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派克—永远温暖的传奇
这是高中时候在读者上看过的一篇纪念格里高利.派克的文字,当时就被那样一位完美而温暖的人深深所感动。今天偶尔在晚上翻到了这篇文字,所以就转来了~~顺便怀念这位传奇的演员——格里高利.派克。
当我告诉一个不大熟悉派克的朋友我要为派克写点东西的时候。朋友很好奇的问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想了想说。“是个完美的人。”朋友于是又问“真的完美吗?”这一次我想了很久。然后很坚定的回答他说“是的。”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完美的人,总以为那是一种欠缺人性的表现。完美的人总让人感到仿佛是距离遥远的雕像,那该是高高在上的用来顶礼膜拜之用的。反到是那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弱点的人。有时反而会更加招惹着我们的疼爱。然而格里高里派克是个例外。虽然他和詹姆斯迪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但我却很喜欢把传奇这两个字放在他的身上。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说赫本的到来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天使的,那么派克的到来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永恒了。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去。一个人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自己的灵魂达八十年那么久,那么他无论如何也可以担当起传奇这两个字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詹姆斯迪恩在那场车祸中活了过来的话,我是否可以忍受在现在看到他那张俊脸因为纵欲过度而变得惨不忍睹,而派克这样的人,是可以让人看到老的。所以在那个清晨。当我打开电脑,看到人们用很醒目的字体互相传递着他已经过世的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滑过心头的感觉竟然不是伤心。而是欣慰。他终于完美了一生。并且走得不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在这里向老派克做一个安静的告别吧。
再见,阿尔弗雷德!
曾经看过一张派克10岁时的照片。那时候,大概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叫阿尔弗雷德·派克的小男孩,有一天能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偶像,作为道德榜样和完美的范例长达80年之久吧。照片上,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在阳光下很淳朴而自然地对着镜头笑,他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阳光在宽阔的额头上面照出了一个亮点,嘴很阔,眼睛深深的陷进去,看不到里面的眼神。
这照片突然之间就让我感觉到温暖起来。在看惯了这么多冷漠、疯狂、迷乱或者叛逆的面孔后,这种久违了的温暖竟然是来自于一个孩子身上的。这让我有些吃惊。当时的派克,父母已经与他6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然而她很快就嫁给了一个推销员,她要随着他四处为家,于是派克被送到了外祖母家;而母亲则只能是偶尔地来探望一下派克。
很多类似的生活经历造就出来的都是一个乖张而叛逆的孩子,然而派克却是极其安静、友善和动人的。从他那张稚嫩的脸上显露出来的温和懂事的神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他的外祖母一定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给了派克所缺少的温暖,而又使得他没有因为破碎的家庭脱离人生正常的轨道,并且一直陪伴着他到了小学五年级,直到派克的母亲把他送入了圣约翰军事学院为止。
“我猜,”小阿尔弗雷德给朋友打电话时说,“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在外婆家和我的狗和自行车一起过得太开心了。”
然而他还是接受这样的安排,这对一个10岁大就被孤零零的丢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的男孩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他在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里的时候,总认为那是一个有些灰暗的时期,但他还是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喜爱的事情:军事化管理、制服和运动,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吗?一个爱上这样一些东西的男孩应该成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演员才对。他应该有抱怨,很叛逆,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这样才像一个传奇般故事的开始。然而派克没有,10岁大的他已经非常懂得生存,也非常懂得调整自己。他唯一始终无法喜欢起来的是自己的名字。
于是他把它的名字改成格里高里·派克,然后揣着继父给他的一封信去了纽约。他一如既往的谦逊温和。尽管要穿上可笑的服装在游乐场里四处转悠去给老板拉顾客,但是他从不抱怨什么,也从不做出一副全世界都亏欠了他的样子。这倒反让人觉得他从来不曾做过什么艰难的事情了,如同他的一生是走了80年的好运过来,没有过丁点儿坎坷似的。然而这世界对他的接受,真的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善良和宽容才换来的。所谓人生是一种态度,也不过此意了。
是啊,我还是无法不喜欢那个叫阿尔弗雷德的男孩。虽然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很多人认为他太好了也许是个缺点。然而对于我来说,满街都是愤怒和郁闷、不满和牢骚的时候,我更愿意看着那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宽容的笑容。
他的眼中,有天堂
1953年秋天,当人们刚刚从战争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罗马假日》公开上映,在无数人的惊讶和赞叹中,天使降临人间。那是派克第三部比较有影响的电影,派克后来和别人提起这部电影时曾经谦和地说,当他第一眼看到赫本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就知道她才是《罗马假日》里真正的女主角。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会说,如果没有赫本就不会有这流芳百世的经典爱情。然而,如果没有格里高里·派克呢?
