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背一首:郭震《塞上》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五十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册457页。
昨天又空掉了,周末补上。
这首诗的开篇有点让我想起李白《赠郭将军》,相同的韵脚和近似的地名: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当然此郭将军不可能是郭震。郭震字元振,河北人,生于656年,死于714年,当时李白不过十三岁。而“紫微”与“金微”也相差远甚,前者是朝堂宫苑,天子近卫;后者则是如今的阿尔泰山。《后汉书·和帝纪》载东汉耿夔围北单于于此,大破之,单于走死,耿出塞五千余里奏凯还。唐贞观二十年破薛延陀,铁勒诸部内附,遂于铁勒地置六都督府,金微为其中之一。条支洗兵,天山放马,老郭可是在西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人啊。
唐人少拘检,尚豪侠,常干些肆意而为,以武犯禁的事情。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郭震十六岁入太学,跟薛稷、赵彦昭是同学。某次家仆捎来四百千钱给他做平日用度,忽然有个穿着丧服的人来求助,说自己家五代棺柩各在一方,没安葬好,现在想迁到一起合葬,但又没钱。“闻君家信至,颇能相济否?”老郭连人家姓名都不问,“以车载去,一无所留”。赵、薛二位同学颇嘲笑他,老郭很开心地说:“我帮人家办大事,你们笑我干啥?”(济彼大事,亦何诮焉?)
十八岁老郭考中了进士,名次还挺高,进秘书省当个校书、正字不成问题,但他却自请外放,授梓州通泉尉,把自己一竿子支到了四川。“至县,落拓不拘小节,尝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有至千万者”——这哪里是父母官该干的事情。武则天闻名召见,“语至夜,甚奇之”。问他在四川都干了些啥,老郭坦然相告毫无隐瞒。让他拿几篇文章来看看,老郭就呈上了这首《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唐代不少文人都有少年游侠的经历,“手刃数人”的事情也不少见。但军政上的才能是否与侠心剑气相符,逢大事能不能撑持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新旧唐书都有“百姓厌苦”之句,武则天尽管觉得这是条汉子,也不能放他回去祸害一方。正好吐蕃请和,就以郭元振为使,至边境与吐蕃赞普相见,并觇敌情。元振不辱使命,立威而返,并陈西域军政诸事项,日后果如所料。接下来,就像《塞上》诗中所写的那样,他几乎没怎么回过中原。历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驻守西域十余年,四边宁静,威震西北。
老郭晚年官做得很大了。睿宗朝历任兵部尚书知政事,吏部尚书知选举,刑部尚书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诸职,已经完全居于权力中枢。玄宗诛太平公主窦怀贞,事定,郭震以功进封代国公。
然后,就是亢龙有悔的时候了。
是年玄宗阅武骊山,陈兵百万,号称三百万,声势浩大。据张说《行状》记载,是日三次号令之后,玄宗将亲自击鼓以立军威,“公虑有大变,因略行礼”。于是玄宗大怒,将郭震拉到大旗下要处斩。《新唐书》说“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旧唐书更简单,仅一句“玄宗于骊山讲武,坐军容不整,坐于纛下,将斩以徇”而已。老郭行伍多年,亦在朝廷中枢周旋许久,这么大的场面怎么会犯干扰号令的错……其实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吧。
张说等人拦在玄宗马前苦谏,郭震终于免死,流放新州(广东那边)。随即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于途中。“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以此诗立命,亦于此诗终结。
老郭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十六首,大概还有好几首是宋代隐士郭震的诗杂糅进去的。但《塞上》、《寄刘校书》和一系列子夜歌,读起来感觉依然很好,令人心向往之。《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实高适不过渤海县侯,离代国公还差着级别。但郭震的军政能力太强,二十二卷文集又多散佚,在史书中是名臣,是名将,早非文人。唯有凄凉宝剑篇,犹能夜夜气冲天。
PS1:两段传奇。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数日,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 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也。
前一段让我想起嵇康来。《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着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叔夜傲岸而元振闲散,文人风骨和武将沉着,于稗官野史中亦可见气韵。
至于后一段……老郭可是十八岁中举,在蜀地胡天胡地的时候和陈子昂私交也甚好,堪称文武双全。李白诗中“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的小郭将军,也未必能及老郭年轻时的意态潇洒,名将风流啊。当年武后不问罪反而委以重任,未必不是灯下见了美少年的关系……
PS2:北宋的隐士郭震,《东都事略·隐逸传》有小传。字希声,蜀地人。有《渔舟》集,已佚。很多地方把他的诗和唐代郭震的诗混在了一起。他写了一首诗《老卒》,看了很喜欢:
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昨天是杨的生日,本想背这首诗,但还是乱七八糟地错过了。放在这里皮埃斯吧。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五十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册457页。
昨天又空掉了,周末补上。
这首诗的开篇有点让我想起李白《赠郭将军》,相同的韵脚和近似的地名: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当然此郭将军不可能是郭震。郭震字元振,河北人,生于656年,死于714年,当时李白不过十三岁。而“紫微”与“金微”也相差远甚,前者是朝堂宫苑,天子近卫;后者则是如今的阿尔泰山。《后汉书·和帝纪》载东汉耿夔围北单于于此,大破之,单于走死,耿出塞五千余里奏凯还。唐贞观二十年破薛延陀,铁勒诸部内附,遂于铁勒地置六都督府,金微为其中之一。条支洗兵,天山放马,老郭可是在西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人啊。
唐人少拘检,尚豪侠,常干些肆意而为,以武犯禁的事情。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郭震十六岁入太学,跟薛稷、赵彦昭是同学。某次家仆捎来四百千钱给他做平日用度,忽然有个穿着丧服的人来求助,说自己家五代棺柩各在一方,没安葬好,现在想迁到一起合葬,但又没钱。“闻君家信至,颇能相济否?”老郭连人家姓名都不问,“以车载去,一无所留”。赵、薛二位同学颇嘲笑他,老郭很开心地说:“我帮人家办大事,你们笑我干啥?”(济彼大事,亦何诮焉?)
