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媳妇破坏掉的《纯真博物馆》
1975年的伊斯坦布尔,有婚约在身的30岁富家公子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凯末尔最终决定与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决裂,他毅然抛弃了婚约,却发现芙颂已离他而去。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那天上网,我一下子,就被这个故事梗概深深的吸引了。我把页面拉回去一看,原来这部小说叫《纯真博物馆》。我立即登录卓越下单,买了一本。
书还没有到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向小媳妇转述了这个故事。小媳妇也被深深吸引了。我对小媳妇说:“书到了之后,你读,我听。”小媳妇很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我俩开始等待甜蜜。
书送到的那天下午,很冷。派送人员在下面一按门铃,我连换衣服的耐心都没有,睡衣外面套了个外套,便冲了下去。包裹拿上来后,小媳妇说:“我帮你拆包吧!”打开第一本,就是《纯真博物馆》。
晚饭后,我俩终于定住了心情。我躺在沙发上,小媳妇坐在我身旁,开始读。
我闭着眼睛,惬意地,开始我的双重享受。
刚开始,小媳妇读得很有感情,慢慢地,开始变得不耐烦。当读到“5.福阿耶饭店”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别扭,她的声音,也忽的,戛然而止。
少许沉默后,她说:“你有没有觉得拗口?”
我确实觉得有。而且很拗口。我不知道1975年的伊斯坦布尔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那种别扭的行文和对话,让我感觉不出来,也无法想像,这是一个关于纯真爱情的故事。
而后,小媳妇说:“写得不好,翻译的也有问题。也许是我们对土耳其文化理解有问题。我觉得日本的小说,就翻译的比较好。比如《雪国》开头:‘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读来,就像话剧或演出的开头,帷幕徐徐拉开,场景和道具映入眼帘,眼前豁然开朗,引人无限遐想。当然,除了日本的小说,其它国家的小说,也有翻译得好的,比如《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由这一句话引出了奥雷连诺上校人生和他的家族故事,让你忍不住一直往下读。”
我不知道帕慕克写东西,是否真的如此啰嗦拗口,但显然,翻译的不好,确是一大问题。
比如,“2.香榭丽舍精品店”开头一段,如此叙述到:“……我们在尼相塔什新开的高级餐厅福阿耶吃了晚饭,吃饭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我的父母谈了订婚仪式的各种准备。为了能让茜贝尔在法国女子高中和巴黎期间的同学努尔吉汗从巴黎过来参加我们的仪式,订婚仪式定在了6月中旬。茜贝尔很早就在伊斯坦布尔当时最受欢迎也是最昂贵的裁缝丝绸·伊斯梅特那里定制了礼服。我母亲那晚第一次和茜贝尔讨论了如何将珍珠缝在礼服上的事情。我未来的丈人,想为自己惟一的女儿举办一场像婚礼那样隆重的订婚仪式,而这正合我母亲的心意。我的父亲也很满意,因为他将有一个像茜贝尔那样在索邦念过书的儿媳——那时伊斯坦布尔的中产阶级只要说起那些在巴黎读书的女孩,就会说‘在索邦念’的。”
句子如此啰嗦,又臭又长,把个好好的中文,破坏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一口气读下来,不似是在讲订婚前的甜蜜,倒像是憋着气在水下练功。语言文字的所有美感,被破坏殆尽。
再比如,在“5.福阿耶饭店”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对茜贝尔说:“我母亲在迈哈迈特公寓楼里有套房子,我们去那里约会是不是更好?那边有一个漂亮的后花园。”
茜贝尔问:“你是想订婚后推迟结婚吗?”
“不,亲爱的,没这回事。”
“我不愿意像情妇那样,在秘密的单元房里,像个罪人一样和你约会。”
这俩人不是在谈情说爱,倒像是在进行欧化式书面对话训练。
如果是我跟小媳妇,大概这样对话了:
我对小媳妇说:“我妈在迈哈迈特公寓还有套房子,有漂亮的后花园,我们去那里约会好不好?”
小媳妇问:“你是不是只想订婚,不想结婚?”