每次和朋友说起《罗马假日》,就总是不忘记强调说这部电影是需要看上至少两遍的。那感觉好像是生怕好东西没和朋友分享一样。担心他们看这部电影时,第一次看到是自然是天使赫本,然而如果不看第二次,就会错过了一个天堂。
赫本终究是没有在哪部片子里比这一次更像一个天使了吧。我们看着她和他一起去看说真话的嘴,看着她扑到他的怀里,看着她慢慢地离开他的怀抱。她的纯洁竟然摄人心魄,而他哪怕是偶一抬头望着她的眼神都充满着那么多的温柔和疼爱,仿佛她是一个孩子,是这世界所有的美好的化身,他一定要尽了心地去呵护她才行。这才明白,所谓天使,是一定要有一个懂得怎么爱护天使的人的。否则,天使再美丽也不过是徒劳的,她的光芒终究是难抵这个世界喧嚣的尘埃。
再后来看她演的几部片子,始终没有找到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她依然是那样优雅而美丽的女子,但却有些寂寞的味道在其中。仿佛一个孤独的天使徘徊在人间,始终无法再有人能够懂得如何去守护。和她配戏的男人也是极其出色的,很多人比派克要有性格,有故事的多。就好像加里·格兰特那样英俊而风度翩翩的男子,多少女人为他而陶醉不已,然而他的眼睛里透着的英国绅士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神情,怎样也无法成为一个天使的家。
再也没有如此温暖的眼神了吧,这应该是那么多女人迷恋派克的原因。英俊的外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那宽厚的肩膀、那温柔的微笑和那颗宽容的心。你不必担心向他袒露心扉而遭到他的鄙视,也不必担心付出所有会受到伤害。你可以在他那里恣意地做一个孩子,不用担心,他会一生守候着你,心疼着你像心疼一个天使一样。有他在,你就不用害怕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这样的男人,难道不值得你一生去追随?
天堂何曾遥远过,天堂就在他的眼中。谁要是得到就能幸福一生。
然而天使却终于没有爱上这个天堂般温暖的男人,独自去寻找她的幸福了。也许她的心中有天堂,因此无须再追寻。而男人的爱给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姑娘,这一给就是整整的48年,直至他的生命终结。
看过他和维罗妮卡最初相爱的故事,她那时是个记者,而他是她采访的对象。他在与他第一次见面相隔6个月以后路经巴黎,他打电话到她工作的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的一片嘈杂大声地说;“我是格里高里·派克,想找巴萨尼小姐说话。”
接下来的事情倒很像《罗马假日》里的关于报社的那些情节。当接电话的人用室内广播系统公开呼叫“巴萨尼小姐,格里高里·派克先生找你”的时候,整个报社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她虽然犹豫,但还是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了对萨特的采访而和一个美国影星去吃饭,那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哲学并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天使,哲学也不能使一个女人的生命温暖,然而他的怀抱却可以。所以就让哲学家靠边站吧,什么也比不上他眼中的天堂。
2003年6月12日,维罗妮卡陪伴着自己的丈夫走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在这48年中,这个英俊的男人有无数的女人爱过而且现在还在爱着,但是他从来没有过绯闻。我们是永远不能去问赫本,做一个天使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然而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派克太太,也许她会告诉我们:所谓天使,有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找到了她的天堂。
一生,都是演员
记得一次看一本电影杂志上列出的一个专题,说的是现在一些新生代的偶像继承了前任偶像的风格。例如布莱德·皮特是当代的詹姆斯·迪恩,而本·阿尔弗雷德将是未来的阿尔·帕西诺等,很多形象代言人都有接替者,然而我却发现,没有人接替派克。
总觉得但凡一个演员,由于自身的限制,戏路再宽也终归是有限度的吧,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和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总是扮演无数的反叛青年一样,派克给人的印象总是扮演那种刚正不阿、有男子气魄,或者是性格谦和的男人。这也许是他本身个人的印象所造成的。但事实上,派克的一生中,曾经塑造过的人物并非千篇一律的《罗马假日》里那个多情的记者形象。从他在演电影之前,在巡回戏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开始,一直到1991年在西科赛思的《Cape Fear》(恐怖角)中做主角,他一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优秀的演员。比如在《罗马假日》里,他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穷记者;在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中,他是一个努力想找回自己的记忆,却反使自己身陷于危险之中的人;在《杀死一支知更鸟》中,他是一个严厉但是有正义感、不缺乏人情味的律师和父亲;而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阳浴血记》。这也许并不是派克所扮演得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相比《杀死一支知更鸟》为他夺得奥斯卡奖,《罗马假日》是他成为无数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来讲,虽然这部电影很少被人特别提起过,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派克的一部最成熟的作品。而那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的路奇也是派克所扮演过得最“坏”的一个人。
