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变化
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与变化
九龙大炮的咆哮让酣睡的中国猝然睁开了沉重的双眼,惊恐的发现自己突然已经无力应付整个世界了;随之而来的种种惨痛失败让中国人渐渐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现代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而几千年来传统而坚定的知识分子们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弄的晕头转向,进退失据。为着救亡,为着复兴,无数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试图重构中国文化的图谱,试图将中国重新导入正确的轨道。纷繁的主义与观点在乱世中涌入中国,每一个都宣布自己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尽管历史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清晰,却也经常让人如坠雾中,懵然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为什么自由民主的思想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反倒是共产主义成功的占领了近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为什么同样强调一党专政,国民党却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上完败于CCP?民国这个中国自春秋以来思想最为丰富开放的时代,究竟由什么主导着意识形态的走向?历史课本上给出的所谓“通过实践证明”的答案实在是不能让人满意。究竟通过了什么实践?哪些关键的事件影响了中国的集体意识形态?又究竟是什么成了中国人的世纪梦?
近代世界——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不论近代是不是断裂的,近代是绝不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彻底的消弱了教皇的势力。欧洲的国王们开始更加努力的巩固自己的地盘并试图将其它的国家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对强盛的追求毫无疑问打破了贵族制,有才能的平民和商人们开始进入王国的权力中枢,这些人的出身让他们对自己巩固地位的行动只能将所有的个人视为平等,而将无数的大众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最好的出路就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有别于宗教的集体认知。民族的概念就于此被选中从而成为至今主导世界的最重要的政治元素之一。这种对民族的幻觉,让人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忠诚,也产生了为之献身的勇气。国家,不论是个人委托的集合体还是民族的整体代表,都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以及个人利益的保护伞。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使西方的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而此时由于国力的强弱以及对我族的盲目骄傲,让绝大多数人像当初相信天圆地方一样相信种族的差异论。英格兰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日耳曼民族高于犹太民族,西方民族高于东方民族,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时大行其道,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最惨烈的人到悲剧。
清末——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
当长枪大炮打败大刀弓箭以后,人们坚定的相信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几千年来的自尊也让士大夫们轻而易举的相信中国需要的是革新而不是革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满清高官。但是事实的无情在1895年甲午战争以及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中达到了巅峰,击碎了一切试图仍旧抱持着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尊和骄傲。而日本迅速的现代化让清王朝的踯躅不前相形见绌,大批的革命分子迅速的丧失了对清王朝的信心,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在广州打响了第一枪。
种种的失败让清政府难以维持自己的法统,但面对末世乱局,清政府也不得不垂死挣扎。1905年,清政府宣布取消科举。这实际上是近代最重要但又最为大众所忽略的大事之一。在中国传续千年的根本制度在现代化的强烈刺激和压迫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随之而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不单是教育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作为学子的晋身之道,科举承担着社会层级流动的根本功用,失去科举的支持,旧有的官僚体制无法选择官员,而新的制度又在乱世中飘摇不定,整个社会的阶层都随之而紊乱,劣绅,土豪,恶霸也随之轻而易举的可以夺得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更加步履维艰。年轻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开始学习西学,但无论如何也不可想象临阵磨枪,又缺乏适合的土壤可以成长出真正的现代人才。尴尬的是,西学却成为谋得饭碗的唯一途径,在时代的洪流和大众的裹挟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在此时难以避免的成为了主流和现实。
北洋时代——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也将民族主义引入了中国。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一直附着于中国的现代化之上,任何的改革都建基于此。新文化运动便是为从文化上完全重建国民性,而进行的民族再造运动。可悲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当时却具有不可避免的断裂和张力。作为建构中的民族,传统、神话、象征和历史记忆本是最可被利用作为建构民族的精神基础,可面对在西方文明面前不断失败的中华文明,精英们的坚守同样遭遇了失败,满清政府的崩塌使中华文明也面临着尴尬的难以为继。新文化运动试图运用完全重构的文化来重新凝聚大众,德先生和赛先生也被作为口号而提出。可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却最终失败了,这是因为现实的无奈,更是因为民族主义中的张力强烈的撕裂了自由主义得以生存的思想基础。此时的民族主义充满了反帝反殖的思想动力,而其根源仍是大众出于对中华重新崛起的强烈的冲动和愿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如今,仍有无数的知识分子哀叹当年的袁世凯没有抓住最好的机会,反而误入歧途,最终让中国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最初的袁世凯实际上是众望所归,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声望,也让中国大众看到了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可能,然而,1915年的二十一条,让他彻底失去了大众的信任,大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出卖民族利益的元首。而袁世凯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尽管他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仍然轻视了大众对于民族利益的强烈的冲动。而他随后失心疯般的称帝,也让大众不仅失去了对他个人的期望,也失去了对共和制(其限制元首能力)的期望。随着1916年袁世凯的羞愤而死,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更是让人们从最初对于统一的热望,逐渐演变至普遍的失望。现实的无奈就在于,一方面国家的统一遥不可及,而达成现代国家的统一就不得不依赖各大帝国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尽管对国家统一抱有强烈的冲动,却对帝国主义也同样深恶痛绝。这种现实的张力让北洋政府尽失人心,也在内斗中留给了国民政府显而易见的机会。
