了病人之前的房颤病史,一边开始抢救,后来人暂时拉了回来。
这样的故事我在急诊看了不止一回,经常可以听见主任训斥下面的住院医:“要是那天我不从家里过来呢,不摸摸XX床的肚子呢,穿孔啊,要死的啊,吊着盐水就死的啊,你以为肺炎病人就不会穿孔了吗?想想我都后怕。”
每次听主任说:“想想我都后怕。”我都觉得她是艺术家。
急诊留观的病人,大概有不到三分之一是无法活着离开这里的。
主任基本在查房时候劝这些病人的家属不要用过多积极地治疗了,病人要是插满管也就是多拖两天,大家都是打工的,不要拿辛苦钱折磨病人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更多的治疗代表更多的爱,哪怕我可以理性地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但仍就会不由自主因为爱而争取更多的治疗。
上内科的时候,不知道上哪个部分的医生,引用了这样几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被我认为是内科6个学分里最大的收获,抄录在内科书的扉页上。
治疗确实只是sometimes,而医疗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人feel better。
每当这种场合,我都要再次感叹Weber这个大师,这个提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总是相违背的大师。
每个医生渐渐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治疗者,那长长的医嘱渐渐掩盖了我们成为医者本来的目的,淡化了我们本来应该对于人性的关怀。
医学是理性的,它因为理性而高效,这个年代的人大都唯物,因为信赖科学而住在这里。
在那个唯心与唯物尚存争议的年代,陀氏借着他小说里的人物预言我们现在的生活:“人凭着自己的意志,依靠科学每时每刻不断征服已经没有疆界的自然,从而将每时每刻获得如此高度的享受,足可取代过去对天国欢乐的向往。将来每一个都知道自己死后不会复活,每一个人都像神一样自豪而平静地接受死亡。自尊使人明白没有必要抱怨人生若白驹过隙,人将会爱自己的同类而不图任何报酬……”
我无法判断当我们现在真的可以自豪地认为不再复生的时候,是不是获得了高度的享受?
但再次提醒了自己,我只是一个helper,目的是comfort,cure只是一种手段。
明天值班,然后急诊就出科了。
昨天,我们正在ICU查房,突然同组的徐医男生被叫走去帮忙做胸外按压,于是就一同跟去了。
29床,前天入院的,所以我还不记不清楚他是什么病,进来的时候一般情况还好,主任建议插胃管,说不插的话可能要死的,家属表示拒绝,主任再提其它的治疗,也被拒绝,于是查房就这样过去了,等到走到下一张床了,主任说:其它他们相当于放弃所有治疗了。
等我走过去,29床的这个老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同组的男生已经在那里胸外按压,旁边站在满头大汗的张医生,周围围起了屏障隔开家属和其它病人。
胸外按压极其累,张老师和同组的男生两个各轮流才勉强应付,我也想上去尝试过,但我的力量无法按出需要的血压。
他的家属在屏障外面站着,都极其平静,盘算着谁还能来见最后一面,然后向我们咨询哪里办死亡手续哪里拿死亡小结等事宜,没有丝毫的震动,最后,家属甚至建议我们停止胸外按压:“反正救不回来了。”
于是,9点42分,29床死亡。
这是我第一次在临床上亲眼见到病人死亡,之前虽然有在早晨上班时发现前一天还在的病人在夜里离开了,但亲眼,还是第一次。
也许这家人的出奇冷静,以致于我都没有觉得自己在旁观如此严重的事件,我突然替这个老先生感到遗憾,并不是遗憾他的离开没有哭声相伴,而是若他的离开被儿女如此平静的处理,那么可以想象他的生前是如何被轻视的。
后来,29床开始消毒,等着新病人住进来。
29床的隔壁,10床(不要问我为什么29床的旁边是10床)住着一个精神病病人,没有亲人,她是由单位出资平时住在精神病医院的。
她脑出血于是入院,入院后一般情况都改善后主任劝精神病医院接她回去康复,对方没有任何回应,于是几天后由于交叉感染又奄奄一息,如今生命垂危。
关于这个病人的去留,我们这里的医生和精神病院的医生不知道用各种方式吵架多少次,结果总是不分输赢,于是我们只好看着一个好端端的人在10床上慢慢把自己的生命躺掉而无法申诉,成全众多不愿她活着的人。
说到吵架,这个几乎是一个急诊医生必备的素养,要有随时应战的思想准备,每天上班几乎是以吵架开始的,把那几个常规的架吵完,便可以工作了。
可惜这些战争的结果总是没有输赢。
10床的旁边的旁边,8床,一个肺部几乎快失去功能的大叔,总是由一把年纪的父亲陪着所有的白天黑夜,他那浓妆艳抹的老婆和西装革履的儿子平时从来不来关心,若是出现,我就要暗暗替主任叹一口气——吵架的又上门了。算了,不提他们也罢。
再旁边,7床,脑出血入院的一个老太太,时日无多,她的儿子从来不露面,只签下“放弃一切治疗”就不见踪影,由护工阿姨照看着,阿姨某日悄悄对我们说,她儿子曾经关照“若是每天喂三包流质死不掉,那就喂两包好了”。
我每天两次去给7床测两次血糖,她身上都是一股异味,到后来连给她测血糖的医嘱都被取消了。
周三那天,她的血氧含量突然降低到了50%左右,于是紧急通知家属,她儿子闻讯而来,8床的老父亲当众大骂这个7床的不孝子,引起了共鸣,最后主任来把他们劝开。
一个急诊的主任,这样的故事怕是看了太多已经没有什么精神了。
后来,7床的血氧含量又奇迹般地回升,7床的儿子大概悻悻的离去了。
这样的故事,我可以一直说下去,比如7床的旁边,7床旁边的旁边……
其实这里也有孝顺到让我们觉得厌烦的儿子,算是急诊科众多黑暗衬出的那一点光明。
其实我也想知道人情从什么时候起敌不过一个葱头,一场病又是如何成为照妖镜照出一场场黑暗与光明。
也许是待在急诊的两周,昨天又碰巧看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两者巧合的对比最终让我泪流满面。
我被米嘉的话感动:“即使有千灾百难——我活着,遭到酷刑拷打——我活着!哪怕幽闭在与世隔绝的塔中,我还是活着,看得见太阳;纵然看不见太阳,我仍然知道有太阳。而知道有太阳——不正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吗?”