“不,宝贝,不会的。”
“我可不愿意像小三那样,在见不得人的密室里,像个贼一样和你偷偷约会。”
罢了,罢了,还是不读了。再读下去,估计俺跟小媳妇肯定会被同化出一腔帕慕克式土耳其中文。以后咱俩跑出去跟人家说话,人家还不把我们一棍子打回火星老家去。
且让这个纯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吧。至少,后面,还能留下一些美丽的碎片,供俺有聊无聊的时候,瞎鸡巴想像。
PS:
隔了两天,小媳妇忽然很严肃地跟我说:“看来我不能跟你讨论书的话题了,要不然你阅读的快感,全被我破坏掉了。”
那天上网,我一下子,就被这个故事梗概深深的吸引了。我把页面拉回去一看,原来这部小说叫《纯真博物馆》。我立即登录卓越下单,买了一本。
书还没有到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向小媳妇转述了这个故事。小媳妇也被深深吸引了。我对小媳妇说:“书到了之后,你读,我听。”小媳妇很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我俩开始等待甜蜜。
书送到的那天下午,很冷。派送人员在下面一按门铃,我连换衣服的耐心都没有,睡衣外面套了个外套,便冲了下去。包裹拿上来后,小媳妇说:“我帮你拆包吧!”打开第一本,就是《纯真博物馆》。
晚饭后,我俩终于定住了心情。我躺在沙发上,小媳妇坐在我身旁,开始读。
我闭着眼睛,惬意地,开始我的双重享受。
刚开始,小媳妇读得很有感情,慢慢地,开始变得不耐烦。当读到“5.福阿耶饭店”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别扭,她的声音,也忽的,戛然而止。
少许沉默后,她说:“你有没有觉得拗口?”
我确实觉得有。而且很拗口。我不知道1975年的伊斯坦布尔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那种别扭的行文和对话,让我感觉不出来,也无法想像,这是一个关于纯真爱情的故事。
而后,小媳妇说:“写得不好,翻译的也有问题。也许是我们对土耳其文化理解有问题。我觉得日本的小说,就翻译的比较好。比如《雪国》开头:‘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读来,就像话剧或演出的开头,帷幕徐徐拉开,场景和道具映入眼帘,眼前豁然开朗,引人无限遐想。当然,除了日本的小说,其它国家的小说,也有翻译得好的,比如《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由这一句话引出了奥雷连诺上校人生和他的家族故事,让你忍不住一直往下读。”
我不知道帕慕克写东西,是否真的如此啰嗦拗口,但显然,翻译的不好,确是一大问题。
比如,“2.香榭丽舍精品店”开头一段,如此叙述到:“……我们在尼相塔什新开的高级餐厅福阿耶吃了晚饭,吃饭时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我的父母谈了订婚仪式的各种准备。为了能让茜贝尔在法国女子高中和巴黎期间的同学努尔吉汗从巴黎过来参加我们的仪式,订婚仪式定在了6月中旬。茜贝尔很早就在伊斯坦布尔当时最受欢迎也是最昂贵的裁缝丝绸·伊斯梅特那里定制了礼服。我母亲那晚第一次和茜贝尔讨论了如何将珍珠缝在礼服上的事情。我未来的丈人,想为自己惟一的女儿举办一场像婚礼那样隆重的订婚仪式,而这正合我母亲的心意。我的父亲也很满意,因为他将有一个像茜贝尔那样在索邦念过书的儿媳——那时伊斯坦布尔的中产阶级只要说起那些在巴黎读书的女孩,就会说‘在索邦念’的。”
句子如此啰嗦,又臭又长,把个好好的中文,破坏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一口气读下来,不似是在讲订婚前的甜蜜,倒像是憋着气在水下练功。语言文字的所有美感,被破坏殆尽。
再比如,在“5.福阿耶饭店”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对茜贝尔说:“我母亲在迈哈迈特公寓楼里有套房子,我们去那里约会是不是更好?那边有一个漂亮的后花园。”
茜贝尔问:“你是想订婚后推迟结婚吗?”
“不,亲爱的,没这回事。”
“我不愿意像情妇那样,在秘密的单元房里,像个罪人一样和你约会。”
这俩人不是在谈情说爱,倒像是在进行欧化式书面对话训练。
如果是我跟小媳妇,大概这样对话了:
我对小媳妇说:“我妈在迈哈迈特公寓还有套房子,有漂亮的后花园,我们去那里约会好不好?”
小媳妇问:“你是不是只想订婚,不想结婚?”
“不,宝贝,不会的。”
“我可不愿意像小三那样,在见不得人的密室里,像个贼一样和你偷偷约会。”
罢了,罢了,还是不读了。再读下去,估计俺跟小媳妇肯定会被同化出一腔帕慕克式土耳其中文。以后咱俩跑出去跟人家说话,人家还不把我们一棍子打回火星老家去。
且让这个纯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吧。至少,后面,还能留下一些美丽的碎片,供俺有聊无聊的时候,瞎鸡巴想像。
PS:
隔了两天,小媳妇忽然很严肃地跟我说:“看来我不能跟你讨论书的话题了,要不然你阅读的快感,全被我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