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妈妈还是女朋友
在曾经的某一段时间,周边的人都喜欢问“如果你妈妈和你女朋友都掉水里了,都不会游泳,你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奇百怪层出不穷,但是这个问题有趣的地方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答案。
首先,我们需要解构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3个人物,其中“你”是被问的对象,是主体,而“妈妈”和“女朋友”是两个参与的对象,在问题当中,是客体。这两个客体在问题中产生了“误读”的情况。误读的内容是将妈妈和女朋友做了个情景类比,类比的的内容是入水与施救。
然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读部分进行分析分析,因为误读代表的是真实。人在误读、误认、口误、笔误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由于人本身的欲望被社会价值所限制,人要遵守社会规范,于是无法做出最直接的表达,只能压抑在潜意识中,而误读则是释放这种冲动的心理机制之一(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画画就属于把这种冲动升华)。
在把妈妈和女朋友类比的误读中,其实表达的冲动就是:妈妈=女朋友。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爱欲(或者说性欲)是怎么来的这一点。关于爱欲的建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在婴儿期,第二期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基于婴儿期的基础上的衍生。
婴儿期的爱欲产生,是由于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婴儿成长打某一个时期,开始能够区分“你”与“我”作为不同主客体的存在,此时婴儿意识到自己与母体并不是一体的,婴儿自身孤立地处于一个“他者”的世界,并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此时照顾它的人,往往是母亲,就成为了他赖以生存的最可靠对象,这就是”恋母情结“的产生。但这种恋母情结受制于严厉的乱伦禁忌而无法释放,从而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通过对母亲温柔的爱恋表达出来。此时母亲成为他的第一个爱的对象。
在青春期,由于爱欲冲动增长,这种冲动已不能再完全地被压抑,也不能越过社会禁忌去实现,于是就需要一个”第三者“作为母亲的替代品来承受这种冲动。这就是女朋友的出场。因此女朋友是作为母亲的替代品出现的,她需要具备某些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所具备的特质,这里就不多说。
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女朋友是母亲替代品这个想法也是被压抑的,于是在问题中“女朋友=母亲”这个意识被用一种误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问题中另外一个误读就是入水和拯救。
这种拯救冲动在孩童时期的幻想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它也来源于恋母情结。由于一种成长独立,尤其是独立于父亲的冲动。孩童对于父母的给予想要用某种方式偿还。当孩童意识到母亲给了他生命,这是不可能用任何别的礼物来报答的,偿还方式仅有一个,那就是给她一个孩子,或者使她再生一个孩子。同样的,这种冲动也受到压抑,在潜意识中转变成为拯救的冲动——母亲给了自己以生命,他报答时又归还给她一个生命,这就是这种"拯救"的本质。在这种拯救幻想里,自己替代了父亲,在这种“杀父娶母”的冲动里,他的自立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而原问题中的“入水”则来源于生命的开始。拯救冲动是与对方性交,而入水是拯救冲动预设的危险,即生子。因为一个生命的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这个生命依赖于母亲的受苦而存活下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中的两个客体其实是一体,即潜意识中的母亲。而问题中的行为“入水”和“拯救”,其实就是潜意识中的性交与生子。
经过以上解释,你或许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你要问这样的问题了吧。
————————————————————
以上文字是站在男性角度的分析,这与问题的男性视角一致。
首先,我们需要解构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3个人物,其中“你”是被问的对象,是主体,而“妈妈”和“女朋友”是两个参与的对象,在问题当中,是客体。这两个客体在问题中产生了“误读”的情况。误读的内容是将妈妈和女朋友做了个情景类比,类比的的内容是入水与施救。
然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读部分进行分析分析,因为误读代表的是真实。人在误读、误认、口误、笔误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由于人本身的欲望被社会价值所限制,人要遵守社会规范,于是无法做出最直接的表达,只能压抑在潜意识中,而误读则是释放这种冲动的心理机制之一(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画画就属于把这种冲动升华)。
在把妈妈和女朋友类比的误读中,其实表达的冲动就是:妈妈=女朋友。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爱欲(或者说性欲)是怎么来的这一点。关于爱欲的建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在婴儿期,第二期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基于婴儿期的基础上的衍生。
婴儿期的爱欲产生,是由于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婴儿成长打某一个时期,开始能够区分“你”与“我”作为不同主客体的存在,此时婴儿意识到自己与母体并不是一体的,婴儿自身孤立地处于一个“他者”的世界,并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此时照顾它的人,往往是母亲,就成为了他赖以生存的最可靠对象,这就是”恋母情结“的产生。但这种恋母情结受制于严厉的乱伦禁忌而无法释放,从而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通过对母亲温柔的爱恋表达出来。此时母亲成为他的第一个爱的对象。
在青春期,由于爱欲冲动增长,这种冲动已不能再完全地被压抑,也不能越过社会禁忌去实现,于是就需要一个”第三者“作为母亲的替代品来承受这种冲动。这就是女朋友的出场。因此女朋友是作为母亲的替代品出现的,她需要具备某些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所具备的特质,这里就不多说。
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女朋友是母亲替代品这个想法也是被压抑的,于是在问题中“女朋友=母亲”这个意识被用一种误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问题中另外一个误读就是入水和拯救。
这种拯救冲动在孩童时期的幻想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它也来源于恋母情结。由于一种成长独立,尤其是独立于父亲的冲动。孩童对于父母的给予想要用某种方式偿还。当孩童意识到母亲给了他生命,这是不可能用任何别的礼物来报答的,偿还方式仅有一个,那就是给她一个孩子,或者使她再生一个孩子。同样的,这种冲动也受到压抑,在潜意识中转变成为拯救的冲动——母亲给了自己以生命,他报答时又归还给她一个生命,这就是这种"拯救"的本质。在这种拯救幻想里,自己替代了父亲,在这种“杀父娶母”的冲动里,他的自立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而原问题中的“入水”则来源于生命的开始。拯救冲动是与对方性交,而入水是拯救冲动预设的危险,即生子。因为一个生命的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这个生命依赖于母亲的受苦而存活下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中的两个客体其实是一体,即潜意识中的母亲。而问题中的行为“入水”和“拯救”,其实就是潜意识中的性交与生子。
经过以上解释,你或许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但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你要问这样的问题了吧。
————————————————————
以上文字是站在男性角度的分析,这与问题的男性视角一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