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云覆雨手
最近一口气看了严歌苓的几本书,从《小姨多鹤》到《一个女人的史诗》再到作品合集《密语者》。严歌苓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让人欲罢不能。碰巧的是在图书馆时,总能碰巧的遇上她的书,于人海茫茫中邂逅一位故人般兴奋不已。
我对于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以及文革年代怀着不可名状的好奇,正如文学史的老师也说过,本科生在写现代文学史论文时,多喜欢选择十七年文学这一时期为研究对象。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或者前几代就共有的一种对过去、特别是被讳莫如深的那段历史的探究欲。
《小姨多鹤》让我唏嘘了好几天,对着同伴开始讲我零乱的感想。
我爱严歌苓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尽管他们都不同程度上要受着道德、良心的批判。多鹤,日本鬼子的后代,照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她是个活该杀千刀的,被折磨一千次、死一万次都不够我们泄恨,但她却是作品里最无辜的人。她被严歌苓刻画成一个动人的瓷娃娃,一点点迟钝却不失聪慧。小环,按照我的假想,是个刁钻任性的泼妇,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的交合,怎么能容忍?即使是因为自己生不了孩子,但那是我的错么?那也是他妈的日本鬼子的错!但我错了,她忍着,憋屈着,到最后释然,深明大义这样的词也不够用来褒奖她。很难想象,就在同一张炕上,她怎样用脊梁对着身后搂作一团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二孩,那个在过去式秉承优良传统为家族传宗接代奉父母命借腹生子,还是借日本肚子,在现在人看来是犯了重婚罪的死男人,既要受法律的审判,又该受道德人性的双重判决。这样的人难道不该受我们唾弃?我为什么又恨不起来?每一步都好像是已经设定好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你是二孩,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样的无奈,只有严歌苓才能做到。三个人的纠缠不清,最后融成了一壶酒,分不出彼此。在多鹤走失后又回归的时候,小环待她如失而复得德珍宝,让人一眼看穿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这个朴实的女人的心,该是多么柔软?
《密语者》中悬疑小说似的寻找那个藏在暗地里的人,结尾其实我也猜到过。那段乔红梅和格兰讨论文章书信的人称,她说,“电脑上来信都是第二人称。”格兰说,“我们在心里和自己说话,讨论,通常都是第三人称,所以电脑上若有人来和你长谈,等于你自己和自己谈话。”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有点弗洛伊德、有点荣格的意味。我们在电脑上和别人,更确切的说是个素不相识的人更容易说出自己深藏的隐秘,是因为在和另外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会晤?
《太平洋探戈》作者以两个主人公,罗杰、毛丫各自的人生经历来编结成一个又一个错过,两根毛线,一来一往穿插进行,最后终于接上头,打了一个漂亮的结。没有实际意义的探戈,但是作者像是一个舞蹈设计师,在她的笔下,罗杰毛丫远远地跳起翩翩探戈。
阿多那多?阿那多那?我读文章多难把握全局而过分注重细节。看《金陵十三钗》时,发现几处的人名有错误,在猜想书是盗版的?还是另有原因?我更愿意这是作者耍的小心机。我发现这个小心机多是在红菱的语境中。这是多么符合一个秦淮河妓女的认知水平啊!那个阿那什么的,管他阿多那多还是阿那多那,洋名字就是那么拗口难记!文章在十二位风尘女子上车只是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个玉墨唱诗班少女的惊鸿一笑。谁也不会把她们同刺客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事,由你们自己去想象吧,日本人的惨绝人寰的手段,我的笔是描绘不出其万分之一的,这些女子的毅然决然视死如归也是我的笔所道不尽的。那么就让美好的万分之一留在纸上吧。
严歌苓的作品之前也断续看过一些,《花儿与少年》《天浴》《白蛇》,记忆剥蚀地很模糊了,所以赶紧记下一点点感觉。
好作家都很会讲故事,严歌苓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小时候不爱看书只爱闹,喜欢的第一个女作家是三毛,看了她的《撒哈拉故事》后开始看她其他的作品。那还是到高中时才开始的事。然后是张爱玲,不是因为作品而爱她,而是因为她的名气而去看她的书,然后才有点儿敬慕她,但不太理解,敬而远之。严歌苓,她的玲珑心,和三毛一样,用词造句都生动地可以在眼前看到画面、看到动作片。她也写做爱,但是写得高明不下做。看她的遣词造句,顺流顺溜的一扫酣畅淋漓,仔细琢磨,每一口都有嚼劲。
