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
张雨生-口是心非
整理自己录的一些电台磁带,突然看到写着这首歌的歌名。
我记得最早对国语歌曲有印象是郑智化《星星点灯》《水手》的时候,那阵子还是小学,几年级忘了,别的同学笑我不会唱“一颗心两颗星串一串”以及对你“爱爱爱不完”。(可是他们也不会唱hound dog)
之后记得张雨生是《大海》和《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是一定的吧!)。后来在中学,大概97、98年的时候听电台,晚上听到《口是心非》——在播放《我是一颗秋天的树》之后。
那种音质完全没办法去听清楚全部歌词,就是觉得音乐的形式很触动,似乎加入了当时并不多见的西方硬摇的元素,Europe的那种,尤其是副歌的假声唱法,在口是心非中段电吉他节奏和像二胡似的主音吉他突然出来,还有之后的变拍。
我当时丢着一把借来的古典吉他,一、二弦断了,那时候是真的不会弹,连个C和弦都不会弹(因为你只要会了C和弦,下来就会Am,然后马上就会F小7),但是我会弹那个后面的节奏,真的很奇怪,后来知道那个叫五度和弦。Eddie Vedder抱怨过以前自己只会弹横按和弦,学会开放和弦后才觉得是应该写点什么了。有那么点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题外话。
现在这些元素当然已经说不上有多独特了,还有人觉得那个歌怎么上下变成那样,一直是前奏那么辽远多好。
可是当时听就是觉得怪新鲜。甚至在大学时听到硬摇滚之后有莫名其妙的亲切感,之前听的都是6、70s。而有段大学时光把黑豹I,bon jovi,Aerosmith那些人的歌唱得烂熟,也因为这样听到metallica,续而衍伸了解到更多元极端的金属种类——当然时间线上是反了,硬摇滚影响张雨生而不是相反——但的确有《口是心非》带入的那么一点原因,毕竟小时候的我这里的都市音乐电台不可能给你放carcass……当然不可能,alice cooper?好吧,哪怕是van halen。
当时有录电台的习惯,那个磁带一直被我反复听。有一个电视节目是专门放流行歌曲。那时候口是心非的MV也出来了,在那个时段循环播放了一个礼拜,放学后每天都看。
电台的主持人没有细细说是哪个唱片里的,就记得说了一句这个封面没有用歌手的照片,也很独特——还是信息缺乏惹的——后来到处拜托人买,我说就买张雨生那张封面怪的,别买有歌手大头贴的。后来人家带回来《卡拉ok 台北 我》……
后来时光变迁,莫名其妙的摇滚、流行对立开来,各门各派相互排斥……莫名其妙的理论和评论,都似乎在试图抢占一个什么似的,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不好。
还记得听到一个张雨生的歌迷和流行摇滚乐的歌迷吵架……就像oasis和blur吵架,听上去各自都有那么些道理,可他们被摆在同一个体系,同一个宣传立场和唱片架上的时候还是总觉得有些微妙的有趣。这个ID也许当时就是出于这个心情起的吧。对各门各类的音乐的好坏标准真的应该有不同。
后来玩乐队的时候cat调出一个主音音色,我说,这不是张雨生那个吗?cat说,屁,这是slash,再怎么样也是Joe Perry吧——好吧,随便是谁,反正听着像。
音乐对于人的影响真是先入为主,而且这个影响的经历真是相当奇怪,假如我小学迷上对你爱不完,搞不好我也不会玩乐队、写歌而去学耍帅和跳舞?(yuuuuuuuuuuuuuuuuuuck)
最后真正买到这张唱片是在广州淘一些唱片,当时决定买乱弹乐队的CD(当时只有磁带),眼睛一瞥,看到《口是心非》就放在旁边。而且我还记得那时候音像店放的歌是周杰伦的《叶惠美》。
很后来还有《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对其中的采访心有戚戚,比如他说到另类音乐,还有创作者永远不要学会如何“正确的”做音乐等等,发现他真是妥协了很多的——一边在妥协,一边在争取——假如他的影响一直存在,不知道会是什么一种局面。
只是张雨生已经不在了。
张雨生-口是心非
口是心非 你深情的承诺 都随著西风飘渺远走
痴人梦话 我钟情的倚托 就像枯萎凋零的花朵
星火燎原 我热情的眼眸 曾点亮最灿烂的天空
晴天霹雳 你绝情的放手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於是爱恨交错人消瘦 怕是怕这些苦没来由
於是悲欢起落人静默 等一等这些伤会自由
口是心非 你矫情的面容 都烙印在心灵的角落
无话可说 我纵情的结果 就像残破光秃的山头
浑然天成 我纯情的悸动 曾奔放最滚烫的节奏
不可收拾 你滥情的抛空 所有晶莹剔透的感受
