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影院·外篇·白小七
三年前跟老薛共度的那个烧钱夜,让白小七对生活和爱情的定位产生了游移。这当然不是第一次游移——像往常一样,白小七想睡一觉就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可一觉醒来的白小七伸伸懒腰,跟父母说,“我要考公务员。”
父母很高兴,他们跟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一样,希望女儿走一条稳妥的路,有一个铁饭碗。当编辑也不赖,但公务员更好。白小七下定决心要复习,辞了职,换了手机号,每天只窝在家里另一个没人打扰的房子里做题做题做题。
这年秋天,白小七考上了公务员,但不在这个城市,而是城市下属的小镇,家里到单位往返开车也要5个小时。父母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乖乖女白小七活到27岁,会突然用这样堂而皇之的理由离开家。白小七倒是欢欢喜喜。父母憋憋屈屈给她收拾了行李,放在后备箱,母亲拉住白小七的手,一肚子话不知先说哪一句。倒是父亲痛快,“你跟薛XX分手了?”白小七没回答。父母交换了一下眼神,父亲说,“你张阿姨说给你介绍一个……”白小七打开车门,“成,等我周末回来再说吧。”白小七的父母就这么望着27岁的女儿开着车跑得看不见了。
白小七就此成了一个小镇姑娘。每天穿着不蓝不黑的制服上班下班,收收款,写写文件,住单身宿舍。她每个星期会回家一趟,买点儿生活必需品,买点儿书,睡睡觉,吃点儿父母做的好吃的……还有,就是象征性的相亲。说是象征性的,就是白小七从不会明着忤逆父母——父母让她去见谁,她就去见谁,一点儿也不抵触。可见面回来的反馈信息都是否定的。父母拿女儿没办法,唯一的坚持就是让她持续不断去相看,希望哪天终于有个男人能打动白小七30岁的老姑娘之心。白小七也温顺,笑盈盈的,父母刚开了个头儿,她就回答,“好啊,什么时间,在哪儿?”
其实白小七每星期不只回来一次。常常是下了班,她回宿舍换衣服,拿了车钥匙就出门。小镇生活安静而单调,白小七回城里看一场电影,去游乐场打几个币,去书店淘几本书,找几个朋友在咖啡厅坐坐……但是不回家,也不告诉父母。告诉他们,他们要唠叨,要担心,又要安排她去相亲。天晚了,白小七开两个多小时的车回宿舍,听听CD,吹吹夜风,蛮好。
白小七说不清为什么自己再不想见老薛了。爱情么?不是没有。怀念么?也不是没有。可她就是不想找他了,也不想他来找她。完全不想么?也不是。不然白小七不会考进老薛所在的系统;有多想?也不是。不然白小七不会考到小镇上,而不直接考到市区。她怀疑老薛跟那个KTV小姐的关系么?是的,但没那么重要——作为一个女人,白小七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多事儿装在心里,不说出来,也不计较。老薛何止认识那一个小姐?即使没有这个小姐,老薛就只有她白小七一个女人么?在老薛身边,白小七知道自己的位置,她不把它想得太高,也不把它想得太低,就像她感觉到的老薛对她的态度一样。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说老薛对白小七不好,他把她当自己人。可要说有多好,也不至于。三年前顿悟“这才是生活”的白小七曾经是一条不甘寂寞的鱼,她爱的男人必须是惊涛骇浪,她白小七拼死遨游在他怀里,那才过瘾;而在那一夜之后,她再不想谁来燃烧她。白小七自觉青春有限,对生活的热情有限,她要养。为此,白小七从不惮于一个人生活。
三年里,小镇姑娘白小七好像什么也没有经历,朋友们都看着她远离是非,好像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简单了。大家陆续恋爱、结婚、生子,白小七还是一个人乐颠颠地活着,也不见她着急,潇洒得很。
