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墓志铭
前不久去看望一个病人,坐下后,把茶泡好。茶香慢慢就溢出来了,缓缓地散开,屋子里是清冷的冰凉,笼着南方特有的潮湿的气息,让人不得不蜷在一角,用紧紧裹住的衣物做无谓的抵抗。由于是生病期间,免不了要问候一下身体怎样了,病情是如何的。后来,话题散延开去,说到了死亡。好像是因为起初病情的不明确,让人紧张和臆测,并且疑神疑鬼的被亲人询问,所以,免不了是要往这个终极话题上去靠近的。还好,这个禁忌的话题,在我们的身边总是被重重的拿起,轻轻地放下,因为它太重了,没人愿意背负着这样的事物前行更无论聊天了。三句过后,我们已经开始在漫谈天气了,笼着的清冷依然还在,只是被晾在一边,无人理会了。
后来又抽空去看了耶鲁的薛立教授讲解的哲学入门课程-死亡。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是雾里看花、云中望月,更加疑惑起来。因为期间还在读kk的《失控》,kk老师对于mind,soul这些事物的定位用了一个特别费解的字——“涌”。意思就是这些都是机械性事物在复杂、复合、层叠后自然会发生的状况。还记得王菲和黄耀明的那首经典《暗涌》吧?林夕用文艺腔调的笔触,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骇客帝国》式的情景。对了,在拍摄《骇客帝国》时,这本《失控》是所有演职员必读的书籍,据说,只有把这本书看过后,才能领会Matrix存在的合理和必然性。
所以薛立老师一直在逼问同学们,self是什么?soul又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死后会怎样?反正我们平常过日子的,都是柴米油盐上费思量,谁也不会在生生死死上做文章。对于死亡这么可怕的事情还是留给临终前再琢磨吧!这就符合了另一个心理学著名试验:所谓“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即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这个就不展开了,大概意思就是现在没死到领头,想也没用。这样想是正确的,不然,person的快乐指数会更低的,日子会更不河蟹的。
然而死亡确实横亘在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绕是绕不过去的,想骗也没戏,小心落得个时军峰兄弟的下场。更况且,自己的死去或许可以放在天边,附近的死亡却经常跳到眼前。譬如过年时候,小区里一个老人吃元宵时被噎死了。家人在谈论这事时,就像在说起昨天买来的那条鱼,被清理好后挂在钩子上许久了,依然生命力旺盛地从钩子上跳脱出来,在地上不停地翻滚。让人有惊异让人有谈资。
由于个人资质愚鲁,没什么见地,一旦觉得什么事物符合了逻辑,也就能被迅速说服了。其中,我相信,人,person,是没有灵魂这个东东的。但,人是可以有思想的。思想和灵魂,按照薛立老师的划分,绝对是两个事物。一个是二元论的角度,一个是物理主义角度。不管怎样,反正就是没有灵魂这个玩意儿,也就别想着死后会有什么一缕青烟向东而去,也不会有《人鬼情未了Ghost》这样的桥段让人遐想。死了就是死翘翘,一点念想、一点余地都不给留,啥也存不住,死光光。
按照我爸爸的唯物主义逻辑解释更加清楚,你奶奶死了后从来不回来找我们,人哪有什么灵魂?没有灵魂的损失,那我为何还这么害怕死亡?我想,自己的主要问题还是未知吧!我害怕考试,因为不知道题目要出什么。我害怕与人应酬,因为不知道会聊什么无趣的内容。我害怕亲人的别离,因为不知道没有他们的日子会怎样?我害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死了后世界不会不变得更好。史铁生老师去年年底走了,他说过,曾经一直在死亡这事儿上琢磨较劲,后来解脱了,反正是早晚也要来的,别费神了,等着呗。剩下的就变成怎样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感觉史铁生老师给我出了个更艰涩的问题,把眼前的日子过好是比死亡还要让我费解的。周云蓬说史铁生的死亡是:他迎接死亡,犹如孩子穿上新衣服在节日里回家。那是一个归家的目的地,而眼前的分分秒秒,怎样的提升价值感、怎样的拉动幸福指数、怎样的有意义不是更加让我迷惑重重吗。此刻如同陷入到流沙中,只有静下来,只有等,只有思索,别的也不清楚要做什么了。
看过一个帖子,叫史上最强的墓志铭,排名第一的是:“一居室,求合租,面议。”。大伙儿可能忘了,在俺们这里,房子都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期,墓地那是随时都可能被拆迁的,墓志铭被用到的可能性就更微小了。但为了这微小的可能性,我也给自己写一条吧,好歹做个备份:
我终于不害怕了。
为什么?