整理自己录的一些电台磁带,突然看到写着这首歌的歌名。
我记得最早对国语歌曲有印象是郑智化《星星点灯》《水手》的时候,那阵子还是小学,几年级忘了,别的同学笑我不会唱“一颗心两颗星串一串”以及对你“爱爱爱不完”。(可是他们也不会唱hound dog)
之后记得张雨生是《大海》和《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是一定的吧!)。后来在中学,大概97、98年的时候听电台,晚上听到《口是心非》——在播放《我是一颗秋天的树》之后。
那种音质完全没办法去听清楚全部歌词,就是觉得音乐的形式很触动,似乎加入了当时并不多见的西方硬摇的元素,Europe的那种,尤其是副歌的假声唱法,在口是心非中段电吉他节奏和像二胡似的主音吉他突然出来,还有之后的变拍。
我当时丢着一把借来的古典吉他,一、二弦断了,那时候是真的不会弹,连个C和弦都不会弹(因为你只要会了C和弦,下来就会Am,然后马上就会F小7),但是我会弹那个后面的节奏,真的很奇怪,后来知道那个叫五度和弦。Eddie Vedder抱怨过以前自己只会弹横按和弦,学会开放和弦后才觉得是应该写点什么了。有那么点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题外话。
现在这些元素当然已经说不上有多独特了,还有人觉得那个歌怎么上下变成那样,一直是前奏那么辽远多好。
可是当时听就是觉得怪新鲜。甚至在大学时听到硬摇滚之后有莫名其妙的亲切感,之前听的都是6、70s。而有段大学时光把黑豹I,bon jovi,Aerosmith那些人的歌唱得烂熟,也因为这样听到metallica,续而衍伸了解到更多元极端的金属种类——当然时间线上是反了,硬摇滚影响张雨生而不是相反——但的确有《口是心非》带入的那么一点原因,毕竟小时候的我这里的都市音乐电台不可能给你放carcass……当然不可能,alice cooper?好吧,哪怕是van halen。
当时有录电台的习惯,那个磁带一直被我反复听。有一个电视节目是专门放流行歌曲。那时候口是心非的MV也出来了,在那个时段循环播放了一个礼拜,放学后每天都看。
电台的主持人没有细细说是哪个唱片里的,就记得说了一句这个封面没有用歌手的照片,也很独特——还是信息缺乏惹的——后来到处拜托人买,我说就买张雨生那张封面怪的,别买有歌手大头贴的。后来人家带回来《卡拉ok 台北 我》……
后来时光变迁,莫名其妙的摇滚、流行对立开来,各门各派相互排斥……莫名其妙的理论和评论,都似乎在试图抢占一个什么似的,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不好。
还记得听到一个张雨生的歌迷和流行摇滚乐的歌迷吵架……就像oasis和blur吵架,听上去各自都有那么些道理,可他们被摆在同一个体系,同一个宣传立场和唱片架上的时候还是总觉得有些微妙的有趣。这个ID也许当时就是出于这个心情起的吧。对各门各类的音乐的好坏标准真的应该有不同。
后来玩乐队的时候cat调出一个主音音色,我说,这不是张雨生那个吗?cat说,屁,这是slash,再怎么样也是Joe Perry吧——好吧,随便是谁,反正听着像。
音乐对于人的影响真是先入为主,而且这个影响的经历真是相当奇怪,假如我小学迷上对你爱不完,搞不好我也不会玩乐队、写歌而去学耍帅和跳舞?(yuuuuuuuuuuuuuuuuuuck)
最后真正买到这张唱片是在广州淘一些唱片,当时决定买乱弹乐队的CD(当时只有磁带),眼睛一瞥,看到《口是心非》就放在旁边。而且我还记得那时候音像店放的歌是周杰伦的《叶惠美》。
很后来还有《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对其中的采访心有戚戚,比如他说到另类音乐,还有创作者永远不要学会如何“正确的”做音乐等等,发现他真是妥协了很多的——一边在妥协,一边在争取——假如他的影响一直存在,不知道会是什么一种局面。
只是张雨生已经不在了。
张雨生-口是心非
口是心非 你深情的承诺 都随著西风飘渺远走
痴人梦话 我钟情的倚托 就像枯萎凋零的花朵
星火燎原 我热情的眼眸 曾点亮最灿烂的天空
晴天霹雳 你绝情的放手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於是爱恨交错人消瘦 怕是怕这些苦没来由
於是悲欢起落人静默 等一等这些伤会自由
口是心非 你矫情的面容 都烙印在心灵的角落
无话可说 我纵情的结果 就像残破光秃的山头
浑然天成 我纯情的悸动 曾奔放最滚烫的节奏
不可收拾 你滥情的抛空 所有晶莹剔透的感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