有人说她“翻手苍凉,覆手繁华”一点不错。
我对于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以及文革年代怀着不可名状的好奇,正如文学史的老师也说过,本科生在写现代文学史论文时,多喜欢选择十七年文学这一时期为研究对象。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或者前几代就共有的一种对过去、特别是被讳莫如深的那段历史的探究欲。
《小姨多鹤》让我唏嘘了好几天,对着同伴开始讲我零乱的感想。
我爱严歌苓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尽管他们都不同程度上要受着道德、良心的批判。多鹤,日本鬼子的后代,照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她是个活该杀千刀的,被折磨一千次、死一万次都不够我们泄恨,但她却是作品里最无辜的人。她被严歌苓刻画成一个动人的瓷娃娃,一点点迟钝却不失聪慧。小环,按照我的假想,是个刁钻任性的泼妇,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的交合,怎么能容忍?即使是因为自己生不了孩子,但那是我的错么?那也是他妈的日本鬼子的错!但我错了,她忍着,憋屈着,到最后释然,深明大义这样的词也不够用来褒奖她。很难想象,就在同一张炕上,她怎样用脊梁对着身后搂作一团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二孩,那个在过去式秉承优良传统为家族传宗接代奉父母命借腹生子,还是借日本肚子,在现在人看来是犯了重婚罪的死男人,既要受法律的审判,又该受道德人性的双重判决。这样的人难道不该受我们唾弃?我为什么又恨不起来?每一步都好像是已经设定好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你是二孩,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样的无奈,只有严歌苓才能做到。三个人的纠缠不清,最后融成了一壶酒,分不出彼此。在多鹤走失后又回归的时候,小环待她如失而复得德珍宝,让人一眼看穿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这个朴实的女人的心,该是多么柔软?
《密语者》中悬疑小说似的寻找那个藏在暗地里的人,结尾其实我也猜到过。那段乔红梅和格兰讨论文章书信的人称,她说,“电脑上来信都是第二人称。”格兰说,“我们在心里和自己说话,讨论,通常都是第三人称,所以电脑上若有人来和你长谈,等于你自己和自己谈话。”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有点弗洛伊德、有点荣格的意味。我们在电脑上和别人,更确切的说是个素不相识的人更容易说出自己深藏的隐秘,是因为在和另外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会晤?
《太平洋探戈》作者以两个主人公,罗杰、毛丫各自的人生经历来编结成一个又一个错过,两根毛线,一来一往穿插进行,最后终于接上头,打了一个漂亮的结。没有实际意义的探戈,但是作者像是一个舞蹈设计师,在她的笔下,罗杰毛丫远远地跳起翩翩探戈。
阿多那多?阿那多那?我读文章多难把握全局而过分注重细节。看《金陵十三钗》时,发现几处的人名有错误,在猜想书是盗版的?还是另有原因?我更愿意这是作者耍的小心机。我发现这个小心机多是在红菱的语境中。这是多么符合一个秦淮河妓女的认知水平啊!那个阿那什么的,管他阿多那多还是阿那多那,洋名字就是那么拗口难记!文章在十二位风尘女子上车只是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个玉墨唱诗班少女的惊鸿一笑。谁也不会把她们同刺客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事,由你们自己去想象吧,日本人的惨绝人寰的手段,我的笔是描绘不出其万分之一的,这些女子的毅然决然视死如归也是我的笔所道不尽的。那么就让美好的万分之一留在纸上吧。
严歌苓的作品之前也断续看过一些,《花儿与少年》《天浴》《白蛇》,记忆剥蚀地很模糊了,所以赶紧记下一点点感觉。
好作家都很会讲故事,严歌苓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小时候不爱看书只爱闹,喜欢的第一个女作家是三毛,看了她的《撒哈拉故事》后开始看她其他的作品。那还是到高中时才开始的事。然后是张爱玲,不是因为作品而爱她,而是因为她的名气而去看她的书,然后才有点儿敬慕她,但不太理解,敬而远之。严歌苓,她的玲珑心,和三毛一样,用词造句都生动地可以在眼前看到画面、看到动作片。她也写做爱,但是写得高明不下做。看她的遣词造句,顺流顺溜的一扫酣畅淋漓,仔细琢磨,每一口都有嚼劲。
有人说她“翻手苍凉,覆手繁华”一点不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