在书的结尾(不是故事的结尾,因为陀氏没来得及把故事写完),阿辽沙对着一群孩子讲爱“我们将首先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除此以外,我很难摘出具体的句子,反正,那是极其明澈的爱,那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明亮。
我希望每个病人都因为知道有太阳而坚韧,而每个人都记得在你们成为亲人的最初你们是善良的、正直的、许诺永不相忘的。
似乎很多人都对医生、医学生这类人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偏见,比如我的德语老师,难得一次下课我回家而不是回五院,于是和老师同行座地铁,老师在感叹一遍学医真是辛苦啊之后,开始问我:“在你们医生眼里,我们一个个人是不是都不是一个个人啊?”他也许自己也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过于惊悚了,于是补充道:“我的意思是,你们看我们都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个器官加起来,比如你现在看着我会不会觉得我就是一个心加一个肺加一个胃……”
好吧,我立马否认“绝没有这样的事。”
这其实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这也许也是现在西方医学一个很让人争议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人批评当下医学教育的地方。
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从没有把人当成是一个心+一个肺+一个胃+两个肾……,反正我认为人就是人,他是一个整体,社会学上曾有这么一说(我只能表述一个大意),人为什么不同于物,因为人是不可分的,比如一只粉笔,你可以把它分割成好多段,它们仍然是粉笔,可是你若把一个人分成一个心+一个肺+一个胃+两个肾……它们便不能再被称为“人”。
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人有人的精神和感情,这种医学和物质所难以触及的东西真实存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没有办法去分解它,我也没有分解它的欲望,只有尊重。
最近看在《最后的期末考》,一个美国华裔女外科医师写的自己的故事,正巧昨天与今天也翻到她在议论这个问题,西方的医学将人体分解成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是为了有效率地治疗,而不是让我们去忘记他们之间的联系。
我待在肿瘤科的时候,觉得那些医生真是好当,每天查房看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问过去:“头痛吗?气喘吗?大便好吗?小便好吗?”再瞄一眼护士量的血压体温,看看昨天出来的化验单,所有的问题对症处理一下便止步。
我不便对此做过多的评论,反正当时的感觉是这样不是在治疗人,而是在处理一堆器官。
而我们的对象,是人。
《最后的期末考》里面的女医师类比了医学与艺术,觉得很有想通之处,比如两者是“职业的观察者”,两者都需要一种洞察力和第六感,这点在急诊科的主任身上得到了应征。
比如,周四我们正在一般的留观处查房,主任突然说:“不行,那个六床我要去看看。”于是,她径直走回ICU,我们跟着她回去,看见6床已经病危,这是一个肺部有感染后突发脑梗的病人,我们过去看的时候喉咙口卡满痰、呼吸困难,而且心率已经超过了200,心电图呈现室上速的波形,主任一边责怪家属否认了病人之前的房颤病史,一边开始抢救,后来人暂时拉了回来。
这样的故事我在急诊看了不止一回,经常可以听见主任训斥下面的住院医:“要是那天我不从家里过来呢,不摸摸XX床的肚子呢,穿孔啊,要死的啊,吊着盐水就死的啊,你以为肺炎病人就不会穿孔了吗?想想我都后怕。”
每次听主任说:“想想我都后怕。”我都觉得她是艺术家。
急诊留观的病人,大概有不到三分之一是无法活着离开这里的。
主任基本在查房时候劝这些病人的家属不要用过多积极地治疗了,病人要是插满管也就是多拖两天,大家都是打工的,不要拿辛苦钱折磨病人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更多的治疗代表更多的爱,哪怕我可以理性地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但仍就会不由自主因为爱而争取更多的治疗。
上内科的时候,不知道上哪个部分的医生,引用了这样几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被我认为是内科6个学分里最大的收获,抄录在内科书的扉页上。
治疗确实只是sometimes,而医疗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人feel better。
每当这种场合,我都要再次感叹Weber这个大师,这个提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总是相违背的大师。
每个医生渐渐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治疗者,那长长的医嘱渐渐掩盖了我们成为医者本来的目的,淡化了我们本来应该对于人性的关怀。
医学是理性的,它因为理性而高效,这个年代的人大都唯物,因为信赖科学而住在这里。
在那个唯心与唯物尚存争议的年代,陀氏借着他小说里的人物预言我们现在的生活:“人凭着自己的意志,依靠科学每时每刻不断征服已经没有疆界的自然,从而将每时每刻获得如此高度的享受,足可取代过去对天国欢乐的向往。将来每一个都知道自己死后不会复活,每一个人都像神一样自豪而平静地接受死亡。自尊使人明白没有必要抱怨人生若白驹过隙,人将会爱自己的同类而不图任何报酬……”
我无法判断当我们现在真的可以自豪地认为不再复生的时候,是不是获得了高度的享受?
但再次提醒了自己,我只是一个helper,目的是comfort,cure只是一种手段。
明天值班,然后急诊就出科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