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性格决定命运
不得不说,这是本好书,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战争史书。如果每一本战争史都能写的如此有趣和生动,那阅读此类作品将不再有千篇一律和枯燥乏味的感觉。对于战争史的研究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描述交战双方的国力、战略、外交、文化、政治结构、领导人性格特点等诸多因素,单纯对于交战过程的描述是肤浅的、枯燥的。
从战争史描述的作品看,对于二战的关注和描述,应该说远超过一战。相比于二战,一战是一个弃儿,不被人留意,仿佛这段历史就是一群傻子脏兮兮的趴在战壕里打了四年,然后其中一方的傻子撑不住了,这场战争于是结束,荒诞至极。《八月炮火》里却生动地反驳了上述印象,以大量细致的语言,真实地描述了战争即将爆发前的几周到马恩河战役前的经过。可以说,马恩河战役结束以后,一战便可宣告收场,以后四年里的种种事情,从大的战略而言,都已经对胜负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德军退出马恩河的一刻开始,胜利女神便将德意志抛弃。
对于那段历史的国际政治和战争过程,不想多加复述,如有兴趣,还是应该在不耽误实际工作的前提下,好好看看,相当精彩,叹为观止。让我有最大感慨和收获的是,作者对于交战各国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指挥官们的性格特点对于战局的左右和影响。
小毛奇是一个卓越的参谋人员,但是,作为德国陆军的总司令,他软弱的性格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谋士的特点是对各种出现的复杂情况都有很好的权衡和分析能力,并对各种异常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但谋士不具备决断的责任,这是最高指挥官所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一个机构的首脑,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团体,其首要职责是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应该具有为了全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勇气,而小毛奇恰恰不具备这一点。平心而论,小毛奇对于德军在一战开始时的战略部署,并非有大的不得当之处,突袭比利时,从右翼包抄法军的战略图谋一旦达成,确实可以很快的打垮法国,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东线的普鲁士军团必须能够抗得住沙俄的举国军事压力,好在根据以往的经验,俄军漫长的战争准备和拙劣的战术技巧,可以帮助小毛奇实现上述构想。同时,上述构想的最大的保障在于,德军应该将尽可能多的部队投入到比利时战场,即自己的右翼,而在其他地区采取全面的守势,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德军将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毕竟德国的动员能力是最快的,在最初交战的时间里,德军具有对英法比联军一点五倍的优势。不过,不幸的是,德军的优势在一步一步被小毛奇软弱的性格所消耗,第一,在应对法军对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中央战线的攻势面前显得不够自信,没有坚持全力加强右翼的想法,在错误的、不适合德军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左翼,投放了太多的兵力,并且放任自己的前线指挥官过早的投入反击,而不是粘住法军的进攻部队,导致法军在前期进攻受挫后,及时撤回并增援自己的左翼,以应对小毛奇右翼强有力的冲击;其次,在面对东普鲁士危机的时候处理不当,尽管俄军未经充分动员、便提早杀入德境,打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使得东普鲁士战线存在崩溃的可能,但这仅仅是可能而已,在德军卓越的战术面前,俄军占不到任何便宜,但是,小毛奇的自信在动摇,他急急忙忙地调回来三个兵团的主力,迎战俄军,尽管德国人在随后的马祖湖战役里大获全胜,但是,和由于缺乏足够的兵力,不得不暴露自己的侧翼,让法军有机可乘的发起反击,从而痛失开盘好局相比,这招奇臭无比。
同小毛奇相比,法军的霞飞元帅在开战时的部署却显得非常业余,还略微带有精神狂想症的影子,但是,不得不承认,此人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力的领导者,他的铁腕决断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法兰西,避免了法国重蹈普法战争的覆辙。法军在开战时的战略竟然是打出国境线收复失地,并从中央突击德军的战线。平心而论,德法两军在战术素养和技术装备上已经出现了一定差距,只不过,这种差距还不算太大,而且法军兵力上也不占任何优势,动员能力又弱。在战争初期,应该采取稳扎稳打的防守。霞飞的战略部署无疑是鸡蛋碰石头,在开战的前两周内,只有五个集团军的法军部队,四个都在进攻中受挫。好在霞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失误,在看出了左翼存在的巨大危险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将尽可能多的部队投入到了马恩河一线,从而赶在德国的增援部队到来之前,将战线稳定。在战争初期,可以说霞飞唯一的出彩之处,就在于能够果断放弃错误的战略,及时调整部署,并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下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属于霞飞,并以此为敬。
胜利属于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执行,并坚持下来的人!
