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南怀瑾先生
我平日的生活就是逃课、看书、上网码字,不仅码方块字,还十分喜欢码进口的砖头 。临近考试了,实在是看不进书,忙里偷闲花了三天时间把《南怀瑾讲演录》看完了。
南怀瑾先生读书甚多,单是武侠小说就读了上万本。他看书很有意思,不管是什么书,拿到手就读,看得累了就看黄书禁书。他所受到的教育是一般人不能比的。父亲很有眼光,专门请老师教授南怀瑾,顺便请当地的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听课。当时的人都说:他读书是要做官报效国家,而我们只需要会算账就可以了。
南怀瑾先生很努力,从师于清末的榜眼探花等级别的先生。为了静心,他专门到山里的庙里读书养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今他已经是当今著名的国学大师。
我实在佩服他渊博的知识,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我一时难以消化,不时地掩卷长思。躺在凉席上,舒展自己的身心,他思想的血液慢慢进入我的血管。
南怀瑾先生讲了很多奇闻逸事,现摘取一二以飨读者。
他从小就在学习算术和算盘,有时候会去店铺里玩,店铺里的伙计看见他如此聪明,经常夸奖他,说他是天才儿童、神童等等。有的人看见他会计做得如此之好,打趣说:你干脆做会计得了。他一听心理不舒服了,这么简单的活还要我做一辈子?于是他发誓再也不做和会计相关的活了。
清末时期,学童读书,都是摇头晃脑地把古文唱出来,唱着唱着就记住了。先生说只要记住孟子等等,就可以写很优秀的文章。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给先生看,先生说很好。他一听就表示不屑了,好文章是这么写出来的!?未免太简单了!在私塾上课的时候,学生背书,先生做自己的事情,或读书或写字。有时候忘记了时间,学生就会十分大声的唱文章。先生一听,哦,时间到了,摸摸下巴上的山羊胡子,把长鞭往桌子一敲,说,下课啦。学生们就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打闹一边背今天刚刚学到的文章。
他对这一幕记忆犹深,总说现在的人们不叫读书,是看书。看书只是把大致意思搞懂,总记不住细节,需要的时候还要费力地在文章里找资料。现在是很方便,放在手机、电脑、u盘里,人们对这些新科技的依赖性很大。要是停电了,怎么办?那不全都乱套了?
背书还有一个好处。背书要从学童抓紧,学童像一张白纸,涂涂画画地容易记住,而且记住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天真无邪,可能不能全部理解背诵的内容,但长大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当需要时,他们跳过大脑,直接从口中滑出来的,像拧开开关的水龙头一样,滋润大地的水哗哗流出,挡都挡不住。
学以致用,他做过报纸,带过兵,经营过公司,教过书,还给别人做过演讲。旧中国时局不好,那段时间他和朋友逃难。朋友受伤严重,无奈困于财经困难,连吃饭都难以保证。他跑到一家报社里,询问工作的事宜。“你们现在缺人吗?扫地、端茶送水都可以。”后来他就在那里先适用扫地,报社的主要负责人看见他做事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扫地的人,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那你会写文章吗?”“文章会写一点点,但不是很好。”他拿起笔写了一篇文章,报社负责人一看,就拍板说让他做报纸副刊的总编辑。在一个小时之内,他从送水的佣人晋升为报社的编辑。外人津津乐道的都是故事的幽默和好结局,殊不知其中他的十年寒窗苦读。
他也带了两年兵,很努力地工作,后来发现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偷偷走了。当然他是调节现场气氛,更多的是开玩笑幽默幽默的。他做生意,大起大落三次。他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支助上海交通大学办秘书班,帮助浙江人民兴建铁路,提倡儿童读经……
在讲座伊始,他总是说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成就”或者“一无是处”。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说自己有学问的。他的讲座总是没有题目,大多是整理者后来加上去的。因为阅览群书,在讲座中,他喜欢“到处乱扯”“胡说八道”,“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兜一兜还是很有逻辑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要“立德、立功、立言”。五千年来,做到这点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平定叛乱,创立了阳明心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曾国藩是蒋介石花毕生经历研究的大人物。我个人认为,南怀瑾先生得“立德、立功、立言”之美名是当之无愧的。
另:南怀瑾先生每天坚持阅读思考,从未间断。他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当今把读书当作升官发财手段的现代人来讲,这点是颇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需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一丝不苟探寻真理的精神。
他后来经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今使用手段豪取强夺的企业家,挂羊头卖狗肉,了解南怀瑾先生的从商经历后,肯定会十分羞愧的。,搞经济的人分为三种,一是生意人,无所不为;二是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企业家,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的教育制度让我们充满智慧,但缺乏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希望南怀瑾先生可以成为当今企业家乃至生意人的典范。