30岁这一年,单位借调一个笔杆子到市区的上级单位。她白小七搬着一小纸箱七七八八的办公用具进了大楼——她知道老薛就在这大楼里的某一个办公室。同在一个系统,她是小卒,老薛是元帅,她总能时不时听到关于老薛的风闻:薛X长又升职了,薛X长还是没结婚,薛X长成了整个系统的钻石王老五……白小七听着这些谈论,心里免不了有点儿酸酸的,像是自己一个心爱的物什被划为公有了。可她转念一想,又很好玩儿,像拥有一箱谁也不知道的财宝。
这年秋天,齐秦来这座城市开演唱会,白小七约了闺蜜一起去看。闺蜜如约来了,但忍不住嫌弃地撇嘴,“叫您白老七得了,听齐秦?!你是大妈吗?!”白小七顶喜欢闺蜜这泼辣劲儿,哈哈大笑,把车停下,拿出两张票来,“少废话,今儿大妈请你看齐爷。”
演唱会到一半儿,白小七就坐不住了。一是蚊子太多,把白小七肉呼呼的胳膊和腿上叮得净是红包,奇痒难忍;二是她想起几年前跟老薛一起看的第一场演唱会,睹物思人,就有点儿不舒坦。她跟闺蜜说自己上厕所,逆着向前奔涌的人群出了体育场,买了一瓶饮料,用海报轰打着蚊子,坐在看台外面的台阶上。
白小七抬眼看了一眼台阶旁的水泥围墙,“7”。
那年夏天热极了,白小七刚过了25岁。也是在这个看台的台阶上,老薛抓过白小七扇风的手,让她有点儿不好意思。老薛当然不是白小七的初恋,可他总有本事让白小七不好意思。老薛说,“七儿,看,咱的幸运数字。”白小七心里乐了一下:原来你也会不好意思。于是她又用海报轰起蚊子来,嘟囔了一句,“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老薛问她说什么,她笑笑,“瞎说的,没什么。”
25岁的白小七曾经那么别无所求地爱过老薛,好像没有明天,完全不需要计较后果。他折磨过她,她也折磨过他,虽然他们应该都不愿意去承认。切断跟老薛的联系之后,她的生活里依旧总是有他的痕迹,那些共同生活过的人抹不去的痕迹。白小七没再去过他们常常一起喝茶聊天的茶馆,她把卡塞进抽屉里,想反正老薛也有一张卡,于公于私,他都会去的,总不至于浪费。书店她倒是经常去,但前一阵子店庆换购,她没换。她想老薛或许需要换购——老薛带着年轻、雅致、清秀的新女伴儿走在书店里,双手随意又亲切地搭在她肩膀上,“想换点儿什么?哥哥给你买。”
想到这儿,白小七打了个电话给闺蜜,说身体不舒服,提前走了。闺蜜自然又一番咆哮抱怨,白小七都一一笑纳了。
借调来的笔杆子白小七异常忙碌,写不完的公文等着她一下下敲出来。她在大楼的一个角落里办公,既不靠窗,也不靠门,十足的喽啰,但她不计较。她知道老薛跟另外几个领导在顶楼最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知道老薛出差了,老薛又回来了;又出差了,又回来了……她没有什么工作是必须直接跟老薛交代的,在她和老薛之间有无数的层级隔着。老薛的演讲稿由她写好,但由别人呈给老薛——这很正常,白小七巴不得省心呢。她要做的,就是把稿子写好,打印出来,交给跟她有直接工作关系的人。从那个烧钱夜晚走来的30岁的白小七,既然决定考公务员,就是图一份生活踏实妥当的真相,除此无他。
这天几份公文一起交上去,上面的人收了,一会儿又来问,说弄混了,让白小七写个标注在上头。白小七当然知道不能写自己的名字,同事心领神会,“这份是给薛X长的。”白小七很想笑话老薛一下,像老薛刚刚在仕途上起步的时候,因为一次升职而雀跃得满脸笑意,她故意盯着他的脸看,“呦,让我看看薛主任跟薛副主任有什么不一样!”老薛笑,伸手来敲白小七的头。
白小七提笔草草在稿子的封皮上写上三个字,“薛X长”。
开大会那天,白小七和几个新进单位的年轻同事早早就被派到会场,铺桌布,窗帘拉出得体的褶皱,放好茶杯和领导的名牌。她亲手把老薛的名牌摆在正中,挑了最干净的杯子给他,又特意在他的杯子里多放了茶叶——老薛爱喝浓茶。与会者蜂拥而入,白小七马上退到最后一排,把包里的书拿出来读。
会开了一会儿,老薛讲话。白小七没有抬头,她也不用抬头。老薛的声音比三年前更沧桑,更低沉,语速也更缓慢,没什么抑扬顿挫。跟白小七一样,老薛也不喜欢开会,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不喜欢说面子话。这发言稿是白小七写的,她听他读,就像几年前看他穿着她买的衬衫,儒雅温存地坐在桌子那一头冲她笑。白小七心里很满足。同事捅捅她的胳膊,“小七,别看书了,该给领导添水了。”白小七就站起来,提了暖壶走上主席台。
