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泡屎的自由】
【疯语】引用【刘瑜】: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两眼发光】回: 刘瑜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活着的人都有!- 【潜台词就是:身份与生俱来,丢了命就没了。】
【疯语】答 :‘身份’就是那天在某咖啡馆的外边,你突生‘屎意’,然后它绑架你去了这个咖啡馆。彼时,我和很热就是自由的人~- 【潜台词就是:身份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可以抛弃!关键是咖啡馆‘拉粑粑屎’的事是确有其事】
【两眼发光】回:明白了,只要是活着的人,都有生理需求。【潜台词就是:生理需求就是身份,身份丢了还是活不了!不知我的理解对否?这个很吓人嗷~】
上面是我和发光老师的对话。看出来,发光老师注解了刘瑜的话,并发出异议。发出异议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大辩论有利于健脑、前列腺、共同进步、包括大便通畅~那啥好比海浪和礁石,不碰撞哪来的浪花呐?好好好~你来当礁石,我来做海浪,咱们一起撞出一个个浪花花来!
~
为什么两眼发光这么聪明和这么铁杆的死党跟我在这个问题上过不去?还是出现在逻辑的不对称上。对话一旦脱离逻辑和论述的基本原理就会出现谬误,我们一步步来论述,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通俗点解释刘瑜老师的话就是:你要是画家,就得画画;要是设计师就得画图;要是钳工就得上工地;要是老师就得上课;要是老板就得给人发工资;要是周杰伦就得唱【青花瓷】;要是方文山就得写【青花瓷】~你要是撂挑子不干了,你就可以去西藏大昭寺撞桃花运了!
我的理解,身份,指的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比如:男或女、小孩或大人指的是自然属性,与生俱来,就是两眼所说的‘活着的人都有’。身份是社会属性,身份是为求社会生存而作的自我标签。比如老师、律师、理发师~也许人人有,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可以抛弃、转换。所以这种‘身份’是动态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刘瑜所说的‘失去身份得到自由’很好理解:你今天如果还做理发师,就得站在那理发,就被绑住了。如果你他妈辞职了,就比打卡上班的人获得了相对多的自由!‘自由’没有绝对的,
但人人都在贴标签和换标签的动态过程中,绝对的自由哪里找?没有,我们只能在短暂的换场休息中喘息~我们总是在渴望身份和挣脱身份的矛盾中追求瞬间的自由。
我想刘瑜也不会在憋着劲说‘我就是要绝对自由!’
还有个不太准的比喻,比如再说说‘屎意’,‘屎意’人人有,但也是动态的有。在咖啡馆外产生‘屎意’和不产生‘屎意’意义非同一般:我们的自由完全取决于这泡屎。那天,我们不打算进咖啡馆,但冬雨淅沥,寒风刺骨;二月的天空阴霾着,而我们的铁杆哥们发光哥哥‘屎意正浓’,近在咫尺的咖啡店里一个温暖的马桶在等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有理由为了自由拒绝马桶吗?权衡良久,我们决定暂时不要自由,自我绑架进入咖啡馆。当然,进入咖啡馆不是为喝咖啡,喝咖啡非常次要、非常有后现代色彩,主要还是要把肠道贮存系统清空或者叫格式化。
所以身份是可以抛弃和转换的,就跟拉完这泡屎一样,格式化了、拉完了,就跟转换了一种身份一样,我们就可以去乌苏里江野生鱼味馆嗨皮了!
【事实上我们那顿饭的确也吃得香极了!】
20多年前,捷克人哈维尔等人写了简单的《对话守则》,内容是: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明儿去海南,过几天当面好好聊~哈哈哈】
【两眼发光】回: 刘瑜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活着的人都有!- 【潜台词就是:身份与生俱来,丢了命就没了。】
【疯语】答 :‘身份’就是那天在某咖啡馆的外边,你突生‘屎意’,然后它绑架你去了这个咖啡馆。彼时,我和很热就是自由的人~- 【潜台词就是:身份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可以抛弃!关键是咖啡馆‘拉粑粑屎’的事是确有其事】
【两眼发光】回:明白了,只要是活着的人,都有生理需求。【潜台词就是:生理需求就是身份,身份丢了还是活不了!不知我的理解对否?这个很吓人嗷~】
上面是我和发光老师的对话。看出来,发光老师注解了刘瑜的话,并发出异议。发出异议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大辩论有利于健脑、前列腺、共同进步、包括大便通畅~那啥好比海浪和礁石,不碰撞哪来的浪花呐?好好好~你来当礁石,我来做海浪,咱们一起撞出一个个浪花花来!
~
为什么两眼发光这么聪明和这么铁杆的死党跟我在这个问题上过不去?还是出现在逻辑的不对称上。对话一旦脱离逻辑和论述的基本原理就会出现谬误,我们一步步来论述,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通俗点解释刘瑜老师的话就是:你要是画家,就得画画;要是设计师就得画图;要是钳工就得上工地;要是老师就得上课;要是老板就得给人发工资;要是周杰伦就得唱【青花瓷】;要是方文山就得写【青花瓷】~你要是撂挑子不干了,你就可以去西藏大昭寺撞桃花运了!
我的理解,身份,指的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比如:男或女、小孩或大人指的是自然属性,与生俱来,就是两眼所说的‘活着的人都有’。身份是社会属性,身份是为求社会生存而作的自我标签。比如老师、律师、理发师~也许人人有,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可以抛弃、转换。所以这种‘身份’是动态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刘瑜所说的‘失去身份得到自由’很好理解:你今天如果还做理发师,就得站在那理发,就被绑住了。如果你他妈辞职了,就比打卡上班的人获得了相对多的自由!‘自由’没有绝对的,
但人人都在贴标签和换标签的动态过程中,绝对的自由哪里找?没有,我们只能在短暂的换场休息中喘息~我们总是在渴望身份和挣脱身份的矛盾中追求瞬间的自由。
我想刘瑜也不会在憋着劲说‘我就是要绝对自由!’
还有个不太准的比喻,比如再说说‘屎意’,‘屎意’人人有,但也是动态的有。在咖啡馆外产生‘屎意’和不产生‘屎意’意义非同一般:我们的自由完全取决于这泡屎。那天,我们不打算进咖啡馆,但冬雨淅沥,寒风刺骨;二月的天空阴霾着,而我们的铁杆哥们发光哥哥‘屎意正浓’,近在咫尺的咖啡店里一个温暖的马桶在等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有理由为了自由拒绝马桶吗?权衡良久,我们决定暂时不要自由,自我绑架进入咖啡馆。当然,进入咖啡馆不是为喝咖啡,喝咖啡非常次要、非常有后现代色彩,主要还是要把肠道贮存系统清空或者叫格式化。
所以身份是可以抛弃和转换的,就跟拉完这泡屎一样,格式化了、拉完了,就跟转换了一种身份一样,我们就可以去乌苏里江野生鱼味馆嗨皮了!
【事实上我们那顿饭的确也吃得香极了!】
20多年前,捷克人哈维尔等人写了简单的《对话守则》,内容是: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明儿去海南,过几天当面好好聊~哈哈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