自由主义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治的平稳,通过数十年的磨合和演练逐渐成为社会的规则,而北洋时代的中国内部充满着动荡和不安,外部又时时面临着侵略,最终自由主义只如昙花一现,消失在中国的近代史之中。
国民革命——民族主义与军阀
对于通过自由主义建立现代国家希望的破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无疑给了国民革命军最充足的思想和制度源泉。自古以来都有北人战胜南人的传统,为什么此次的国民革命却在北强于南的情况下反倒让国民军取得了胜利?罗志田教授在分析时认为,北洋军阀是败给了自己。相较于国民革命军,北洋军阀派系林立,此时已经没有袁世凯式的人物可以统领群雄,经过直奉桂系的军阀混战,民间普遍的对军阀们充满失望,而流传在民间的军阀背后的或真或假的帝国势力更是让军阀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而在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一,党指挥军,从而尽可能的扭转了民间对军人政府的痛恨;其二,建立了青年部和新官僚制,让北方落魄的,得不到升迁和重用的边缘知识分子能够大量的涌入南方,从而塑造了一种相较北方为新的政治气氛;其三,通过对俄国宣传组织的借鉴,尽管遭遇一定的困难,但在全国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效应。这种代表民族,打到军阀,驱逐列强的民族主义声音,最终为北伐的胜利巩固了群众基础。
国共的意识形态之争——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的彷徨无根,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失败,在经历了共和制和自由主义的失败以后大批的投向了给中国带来了将国家的统一和反帝反封建合并的曙光的十月革命。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革命党人开始观察俄国,学习俄国。而国民党与CCP意识形态上实际并没有根本区别。表面上看来,国民党试图实行一党专政,以华族作为统治的根基,CCP以共产主义的阶级作为行动的基础。但在实际行动中,两党都大量的采用了民族主义的语言和逻辑,试图争取最广泛的大众,而两者的最终成败植根于对现实状况的具体反应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根本区别。
民国时期每一个政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税收上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民生凋敝,不断的动荡让百姓流离失所,常年没有稳定的土地可供耕作,从而难以提供足额的税款;另一方面,不断地对外赔款又或者军阀之间的战争让所有当政者都在尽一切的可能搜刮民财。国民党作为此时的合法政府面对着同样的困境。表面上的统一给国民政府带了后进民族国家普遍的难题:民族国家由现代化和工业化而来,后进国家却需要首先建立现代国家从而确保现代化和工业化,这种倒置的因果给国家建设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民众普遍智识未开,社会内向而封闭,外侮频繁。面对种种的困难,国民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将政权的基础渗入最低级别的政治机构——乡村——从而能够使税收更好的被稳定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政权机构的不断扩大,效率没有增进或甚至降低。这种内卷化的国家政权在现实中的具体显示是,一方面缺乏现代化的官僚体系让土豪劣绅横行乡里,另一方面国家对财政的巨大需求使农民雪上加霜。这种持续的财政上的困难让国民政府自始至终都无法获得大众的普遍支持,从而留给了CCP在城市边缘巨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当中,共产主义很难产生传说中的吸引力,显而易见的,人的生存问题被摆在了首位,打土豪,分田地,减低税负始终是CCP最得人心的宣传口号,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富农,中农的宽容让CCP在最大程度上动员了劳苦大众。归根结底,两党的不同只能说是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的对现实的具体的反应的不同,国民政府的失败和北洋政府一样,是败给了自己,同样败给了现实的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结语
在思考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时,需要抓住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反抗和重建现代国家的渴望,一切的主义和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为实现中华的再崛起而努力,但是当知识分子们面对现实要求不断的寻求现代化可能的同时,一切不利于形成最终统一的意识形态纷纷遭到了批评从而最终被放弃,每一个政权都在利用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追求扩展权力,而知识分子们也最终丧失了在被他们主动抛弃的传统,宗教和文化中重新寻找道德权威的替代来源,终于在历史甬道中无处可逃,被时代的巨轮碾压的粉身碎骨。
九龙大炮的咆哮让酣睡的中国猝然睁开了沉重的双眼,惊恐的发现自己突然已经无力应付整个世界了;随之而来的种种惨痛失败让中国人渐渐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现代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而几千年来传统而坚定的知识分子们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弄的晕头转向,进退失据。为着救亡,为着复兴,无数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试图重构中国文化的图谱,试图将中国重新导入正确的轨道。纷繁的主义与观点在乱世中涌入中国,每一个都宣布自己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尽管历史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清晰,却也经常让人如坠雾中,懵然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为什么自由民主的思想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反倒是共产主义成功的占领了近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为什么同样强调一党专政,国民党却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上完败于CCP?民国这个中国自春秋以来思想最为丰富开放的时代,究竟由什么主导着意识形态的走向?历史课本上给出的所谓“通过实践证明”的答案实在是不能让人满意。究竟通过了什么实践?哪些关键的事件影响了中国的集体意识形态?又究竟是什么成了中国人的世纪梦?