白小七步伐很稳,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一排中年领导都被她玉绿色的指甲油惊了一下,但拼命镇定情绪,没有抬头。白小七忍着笑——她性格里的恶作剧成分在30岁这一年依然没见衰减。她想起第一次见老薛,她涂金色的指甲油,老薛被晃得迷糊,但不好说什么;第二次她换了黑色的,老薛更迷糊,问“上次不是金色的么?我对这东西真是一点儿不懂。”说着,他拉过白小七的手,揉捏她拇指的指甲,仔细观察。这个习惯后来保持了下来,即使在白小七没涂指甲油的时候。
到老薛了。白小七的手带着玉绿色的指甲油出现在老薛的余光里。老薛讲话的速度明显更慢,甚至顿了一下,他马上转头看向白小七。三年里,白小七想过两人无数种偶遇的场景:在书店,在超市,在车站,在游乐场……唯独没有想到会在会场的主席台上,台下坐着全系统几百号人。老薛看她的这一眼,让她觉得他有一肚子话要跟她说,却什么也不想说。
白小七看到的是老薛两鬓星点的白发,略微发福的脸庞,和依然温良狡猾的眼神。这一切让她回想起那几年,在茶馆里,老薛把头枕在她腿上,她给他挑白头发。那年老薛还没到40岁,几乎没有白发,白小七找了一下午,只找到3根,毫无成就感。老薛却老大不乐意,“怎么就有白头发了呢?我觉得我昨天还是你这个岁数呢!”老薛牢骚着,从沙发上坐起来,用狡猾的眼神看看白小七,“七儿,其实你也不比我看起来年轻多少。”白小七亲昵地捏捏他的脸,拿起水壶来给他的茶杯蓄水,“您年轻,您永远年轻,行了吧?”
30岁的白小七此刻很想拍拍老薛的头,“让我看看薛X长跟薛主任有什么不一样……呀,原来白头发更多了!”
想到这儿,老薛茶杯的水也蓄完了,白小七冲望着自己的老薛笑了一下,算是对他的注目礼的回赠。老薛很快转头继续读手里的讲话稿。所有领导茶杯里的水都蓄完,白小七走下主席台,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头低下去,就没打算抬起来。
散会,主任说白小七布置了会场,就不用留下打扫了,找了另外几个年轻同事留下。白小七最后朝主席台上看了一眼,老薛正在接受采访。同事叫她一起去食堂吃饭,她答应着,把书塞进包里,走了。
父母很高兴,他们跟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一样,希望女儿走一条稳妥的路,有一个铁饭碗。当编辑也不赖,但公务员更好。白小七下定决心要复习,辞了职,换了手机号,每天只窝在家里另一个没人打扰的房子里做题做题做题。
这年秋天,白小七考上了公务员,但不在这个城市,而是城市下属的小镇,家里到单位往返开车也要5个小时。父母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乖乖女白小七活到27岁,会突然用这样堂而皇之的理由离开家。白小七倒是欢欢喜喜。父母憋憋屈屈给她收拾了行李,放在后备箱,母亲拉住白小七的手,一肚子话不知先说哪一句。倒是父亲痛快,“你跟薛XX分手了?”白小七没回答。父母交换了一下眼神,父亲说,“你张阿姨说给你介绍一个……”白小七打开车门,“成,等我周末回来再说吧。”白小七的父母就这么望着27岁的女儿开着车跑得看不见了。
白小七就此成了一个小镇姑娘。每天穿着不蓝不黑的制服上班下班,收收款,写写文件,住单身宿舍。她每个星期会回家一趟,买点儿生活必需品,买点儿书,睡睡觉,吃点儿父母做的好吃的……还有,就是象征性的相亲。说是象征性的,就是白小七从不会明着忤逆父母——父母让她去见谁,她就去见谁,一点儿也不抵触。可见面回来的反馈信息都是否定的。父母拿女儿没办法,唯一的坚持就是让她持续不断去相看,希望哪天终于有个男人能打动白小七30岁的老姑娘之心。白小七也温顺,笑盈盈的,父母刚开了个头儿,她就回答,“好啊,什么时间,在哪儿?”