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嘴角挂着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斜带着牛仔帽,脖子上系着小红方巾,叼着雪茄,火柴在裤子上随意一划把它点燃的样子时,心里满是吃惊。如果这个角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来演,我可能会觉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吧。但是那个让人恨之入骨而又无法不爱的任性男人的确是派克。当他最终死在心爱的女人的枪下之时,没有人再怀疑他的演技。而我也是从那一刻起,才开始第一次打心底里承认派克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惊讶,像派克这样的一个人,既不疯狂也不痴癫,却也是一个真正因为热爱演戏而演戏的人,并且他演起戏来的敬业和认真从来不输于人。艺术这件事,在某些演员来讲,总是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而到了派克那里,就是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从他在大学时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戏剧表演上开始,他就一直是这条路上一个孜孜以求的人。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然而掌声和赞扬似乎从未使派克冲昏头脑。他对电影的热爱仿佛她的爱情一样持久。绝不是因为一点儿虚荣而来。难怪好莱坞这样尊重老派克,即便是他的时代已经不在,他的辉煌已经过去,当他的名字被提起来的时候,你依然能听到人们语气里的敬重。
他在85的时候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在全国各地旅行,访问一些小剧院和学校,像一个父亲一样给年轻的一代讲他的故事和关于他所热爱的表演。直至2003年6月12日,他终生都是一个演员。
晚安,老派克
如果有谁会不相信有一种人是可以完美的,那么他可以去看一看格里高里·派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是他给我们每个依然活着的人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完美曾经存在过。
他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风度翩翩,气质优雅谦和。他是一个好的演员,从影60载,主演过60多部电影,获奖无数;他是一个好的丈夫,决定爱一个女人了,就可以不离不弃,相守一生;他是一个好的朋友,无数的小辈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死是好莱坞巨大的损失。他一生都做到了他想做的那种正直诚实的人,在很多人都放弃对自己灵魂的坚持的时候,他用他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虚伪欺骗,老老实实做人,也一样能够成功,能够生存。
要说传奇,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传奇吧。当我们今天的偶像总是表现得那样颓废、疯狂和对这个世界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说“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完美”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完美了80年,坚守着自己的灵魂80年。
世界上最温暖的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将它点燃。虽然我们明知纵使是传奇也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感到伤痛。再次看着老年派克那张温和而友善的脸,他大概更希望的是每个他爱的人都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吧。
就像他曾经在他的好友弗兰克·辛那提的葬礼上为他背诵的一首诗一样,今天,我们也把这首诗送给我们的老派克,希望他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晚安,老派克。
给那些我爱的人
如果我必须要离开你
我的爱人
我必须独自走上这条安静的道路
请不要悲痛
也不要落泪
尽管笑着和我交谈吧
就好像我还站在你的身旁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
或者看到我喜欢的一只鸟
请不要因此而悲伤地想起我
因为我依然爱你
仿若从前
你是如此的善良
有许多的事我想为你做
有许多的话我还没有说
但是请你记住
我从未害怕过
那没有你的世界
我所面对的未来
我们注定无法看到未来
但是我知道
我是如此爱你
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就是天堂
![]() |
当我告诉一个不大熟悉派克的朋友我要为派克写点东西的时候。朋友很好奇的问我:“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想了想说。“是个完美的人。”朋友于是又问“真的完美吗?”这一次我想了很久。然后很坚定的回答他说“是的。”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完美的人,总以为那是一种欠缺人性的表现。完美的人总让人感到仿佛是距离遥远的雕像,那该是高高在上的用来顶礼膜拜之用的。反到是那些性格上有缺陷或者弱点的人。有时反而会更加招惹着我们的疼爱。然而格里高里派克是个例外。虽然他和詹姆斯迪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但我却很喜欢把传奇这两个字放在他的身上。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说赫本的到来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天使的,那么派克的到来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永恒了。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去。一个人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自己的灵魂达八十年那么久,那么他无论如何也可以担当起传奇这两个字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詹姆斯迪恩在那场车祸中活了过来的话,我是否可以忍受在现在看到他那张俊脸因为纵欲过度而变得惨不忍睹,而派克这样的人,是可以让人看到老的。所以在那个清晨。当我打开电脑,看到人们用很醒目的字体互相传递着他已经过世的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滑过心头的感觉竟然不是伤心。而是欣慰。他终于完美了一生。并且走得不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在这里向老派克做一个安静的告别吧。
![]() |
再见,阿尔弗雷德!
