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读书
读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第一部分“小学略说”与第六部分“文学略说”,此书为太炎先生1930年代在苏州国学讲习所作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当时由讲习所的王乘六、诸祖耿记录,孙世扬校订。80年代由吴永坤,程千帆重校。
1、小学汉宋理解不同。汉儒谓文字之学为小学,宋儒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
2、“形为字之官体,声义为字之精神,必三者具而文字之学始具。”
3、太炎先生解“六书”之“转注”尤其精妙:“造字之初,本各地同时并举,太史采集异文,各地兼收,欲通四方之语,故立转注一项。是可知转注之义,实与方言有关。”……“如此,则四方之语可晓;否则,逾一地,越一国,非徒音不相同,字义不能识矣。”……“古者方国不同,意犹相通。造字之初,非一人一地所专,各地各造,仓颉采而为之总裁。”……“华夏一统,中国语言,彼此犹有不同,幸有字书可以检查。”
[章太炎认为“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想,后有语言,最后乃有笔画也”,这就很好玩了。“转注”实在是对“物—名”纯然相合状态“破坏”之后——事实上,太炎并没有有这样一个状态,只是提到“意犹相通。——的“补救”。上古,掌文字者少,而史官尤其重要,最初的“小学家”实在是语言完满状态的恢复者,所以太炎引用了孔子之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已夫!”
4、[文字流变]“史籀所以作大籀者,欲收整齐画一之功也。……惜书成未尽颁行,即遇犬戎之祸。王畿之外,未收推行之效。……[秦]李斯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作《仓颉》等三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后世谓之小篆。……小篆本合籀文……大篆小篆,犹言大写小写矣。”
“古文传授,秦以后未尝断绝。至汉景、武间,识古文者犹多也。……至东汉许君之时,识古文者渐少。”
5、“语言不凭虚而起,文字附语言而作。象形象声,神旨攸寄;表德表业,因喻兼采。是则研讨文字,莫先审音”。
6、太炎重《尔雅》:“学者有志治经,不可不明故训(即训诂也),则《尔雅》尚矣。”
雅者,正也。……“古书训诂不可逞臆妄造。”要恢复古之意义世界,古之世界,必须经由艰辛的训诂之道通达。所以说,“小学”是相当具有伦理性的。
7、太炎论文“文学”,只论三条:一、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二、骈体、散体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 三、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
“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文之变迁,不必依骈散,然综观尚武之世,作者多散文;尚文之世,作者多骈文。”
[最近,所谓“抒情传统”大兴,大有一卷古今中外中国文学之势。太炎先生在这里论文学,亦包括理,发人深省。
1、小学汉宋理解不同。汉儒谓文字之学为小学,宋儒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
2、“形为字之官体,声义为字之精神,必三者具而文字之学始具。”
3、太炎先生解“六书”之“转注”尤其精妙:“造字之初,本各地同时并举,太史采集异文,各地兼收,欲通四方之语,故立转注一项。是可知转注之义,实与方言有关。”……“如此,则四方之语可晓;否则,逾一地,越一国,非徒音不相同,字义不能识矣。”……“古者方国不同,意犹相通。造字之初,非一人一地所专,各地各造,仓颉采而为之总裁。”……“华夏一统,中国语言,彼此犹有不同,幸有字书可以检查。”
[章太炎认为“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缘吾人先有意想,后有语言,最后乃有笔画也”,这就很好玩了。“转注”实在是对“物—名”纯然相合状态“破坏”之后——事实上,太炎并没有有这样一个状态,只是提到“意犹相通。——的“补救”。上古,掌文字者少,而史官尤其重要,最初的“小学家”实在是语言完满状态的恢复者,所以太炎引用了孔子之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已夫!”
4、[文字流变]“史籀所以作大籀者,欲收整齐画一之功也。……惜书成未尽颁行,即遇犬戎之祸。王畿之外,未收推行之效。……[秦]李斯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作《仓颉》等三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后世谓之小篆。……小篆本合籀文……大篆小篆,犹言大写小写矣。”
“古文传授,秦以后未尝断绝。至汉景、武间,识古文者犹多也。……至东汉许君之时,识古文者渐少。”
5、“语言不凭虚而起,文字附语言而作。象形象声,神旨攸寄;表德表业,因喻兼采。是则研讨文字,莫先审音”。
6、太炎重《尔雅》:“学者有志治经,不可不明故训(即训诂也),则《尔雅》尚矣。”
雅者,正也。……“古书训诂不可逞臆妄造。”要恢复古之意义世界,古之世界,必须经由艰辛的训诂之道通达。所以说,“小学”是相当具有伦理性的。
7、太炎论文“文学”,只论三条:一、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二、骈体、散体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 三、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
“自唐以来,论文皆以气为主。气之盛衰,不可强为。大抵见理清、感情重,自然气盛。……文之变迁,不必依骈散,然综观尚武之世,作者多散文;尚文之世,作者多骈文。”
[最近,所谓“抒情传统”大兴,大有一卷古今中外中国文学之势。太炎先生在这里论文学,亦包括理,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