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部美雪《小暮写真馆》试译结果:)
![]() |
日版《小暮写真馆》封面 |
第二轮试译之后,有两位的译文都非常精彩,最终入选的译者是张宁,这里也把两份不同风格的译文发在这里以供大家围观:)
入选篇:
张宁版译文:
“对了,新家住得还习惯吧?”
是店子发来的短信。店子拿到了免费的电影票,发来短信问这个周日去不去看,之后顺便问了这么一句。
花菱英一停下脚步,迅速地回复着。这时他刚好走到了车站检票口旁边,为了不妨碍那些为年关而奔忙的人们,发着短信的他也没有忘记很有礼貌地把路让出来。或者说是不由自主地让了出来。这不由自主可是有原因的。
今年春天,也就是英一当了都立三云高中的高一新生、刚刚可以用手机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英一他们一家人去附近的中国料理店吃饭,途中英一一边过人行横道一边发短信,并肩走着的爸爸花菱秀夫见状,突然间抢了手机,像抢匪一样夺路而逃,只留下目瞪口呆的英一在那儿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爸爸跑了不到一百米就不见了踪影,过了三十多分钟才回来,一坐下就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得意洋洋地说:“我把小花的手机藏起来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走路的时候不能发短信!不听话就有没有好果子吃。给你二十四小时,你要是自己找不到,手机就没收!”
“哎呀,这下可坏了”, 妈妈花菱京子说道,可语气上却完全没有着急的意思,不紧不慢的说:“小花,吃了饭你可得赶紧找。”
这时服务生端着一盘凉菜走了过来,咚的一声放在了餐桌转盘的正中间。英一看着高高兴兴夹着菜的爸妈和弟弟,又开始想这十五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我还是适应不了这样的爸妈……”
按理来说,爸爸秀夫和妈妈京子这两个人不应该是奇怪的人。爸爸在一家公司上班,在那儿都工作了二十多年了。英一和他弟弟小光上小学的时候,妈妈都是家长教师会的负责人,她在小光的学校现在应该也还是负责人。不管在哪个学校,从来也没听谁说过她奇怪。
所以这两个人应该挺正常的,但他们总会时不时地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理所当然的读错一个词等等。(此处是错译,我倾向于『不是有个词叫‘窝里横’么,英一父母这样的应该用‘窝里怪’来形容。』的译法——藤堂非注)
那次还多亏了小光聪明,英一才在时限内找到了手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爸爸把它寄存在车站前给英一买手机的那家店里了。就因为跑到车站又马上跑了回来,爸爸刚刚才喘个不停。
从那以后英一在用手机的时候就格外注意,总觉得如果不听话再边走路边发短信的话,爸爸就会不知从哪儿突然出现,抢了他的手机夺路而去。其实现实中怎么可能发生这么荒唐的事情呢。除非爸爸是超人(我想翻成“除非爸爸内裤外穿”哈哈)。
但是英一总控制不住产生这种感觉,就像得了强迫症一样,他甚至能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爸爸抢走手机跑开的背影。
可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英一的朋友都叫他“小花”,可也不能因为朋友这么叫,爸妈就也这么叫自己的长子吧?朋友们这么叫是因为“花菱”这个姓非常少见,但在家里每个人都姓“花菱”,没什么稀奇的。
大概两、三年前,家里人开始使用“小花”这个称呼。当时英一还不满的反问道:“如果我是‘小花’,那爸爸不应该也是么?”
“你老爸以前被朋友们叫‘小秀’,现在也是。”
“那在公司呢?”
“叫‘小菱’。”
爸爸的公司里有姓“花田”和“花村”的,为了便于区别大家才叫他“小菱”。
“在外面、在家里都叫‘小花’有什么不好的?内外还统一。”爸爸继续说道。
弟弟小光也一样,被大家叫做“闪闪”。因为有句歇后语是:“一闪一闪光光亮”,所以小光还是婴儿的时候大家就都叫他“闪闪”。但多少还是觉得和“小花”有些不一样。英一很无奈的说:“哎……行吧……随你们。”此话一出,就连妈妈也这么叫开了。当然“闪闪”也是同样的待遇。
英一又不爽地抗议道:“我不愿意让小八岁的弟弟腻腻歪歪的叫我‘ちゃん ’!”
“你小子可真自以为是!”爸爸说:“‘哥哥’后面不也有‘ちゃん’么!”
(译者注:ちゃん,称呼,读音接近一声“qiang”,多用于称呼小孩和比较亲密的人,或是小时候称呼长辈用。)
这下抗议的一方反倒变得没理了。
英一只好调转方向,去找妈妈痛诉。可妈妈却说:“你再和你爸爸商量商量?这个事儿我以前也想过。妈妈可是一直叫你‘哥哥’ 的,可是这么叫也不一定好。叫‘哥哥’的话,好像你就只有‘哥哥’这一个属性似的。这也有问题。”
(译者注:在日本,家庭内成员间的称呼以婴儿为基准,婴儿出生后便以婴儿的视角来称呼家庭成员。比如母亲也会叫父亲“爸爸”,相当于汉语里的“他爸”。)
呃……我可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英一内心暗想。
“可是我只管妈妈叫“妈妈”也不叫别的啊。”
“那当然没问题。对你来说,我完完全全就是‘妈妈’。话说回来,妈妈在公司,他们都叫我‘京子’。”
花菱京子在东京都中心的一家大会计事务所做兼职,公司里除了京子一个女的,剩下都是些大叔,都喜欢叫她“京子”。
“叫我‘英一’不行么?”