十八岁老郭考中了进士,名次还挺高,进秘书省当个校书、正字不成问题,但他却自请外放,授梓州通泉尉,把自己一竿子支到了四川。“至县,落拓不拘小节,尝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有至千万者”——这哪里是父母官该干的事情。武则天闻名召见,“语至夜,甚奇之”。问他在四川都干了些啥,老郭坦然相告毫无隐瞒。让他拿几篇文章来看看,老郭就呈上了这首《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唐代不少文人都有少年游侠的经历,“手刃数人”的事情也不少见。但军政上的才能是否与侠心剑气相符,逢大事能不能撑持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新旧唐书都有“百姓厌苦”之句,武则天尽管觉得这是条汉子,也不能放他回去祸害一方。正好吐蕃请和,就以郭元振为使,至边境与吐蕃赞普相见,并觇敌情。元振不辱使命,立威而返,并陈西域军政诸事项,日后果如所料。接下来,就像《塞上》诗中所写的那样,他几乎没怎么回过中原。历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驻守西域十余年,四边宁静,威震西北。
老郭晚年官做得很大了。睿宗朝历任兵部尚书知政事,吏部尚书知选举,刑部尚书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诸职,已经完全居于权力中枢。玄宗诛太平公主窦怀贞,事定,郭震以功进封代国公。
然后,就是亢龙有悔的时候了。
是年玄宗阅武骊山,陈兵百万,号称三百万,声势浩大。据张说《行状》记载,是日三次号令之后,玄宗将亲自击鼓以立军威,“公虑有大变,因略行礼”。于是玄宗大怒,将郭震拉到大旗下要处斩。《新唐书》说“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旧唐书更简单,仅一句“玄宗于骊山讲武,坐军容不整,坐于纛下,将斩以徇”而已。老郭行伍多年,亦在朝廷中枢周旋许久,这么大的场面怎么会犯干扰号令的错……其实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吧。
张说等人拦在玄宗马前苦谏,郭震终于免死,流放新州(广东那边)。随即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于途中。“那知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以此诗立命,亦于此诗终结。
老郭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十六首,大概还有好几首是宋代隐士郭震的诗杂糅进去的。但《塞上》、《寄刘校书》和一系列子夜歌,读起来感觉依然很好,令人心向往之。《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实高适不过渤海县侯,离代国公还差着级别。但郭震的军政能力太强,二十二卷文集又多散佚,在史书中是名臣,是名将,早非文人。唯有凄凉宝剑篇,犹能夜夜气冲天。
PS1:两段传奇。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数日,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 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也。
前一段让我想起嵇康来。《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着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叔夜傲岸而元振闲散,文人风骨和武将沉着,于稗官野史中亦可见气韵。
至于后一段……老郭可是十八岁中举,在蜀地胡天胡地的时候和陈子昂私交也甚好,堪称文武双全。李白诗中“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的小郭将军,也未必能及老郭年轻时的意态潇洒,名将风流啊。当年武后不问罪反而委以重任,未必不是灯下见了美少年的关系……
PS2:北宋的隐士郭震,《东都事略·隐逸传》有小传。字希声,蜀地人。有《渔舟》集,已佚。很多地方把他的诗和唐代郭震的诗混在了一起。他写了一首诗《老卒》,看了很喜欢:
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昨天是杨的生日,本想背这首诗,但还是乱七八糟地错过了。放在这里皮埃斯吧。
-
热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7 1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