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两性] 同性恋实验, 相关系数,统计学
教授提到的同性恋,同卵双生子的实验指的应该是
“Bailey和Pillard的研究(1991, 1993)。他們在同性戀社群中找出一些有雙生兄弟姊妹的同性戀者,調查他們的雙生兄弟姊妹的性傾向。報告指出男性同卵雙生兒(Identical Twins)的一致比率註一是52%,即 52%同卵雙生兒兩兄弟都有同性戀偏好,男性異卵雙生兒(Fraternal Twins)的一致比率是22%,女性同卵雙生兒的一致比率是48%,女性異卵雙生兒的一致比率是16%。”
但是这里的一致比率是52%, 和阿月同学所理解的“是同性恋的几率是50%左右,也就是说,A是同性恋,而B拥有完全一模一样基因,却不是同性恋者,教养经验也有50%的影响。” 有些出入
首先, 在50对(100个)有同性恋基因组合的双生子中, 有75个显现出了同性恋倾向。
第二, 关于试验结果,好像不是这么简单的概率计算, 而是通过统计学,计算相关系数。 具体什么计算,我也不清楚, 请高人指点。
相关知识,可以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31。 “假如我们可以得到0.7,0.5,甚至是0.3的相关,我们就很满意了”
其实这个Bailey的这个1990年的实验是有争议的。所以在2000年又做了类似的实验。
参考http://www.bullogger.com/blogs/hedaren/archives/114091.aspx
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motss/1/257625.shtml
由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J._Michael_Bailey
He is best known among scientists for his work on the eti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which he concluded that homosexuality is substantially inherited
“他断定同性恋具有高遗传性substantially inherited”
关于这个遗传性, 又要有些人有字面的误解。 具体参看13课的笔记。
“[按]联系2.1的解释, 并不是说,父母的感觉幸福度是9 (从1到10), 你的感觉幸福度就会很高。 而是说你的感觉幸福度(3)和我的感觉幸福度(8)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 一出生,感觉幸福度就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底调了“
或者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38
最近的,标本很广泛的一次类似实验, 是在2008年在瑞典做的一个类似实验
http://www.scribd.com/doc/3695686/Genetic-and-Environmental-Effects-on-Samesex-Sexual-Behavior-A-Population-Study-of-Twins-in-Sweden
(心理学导论是2003年的课程, 所以最新的成果没有包括进去)
“Biometric modeling revealed that, in men, genetic effects explained .34–.39 of the variance, the shared environment .00, and the individual-specific environment .61–.66 of the variance. Corresponding estimates among women were .18–.19 for genetic factors,.16–.17 for shared environmental, and 64–.66 for unique environmental factors. “
这个2008年的实验的结论,恰恰于2003年心理学导论上提出的看法类似。 在同性恋这个特征上, 基因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基因外, 全是非共享环境的因素。 共享环境的因素可以忽视。
关于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参考第13课笔记。
.19的相关在统计学上虽然算显著,但是在预测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86
最后,统计学里有个很容易误解的雷区, 就是“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relation_and_dependence
就是“相关不代表因果”, 如果认真听课的话, 你会发现教授在课堂中经常有范例,来避免大家误入这个雷区。
附录
《教养的迷思》P31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ositive-correlation-p31
《教养的迷思》P38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arent-correlation-p38
《教养的迷思》P86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arent-correlation-p86
“Bailey和Pillard的研究(1991, 1993)。他們在同性戀社群中找出一些有雙生兄弟姊妹的同性戀者,調查他們的雙生兄弟姊妹的性傾向。報告指出男性同卵雙生兒(Identical Twins)的一致比率註一是52%,即 52%同卵雙生兒兩兄弟都有同性戀偏好,男性異卵雙生兒(Fraternal Twins)的一致比率是22%,女性同卵雙生兒的一致比率是48%,女性異卵雙生兒的一致比率是16%。”
但是这里的一致比率是52%, 和阿月同学所理解的“是同性恋的几率是50%左右,也就是说,A是同性恋,而B拥有完全一模一样基因,却不是同性恋者,教养经验也有50%的影响。” 有些出入
首先, 在50对(100个)有同性恋基因组合的双生子中, 有75个显现出了同性恋倾向。
第二, 关于试验结果,好像不是这么简单的概率计算, 而是通过统计学,计算相关系数。 具体什么计算,我也不清楚, 请高人指点。
相关知识,可以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31。 “假如我们可以得到0.7,0.5,甚至是0.3的相关,我们就很满意了”
其实这个Bailey的这个1990年的实验是有争议的。所以在2000年又做了类似的实验。
参考http://www.bullogger.com/blogs/hedaren/archives/114091.aspx
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motss/1/257625.shtml
由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J._Michael_Bailey
He is best known among scientists for his work on the eti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which he concluded that homosexuality is substantially inherited
“他断定同性恋具有高遗传性substantially inherited”
关于这个遗传性, 又要有些人有字面的误解。 具体参看13课的笔记。
“[按]联系2.1的解释, 并不是说,父母的感觉幸福度是9 (从1到10), 你的感觉幸福度就会很高。 而是说你的感觉幸福度(3)和我的感觉幸福度(8)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 一出生,感觉幸福度就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底调了“
或者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38
最近的,标本很广泛的一次类似实验, 是在2008年在瑞典做的一个类似实验
http://www.scribd.com/doc/3695686/Genetic-and-Environmental-Effects-on-Samesex-Sexual-Behavior-A-Population-Study-of-Twins-in-Sweden
(心理学导论是2003年的课程, 所以最新的成果没有包括进去)
“Biometric modeling revealed that, in men, genetic effects explained .34–.39 of the variance, the shared environment .00, and the individual-specific environment .61–.66 of the variance. Corresponding estimates among women were .18–.19 for genetic factors,.16–.17 for shared environmental, and 64–.66 for unique environmental factors. “
这个2008年的实验的结论,恰恰于2003年心理学导论上提出的看法类似。 在同性恋这个特征上, 基因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基因外, 全是非共享环境的因素。 共享环境的因素可以忽视。
关于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参考第13课笔记。
.19的相关在统计学上虽然算显著,但是在预测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参考附录的《教养的迷思》P86
最后,统计学里有个很容易误解的雷区, 就是“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relation_and_dependence
就是“相关不代表因果”, 如果认真听课的话, 你会发现教授在课堂中经常有范例,来避免大家误入这个雷区。
附录
《教养的迷思》P31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ositive-correlation-p31
《教养的迷思》P38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arent-correlation-p38
《教养的迷思》P86
http://gg.mmggfamily.com/photo/index.php/Psychology/parent-correlation-p86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