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实习之路
走进祖国的心脏已经一个多月了,在首都总感觉自己怎样还融入不到这个城市中去,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是和两个闺蜜一起走到号称某南锣鼓巷的地方,我们找不着路了。在那个狭小的胡同里让我感受到这个现代化城市的最古老的那部分。那是我们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北京的老胡同,可能骨子里还是比较喜欢这种传统的、古朴的地方,这种地方才是属于我们这种喜欢慢生活节奏的人。
在这里实习的日子,对我而讲,没有很大的坎坷与波折,最起码在生活上,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是的,我不得不说,在这里,我发表的稿件不多,但自己似乎是比原来更能承受了。这段时间的锻炼,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确实能“经得起喧嚣,耐得住寂寞”,不再像原来那样再依靠别人了,虽然我承认人有时需要有个依靠,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拔节的时候。有时候,我宁愿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来做,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是善意的。说我倔强吧,我也承认,谁又没有倔强的一面呢?
这一个多月里,不能说经历了多少,但最起码自己战胜了自己。刚来的时候,我以为要见面的贾老师就是带我的老师呢,他的慈祥与可爱让我颇为喜欢这个年纪有点大的“老先生”,但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中间人”。老师带我去见了报社的副总,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位身形单薄的“老总”,脸上总是带着让人“轻松”的笑容,这让我没有一丝的紧张感。我很喜欢这个副总,他待我也非常好,总是比较关照的,我比较相信这是对我的一种关怀。在一切陌生又无知的状态下,我进入了采访部,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阶段。
第一个月是最痛苦的一个月。痛苦,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也是所谓的心理压力。其实大家对于身体上的痛都还比较能接受,当然对于我们身体的痛也不会有什么。只是大家受到的心里压力比较大而已,同样的我也是。不知道从何做起,来到这里,主人只是说先让我看报纸,大家都是从看报纸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那种感觉吧。起初的那几天,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后来跟报社的一个姐姐聊天,她说她当时看了一个月,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经不起考验,于是踏心看报纸,也学会了怎样“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办公桌,没有人会管我,没有带我的老师,每天坐三个小时的地铁,每天都会见到因为地铁里面人太多大家挤在一起,因为踩了一脚而吵架的情况;每天因为能在众多的人群中抢到一个座,我都会高兴半天,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不用站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了。每天我看着这拥拥挤挤的人群,心里总会想到底为什么大家宁愿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每天坐好几个小时的地铁,过这样的日子?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即便是不真实的梦,但我们总会想这个梦会不会在某一天变成现实。
一个月里,渐渐地我和报社里的一些老师熟悉了起来。或许我是个慢热型的人,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快就能和别人打成一片的人,这也是我性格中的一个缺陷,我在努力地改,但是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我开始渐渐地自己去尝试着听一些讲座,像清华或北大的。在这种会上会让我对宏观的经济形势有一个较大的理解和把握,自己也在努力地从这种会上挖掘出“新闻点”,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一些官员,代表的利益群体决定了他们的话没有多少新闻点。这也是锻炼自己的“嗅觉”的过程。我很珍惜,不管是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我都竭力从其中挖掘一些自己感兴趣和别人感兴趣的内容。
渐渐地,我试着自己去找一些选题。但对于选题,我一直比较困惑,因为我没有办法像一个专业记者一样可以去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这对于我来说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我相信以我的实力,我应该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像样的选题。但我明白自己是急不来的,这不是说能完成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但是,对于这个我的自信还是存在的。
在北京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自己并不会感到特别特别的孤单,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单位,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租房子。这个是一个过程,每个来北京漂泊的人都会经历的。我不再抱怨了,不再会想为什么上天对我这样不公,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幸运儿,我能拥有的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去走前面的路,即使没有人为我照亮,即使会走很多弯路,即使会摔跟头,但自己经历了,以后的路走起来就会平坦一些。
很喜欢李轶老师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的苦多了,以后再大的苦也不会觉得苦了。”同样我也认为“女孩应该在富养”,但是还是有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女孩,本身家里就不富裕,怎样富养,所以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我们要去经历,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吃苦,会经历许多,而唯有这样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我们才会认清生活的本质。在这个时候,我想作为我们这样的女孩应该依然要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这个月中旬,我又要搬家了。本以为能在这个小窝里过完这三个多月,可是我还是不得不再次面临搬家。我喜欢“家”的感觉,也喜欢周末呆在家里,做做饭,洗洗衣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逛逛小街……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惬意而幸福。我很容易满足,并不是我不想跨越到那种高贵的生活方式,只是我感觉不管在哪里,只要能满足我这样舒适的生活我就挺开心了。
最近和闺蜜聊天时,渐渐地发现我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现在渐渐地意识到了时间与空间不可能不改变两个人,一旦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了,那么这两个人就会产生隔阂。而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她说我太固执,是的,有些了解我的朋友也知道我的固执是有些偏执的。我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事情上我是反应有些迟钝,或者说严重一点我有些不会“看事”。但有时自己确实不知道什么叫做“看事”,在我的脑袋里,我觉得我会对我喜欢的人和喜欢我的人好,对于一些我不喜欢和不喜欢我的人我就不理睬。
我期待的生活是那种远离城市喧嚣,过着田园般的生活。或许这永远都达不到,但是这是我的理想。或许以后我会去支教或者做一个“还原事实真相”的人,这些都是我理想的一部分。
在这里实习的日子,对我而讲,没有很大的坎坷与波折,最起码在生活上,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是的,我不得不说,在这里,我发表的稿件不多,但自己似乎是比原来更能承受了。这段时间的锻炼,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确实能“经得起喧嚣,耐得住寂寞”,不再像原来那样再依靠别人了,虽然我承认人有时需要有个依靠,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拔节的时候。有时候,我宁愿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来做,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是善意的。说我倔强吧,我也承认,谁又没有倔强的一面呢?