曾经看过一张派克10岁时的照片。那时候,大概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叫阿尔弗雷德·派克的小男孩,有一天能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偶像,作为道德榜样和完美的范例长达80年之久吧。照片上,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在阳光下很淳朴而自然地对着镜头笑,他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阳光在宽阔的额头上面照出了一个亮点,嘴很阔,眼睛深深的陷进去,看不到里面的眼神。
这照片突然之间就让我感觉到温暖起来。在看惯了这么多冷漠、疯狂、迷乱或者叛逆的面孔后,这种久违了的温暖竟然是来自于一个孩子身上的。这让我有些吃惊。当时的派克,父母已经与他6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母亲,然而她很快就嫁给了一个推销员,她要随着他四处为家,于是派克被送到了外祖母家;而母亲则只能是偶尔地来探望一下派克。
很多类似的生活经历造就出来的都是一个乖张而叛逆的孩子,然而派克却是极其安静、友善和动人的。从他那张稚嫩的脸上显露出来的温和懂事的神情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他的外祖母一定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给了派克所缺少的温暖,而又使得他没有因为破碎的家庭脱离人生正常的轨道,并且一直陪伴着他到了小学五年级,直到派克的母亲把他送入了圣约翰军事学院为止。
“我猜,”小阿尔弗雷德给朋友打电话时说,“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在外婆家和我的狗和自行车一起过得太开心了。”
然而他还是接受这样的安排,这对一个10岁大就被孤零零的丢在一所寄宿学校里的男孩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他在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里的时候,总认为那是一个有些灰暗的时期,但他还是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喜爱的事情:军事化管理、制服和运动,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吗?一个爱上这样一些东西的男孩应该成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演员才对。他应该有抱怨,很叛逆,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这样才像一个传奇般故事的开始。然而派克没有,10岁大的他已经非常懂得生存,也非常懂得调整自己。他唯一始终无法喜欢起来的是自己的名字。
于是他把它的名字改成格里高里·派克,然后揣着继父给他的一封信去了纽约。他一如既往的谦逊温和。尽管要穿上可笑的服装在游乐场里四处转悠去给老板拉顾客,但是他从不抱怨什么,也从不做出一副全世界都亏欠了他的样子。这倒反让人觉得他从来不曾做过什么艰难的事情了,如同他的一生是走了80年的好运过来,没有过丁点儿坎坷似的。然而这世界对他的接受,真的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善良和宽容才换来的。所谓人生是一种态度,也不过此意了。
是啊,我还是无法不喜欢那个叫阿尔弗雷德的男孩。虽然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很多人认为他太好了也许是个缺点。然而对于我来说,满街都是愤怒和郁闷、不满和牢骚的时候,我更愿意看着那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宽容的笑容。
![]() |
他的眼中,有天堂
1953年秋天,当人们刚刚从战争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罗马假日》公开上映,在无数人的惊讶和赞叹中,天使降临人间。那是派克第三部比较有影响的电影,派克后来和别人提起这部电影时曾经谦和地说,当他第一眼看到赫本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就知道她才是《罗马假日》里真正的女主角。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会说,如果没有赫本就不会有这流芳百世的经典爱情。然而,如果没有格里高里·派克呢?