“你不会不好意思么?妈妈可不好意思。叫得好像女朋友似的。”
英一还没有女朋友,所以不懂得会怎么不好意思。如果给自己洗内裤的妈妈害羞起来……实在无法忍受……最后英一再次妥协了。
当然,“店子”也是称呼,他的全名是“店子力”,和英一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是同学。因为有学区的限制,中学也是同一所,后来竟然又进了同一个高中。
========================
![]() |
【暗流文库】部分成员合影:左起:《记忆碎片(德文版)》《记忆碎片(中文版)》《死了就好了》 |
闫雪版译文:
“——对了,新家住得还习惯吗?”
短信里,店子问完,“我弄到了免费电影券,周六一起去好吗?”
随后还添了一句。
花菱英一停下脚步回信,此时他刚走到地铁检票口。年底了,忙碌的人们步履匆匆,英一没忘记有礼貌地靠边站立,不挡别人道路。其实,也是不得已。这其中是另有隐情的。
那是发生在今年春天的事。考入都立三云高中的英一刚开始使用手机。全家人一起去附近的中华料理店,途中,英一一边走一边发着短信。突然,父亲花菱秀夫从一旁夺过手机,像飞车盗贼般一溜烟跑了。英一站在原地一时不知所措,只见父亲一口气跑出了百米开外,没了踪影。三十分钟后,他总算回来,坐到餐桌前,喘着粗气,洋洋得意地“宣称”:
“小花,你的手机,已经被我藏起来了哟。”
“不能边走路边发短信,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不守规矩,是你不对。再给你24小时的补救时间,如果自己找不到的话,我就没收了。”
“这下可不得了啦。”妈妈花菱京子“装模作样”地说:“小花,吃完饭你得赶紧找呀。”
这时,店员正好端来了前菜拼盘,吭地一声放在旋转饭桌中央。英一边看着开心地夹着菜的父母和弟弟,一边又开始思考起自己十五年来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我还是没搞懂这对父母。
两人应该都算不上是秉性古怪之人。父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母亲无论英一还是弟弟小光在上小学时,都在学校PTA 里做义工。小光正值小学,因此母亲现在仍在PTA工作。从没听说任何一个学校里传出过“那家太太好像有点不正常哟”的言论。
(译者注: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即家长教师联合会,学生家长到学校当义工。开展组织活动沟通师生和家长间联系,活跃生活,筹集资金,参与课堂教学等等。此制度最早创建于美国,二战后传入日本。)
所以,这两人应该都属于正常人。不过,时不时会发生这种事情。日语里有个词叫“内弁庆 ”,如果套在我爸妈身上,他们应该叫作“内怪人”吧。
(译者注:“内弁慶” 形容表里不一,家里强势外面胆小的人。)
那次手机被夺,最后还是靠小光一起帮忙,才在期限之内找到了手机。手法并没有多高明,只是藏在了英一买手机(父母给英一买手机)的车站前那家贩卖店里。因为父亲来回奔跑,所以才累得气喘吁吁。
从那以后,英一使用手机时就格外留心了。如果不听劝告,边走边发短信的话,总感觉秀夫不知道会从哪里钻出来抢走手机。当然,这种荒唐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要真如此,秀夫可就成蜘蛛人了。但这种感觉却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英一只好乖乖听话。这就是所谓的强迫观念 吧。由此可见,那时父亲抢过手机逃跑的背影在英一心里留下的印象多么深刻。
(译者注: 强迫观念: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是指见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时,便出现引起患者不安的联想。)
可是,这是不愿与外人所道的事情。
话说回来,和孩子的朋友一样叫自己长子 “花花”,这不奇怪吗?朋友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花菱”这名字很少见。可在 “花菱”家还有什么新鲜呢。
父母这样叫,是从两三年前开始的。那时,我问父亲,你要是叫我“花花”,那你不
也该叫“花花”吗。他回答:
“从前的朋友们都叫我 ‘阿秀’,现在也一样。”
“那在公司呢?”
“小菱先生。”
之所以被这么称呼,据说是因为跟父亲同一个团队里,有叫作花田和花村的同事。
“不好吗?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叫‘花花’,多统一呀。”弟弟“小光”不也这样吗。不过,我觉得这完全两码子事。
“好,我不介意。”
我一说随便,连母亲也都跟着管我叫“花花”了。自然而然地小光也开始模仿。比自己小八岁的弟弟也这样,让我好不服气。我说,你小子也太傲慢了吧,他说“‘哥哥’两字不也是两个字重叠着叫的吗?不都一样嘛。”
看来从叠音叫法去反驳他,只有徒劳。于是,转变矛头,直接跟母亲告状。
母亲说:“最近跟你爸爸聊天时,我想起一件事。妈妈不是一直管你叫‘哥哥’吗?我觉得这样不好。就好像你只有‘哥哥’这一重身份。这有问题。”
不是吧,我从来就没觉得。
“我不也管母亲你叫母亲吗?”
“这没关系哟,对你来说,母亲就整个都是母亲。不过,你母亲我,在公司的时候,人家都叫我‘小京子’哟。”
虽然是零工,但花菱京子的工作地是一个办公室设在市中心的大型会计事务所。除了京子
一个女性外,其余全是大叔大伯,因此“小京子”这称呼才得以行通。
“那叫你‘英一’怎么样?”
“你不觉得害臊吗?”
“这倒也是,会不好意思的。”母亲说,“听起来,就像女朋友在叫似的。”
还没女朋友的英一虽然不太清楚,但是,洗自己内裤的老妈冲着自己这么一脸红,只觉得心里发毛,皮上起疙瘩。只好,又一次放弃反驳。
好了,前面铺垫太多了,回到最初谈到的店子发来的短信。
当然,店子也是外号。他的名字叫店子力。是英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起的朋友。在划区域入学的制度之下,两人居然能一直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而且连高中都考到了一块儿,简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