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笔记1
林长民写给女儿的信: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泰戈尔临别时赠林徽因的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对徐林二人的感情描述)
宾大建筑学课业繁重,如果加上学生自己课外大量绘画练习,每周课时将近六十小时。梁思成写信给父亲抱怨,这样的终日伏案绘图,怕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
梁启超给儿子这样回信:“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得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运用我这一点精神。”
“孩子们,我像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相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抵得过信了。今天接着大宝贝(思顺)五月九日,小宝贝(思庄)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思成,思永),也许明后两天就到罢。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学成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就在梁林赴美一年半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卷入东北军阀内部战争,不幸身亡。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你们 两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在梁启超的劝阻下,林徽因放弃了回国奔丧的计划,和梁思成一道继续留在美国完成学业。
思成在宾大博物馆看到了唐太宗陵墓的六骏之一,竟被倒卖而存于异邦的博物馆,写信给父亲,梁启超回信道:“思成看到许多本国古代美术,真是眼福,令我艳羡不已。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若在别国,新闻纸不知做何鼓噪,在我们国里,连我那么一个人,若非接到你的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可叹,可叹。”
1928年,经过四年留学生涯,孩子们即将学成归国。欣喜的父亲开始张罗他们回国后的工作。“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之时未能有相当的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入侵。”
1929年,梁启超病逝。这位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成为古老帝国革新鼎新的先锋勇士,引领一代风骚,他的思想,传统与现代交织,激进与稳健交替,他一生多变,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像一条激流,生命里从没有停滞和封冻,时时浪花飞溅,涛声如歌。
这是他对自我性格的简单剖析:“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让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林徽因的文件夹中还收藏了一份1926年《蒙大拿报》对她的一篇访问,这位中国女孩告诉记者:“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采访的最后,林徽因说:“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P.S 与费正清费慰梅的通信贯穿了整部纪录片,对这段处于特殊年代的跨国友情,我十分欣赏,切为之深深感动着。
这篇摘录笔记未进行后期处理,以上都是比较有感触的语言文字,特摘录于此。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泰戈尔临别时赠林徽因的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对徐林二人的感情描述)
宾大建筑学课业繁重,如果加上学生自己课外大量绘画练习,每周课时将近六十小时。梁思成写信给父亲抱怨,这样的终日伏案绘图,怕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
梁启超给儿子这样回信:“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得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运用我这一点精神。”
“孩子们,我像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相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抵得过信了。今天接着大宝贝(思顺)五月九日,小宝贝(思庄)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思成,思永),也许明后两天就到罢。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学成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就在梁林赴美一年半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卷入东北军阀内部战争,不幸身亡。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你们 两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在梁启超的劝阻下,林徽因放弃了回国奔丧的计划,和梁思成一道继续留在美国完成学业。
思成在宾大博物馆看到了唐太宗陵墓的六骏之一,竟被倒卖而存于异邦的博物馆,写信给父亲,梁启超回信道:“思成看到许多本国古代美术,真是眼福,令我艳羡不已。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若在别国,新闻纸不知做何鼓噪,在我们国里,连我那么一个人,若非接到你的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可叹,可叹。”
1928年,经过四年留学生涯,孩子们即将学成归国。欣喜的父亲开始张罗他们回国后的工作。“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之时未能有相当的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入侵。”
1929年,梁启超病逝。这位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成为古老帝国革新鼎新的先锋勇士,引领一代风骚,他的思想,传统与现代交织,激进与稳健交替,他一生多变,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像一条激流,生命里从没有停滞和封冻,时时浪花飞溅,涛声如歌。
这是他对自我性格的简单剖析:“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让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林徽因的文件夹中还收藏了一份1926年《蒙大拿报》对她的一篇访问,这位中国女孩告诉记者:“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采访的最后,林徽因说:“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P.S 与费正清费慰梅的通信贯穿了整部纪录片,对这段处于特殊年代的跨国友情,我十分欣赏,切为之深深感动着。
这篇摘录笔记未进行后期处理,以上都是比较有感触的语言文字,特摘录于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