每次和朋友说起《罗马假日》,就总是不忘记强调说这部电影是需要看上至少两遍的。那感觉好像是生怕好东西没和朋友分享一样。担心他们看这部电影时,第一次看到是自然是天使赫本,然而如果不看第二次,就会错过了一个天堂。
赫本终究是没有在哪部片子里比这一次更像一个天使了吧。我们看着她和他一起去看说真话的嘴,看着她扑到他的怀里,看着她慢慢地离开他的怀抱。她的纯洁竟然摄人心魄,而他哪怕是偶一抬头望着她的眼神都充满着那么多的温柔和疼爱,仿佛她是一个孩子,是这世界所有的美好的化身,他一定要尽了心地去呵护她才行。这才明白,所谓天使,是一定要有一个懂得怎么爱护天使的人的。否则,天使再美丽也不过是徒劳的,她的光芒终究是难抵这个世界喧嚣的尘埃。
再后来看她演的几部片子,始终没有找到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她依然是那样优雅而美丽的女子,但却有些寂寞的味道在其中。仿佛一个孤独的天使徘徊在人间,始终无法再有人能够懂得如何去守护。和她配戏的男人也是极其出色的,很多人比派克要有性格,有故事的多。就好像加里·格兰特那样英俊而风度翩翩的男子,多少女人为他而陶醉不已,然而他的眼睛里透着的英国绅士那种疏离而冷漠的神情,怎样也无法成为一个天使的家。
再也没有如此温暖的眼神了吧,这应该是那么多女人迷恋派克的原因。英俊的外表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那宽厚的肩膀、那温柔的微笑和那颗宽容的心。你不必担心向他袒露心扉而遭到他的鄙视,也不必担心付出所有会受到伤害。你可以在他那里恣意地做一个孩子,不用担心,他会一生守候着你,心疼着你像心疼一个天使一样。有他在,你就不用害怕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这样的男人,难道不值得你一生去追随?
天堂何曾遥远过,天堂就在他的眼中。谁要是得到就能幸福一生。
然而天使却终于没有爱上这个天堂般温暖的男人,独自去寻找她的幸福了。也许她的心中有天堂,因此无须再追寻。而男人的爱给了一个叫维罗妮卡的姑娘,这一给就是整整的48年,直至他的生命终结。
看过他和维罗妮卡最初相爱的故事,她那时是个记者,而他是她采访的对象。他在与他第一次见面相隔6个月以后路经巴黎,他打电话到她工作的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的一片嘈杂大声地说;“我是格里高里·派克,想找巴萨尼小姐说话。”
接下来的事情倒很像《罗马假日》里的关于报社的那些情节。当接电话的人用室内广播系统公开呼叫“巴萨尼小姐,格里高里·派克先生找你”的时候,整个报社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她虽然犹豫,但还是接受了他的邀请,放弃了对萨特的采访而和一个美国影星去吃饭,那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哲学并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天使,哲学也不能使一个女人的生命温暖,然而他的怀抱却可以。所以就让哲学家靠边站吧,什么也比不上他眼中的天堂。
2003年6月12日,维罗妮卡陪伴着自己的丈夫走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在这48年中,这个英俊的男人有无数的女人爱过而且现在还在爱着,但是他从来没有过绯闻。我们是永远不能去问赫本,做一个天使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然而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派克太太,也许她会告诉我们:所谓天使,有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找到了她的天堂。
![]() |
一生,都是演员
记得一次看一本电影杂志上列出的一个专题,说的是现在一些新生代的偶像继承了前任偶像的风格。例如布莱德·皮特是当代的詹姆斯·迪恩,而本·阿尔弗雷德将是未来的阿尔·帕西诺等,很多形象代言人都有接替者,然而我却发现,没有人接替派克。
总觉得但凡一个演员,由于自身的限制,戏路再宽也终归是有限度的吧,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和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总是扮演无数的反叛青年一样,派克给人的印象总是扮演那种刚正不阿、有男子气魄,或者是性格谦和的男人。这也许是他本身个人的印象所造成的。但事实上,派克的一生中,曾经塑造过的人物并非千篇一律的《罗马假日》里那个多情的记者形象。从他在演电影之前,在巡回戏剧团里扮演小角色开始,一直到1991年在西科赛思的《Cape Fear》(恐怖角)中做主角,他一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优秀的演员。比如在《罗马假日》里,他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穷记者;在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中,他是一个努力想找回自己的记忆,却反使自己身陷于危险之中的人;在《杀死一支知更鸟》中,他是一个严厉但是有正义感、不缺乏人情味的律师和父亲;而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阳浴血记》。这也许并不是派克所扮演得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相比《杀死一支知更鸟》为他夺得奥斯卡奖,《罗马假日》是他成为无数女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来讲,虽然这部电影很少被人特别提起过,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派克的一部最成熟的作品。而那个外表放荡不羁、内心却深爱着自己的姑娘的路奇也是派克所扮演过得最“坏”的一个人。
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我看到他嘴角挂着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和他斜带着牛仔帽,脖子上系着小红方巾,叼着雪茄,火柴在裤子上随意一划把它点燃的样子时,心里满是吃惊。如果这个角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来演,我可能会觉得更加顺理成章一些吧。但是那个让人恨之入骨而又无法不爱的任性男人的确是派克。当他最终死在心爱的女人的枪下之时,没有人再怀疑他的演技。而我也是从那一刻起,才开始第一次打心底里承认派克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惊讶,像派克这样的一个人,既不疯狂也不痴癫,却也是一个真正因为热爱演戏而演戏的人,并且他演起戏来的敬业和认真从来不输于人。艺术这件事,在某些演员来讲,总是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而到了派克那里,就是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从他在大学时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戏剧表演上开始,他就一直是这条路上一个孜孜以求的人。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然而掌声和赞扬似乎从未使派克冲昏头脑。他对电影的热爱仿佛她的爱情一样持久。绝不是因为一点儿虚荣而来。难怪好莱坞这样尊重老派克,即便是他的时代已经不在,他的辉煌已经过去,当他的名字被提起来的时候,你依然能听到人们语气里的敬重。