这一个多月里,不能说经历了多少,但最起码自己战胜了自己。刚来的时候,我以为要见面的贾老师就是带我的老师呢,他的慈祥与可爱让我颇为喜欢这个年纪有点大的“老先生”,但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中间人”。老师带我去见了报社的副总,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位身形单薄的“老总”,脸上总是带着让人“轻松”的笑容,这让我没有一丝的紧张感。我很喜欢这个副总,他待我也非常好,总是比较关照的,我比较相信这是对我的一种关怀。在一切陌生又无知的状态下,我进入了采访部,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阶段。
第一个月是最痛苦的一个月。痛苦,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也是所谓的心理压力。其实大家对于身体上的痛都还比较能接受,当然对于我们身体的痛也不会有什么。只是大家受到的心里压力比较大而已,同样的我也是。不知道从何做起,来到这里,主人只是说先让我看报纸,大家都是从看报纸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那种感觉吧。起初的那几天,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后来跟报社的一个姐姐聊天,她说她当时看了一个月,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经不起考验,于是踏心看报纸,也学会了怎样“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办公桌,没有人会管我,没有带我的老师,每天坐三个小时的地铁,每天都会见到因为地铁里面人太多大家挤在一起,因为踩了一脚而吵架的情况;每天因为能在众多的人群中抢到一个座,我都会高兴半天,因为这意味着自己不用站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了。每天我看着这拥拥挤挤的人群,心里总会想到底为什么大家宁愿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每天坐好几个小时的地铁,过这样的日子?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即便是不真实的梦,但我们总会想这个梦会不会在某一天变成现实。
一个月里,渐渐地我和报社里的一些老师熟悉了起来。或许我是个慢热型的人,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快就能和别人打成一片的人,这也是我性格中的一个缺陷,我在努力地改,但是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我开始渐渐地自己去尝试着听一些讲座,像清华或北大的。在这种会上会让我对宏观的经济形势有一个较大的理解和把握,自己也在努力地从这种会上挖掘出“新闻点”,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一些官员,代表的利益群体决定了他们的话没有多少新闻点。这也是锻炼自己的“嗅觉”的过程。我很珍惜,不管是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我都竭力从其中挖掘一些自己感兴趣和别人感兴趣的内容。
渐渐地,我试着自己去找一些选题。但对于选题,我一直比较困惑,因为我没有办法像一个专业记者一样可以去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这对于我来说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我相信以我的实力,我应该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像样的选题。但我明白自己是急不来的,这不是说能完成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但是,对于这个我的自信还是存在的。
在北京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自己并不会感到特别特别的孤单,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单位,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租房子。这个是一个过程,每个来北京漂泊的人都会经历的。我不再抱怨了,不再会想为什么上天对我这样不公,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幸运儿,我能拥有的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去走前面的路,即使没有人为我照亮,即使会走很多弯路,即使会摔跟头,但自己经历了,以后的路走起来就会平坦一些。
很喜欢李轶老师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的苦多了,以后再大的苦也不会觉得苦了。”同样我也认为“女孩应该在富养”,但是还是有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女孩,本身家里就不富裕,怎样富养,所以在这样的家庭里,注定我们要去经历,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吃苦,会经历许多,而唯有这样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我们才会认清生活的本质。在这个时候,我想作为我们这样的女孩应该依然要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这个月中旬,我又要搬家了。本以为能在这个小窝里过完这三个多月,可是我还是不得不再次面临搬家。我喜欢“家”的感觉,也喜欢周末呆在家里,做做饭,洗洗衣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逛逛小街……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惬意而幸福。我很容易满足,并不是我不想跨越到那种高贵的生活方式,只是我感觉不管在哪里,只要能满足我这样舒适的生活我就挺开心了。
最近和闺蜜聊天时,渐渐地发现我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现在渐渐地意识到了时间与空间不可能不改变两个人,一旦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了,那么这两个人就会产生隔阂。而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她说我太固执,是的,有些了解我的朋友也知道我的固执是有些偏执的。我不得不承认,在一些事情上我是反应有些迟钝,或者说严重一点我有些不会“看事”。但有时自己确实不知道什么叫做“看事”,在我的脑袋里,我觉得我会对我喜欢的人和喜欢我的人好,对于一些我不喜欢和不喜欢我的人我就不理睬。
我期待的生活是那种远离城市喧嚣,过着田园般的生活。或许这永远都达不到,但是这是我的理想。或许以后我会去支教或者做一个“还原事实真相”的人,这些都是我理想的一部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