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是存在的、文化鸿沟是不存在的
但愿我能在十分钟内写完这篇文章。看到了一篇名叫虎妈bravO的文章,槽点较多,不吐(槽)不快
槽点1. "我个人的感觉,在这两种教育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差别,这句话说出来很俗,但是如果容我故作惊人之语地说一句的话,这个差别在于当代美国文化的自私性和中国文化依然强大的无私性。"
其实虎妈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了,她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恰恰是非常美国式的,是回归到富兰克林时代的原始美国的信念,,我想她指的应该是勤劳致富、个人奋斗一类的“美国梦”的信念,而我们对这种信念其实也并不陌生,不知道为什么在判断事实的时候就选择性地忽略掉了美国文化中非常勤劳朴实刻苦的一面
槽点2. "其核心就是我生下来就是我,归根到底谁也管不了我,我也不要别人来管。对儿女的独立性的尊重,其另一面就是对年老的父母的不那么关心照顾,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我不来管你,你也不要来管我"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毕竟老人的孤立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孤立和独立是要分开来讨论的。在来美国之前,我以为美国的老年人生活在无人关心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来了一看,发现他们都基本上自得其乐,至少比我在中国碰到的亲戚以及各种老年机构的老人都要开心。(当然,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全民都不太开心。)虽然美国的老年人在身体上对机动车辆的依赖性非常大,但是在心理上对儿女的依赖并不大。上个学期看了很多关于老年人living arrangements的文献,发现independent living居然是successful aging的一个指标,大吃一惊,我本来还以为一定是risk factor,想想要是在中国,没儿没女的一个人住,听到的人都要觉得惨死了。但实际上这里的老年人愿意和孩子住的并不多,有一段时间我被culture shock了到处问人,所以还是有点底气说这话的。在我们老年中心的culture diversity conversation的时候,我告诉她们在中国如果老人不和小孩一起住,那差不多是被视为虐待的,小孩子也会被看作不孝,她们听了非常吃惊,哈哈大笑,说她们要是和小孩一起住,才有可能被视为虐待。她们不但不愿意和家人住,也不愿意被institutionalized,也就是住到养老院啊,护理中心阿等等一类的地方,有非常强的self-esteem,宁愿一个人住在家里,保持自己的空间,这也就是PACE这样的项目的由来,即为这些本来要去养老院的老人提供ALL INCLUSIVE DAY CARE全包日间看护,每天接送,这样就能成全他们的私人空间。美国老人怀念过去的老传统,更多的是对于COMMUNITY的信任,美国的“社区”之重要,在美国建国史里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几十年来因为犯罪、枪支问题泛滥,社区的信任感已经有点动摇了,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基于社区的ngo项目也沉渣泛起(嗯。。。),比如大家一起种菜卖,养猪卖,烤面包卖等等,,,阴魂不散(汗。。)再说我最喜欢的匹兹堡古典音乐频道WQED 89.3,其资金来源最大的一块居然是来自于个人捐赠,主持人前段时间冰天雪地跪求DONATE,哽咽着说我们相信我们的COMMUNITY!感动得我热泪盈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溶后再续。
槽点3. 我不觉得美国人永远不能理解中国人,很多留学生和外嫁妹说什么鸿沟填也填不平,我认为比较扯但,,我在中心实习半年,同事们(都是五十岁以上大妈)待我均如己出一般,经常往我包里猛塞吃的,我也经常耍赖打滚,她们也会打我的头,整个中心就看到我蹿来蹿去的身影,经常雷人。当然你可以说我遇到的都是黑人,和咱们一样从农业社会刚转型过来,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可能性,那再想想比尔波特,我看他比不少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所以说文化差异这个东西,肯定是有的,文化鸿沟这个东西,我是不大相信的。
好了明天还要上班,暂时就吐到这里,后会有期
槽点1. "我个人的感觉,在这两种教育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差别,这句话说出来很俗,但是如果容我故作惊人之语地说一句的话,这个差别在于当代美国文化的自私性和中国文化依然强大的无私性。"
其实虎妈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了,她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恰恰是非常美国式的,是回归到富兰克林时代的原始美国的信念,,我想她指的应该是勤劳致富、个人奋斗一类的“美国梦”的信念,而我们对这种信念其实也并不陌生,不知道为什么在判断事实的时候就选择性地忽略掉了美国文化中非常勤劳朴实刻苦的一面
槽点2. "其核心就是我生下来就是我,归根到底谁也管不了我,我也不要别人来管。对儿女的独立性的尊重,其另一面就是对年老的父母的不那么关心照顾,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我不来管你,你也不要来管我"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毕竟老人的孤立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孤立和独立是要分开来讨论的。在来美国之前,我以为美国的老年人生活在无人关心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来了一看,发现他们都基本上自得其乐,至少比我在中国碰到的亲戚以及各种老年机构的老人都要开心。(当然,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全民都不太开心。)虽然美国的老年人在身体上对机动车辆的依赖性非常大,但是在心理上对儿女的依赖并不大。上个学期看了很多关于老年人living arrangements的文献,发现independent living居然是successful aging的一个指标,大吃一惊,我本来还以为一定是risk factor,想想要是在中国,没儿没女的一个人住,听到的人都要觉得惨死了。但实际上这里的老年人愿意和孩子住的并不多,有一段时间我被culture shock了到处问人,所以还是有点底气说这话的。在我们老年中心的culture diversity conversation的时候,我告诉她们在中国如果老人不和小孩一起住,那差不多是被视为虐待的,小孩子也会被看作不孝,她们听了非常吃惊,哈哈大笑,说她们要是和小孩一起住,才有可能被视为虐待。她们不但不愿意和家人住,也不愿意被institutionalized,也就是住到养老院啊,护理中心阿等等一类的地方,有非常强的self-esteem,宁愿一个人住在家里,保持自己的空间,这也就是PACE这样的项目的由来,即为这些本来要去养老院的老人提供ALL INCLUSIVE DAY CARE全包日间看护,每天接送,这样就能成全他们的私人空间。美国老人怀念过去的老传统,更多的是对于COMMUNITY的信任,美国的“社区”之重要,在美国建国史里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几十年来因为犯罪、枪支问题泛滥,社区的信任感已经有点动摇了,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基于社区的ngo项目也沉渣泛起(嗯。。。),比如大家一起种菜卖,养猪卖,烤面包卖等等,,,阴魂不散(汗。。)再说我最喜欢的匹兹堡古典音乐频道WQED 89.3,其资金来源最大的一块居然是来自于个人捐赠,主持人前段时间冰天雪地跪求DONATE,哽咽着说我们相信我们的COMMUNITY!感动得我热泪盈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溶后再续。
槽点3. 我不觉得美国人永远不能理解中国人,很多留学生和外嫁妹说什么鸿沟填也填不平,我认为比较扯但,,我在中心实习半年,同事们(都是五十岁以上大妈)待我均如己出一般,经常往我包里猛塞吃的,我也经常耍赖打滚,她们也会打我的头,整个中心就看到我蹿来蹿去的身影,经常雷人。当然你可以说我遇到的都是黑人,和咱们一样从农业社会刚转型过来,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可能性,那再想想比尔波特,我看他比不少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所以说文化差异这个东西,肯定是有的,文化鸿沟这个东西,我是不大相信的。
好了明天还要上班,暂时就吐到这里,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