他在85的时候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在全国各地旅行,访问一些小剧院和学校,像一个父亲一样给年轻的一代讲他的故事和关于他所热爱的表演。直至2003年6月12日,他终生都是一个演员。
![]() |
晚安,老派克
如果有谁会不相信有一种人是可以完美的,那么他可以去看一看格里高里·派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是他给我们每个依然活着的人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完美曾经存在过。
他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风度翩翩,气质优雅谦和。他是一个好的演员,从影60载,主演过60多部电影,获奖无数;他是一个好的丈夫,决定爱一个女人了,就可以不离不弃,相守一生;他是一个好的朋友,无数的小辈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的死是好莱坞巨大的损失。他一生都做到了他想做的那种正直诚实的人,在很多人都放弃对自己灵魂的坚持的时候,他用他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虚伪欺骗,老老实实做人,也一样能够成功,能够生存。
要说传奇,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传奇吧。当我们今天的偶像总是表现得那样颓废、疯狂和对这个世界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说“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完美”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完美了80年,坚守着自己的灵魂80年。
世界上最温暖的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并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将它点燃。虽然我们明知纵使是传奇也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感到伤痛。再次看着老年派克那张温和而友善的脸,他大概更希望的是每个他爱的人都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吧。
就像他曾经在他的好友弗兰克·辛那提的葬礼上为他背诵的一首诗一样,今天,我们也把这首诗送给我们的老派克,希望他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晚安,老派克。
给那些我爱的人
如果我必须要离开你
我的爱人
我必须独自走上这条安静的道路
请不要悲痛
也不要落泪
尽管笑着和我交谈吧
就好像我还站在你的身旁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
或者看到我喜欢的一只鸟
请不要因此而悲伤地想起我
因为我依然爱你
仿若从前
你是如此的善良
有许多的事我想为你做
有许多的话我还没有说
但是请你记住
我从未害怕过
那没有你的世界
我所面对的未来
我们注定无法看到未来
但是我知道
我是如此爱你
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
就是天堂
-
Camelia的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4 15:19:04
-
君已归不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18:51:03
-
2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22:50:06
-
豆友21458708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30 17:07:52
-
云苏念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9 21:14:13
-
Gjoker 元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8 08:12:41
-
一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2:38:09
-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8 23:11:11
-
没有的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9 10:09:48
-
心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3 15:09:33
-
LilyChan1101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8 20:30:39
-
yok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2 17:27:26
-
翰飛g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7 21:53:34
-
一菇一凉一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1 17:59:34
-
ttangm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08 13:33:45
-
獨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5 20:13:3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8 18:55:31
-
ch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8 14:37:41
-
胖大俊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7 15:36:10
-
无声黑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0 00:35:57
-
春秋大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04 22:41:28
-
我会好好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22 02:10:03
-
密斯一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31 18: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