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的传奇--《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年轻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曲短歌,把寻找其转世灵通的虔诚黄教僧侣引到了雪域的高城理塘,铸就了如今众人朝拜的长青春科尔寺。
草长莺飞的偏远村落,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苍凉估计的青海湖畔,俯瞰苍生的理塘高城。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就此开始与终结,25年的时光在藏地亘古不化的积雪面前不过是短短一瞬,然而就是这一瞬间,成就了雪域高原最浪漫的传说。
第一次听闻仓央嘉措的名字,是在藏地旅行的途中,理塘城的风,生冷地吹过脸庞,颠簸的公路上,同行的旅伴唱起在拉萨学会的藏歌,陌生的语言,听得懂的只有“玛吉阿米”四个字,传说中仓央嘉措梦中的情人。于是,苍凉的藏歌,描绘了一个朦胧的六世达赖的形象,浪漫的,深情的。
匆匆的旅途,返回繁华嘈杂的都市时,雪域的风,雪域的歌,雪域的仓央嘉措,便生生地遗忘在在身后。直到那一本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两句诗,再度使这位陌生的活佛的形象鲜活起来,虔诚的,却又矛盾的。
直到最近,一时兴起读了这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本来只想感受一下来自雪域的诗词,却不想绝大多数的篇幅却是在描绘六世达赖的前生今世。从唐朝的赞普,一步步演化到明清的活佛,从原始的苯教,逐渐转化为大乘佛教,直至其中的黄教格鲁派坐到了权利的巅峰。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典籍,大多时间出于作者的想象而缺乏根据,但是那简单生动的描绘却把活佛的前生今世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神秘的藏地宗教,政教合一的体制便也变得不那么遥远。
活佛的一生,承载了虔诚藏民的信仰,承载了本派僧侣的命运,更承载整个宗教整体的前途。他是博学的学者,虔诚的信徒,得道的高僧,又必须是睿智的领袖,洞察一切的政治家。而唯独,不应是浪漫的诗人,更不应是多情的情人。
所以仓央嘉措的存在,便注定了他是异类,更是悲剧,而这个悲剧,自他视那个别人视为华丽舞台的布达拉宫为牢笼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他的信徒说他是迷失的菩提,他的敌人说他是傀儡的假活佛,百年后的后人则忘记了他的佛法,他的信仰,他在凶神恶煞的蒙古士兵面前走向命运终点时的超脱,我们看到的,只有他的歌,他的诗,他注定无果的爱情。
我也一样拜服于仓央嘉措的诗,拜服于他的歌,但是也许,这些优美的诗词和旋律,在融入他年轻的25岁的生命里之后,才显得更加委婉凄凉。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我欲顺伊心,佛法难兼顾
我欲断情丝,对伊空辜负。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同一首诗,不同的翻译,已在不知不觉中流传千古。其实我们有多少人也在面对着同样的选择和矛盾,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挣扎后,矛盾后,选择后,能有仓央嘉措的超脱和潇洒呢。
他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
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
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他,他却只要回他自己,那个最真的自己
他的结局明知注定是一个悲剧,他明明知道,却仍然在每一天摆出叛逆的姿态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于是,不相信他的涅槃,而,相信他的永生。
年轻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曲短歌,把寻找其转世灵通的虔诚黄教僧侣引到了雪域的高城理塘,铸就了如今众人朝拜的长青春科尔寺。
草长莺飞的偏远村落,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苍凉估计的青海湖畔,俯瞰苍生的理塘高城。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就此开始与终结,25年的时光在藏地亘古不化的积雪面前不过是短短一瞬,然而就是这一瞬间,成就了雪域高原最浪漫的传说。
第一次听闻仓央嘉措的名字,是在藏地旅行的途中,理塘城的风,生冷地吹过脸庞,颠簸的公路上,同行的旅伴唱起在拉萨学会的藏歌,陌生的语言,听得懂的只有“玛吉阿米”四个字,传说中仓央嘉措梦中的情人。于是,苍凉的藏歌,描绘了一个朦胧的六世达赖的形象,浪漫的,深情的。
匆匆的旅途,返回繁华嘈杂的都市时,雪域的风,雪域的歌,雪域的仓央嘉措,便生生地遗忘在在身后。直到那一本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两句诗,再度使这位陌生的活佛的形象鲜活起来,虔诚的,却又矛盾的。
直到最近,一时兴起读了这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本来只想感受一下来自雪域的诗词,却不想绝大多数的篇幅却是在描绘六世达赖的前生今世。从唐朝的赞普,一步步演化到明清的活佛,从原始的苯教,逐渐转化为大乘佛教,直至其中的黄教格鲁派坐到了权利的巅峰。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典籍,大多时间出于作者的想象而缺乏根据,但是那简单生动的描绘却把活佛的前生今世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神秘的藏地宗教,政教合一的体制便也变得不那么遥远。
活佛的一生,承载了虔诚藏民的信仰,承载了本派僧侣的命运,更承载整个宗教整体的前途。他是博学的学者,虔诚的信徒,得道的高僧,又必须是睿智的领袖,洞察一切的政治家。而唯独,不应是浪漫的诗人,更不应是多情的情人。
所以仓央嘉措的存在,便注定了他是异类,更是悲剧,而这个悲剧,自他视那个别人视为华丽舞台的布达拉宫为牢笼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他的信徒说他是迷失的菩提,他的敌人说他是傀儡的假活佛,百年后的后人则忘记了他的佛法,他的信仰,他在凶神恶煞的蒙古士兵面前走向命运终点时的超脱,我们看到的,只有他的歌,他的诗,他注定无果的爱情。
我也一样拜服于仓央嘉措的诗,拜服于他的歌,但是也许,这些优美的诗词和旋律,在融入他年轻的25岁的生命里之后,才显得更加委婉凄凉。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我欲顺伊心,佛法难兼顾
我欲断情丝,对伊空辜负。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同一首诗,不同的翻译,已在不知不觉中流传千古。其实我们有多少人也在面对着同样的选择和矛盾,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挣扎后,矛盾后,选择后,能有仓央嘉措的超脱和潇洒呢。
他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
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
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他,他却只要回他自己,那个最真的自己
他的结局明知注定是一个悲剧,他明明知道,却仍然在每一天摆出叛逆的姿态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于是,不相信他的涅槃,而,相信他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