南怀瑾先生读书甚多,单是武侠小说就读了上万本。他看书很有意思,不管是什么书,拿到手就读,看得累了就看黄书禁书。他所受到的教育是一般人不能比的。父亲很有眼光,专门请老师教授南怀瑾,顺便请当地的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听课。当时的人都说:他读书是要做官报效国家,而我们只需要会算账就可以了。
南怀瑾先生很努力,从师于清末的榜眼探花等级别的先生。为了静心,他专门到山里的庙里读书养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今他已经是当今著名的国学大师。
我实在佩服他渊博的知识,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我一时难以消化,不时地掩卷长思。躺在凉席上,舒展自己的身心,他思想的血液慢慢进入我的血管。
南怀瑾先生讲了很多奇闻逸事,现摘取一二以飨读者。
他从小就在学习算术和算盘,有时候会去店铺里玩,店铺里的伙计看见他如此聪明,经常夸奖他,说他是天才儿童、神童等等。有的人看见他会计做得如此之好,打趣说:你干脆做会计得了。他一听心理不舒服了,这么简单的活还要我做一辈子?于是他发誓再也不做和会计相关的活了。
清末时期,学童读书,都是摇头晃脑地把古文唱出来,唱着唱着就记住了。先生说只要记住孟子等等,就可以写很优秀的文章。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给先生看,先生说很好。他一听就表示不屑了,好文章是这么写出来的!?未免太简单了!在私塾上课的时候,学生背书,先生做自己的事情,或读书或写字。有时候忘记了时间,学生就会十分大声的唱文章。先生一听,哦,时间到了,摸摸下巴上的山羊胡子,把长鞭往桌子一敲,说,下课啦。学生们就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打闹一边背今天刚刚学到的文章。
他对这一幕记忆犹深,总说现在的人们不叫读书,是看书。看书只是把大致意思搞懂,总记不住细节,需要的时候还要费力地在文章里找资料。现在是很方便,放在手机、电脑、u盘里,人们对这些新科技的依赖性很大。要是停电了,怎么办?那不全都乱套了?
背书还有一个好处。背书要从学童抓紧,学童像一张白纸,涂涂画画地容易记住,而且记住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小时候天真无邪,可能不能全部理解背诵的内容,但长大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当需要时,他们跳过大脑,直接从口中滑出来的,像拧开开关的水龙头一样,滋润大地的水哗哗流出,挡都挡不住。
学以致用,他做过报纸,带过兵,经营过公司,教过书,还给别人做过演讲。旧中国时局不好,那段时间他和朋友逃难。朋友受伤严重,无奈困于财经困难,连吃饭都难以保证。他跑到一家报社里,询问工作的事宜。“你们现在缺人吗?扫地、端茶送水都可以。”后来他就在那里先适用扫地,报社的主要负责人看见他做事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扫地的人,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那你会写文章吗?”“文章会写一点点,但不是很好。”他拿起笔写了一篇文章,报社负责人一看,就拍板说让他做报纸副刊的总编辑。在一个小时之内,他从送水的佣人晋升为报社的编辑。外人津津乐道的都是故事的幽默和好结局,殊不知其中他的十年寒窗苦读。
他也带了两年兵,很努力地工作,后来发现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偷偷走了。当然他是调节现场气氛,更多的是开玩笑幽默幽默的。他做生意,大起大落三次。他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支助上海交通大学办秘书班,帮助浙江人民兴建铁路,提倡儿童读经……
在讲座伊始,他总是说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成就”或者“一无是处”。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说自己有学问的。他的讲座总是没有题目,大多是整理者后来加上去的。因为阅览群书,在讲座中,他喜欢“到处乱扯”“胡说八道”,“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兜一兜还是很有逻辑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要“立德、立功、立言”。五千年来,做到这点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平定叛乱,创立了阳明心学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曾国藩是蒋介石花毕生经历研究的大人物。我个人认为,南怀瑾先生得“立德、立功、立言”之美名是当之无愧的。
另:南怀瑾先生每天坚持阅读思考,从未间断。他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当今把读书当作升官发财手段的现代人来讲,这点是颇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需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一丝不苟探寻真理的精神。
他后来经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今使用手段豪取强夺的企业家,挂羊头卖狗肉,了解南怀瑾先生的从商经历后,肯定会十分羞愧的。,搞经济的人分为三种,一是生意人,无所不为;二是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企业家,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的教育制度让我们充满智慧,但缺乏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希望南怀瑾先生可以成为当今企业家乃至生意人的典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