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域中的《沉沦》
《沉沦》开篇便把主人公与世人的屏障归结于“他的早熟的性情” ,然而他左右支绌的人格状态以至于吟哦诗一首“眼睛就涌出两行清泪”甚或“手里拿着了那一本诗集,眼里浮着了两泓清泪”的形象给我们遗留下的更多的却是阴晴不定、无力调节自身的不成熟的缺陷。郁达夫在此处为主人公定义的“成熟”应当是指超出他年纪的强迫性的心理敏感,一种往往过犹不及的心灵洞察,但这样的早熟毋宁说是孤零零的、跨越式的,主人公“三岁时候就丧了父亲”,他茫然跨过的正是他本来必须抗争且超越的“父之法”——男性成长历程中来自父亲的权威、威胁的恐惧、导引和使自己成为一位父亲的最终的认同。父亲缺席,忙碌的兄长也没能成为父亲的替代者,他男性主体建构的先天空洞伴随着他一次次转学中的不适,他自我成长的落脚就漂浮到蛰居的“小小的书斋里”,那些诗歌和小说也成为他自此以后“多情的勇士的形象”“贵族的苗裔”的角色扮演空间。
与父亲同时缺席的还有母亲,父亲是以死亡的方式一笔带过,母亲却是小说的一处结构性空白,“自然”这一桃花源也就自然而然地享有了“慈母”的身份。此时,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从母亲转移到其他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对象畸变成唯一能接纳主人公的自然,自然相对于“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的“世间”、“轻薄的男女共处”的“世上”被暂时当作了宽慰己心的避难所。他仿佛对世间,对人充满了仇视和不信任,“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但他分明感激“有时候也有人来向他说笑”的亲昵举动,也有着试图在农夫面前“冒充”启蒙老师查拉图斯特拉的“理性的傲慢”,甚至忍不住以拉康所谓的“视观驱动”(scopic drive)窥视他人,可他无法忍受别人“总好像怀了恶意的”眼光的凝视:这一切向我们昭示的只是欲表达而不能的人格缺陷,更广意义上的性的压抑,也就不难理解自然在他思想寄托中的真正位置。即使这样,自然对母亲的替代仍然呈现出极不彻底的症候——他固然愿意做“大自然的宠儿”,可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勉强戒掉“都市的怀乡病”,他依然还是徘徊无所归依,似乎可看作父亲缺席后心理成熟过程中难以逃离异变。
稍稍延展一些,不难发现文本中实际上隐隐约约地浮泛着父亲的影子——一个被虚拟地强推到象征性父亲的位置上的“中国”。在主人公哀哀怨怨的日记里,他先是掷地有声的呼唤祖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到后头却斩钉截铁地道出“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他的呼唤内含的当然是一种要求,对中国日益富强的要求,但他又偏偏强调他要的只不过是爱情,那么他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在精神分析的角度上,主人公所要的两者恰恰统合,文化和民族父亲的沦丧使社会前进的道路崎岖不平,更使个人存在的终极价值受到令人焦虑不安的质疑,对女性的爱情如若丧失了“阉割焦虑”的威慑(在社会意义上一如有机的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训导和鞭挞)以及对权威的父亲的模仿便无法成功地从俄狄浦斯情结中挣脱而出。上已提及,国家被推到父亲的位置未必是郁达夫笔下的他一如既往的实际信仰,而像是动荡危难中的文人已然失去因此更觉珍重的虚设的倚靠,类似被临时看作慈母的自然,所以我们也就能够了解主人公自杀前对于中国不乏任性的怨念——这不是政治宣传末尾对主题的刻意拔擢,“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正好符合文本中确有的中国与父亲的隐含,也契合柔弱的“非常爱清洁的”主人公对自己“犯罪”的诱因的最终指向。
有趣的是,严重压抑和忧郁的主人公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掌握也力不从心,“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他活在文学世界里的多愁善感、将自己想象为“受世人那样的虐待的“善人”或英雄的自我满足像极了阿Q的作派,可他终不如阿Q洒脱,“甘味”总堕为苦涩,“乐极了”也逃不了“自家可怜”,他永属于疼痛的一极:无论剑锋还是剑把,他看到的终是伤口,或许从童年起就开始蘖生的来自国、父的创伤。
——————————————
出自《沉沦》原文者皆不加注。
与父亲同时缺席的还有母亲,父亲是以死亡的方式一笔带过,母亲却是小说的一处结构性空白,“自然”这一桃花源也就自然而然地享有了“慈母”的身份。此时,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从母亲转移到其他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对象畸变成唯一能接纳主人公的自然,自然相对于“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的“世间”、“轻薄的男女共处”的“世上”被暂时当作了宽慰己心的避难所。他仿佛对世间,对人充满了仇视和不信任,“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但他分明感激“有时候也有人来向他说笑”的亲昵举动,也有着试图在农夫面前“冒充”启蒙老师查拉图斯特拉的“理性的傲慢”,甚至忍不住以拉康所谓的“视观驱动”(scopic drive)窥视他人,可他无法忍受别人“总好像怀了恶意的”眼光的凝视:这一切向我们昭示的只是欲表达而不能的人格缺陷,更广意义上的性的压抑,也就不难理解自然在他思想寄托中的真正位置。即使这样,自然对母亲的替代仍然呈现出极不彻底的症候——他固然愿意做“大自然的宠儿”,可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勉强戒掉“都市的怀乡病”,他依然还是徘徊无所归依,似乎可看作父亲缺席后心理成熟过程中难以逃离异变。
稍稍延展一些,不难发现文本中实际上隐隐约约地浮泛着父亲的影子——一个被虚拟地强推到象征性父亲的位置上的“中国”。在主人公哀哀怨怨的日记里,他先是掷地有声的呼唤祖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到后头却斩钉截铁地道出“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他的呼唤内含的当然是一种要求,对中国日益富强的要求,但他又偏偏强调他要的只不过是爱情,那么他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在精神分析的角度上,主人公所要的两者恰恰统合,文化和民族父亲的沦丧使社会前进的道路崎岖不平,更使个人存在的终极价值受到令人焦虑不安的质疑,对女性的爱情如若丧失了“阉割焦虑”的威慑(在社会意义上一如有机的社会环境对个人的训导和鞭挞)以及对权威的父亲的模仿便无法成功地从俄狄浦斯情结中挣脱而出。上已提及,国家被推到父亲的位置未必是郁达夫笔下的他一如既往的实际信仰,而像是动荡危难中的文人已然失去因此更觉珍重的虚设的倚靠,类似被临时看作慈母的自然,所以我们也就能够了解主人公自杀前对于中国不乏任性的怨念——这不是政治宣传末尾对主题的刻意拔擢,“我的死是你害我的”正好符合文本中确有的中国与父亲的隐含,也契合柔弱的“非常爱清洁的”主人公对自己“犯罪”的诱因的最终指向。
有趣的是,严重压抑和忧郁的主人公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掌握也力不从心,“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他活在文学世界里的多愁善感、将自己想象为“受世人那样的虐待的“善人”或英雄的自我满足像极了阿Q的作派,可他终不如阿Q洒脱,“甘味”总堕为苦涩,“乐极了”也逃不了“自家可怜”,他永属于疼痛的一极:无论剑锋还是剑把,他看到的终是伤口,或许从童年起就开始蘖生的来自国、父的创伤。
——————————————
出自《沉沦》原文者皆不加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