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
前不久,志愿社有一小风波。缘于志愿者委员会对现行的“志愿者岗位出勤要求”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公示。
有几位新志愿者(服务不满半年)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质疑“要求”中的不合理性。抛开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我却发现了一个现象:绝大多数老志愿者都没发言。
这几天正好在看《怪诞行为学》,书中第一章的“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就让我会心一笑——原来道理在这儿啊!
在这儿要说明的是:调整后公示的“要求”和我们先前执行的“要求”来比较,考核要求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放松和减免。
作为老的志愿者,他有老的考核“要求”为参考标准,比较之下,当然觉得:制度越来越人性化了。但作为(某些)新的志愿者,他没有可参考的“要求”做标准。所以,要么以一个审视的角度去解读公示的“要求”,提出个人的质疑;要么以自己上班考勤的“要求”作比较,那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心意难平了!——我都是志愿为你服务的,你怎么也要这么“严”考核我啊?那岂不是比上班还有压力?还不愉快?!
小小的风波背后,“比较”可能就这个行为的“幕后真凶”啊!
这本书——好玩!
(当然更多的老志愿者根本不在意你考核标准的变化。而质疑“要求”合理性的新志愿者只是少数。这是另话,不在我的看书收获之内。)
有几位新志愿者(服务不满半年)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质疑“要求”中的不合理性。抛开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我却发现了一个现象:绝大多数老志愿者都没发言。
这几天正好在看《怪诞行为学》,书中第一章的“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就让我会心一笑——原来道理在这儿啊!
在这儿要说明的是:调整后公示的“要求”和我们先前执行的“要求”来比较,考核要求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放松和减免。
作为老的志愿者,他有老的考核“要求”为参考标准,比较之下,当然觉得:制度越来越人性化了。但作为(某些)新的志愿者,他没有可参考的“要求”做标准。所以,要么以一个审视的角度去解读公示的“要求”,提出个人的质疑;要么以自己上班考勤的“要求”作比较,那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心意难平了!——我都是志愿为你服务的,你怎么也要这么“严”考核我啊?那岂不是比上班还有压力?还不愉快?!
小小的风波背后,“比较”可能就这个行为的“幕后真凶”啊!
这本书——好玩!
(当然更多的老志愿者根本不在意你考核标准的变化。而质疑“要求”合理性的新志愿者只是少数。这是另话,不在我的看书收获之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