来,我告诉你!
后来又抽空去看了耶鲁的薛立教授讲解的哲学入门课程-死亡。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是雾里看花、云中望月,更加疑惑起来。因为期间还在读kk的《失控》,kk老师对于mind,soul这些事物的定位用了一个特别费解的字——“涌”。意思就是这些都是机械性事物在复杂、复合、层叠后自然会发生的状况。还记得王菲和黄耀明的那首经典《暗涌》吧?林夕用文艺腔调的笔触,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骇客帝国》式的情景。对了,在拍摄《骇客帝国》时,这本《失控》是所有演职员必读的书籍,据说,只有把这本书看过后,才能领会Matrix存在的合理和必然性。
所以薛立老师一直在逼问同学们,self是什么?soul又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死后会怎样?反正我们平常过日子的,都是柴米油盐上费思量,谁也不会在生生死死上做文章。对于死亡这么可怕的事情还是留给临终前再琢磨吧!这就符合了另一个心理学著名试验:所谓“时间贴现”(Temporal discounting),即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这个就不展开了,大概意思就是现在没死到领头,想也没用。这样想是正确的,不然,person的快乐指数会更低的,日子会更不河蟹的。
然而死亡确实横亘在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绕是绕不过去的,想骗也没戏,小心落得个时军峰兄弟的下场。更况且,自己的死去或许可以放在天边,附近的死亡却经常跳到眼前。譬如过年时候,小区里一个老人吃元宵时被噎死了。家人在谈论这事时,就像在说起昨天买来的那条鱼,被清理好后挂在钩子上许久了,依然生命力旺盛地从钩子上跳脱出来,在地上不停地翻滚。让人有惊异让人有谈资。
由于个人资质愚鲁,没什么见地,一旦觉得什么事物符合了逻辑,也就能被迅速说服了。其中,我相信,人,person,是没有灵魂这个东东的。但,人是可以有思想的。思想和灵魂,按照薛立老师的划分,绝对是两个事物。一个是二元论的角度,一个是物理主义角度。不管怎样,反正就是没有灵魂这个玩意儿,也就别想着死后会有什么一缕青烟向东而去,也不会有《人鬼情未了Ghost》这样的桥段让人遐想。死了就是死翘翘,一点念想、一点余地都不给留,啥也存不住,死光光。
按照我爸爸的唯物主义逻辑解释更加清楚,你奶奶死了后从来不回来找我们,人哪有什么灵魂?没有灵魂的损失,那我为何还这么害怕死亡?我想,自己的主要问题还是未知吧!我害怕考试,因为不知道题目要出什么。我害怕与人应酬,因为不知道会聊什么无趣的内容。我害怕亲人的别离,因为不知道没有他们的日子会怎样?我害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死了后世界不会不变得更好。史铁生老师去年年底走了,他说过,曾经一直在死亡这事儿上琢磨较劲,后来解脱了,反正是早晚也要来的,别费神了,等着呗。剩下的就变成怎样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感觉史铁生老师给我出了个更艰涩的问题,把眼前的日子过好是比死亡还要让我费解的。周云蓬说史铁生的死亡是:他迎接死亡,犹如孩子穿上新衣服在节日里回家。那是一个归家的目的地,而眼前的分分秒秒,怎样的提升价值感、怎样的拉动幸福指数、怎样的有意义不是更加让我迷惑重重吗。此刻如同陷入到流沙中,只有静下来,只有等,只有思索,别的也不清楚要做什么了。
看过一个帖子,叫史上最强的墓志铭,排名第一的是:“一居室,求合租,面议。”。大伙儿可能忘了,在俺们这里,房子都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期,墓地那是随时都可能被拆迁的,墓志铭被用到的可能性就更微小了。但为了这微小的可能性,我也给自己写一条吧,好歹做个备份:
我终于不害怕了。
为什么?
来,我告诉你!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