近代世界——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不论近代是不是断裂的,近代是绝不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彻底的消弱了教皇的势力。欧洲的国王们开始更加努力的巩固自己的地盘并试图将其它的国家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对强盛的追求毫无疑问打破了贵族制,有才能的平民和商人们开始进入王国的权力中枢,这些人的出身让他们对自己巩固地位的行动只能将所有的个人视为平等,而将无数的大众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最好的出路就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有别于宗教的集体认知。民族的概念就于此被选中从而成为至今主导世界的最重要的政治元素之一。这种对民族的幻觉,让人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忠诚,也产生了为之献身的勇气。国家,不论是个人委托的集合体还是民族的整体代表,都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以及个人利益的保护伞。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使西方的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而此时由于国力的强弱以及对我族的盲目骄傲,让绝大多数人像当初相信天圆地方一样相信种族的差异论。英格兰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日耳曼民族高于犹太民族,西方民族高于东方民族,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时大行其道,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最惨烈的人到悲剧。
清末——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
当长枪大炮打败大刀弓箭以后,人们坚定的相信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几千年来的自尊也让士大夫们轻而易举的相信中国需要的是革新而不是革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满清高官。但是事实的无情在1895年甲午战争以及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中达到了巅峰,击碎了一切试图仍旧抱持着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尊和骄傲。而日本迅速的现代化让清王朝的踯躅不前相形见绌,大批的革命分子迅速的丧失了对清王朝的信心,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在广州打响了第一枪。
种种的失败让清政府难以维持自己的法统,但面对末世乱局,清政府也不得不垂死挣扎。1905年,清政府宣布取消科举。这实际上是近代最重要但又最为大众所忽略的大事之一。在中国传续千年的根本制度在现代化的强烈刺激和压迫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随之而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不单是教育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作为学子的晋身之道,科举承担着社会层级流动的根本功用,失去科举的支持,旧有的官僚体制无法选择官员,而新的制度又在乱世中飘摇不定,整个社会的阶层都随之而紊乱,劣绅,土豪,恶霸也随之轻而易举的可以夺得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更加步履维艰。年轻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开始学习西学,但无论如何也不可想象临阵磨枪,又缺乏适合的土壤可以成长出真正的现代人才。尴尬的是,西学却成为谋得饭碗的唯一途径,在时代的洪流和大众的裹挟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在此时难以避免的成为了主流和现实。
北洋时代——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也将民族主义引入了中国。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一直附着于中国的现代化之上,任何的改革都建基于此。新文化运动便是为从文化上完全重建国民性,而进行的民族再造运动。可悲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当时却具有不可避免的断裂和张力。作为建构中的民族,传统、神话、象征和历史记忆本是最可被利用作为建构民族的精神基础,可面对在西方文明面前不断失败的中华文明,精英们的坚守同样遭遇了失败,满清政府的崩塌使中华文明也面临着尴尬的难以为继。新文化运动试图运用完全重构的文化来重新凝聚大众,德先生和赛先生也被作为口号而提出。可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却最终失败了,这是因为现实的无奈,更是因为民族主义中的张力强烈的撕裂了自由主义得以生存的思想基础。此时的民族主义充满了反帝反殖的思想动力,而其根源仍是大众出于对中华重新崛起的强烈的冲动和愿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如今,仍有无数的知识分子哀叹当年的袁世凯没有抓住最好的机会,反而误入歧途,最终让中国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最初的袁世凯实际上是众望所归,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声望,也让中国大众看到了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可能,然而,1915年的二十一条,让他彻底失去了大众的信任,大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出卖民族利益的元首。而袁世凯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尽管他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仍然轻视了大众对于民族利益的强烈的冲动。而他随后失心疯般的称帝,也让大众不仅失去了对他个人的期望,也失去了对共和制(其限制元首能力)的期望。随着1916年袁世凯的羞愤而死,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更是让人们从最初对于统一的热望,逐渐演变至普遍的失望。现实的无奈就在于,一方面国家的统一遥不可及,而达成现代国家的统一就不得不依赖各大帝国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尽管对国家统一抱有强烈的冲动,却对帝国主义也同样深恶痛绝。这种现实的张力让北洋政府尽失人心,也在内斗中留给了国民政府显而易见的机会。
