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您的文章发表失败。文章内容包含不合适内容,请检查。
有人说过,成长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伟大,也是最不能抗拒的力量。
(一)
第一周进课堂,就被老师的气场震慑到。心想,我要到怎样的年纪,才能修得这份优雅、平和、清晰和灵活?立完规矩,同学挨个儿自我介绍。有人表扬老师,我偷偷看她,嘴角微微伸展,欣然自若,不怯亦不喜,仿佛她此刻已从自己的躯壳里走开,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打量着那个同学口中的“她”。我好奇她在课堂上会施展怎样的魔力,把心理咨询的种种困惑和疑问迎刃解开,我更好奇是什么让她修炼成精,收缩自如。
(二)
第二周,老师问有谁确信自己会把心理咨询当作终生职业。上节课的豪言壮语忽然虚弱起来。都说如何对心理咨询感兴趣,但即便我们是最感兴趣的一群,依然对把咨询师当作职业充满不安全感。“培训师多,咨询师少”的现状难道不是对我们自身悬而未决的内心冲突的最好写照吗?往大了说,想要冲破心理咨询行业当前的困境,解开学院派的防护罩,野心勃勃投身咨询的人就不能只有助人之心,而没有对咨询工作的意义和趣味的足够预见和准备。往小了说,咨询师本身对于行业的自信和肯定,应该是能够带来来访者乃至这个社会对咨询的参与和接纳的。我相信,暂时的挫折和误解能够帮助我们去把这个行业的未来清晰化、规范化,不断离开过去的阶段,进入新的、更加美好的天地。
(三)
课上分组做练习,三人一组,主题是“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自己”。作为一个一知半解、横冲直撞的心理学爱好者,我见识了来自心理学院的极具专业素养的组员在角色扮演中游刃有余的职业咨询师形象。等到自己置于咨询师的角色上,压力骤增,辞不达意,甚至犯了几个无知的错误,被组员追问得哑口无言。我倒是乐意看见自己的匮乏,它帮助我更快搜索到自己未知的盲点,也提醒我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多远要走。只是也在想,如果我刻意把自己专业化,框定说话的语气和范式,在咨询关系中会不会表现得像个技工。
每个人都有无数面的自己,容许它们和平相处的捷径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工作中展现职业化,在生活中张扬个性。就好像上课时提到的案例里说,一个在工作中拥有极大亲和力的女生,用她无敌的微笑温暖了无数顾客。有一天有个顾客爱上她,想要和她发展更加亲密的关系时,她为难了。她知道职场中的她仅仅是一部分的她自己,她怕那个男人会失望,也怕自己失望。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试图把自己个性里的某些特点塞进职业关系中,减少工作和生活的不一致带来的冲击。比方说,在早前的非正式访谈中,我也曾用无遮无拦的微笑和初中生迅速建立起信任关系,那是我性格的一部分击中了对方性格中同样存在的那一部分。然而严格的咨询关系会要求我们在角色中既应真诚,又要共情,还需有所言有所不言,时刻审视自己与来访者对话的有效性。
当我带着渴望到课堂上学习咨询规则和技巧的时候,我又忽然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局促感,好似被“原则”和“要求”来了个五花大绑。
如果我成为咨询师,我将是怎样的咨询师呢?
(一)
第一周进课堂,就被老师的气场震慑到。心想,我要到怎样的年纪,才能修得这份优雅、平和、清晰和灵活?立完规矩,同学挨个儿自我介绍。有人表扬老师,我偷偷看她,嘴角微微伸展,欣然自若,不怯亦不喜,仿佛她此刻已从自己的躯壳里走开,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打量着那个同学口中的“她”。我好奇她在课堂上会施展怎样的魔力,把心理咨询的种种困惑和疑问迎刃解开,我更好奇是什么让她修炼成精,收缩自如。
(二)
第二周,老师问有谁确信自己会把心理咨询当作终生职业。上节课的豪言壮语忽然虚弱起来。都说如何对心理咨询感兴趣,但即便我们是最感兴趣的一群,依然对把咨询师当作职业充满不安全感。“培训师多,咨询师少”的现状难道不是对我们自身悬而未决的内心冲突的最好写照吗?往大了说,想要冲破心理咨询行业当前的困境,解开学院派的防护罩,野心勃勃投身咨询的人就不能只有助人之心,而没有对咨询工作的意义和趣味的足够预见和准备。往小了说,咨询师本身对于行业的自信和肯定,应该是能够带来来访者乃至这个社会对咨询的参与和接纳的。我相信,暂时的挫折和误解能够帮助我们去把这个行业的未来清晰化、规范化,不断离开过去的阶段,进入新的、更加美好的天地。
(三)
课上分组做练习,三人一组,主题是“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自己”。作为一个一知半解、横冲直撞的心理学爱好者,我见识了来自心理学院的极具专业素养的组员在角色扮演中游刃有余的职业咨询师形象。等到自己置于咨询师的角色上,压力骤增,辞不达意,甚至犯了几个无知的错误,被组员追问得哑口无言。我倒是乐意看见自己的匮乏,它帮助我更快搜索到自己未知的盲点,也提醒我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多远要走。只是也在想,如果我刻意把自己专业化,框定说话的语气和范式,在咨询关系中会不会表现得像个技工。
每个人都有无数面的自己,容许它们和平相处的捷径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工作中展现职业化,在生活中张扬个性。就好像上课时提到的案例里说,一个在工作中拥有极大亲和力的女生,用她无敌的微笑温暖了无数顾客。有一天有个顾客爱上她,想要和她发展更加亲密的关系时,她为难了。她知道职场中的她仅仅是一部分的她自己,她怕那个男人会失望,也怕自己失望。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试图把自己个性里的某些特点塞进职业关系中,减少工作和生活的不一致带来的冲击。比方说,在早前的非正式访谈中,我也曾用无遮无拦的微笑和初中生迅速建立起信任关系,那是我性格的一部分击中了对方性格中同样存在的那一部分。然而严格的咨询关系会要求我们在角色中既应真诚,又要共情,还需有所言有所不言,时刻审视自己与来访者对话的有效性。
当我带着渴望到课堂上学习咨询规则和技巧的时候,我又忽然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局促感,好似被“原则”和“要求”来了个五花大绑。
如果我成为咨询师,我将是怎样的咨询师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