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车票
假期回家,在检票处拿成了曾几何时回家的车票,在被检票员质问之后才慌张的找到了本趟车的票,尔后匆忙进站。坐在位子上后整理着钱包,找到了两块五的硬币、一块三的毛票、二张已经没有印象的发票、还有几张褶皱的火车票…….在自嘲自己有了哆啦a梦的百宝袋之后,将车票整理好,开始慢慢地、认真地阅读起那几张火车票。时间、车次、座位都清晰可见,犹如敲击了往事的ENTER键,打开了装满记忆的文件夹。
2011年2月1日,2117次列车。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带了陈麻花、带了牛肉干、带了米花糖。爸爸不喜欢吃牛肉干,这次也另我意外的嚼起来,还故作津津有味状,说:“嗯,不错,还是好吃嘛!”。随即一家人欢欣的笑起来。
2010年7月4日,D5108次列车。又是一个人在新的征程上,不同的是这次比起去上大学时的青涩,自己长大了不少。相同的是,电话那头的父母仍然还是对我说:“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还记得那天到了重庆在下雨,不过天气依然火热 。
2010年7月31日,K813次列车。毕业,工作之后第一次回家,带着对重庆高温短暂的历练,在家度过了感觉最为凉快的一个夏天。我和爸爸去看了《唐山大地震》,在电影院关了灯之后,她已经需要我的牵扶去找位子。我发现不会再觉得他们会突然又老了好多,因为他们已经到了不再轻易显出变化的年纪。爸爸和妈妈,他们真的老了。
……
竟然还有大学时候的车票,那往返于成都与家之间的通行证。还有那张和爸爸去看《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票,那感动的一塌糊涂的父子。还有张大学时的一寸照片,那或幼稚或青涩的自己。还有一张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的动漫卡片,拿出来看时被旁边的小朋友渴望得一直目不转睛。我送给了他,身边的父母教着他说谢谢。
回去又吃了那久违的辣子鸡丁,这一直是妈妈引以为豪的独门绝技。一边看着我尽兴的吃,一边还给我说:“看你那个肚子,要吃清淡点,多锻炼身体,多运动”。我笑着答到:“以前总想我多吃点,现在又想我少吃些,我很难办啊”。话音一落,一家人忍不住都笑起来了。
拿着回程的车票等待进站,这次确定没有拿错。父母从来不送我,只是会在上车前打来电话。刚过检票口电话振动了,爸爸问我进站没,有没有晚点,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给我说:“好好的工作,到了打电话”。
2011年2月1日,2117次列车。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带了陈麻花、带了牛肉干、带了米花糖。爸爸不喜欢吃牛肉干,这次也另我意外的嚼起来,还故作津津有味状,说:“嗯,不错,还是好吃嘛!”。随即一家人欢欣的笑起来。
2010年7月4日,D5108次列车。又是一个人在新的征程上,不同的是这次比起去上大学时的青涩,自己长大了不少。相同的是,电话那头的父母仍然还是对我说:“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还记得那天到了重庆在下雨,不过天气依然火热 。
2010年7月31日,K813次列车。毕业,工作之后第一次回家,带着对重庆高温短暂的历练,在家度过了感觉最为凉快的一个夏天。我和爸爸去看了《唐山大地震》,在电影院关了灯之后,她已经需要我的牵扶去找位子。我发现不会再觉得他们会突然又老了好多,因为他们已经到了不再轻易显出变化的年纪。爸爸和妈妈,他们真的老了。
……
竟然还有大学时候的车票,那往返于成都与家之间的通行证。还有那张和爸爸去看《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票,那感动的一塌糊涂的父子。还有张大学时的一寸照片,那或幼稚或青涩的自己。还有一张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的动漫卡片,拿出来看时被旁边的小朋友渴望得一直目不转睛。我送给了他,身边的父母教着他说谢谢。
回去又吃了那久违的辣子鸡丁,这一直是妈妈引以为豪的独门绝技。一边看着我尽兴的吃,一边还给我说:“看你那个肚子,要吃清淡点,多锻炼身体,多运动”。我笑着答到:“以前总想我多吃点,现在又想我少吃些,我很难办啊”。话音一落,一家人忍不住都笑起来了。
拿着回程的车票等待进站,这次确定没有拿错。父母从来不送我,只是会在上车前打来电话。刚过检票口电话振动了,爸爸问我进站没,有没有晚点,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给我说:“好好的工作,到了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