从战争史描述的作品看,对于二战的关注和描述,应该说远超过一战。相比于二战,一战是一个弃儿,不被人留意,仿佛这段历史就是一群傻子脏兮兮的趴在战壕里打了四年,然后其中一方的傻子撑不住了,这场战争于是结束,荒诞至极。《八月炮火》里却生动地反驳了上述印象,以大量细致的语言,真实地描述了战争即将爆发前的几周到马恩河战役前的经过。可以说,马恩河战役结束以后,一战便可宣告收场,以后四年里的种种事情,从大的战略而言,都已经对胜负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从德军退出马恩河的一刻开始,胜利女神便将德意志抛弃。
对于那段历史的国际政治和战争过程,不想多加复述,如有兴趣,还是应该在不耽误实际工作的前提下,好好看看,相当精彩,叹为观止。让我有最大感慨和收获的是,作者对于交战各国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指挥官们的性格特点对于战局的左右和影响。
小毛奇是一个卓越的参谋人员,但是,作为德国陆军的总司令,他软弱的性格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谋士的特点是对各种出现的复杂情况都有很好的权衡和分析能力,并对各种异常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但谋士不具备决断的责任,这是最高指挥官所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一个机构的首脑,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团体,其首要职责是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应该具有为了全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勇气,而小毛奇恰恰不具备这一点。平心而论,小毛奇对于德军在一战开始时的战略部署,并非有大的不得当之处,突袭比利时,从右翼包抄法军的战略图谋一旦达成,确实可以很快的打垮法国,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东线的普鲁士军团必须能够抗得住沙俄的举国军事压力,好在根据以往的经验,俄军漫长的战争准备和拙劣的战术技巧,可以帮助小毛奇实现上述构想。同时,上述构想的最大的保障在于,德军应该将尽可能多的部队投入到比利时战场,即自己的右翼,而在其他地区采取全面的守势,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德军将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毕竟德国的动员能力是最快的,在最初交战的时间里,德军具有对英法比联军一点五倍的优势。不过,不幸的是,德军的优势在一步一步被小毛奇软弱的性格所消耗,第一,在应对法军对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中央战线的攻势面前显得不够自信,没有坚持全力加强右翼的想法,在错误的、不适合德军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左翼,投放了太多的兵力,并且放任自己的前线指挥官过早的投入反击,而不是粘住法军的进攻部队,导致法军在前期进攻受挫后,及时撤回并增援自己的左翼,以应对小毛奇右翼强有力的冲击;其次,在面对东普鲁士危机的时候处理不当,尽管俄军未经充分动员、便提早杀入德境,打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使得东普鲁士战线存在崩溃的可能,但这仅仅是可能而已,在德军卓越的战术面前,俄军占不到任何便宜,但是,小毛奇的自信在动摇,他急急忙忙地调回来三个兵团的主力,迎战俄军,尽管德国人在随后的马祖湖战役里大获全胜,但是,和由于缺乏足够的兵力,不得不暴露自己的侧翼,让法军有机可乘的发起反击,从而痛失开盘好局相比,这招奇臭无比。
同小毛奇相比,法军的霞飞元帅在开战时的部署却显得非常业余,还略微带有精神狂想症的影子,但是,不得不承认,此人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力的领导者,他的铁腕决断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法兰西,避免了法国重蹈普法战争的覆辙。法军在开战时的战略竟然是打出国境线收复失地,并从中央突击德军的战线。平心而论,德法两军在战术素养和技术装备上已经出现了一定差距,只不过,这种差距还不算太大,而且法军兵力上也不占任何优势,动员能力又弱。在战争初期,应该采取稳扎稳打的防守。霞飞的战略部署无疑是鸡蛋碰石头,在开战的前两周内,只有五个集团军的法军部队,四个都在进攻中受挫。好在霞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失误,在看出了左翼存在的巨大危险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将尽可能多的部队投入到了马恩河一线,从而赶在德国的增援部队到来之前,将战线稳定。在战争初期,可以说霞飞唯一的出彩之处,就在于能够果断放弃错误的战略,及时调整部署,并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下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属于霞飞,并以此为敬。
胜利属于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执行,并坚持下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