其实白小七每星期不只回来一次。常常是下了班,她回宿舍换衣服,拿了车钥匙就出门。小镇生活安静而单调,白小七回城里看一场电影,去游乐场打几个币,去书店淘几本书,找几个朋友在咖啡厅坐坐……但是不回家,也不告诉父母。告诉他们,他们要唠叨,要担心,又要安排她去相亲。天晚了,白小七开两个多小时的车回宿舍,听听CD,吹吹夜风,蛮好。
白小七说不清为什么自己再不想见老薛了。爱情么?不是没有。怀念么?也不是没有。可她就是不想找他了,也不想他来找她。完全不想么?也不是。不然白小七不会考进老薛所在的系统;有多想?也不是。不然白小七不会考到小镇上,而不直接考到市区。她怀疑老薛跟那个KTV小姐的关系么?是的,但没那么重要——作为一个女人,白小七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多事儿装在心里,不说出来,也不计较。老薛何止认识那一个小姐?即使没有这个小姐,老薛就只有她白小七一个女人么?在老薛身边,白小七知道自己的位置,她不把它想得太高,也不把它想得太低,就像她感觉到的老薛对她的态度一样。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说老薛对白小七不好,他把她当自己人。可要说有多好,也不至于。三年前顿悟“这才是生活”的白小七曾经是一条不甘寂寞的鱼,她爱的男人必须是惊涛骇浪,她白小七拼死遨游在他怀里,那才过瘾;而在那一夜之后,她再不想谁来燃烧她。白小七自觉青春有限,对生活的热情有限,她要养。为此,白小七从不惮于一个人生活。
三年里,小镇姑娘白小七好像什么也没有经历,朋友们都看着她远离是非,好像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简单了。大家陆续恋爱、结婚、生子,白小七还是一个人乐颠颠地活着,也不见她着急,潇洒得很。
30岁这一年,单位借调一个笔杆子到市区的上级单位。她白小七搬着一小纸箱七七八八的办公用具进了大楼——她知道老薛就在这大楼里的某一个办公室。同在一个系统,她是小卒,老薛是元帅,她总能时不时听到关于老薛的风闻:薛X长又升职了,薛X长还是没结婚,薛X长成了整个系统的钻石王老五……白小七听着这些谈论,心里免不了有点儿酸酸的,像是自己一个心爱的物什被划为公有了。可她转念一想,又很好玩儿,像拥有一箱谁也不知道的财宝。
这年秋天,齐秦来这座城市开演唱会,白小七约了闺蜜一起去看。闺蜜如约来了,但忍不住嫌弃地撇嘴,“叫您白老七得了,听齐秦?!你是大妈吗?!”白小七顶喜欢闺蜜这泼辣劲儿,哈哈大笑,把车停下,拿出两张票来,“少废话,今儿大妈请你看齐爷。”
演唱会到一半儿,白小七就坐不住了。一是蚊子太多,把白小七肉呼呼的胳膊和腿上叮得净是红包,奇痒难忍;二是她想起几年前跟老薛一起看的第一场演唱会,睹物思人,就有点儿不舒坦。她跟闺蜜说自己上厕所,逆着向前奔涌的人群出了体育场,买了一瓶饮料,用海报轰打着蚊子,坐在看台外面的台阶上。
白小七抬眼看了一眼台阶旁的水泥围墙,“7”。
那年夏天热极了,白小七刚过了25岁。也是在这个看台的台阶上,老薛抓过白小七扇风的手,让她有点儿不好意思。老薛当然不是白小七的初恋,可他总有本事让白小七不好意思。老薛说,“七儿,看,咱的幸运数字。”白小七心里乐了一下:原来你也会不好意思。于是她又用海报轰起蚊子来,嘟囔了一句,“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老薛问她说什么,她笑笑,“瞎说的,没什么。”
25岁的白小七曾经那么别无所求地爱过老薛,好像没有明天,完全不需要计较后果。他折磨过她,她也折磨过他,虽然他们应该都不愿意去承认。切断跟老薛的联系之后,她的生活里依旧总是有他的痕迹,那些共同生活过的人抹不去的痕迹。白小七没再去过他们常常一起喝茶聊天的茶馆,她把卡塞进抽屉里,想反正老薛也有一张卡,于公于私,他都会去的,总不至于浪费。书店她倒是经常去,但前一阵子店庆换购,她没换。她想老薛或许需要换购——老薛带着年轻、雅致、清秀的新女伴儿走在书店里,双手随意又亲切地搭在她肩膀上,“想换点儿什么?哥哥给你买。”
想到这儿,白小七打了个电话给闺蜜,说身体不舒服,提前走了。闺蜜自然又一番咆哮抱怨,白小七都一一笑纳了。
