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脑袋一样乱糟糟
最近宅到不行,不去瑜伽不去dang支部活动,懒到一步不动的呆在寝室,连上卫生间也尽可能摒一摒。
现在每到晚上情绪就会低落,除非绕着操场跑到精疲力竭,此时身体虚弱脑部活动却很频繁,脸泛红,有喝过酒后微醺的状态(也就是头晕),总之整个人完全放松下来,注意力也格外集中。
不知情绪低落是不是不吃晚饭的结果,水果和酸奶吃再多也无法代替正餐,身体和精神双重意义上。其实身体并不觉得饿,只是长期脑部对食物成瘾,一旦馋嘴的瘾上来,就很难消灭下去。这是一种瘾而不是真的饥饿,因为我会在吃的很饱的情况下依旧往嘴里塞东西,心里觉得无比幸福,尽管此时胃已经承受不住这种负荷。最终因为外界因素(被制止或着吃完了)影响而不得不终止这种行为,此时已经没有办法起身走路,消食也许要花上一整天。但下一顿又重复暴食,循环往复,终于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
其实保持饥饿感的状态非常好,身体变的轻盈(相对我的体重而言,其实未曾真正轻盈过),摆脱了臃肿沉重的感觉。可惜这时馋嘴的瘾也最强烈,所以相比每次吃撑之后的愧疚感,这种沮丧也不见得让人好过。此时必须再次借助外力转移视线,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跑步了。
一次次的借助外力,可见我内心的力量有多么微弱。这种微弱的内在不光是意志力,具体也没办法形容,就是精神上一个很微弱的生物体,夹杂在世俗和非世俗之间摇摆不定。
每次读书读到主人公的设定是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都市废物,就倍感亲切,或者主人公是大俗的,但作者明显借此嘲讽世人以表明自己的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是早年受这些作品影响,世界观朝着与常人不同大方向发展,但活着的点滴又在做相反方向拉扯,两股力量总有一个会占上风,但摇摆不定仍是常态,至今依然未能分出胜负。因此也顺便造就了我微弱的内心力量,如何在世界观的拔河中发觉自身的存在,也许要继续困惑下去了。
每次读到有共鸣的作品总是由衷高兴,发觉自己在世界上并不是异类,有伴了,哪怕只有一个人,也会倍受鼓舞,并借由这股心意相通的能量继续朝前行走。大部分作家也许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写作,还原内心世界应有的样子,并且寻找有相同世界观的同伴。也许大部分人生活在这世界里,这个由不同人眼中看来不一样的世界里,终期一生都在寻找同伴,同伴眼里的世界是相仿甚至一致的。人只会和同伴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其他人不过是这个世界幕后的背景,其他人有他们各自属于的世界,从他们看来我也就是一个虚构或者真实的移动道具罢了。以后若能寻到一份满意的职业,表达我内心世界的职业,钱足够度日即可,要是还能有大部分看起来不错的同伴,那将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可惜,就我目前所见所闻,不是我与大部分人背道而驰,就是他们与我背道而驰,果然还是个格格不入的都市废物啊。
流着泪看完三叶篇,只怪配乐太催人泪下。为了那首哀伤的吉他曲下了所有PT上的吉他CD。西洋音乐古典音乐我这种粗人欣赏不来,相比还是吉他符合我这种没有大悲大悯情怀的小鸡肚肠。若硬要选一个,还是大提琴深沉浓郁的感觉比较深入我心(不知道这种形容是否贴切)。三叶篇的故事非常普通,但人物内心独白加分镜头加合适的配乐大放异彩。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也人云亦云的说分镜头,虽然看过很多装B影评和电影杂志,我至今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分镜头。但一切技术都是为作品服务的,只要观者觉得舒服有美感,那就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吧。去你妈的技术流。
现在每到晚上情绪就会低落,除非绕着操场跑到精疲力竭,此时身体虚弱脑部活动却很频繁,脸泛红,有喝过酒后微醺的状态(也就是头晕),总之整个人完全放松下来,注意力也格外集中。
不知情绪低落是不是不吃晚饭的结果,水果和酸奶吃再多也无法代替正餐,身体和精神双重意义上。其实身体并不觉得饿,只是长期脑部对食物成瘾,一旦馋嘴的瘾上来,就很难消灭下去。这是一种瘾而不是真的饥饿,因为我会在吃的很饱的情况下依旧往嘴里塞东西,心里觉得无比幸福,尽管此时胃已经承受不住这种负荷。最终因为外界因素(被制止或着吃完了)影响而不得不终止这种行为,此时已经没有办法起身走路,消食也许要花上一整天。但下一顿又重复暴食,循环往复,终于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
其实保持饥饿感的状态非常好,身体变的轻盈(相对我的体重而言,其实未曾真正轻盈过),摆脱了臃肿沉重的感觉。可惜这时馋嘴的瘾也最强烈,所以相比每次吃撑之后的愧疚感,这种沮丧也不见得让人好过。此时必须再次借助外力转移视线,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跑步了。
一次次的借助外力,可见我内心的力量有多么微弱。这种微弱的内在不光是意志力,具体也没办法形容,就是精神上一个很微弱的生物体,夹杂在世俗和非世俗之间摇摆不定。
每次读书读到主人公的设定是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都市废物,就倍感亲切,或者主人公是大俗的,但作者明显借此嘲讽世人以表明自己的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是早年受这些作品影响,世界观朝着与常人不同大方向发展,但活着的点滴又在做相反方向拉扯,两股力量总有一个会占上风,但摇摆不定仍是常态,至今依然未能分出胜负。因此也顺便造就了我微弱的内心力量,如何在世界观的拔河中发觉自身的存在,也许要继续困惑下去了。
每次读到有共鸣的作品总是由衷高兴,发觉自己在世界上并不是异类,有伴了,哪怕只有一个人,也会倍受鼓舞,并借由这股心意相通的能量继续朝前行走。大部分作家也许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写作,还原内心世界应有的样子,并且寻找有相同世界观的同伴。也许大部分人生活在这世界里,这个由不同人眼中看来不一样的世界里,终期一生都在寻找同伴,同伴眼里的世界是相仿甚至一致的。人只会和同伴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其他人不过是这个世界幕后的背景,其他人有他们各自属于的世界,从他们看来我也就是一个虚构或者真实的移动道具罢了。以后若能寻到一份满意的职业,表达我内心世界的职业,钱足够度日即可,要是还能有大部分看起来不错的同伴,那将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可惜,就我目前所见所闻,不是我与大部分人背道而驰,就是他们与我背道而驰,果然还是个格格不入的都市废物啊。
流着泪看完三叶篇,只怪配乐太催人泪下。为了那首哀伤的吉他曲下了所有PT上的吉他CD。西洋音乐古典音乐我这种粗人欣赏不来,相比还是吉他符合我这种没有大悲大悯情怀的小鸡肚肠。若硬要选一个,还是大提琴深沉浓郁的感觉比较深入我心(不知道这种形容是否贴切)。三叶篇的故事非常普通,但人物内心独白加分镜头加合适的配乐大放异彩。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也人云亦云的说分镜头,虽然看过很多装B影评和电影杂志,我至今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分镜头。但一切技术都是为作品服务的,只要观者觉得舒服有美感,那就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吧。去你妈的技术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