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
《实证佛教导论》305-309页:
【《大缘方便经》又说,「若识无住处」即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个地方写得比较隐晦,可能是结集经典时,为了保护声闻法的密意,所以写成这个样子。但是如果仔细思量,还是可以知道,此处所指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境界,即是无余涅槃。换句话说:「识」若不入名色而独存,即是远离一切忧悲苦恼的无余涅槃。如此的还灭原理,与先前十二因缘法的「识〔六识身〕灭故名色灭」的还灭原理合并起来,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无余涅槃的取证,必须消灭无常的六识身,而留下第八识。第八识所以必须留下来,是因为它是常住法,即使想消灭它,也消灭不掉。由于有第八识存在的缘故,才使得无余涅槃不落断灭。此「识」是真实、永恒的存在,然而却非三界有;由于第八识独存,才有无余涅槃的证得──无余涅槃依第八识离三界法而施设,由此说无余涅槃非有亦非无。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有一处经教,证据稍嫌薄弱。其实《阿含经》说第八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的经教,至少还有四处。其一为:「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使,指结使,亦即烦恼。有使,即是有烦恼。无使,即是无烦恼。由上下文所显示出的义理可知,「有使攀缘识」是指凡夫,乃至已断三缚结而尚未证阿罗汉的修行人的入胎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无使攀缘识」则是阿罗汉或辟支佛已清净的第八识(此时已舍掉阿赖耶识之名)。无使攀缘识不入名色(以人间来说,此处的名色相当于受精卵加上意根),即无未来世,乃至一切苦灭。实际上,这就是指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
第二处经教,文字与之大同小异:「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则有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无往来故,则无生死;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第三处经教在《大正藏‧杂阿含经‧三十九经》。此经说「取阴俱识」,意指能够持取五阴,与五阴相俱的识。回顾前述《大缘方便经》所说,入胎识必须住于胎儿身中而随着胎儿出胎,胎儿才不会是死胎。现在把取阴俱识和入胎识合起来看,显然是指同一个识,因为有这个识,生命功能才会延续,婴儿才会继续成长。此经说,即将入无余涅槃的人「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也是说这个识(取阴俱识、第八识)可以不入名色,独自存在;六识身则不可能独自存在,因为都是依根、尘二法为缘而出生,必须以根、尘二法作为俱有依,才能继续存在。
第四处经教在《增壹阿含经》,这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一位婆迦梨比丘因为不堪病苦而自杀,他在临死之时,观察思惟五阴的苦集灭道,因而取证无余涅槃。接下来,经典如此记载:「当于尔时,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为在何处。为在人耶?为非人耶?天、龙、鬼神、乾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阅叉?今此神识竟为所在?在何处生游?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莫知所在。……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
「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是最关键的一句。南传《相应部经典》与此相应的经文为:「跋迦梨善男子,其识不止住而般涅槃。」由于识阴(六识身)在取证无余涅槃时,即已永灭,故此处的「神识」或「识」都不是指前六识,而是指第八识。佛陀不说神识永灭,而说「神识永无所著」或「其识不止住」。此一开示其实即是宣说:无余涅槃即是第八识离于一切法而独存。《成唯识论》:「无余涅槃……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即是指第八识独存而显示其清净真如性,并非空无一物的断灭空可以称为涅槃。
……
《楞伽经》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又说:「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说无余涅槃是灭掉妄想识(七转识),而不是连藏识(第八识)也灭掉,不然的话就和断灭见外道没有两样了。这并不是唯识典籍新创的法义,因为《阿含经》也是这么说的。】
【《大缘方便经》又说,「若识无住处」即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个地方写得比较隐晦,可能是结集经典时,为了保护声闻法的密意,所以写成这个样子。但是如果仔细思量,还是可以知道,此处所指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境界,即是无余涅槃。换句话说:「识」若不入名色而独存,即是远离一切忧悲苦恼的无余涅槃。如此的还灭原理,与先前十二因缘法的「识〔六识身〕灭故名色灭」的还灭原理合并起来,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无余涅槃的取证,必须消灭无常的六识身,而留下第八识。第八识所以必须留下来,是因为它是常住法,即使想消灭它,也消灭不掉。由于有第八识存在的缘故,才使得无余涅槃不落断灭。此「识」是真实、永恒的存在,然而却非三界有;由于第八识独存,才有无余涅槃的证得──无余涅槃依第八识离三界法而施设,由此说无余涅槃非有亦非无。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有一处经教,证据稍嫌薄弱。其实《阿含经》说第八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的经教,至少还有四处。其一为:「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使,指结使,亦即烦恼。有使,即是有烦恼。无使,即是无烦恼。由上下文所显示出的义理可知,「有使攀缘识」是指凡夫,乃至已断三缚结而尚未证阿罗汉的修行人的入胎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无使攀缘识」则是阿罗汉或辟支佛已清净的第八识(此时已舍掉阿赖耶识之名)。无使攀缘识不入名色(以人间来说,此处的名色相当于受精卵加上意根),即无未来世,乃至一切苦灭。实际上,这就是指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
第二处经教,文字与之大同小异:「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则有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无往来故,则无生死;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第三处经教在《大正藏‧杂阿含经‧三十九经》。此经说「取阴俱识」,意指能够持取五阴,与五阴相俱的识。回顾前述《大缘方便经》所说,入胎识必须住于胎儿身中而随着胎儿出胎,胎儿才不会是死胎。现在把取阴俱识和入胎识合起来看,显然是指同一个识,因为有这个识,生命功能才会延续,婴儿才会继续成长。此经说,即将入无余涅槃的人「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也是说这个识(取阴俱识、第八识)可以不入名色,独自存在;六识身则不可能独自存在,因为都是依根、尘二法为缘而出生,必须以根、尘二法作为俱有依,才能继续存在。
第四处经教在《增壹阿含经》,这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一位婆迦梨比丘因为不堪病苦而自杀,他在临死之时,观察思惟五阴的苦集灭道,因而取证无余涅槃。接下来,经典如此记载:「当于尔时,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为在何处。为在人耶?为非人耶?天、龙、鬼神、乾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阅叉?今此神识竟为所在?在何处生游?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莫知所在。……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
「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是最关键的一句。南传《相应部经典》与此相应的经文为:「跋迦梨善男子,其识不止住而般涅槃。」由于识阴(六识身)在取证无余涅槃时,即已永灭,故此处的「神识」或「识」都不是指前六识,而是指第八识。佛陀不说神识永灭,而说「神识永无所著」或「其识不止住」。此一开示其实即是宣说:无余涅槃即是第八识离于一切法而独存。《成唯识论》:「无余涅槃……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即是指第八识独存而显示其清净真如性,并非空无一物的断灭空可以称为涅槃。
……
《楞伽经》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又说:「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说无余涅槃是灭掉妄想识(七转识),而不是连藏识(第八识)也灭掉,不然的话就和断灭见外道没有两样了。这并不是唯识典籍新创的法义,因为《阿含经》也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