借调来的笔杆子白小七异常忙碌,写不完的公文等着她一下下敲出来。她在大楼的一个角落里办公,既不靠窗,也不靠门,十足的喽啰,但她不计较。她知道老薛跟另外几个领导在顶楼最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知道老薛出差了,老薛又回来了;又出差了,又回来了……她没有什么工作是必须直接跟老薛交代的,在她和老薛之间有无数的层级隔着。老薛的演讲稿由她写好,但由别人呈给老薛——这很正常,白小七巴不得省心呢。她要做的,就是把稿子写好,打印出来,交给跟她有直接工作关系的人。从那个烧钱夜晚走来的30岁的白小七,既然决定考公务员,就是图一份生活踏实妥当的真相,除此无他。
这天几份公文一起交上去,上面的人收了,一会儿又来问,说弄混了,让白小七写个标注在上头。白小七当然知道不能写自己的名字,同事心领神会,“这份是给薛X长的。”白小七很想笑话老薛一下,像老薛刚刚在仕途上起步的时候,因为一次升职而雀跃得满脸笑意,她故意盯着他的脸看,“呦,让我看看薛主任跟薛副主任有什么不一样!”老薛笑,伸手来敲白小七的头。
白小七提笔草草在稿子的封皮上写上三个字,“薛X长”。
开大会那天,白小七和几个新进单位的年轻同事早早就被派到会场,铺桌布,窗帘拉出得体的褶皱,放好茶杯和领导的名牌。她亲手把老薛的名牌摆在正中,挑了最干净的杯子给他,又特意在他的杯子里多放了茶叶——老薛爱喝浓茶。与会者蜂拥而入,白小七马上退到最后一排,把包里的书拿出来读。
会开了一会儿,老薛讲话。白小七没有抬头,她也不用抬头。老薛的声音比三年前更沧桑,更低沉,语速也更缓慢,没什么抑扬顿挫。跟白小七一样,老薛也不喜欢开会,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不喜欢说面子话。这发言稿是白小七写的,她听他读,就像几年前看他穿着她买的衬衫,儒雅温存地坐在桌子那一头冲她笑。白小七心里很满足。同事捅捅她的胳膊,“小七,别看书了,该给领导添水了。”白小七就站起来,提了暖壶走上主席台。
白小七步伐很稳,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一排中年领导都被她玉绿色的指甲油惊了一下,但拼命镇定情绪,没有抬头。白小七忍着笑——她性格里的恶作剧成分在30岁这一年依然没见衰减。她想起第一次见老薛,她涂金色的指甲油,老薛被晃得迷糊,但不好说什么;第二次她换了黑色的,老薛更迷糊,问“上次不是金色的么?我对这东西真是一点儿不懂。”说着,他拉过白小七的手,揉捏她拇指的指甲,仔细观察。这个习惯后来保持了下来,即使在白小七没涂指甲油的时候。
到老薛了。白小七的手带着玉绿色的指甲油出现在老薛的余光里。老薛讲话的速度明显更慢,甚至顿了一下,他马上转头看向白小七。三年里,白小七想过两人无数种偶遇的场景:在书店,在超市,在车站,在游乐场……唯独没有想到会在会场的主席台上,台下坐着全系统几百号人。老薛看她的这一眼,让她觉得他有一肚子话要跟她说,却什么也不想说。
白小七看到的是老薛两鬓星点的白发,略微发福的脸庞,和依然温良狡猾的眼神。这一切让她回想起那几年,在茶馆里,老薛把头枕在她腿上,她给他挑白头发。那年老薛还没到40岁,几乎没有白发,白小七找了一下午,只找到3根,毫无成就感。老薛却老大不乐意,“怎么就有白头发了呢?我觉得我昨天还是你这个岁数呢!”老薛牢骚着,从沙发上坐起来,用狡猾的眼神看看白小七,“七儿,其实你也不比我看起来年轻多少。”白小七亲昵地捏捏他的脸,拿起水壶来给他的茶杯蓄水,“您年轻,您永远年轻,行了吧?”
30岁的白小七此刻很想拍拍老薛的头,“让我看看薛X长跟薛主任有什么不一样……呀,原来白头发更多了!”
想到这儿,老薛茶杯的水也蓄完了,白小七冲望着自己的老薛笑了一下,算是对他的注目礼的回赠。老薛很快转头继续读手里的讲话稿。所有领导茶杯里的水都蓄完,白小七走下主席台,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头低下去,就没打算抬起来。
散会,主任说白小七布置了会场,就不用留下打扫了,找了另外几个年轻同事留下。白小七最后朝主席台上看了一眼,老薛正在接受采访。同事叫她一起去食堂吃饭,她答应着,把书塞进包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