自由主义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治的平稳,通过数十年的磨合和演练逐渐成为社会的规则,而北洋时代的中国内部充满着动荡和不安,外部又时时面临着侵略,最终自由主义只如昙花一现,消失在中国的近代史之中。
国民革命——民族主义与军阀
对于通过自由主义建立现代国家希望的破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无疑给了国民革命军最充足的思想和制度源泉。自古以来都有北人战胜南人的传统,为什么此次的国民革命却在北强于南的情况下反倒让国民军取得了胜利?罗志田教授在分析时认为,北洋军阀是败给了自己。相较于国民革命军,北洋军阀派系林立,此时已经没有袁世凯式的人物可以统领群雄,经过直奉桂系的军阀混战,民间普遍的对军阀们充满失望,而流传在民间的军阀背后的或真或假的帝国势力更是让军阀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而在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一,党指挥军,从而尽可能的扭转了民间对军人政府的痛恨;其二,建立了青年部和新官僚制,让北方落魄的,得不到升迁和重用的边缘知识分子能够大量的涌入南方,从而塑造了一种相较北方为新的政治气氛;其三,通过对俄国宣传组织的借鉴,尽管遭遇一定的困难,但在全国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效应。这种代表民族,打到军阀,驱逐列强的民族主义声音,最终为北伐的胜利巩固了群众基础。
国共的意识形态之争——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的彷徨无根,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失败,在经历了共和制和自由主义的失败以后大批的投向了给中国带来了将国家的统一和反帝反封建合并的曙光的十月革命。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革命党人开始观察俄国,学习俄国。而国民党与CCP意识形态上实际并没有根本区别。表面上看来,国民党试图实行一党专政,以华族作为统治的根基,CCP以共产主义的阶级作为行动的基础。但在实际行动中,两党都大量的采用了民族主义的语言和逻辑,试图争取最广泛的大众,而两者的最终成败植根于对现实状况的具体反应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根本区别。
民国时期每一个政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税收上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民生凋敝,不断的动荡让百姓流离失所,常年没有稳定的土地可供耕作,从而难以提供足额的税款;另一方面,不断地对外赔款又或者军阀之间的战争让所有当政者都在尽一切的可能搜刮民财。国民党作为此时的合法政府面对着同样的困境。表面上的统一给国民政府带了后进民族国家普遍的难题:民族国家由现代化和工业化而来,后进国家却需要首先建立现代国家从而确保现代化和工业化,这种倒置的因果给国家建设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经济基础薄弱,民众普遍智识未开,社会内向而封闭,外侮频繁。面对种种的困难,国民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将政权的基础渗入最低级别的政治机构——乡村——从而能够使税收更好的被稳定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政权机构的不断扩大,效率没有增进或甚至降低。这种内卷化的国家政权在现实中的具体显示是,一方面缺乏现代化的官僚体系让土豪劣绅横行乡里,另一方面国家对财政的巨大需求使农民雪上加霜。这种持续的财政上的困难让国民政府自始至终都无法获得大众的普遍支持,从而留给了CCP在城市边缘巨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当中,共产主义很难产生传说中的吸引力,显而易见的,人的生存问题被摆在了首位,打土豪,分田地,减低税负始终是CCP最得人心的宣传口号,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富农,中农的宽容让CCP在最大程度上动员了劳苦大众。归根结底,两党的不同只能说是由于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的对现实的具体的反应的不同,国民政府的失败和北洋政府一样,是败给了自己,同样败给了现实的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结语
在思考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的变化时,需要抓住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反抗和重建现代国家的渴望,一切的主义和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为实现中华的再崛起而努力,但是当知识分子们面对现实要求不断的寻求现代化可能的同时,一切不利于形成最终统一的意识形态纷纷遭到了批评从而最终被放弃,每一个政权都在利用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追求扩展权力,而知识分子们也最终丧失了在被他们主动抛弃的传统,宗教和文化中重新寻找道德权威的替代来源,终于在历史甬道中无处可逃,被时代的巨轮碾压的粉身碎骨。
-
李迩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2 21: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