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
阳台
赵松
……二十年前,他似乎就具备了当领导的全部姿态:表情的,走路的,手的动作,说话的腔调,以及每天都坚持穿西装打领带上下班。他的口才不错。在他自己看来,如能到达理想的位置,这口才就是刚好够用的,领导并不需要话多;反之,那口才也就无异于话多了。多年来他的位置变来变去,基本都是平移,没有明显升过。后来他的那套姿态也就逐渐脱落了。余下的只有后来才有的那种阴柔的声音,还有罗嗦。他走到哪里,手下的人都觉得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这种女性化的声音。这是他们始终都难以理解的无药可救的现象。他去的那些地方,不是濒临解体的部门,就是解体部门的人员匆匆组成的,他不得不面对的,总归是那些背景复杂的闲人。他厌恶他们,但也清楚,没谁能把他们怎样。他们就是那种永远多余的不可动摇的存在。你能做的,除了跟他们时不时的谈谈话,还能是什么呢?就这样,他经常会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找他们谈话,永远是正式的,他始终都没能学会如何跟手下闲聊。他们呢,倒并不在乎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但确实都受不了被他的声音没完没了围绕着。在他的喋喋不休与没有规律的指令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
我还能对你们做什么呢?他的表情里通常会含有这样的意思,“我可没想过要改变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咱们都一样,什么都改变不了,谁都改变不了谁,你我能做的,也就是受着,看谁更能忍……有谁受不了,就会先出局,咱们都是明白人……没有糊涂人……你们都是聪明人……”当他这样对某个手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会被自己能在瞬间里就如此深刻地洞见某种类似于真理的东西而感动一会儿。他觉得这就是自己区别于他们的地方。看着对方茫然而无趣的眼光,他会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个征服者了,但这没什么,在对方心里强烈的厌倦感冒上来之前,他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后退一步,“……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是他的口头禅。“多点什么,少点什么,对我意义都不大……”但在他们的眼中,这不过他诸多借口中的一个。对于他这样一个做人做事的标准时刻都在变动中的人来说,谈论任何道理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有过真心话么?他们经常会这样彼此反问。可能在他的生活里,只有他家那套大房子是真实的,当然还有被他反复描述过的那个视野开阔的阳台无疑也是真实的,尽管他从来都不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参观一下。
不过他确实似乎变得悲观了。与他共事的那些人,在面对他时,有的只是厌倦,不会更多了,也不会少。人们最怕的,就是没什么事的时候不经意的被他拉住,到他办公室里,坐在他面前,听他说话,无休无止。可他偏偏又总有很多话想说给别人听。每次长谈要结束的时候,似乎最想说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来。所以每次不得不结束时,他的脸上总是写满了遗憾。
唯一没有对此流露过什么反感意思的,只有每晚来值班的更夫老陈。所以老陈就成了他的最理想的听众,晚上到岗后经常要做的事,就是被他叫到办公室,坐在他面前,听他说点什么。别人都觉得老陈真是可怜,经常要受这样的罪。可老陈倒是真觉得无所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人需要你去当个听众,那也是一种信任,好好地听着就是了,也算做点好事。人人都需要听众。而且他这里会有好烟,还有好茶,只要听他说话,就可以享受它们了。每次碰上,都是他说,而老陈抽着烟,喝着浓茶,耐心地听着。老陈话极少,或者几乎不说什么,眼神里总是充满了慈祥和怜悯的光泽,尽管浑浊。
他最近喜欢谈的话题,是自己家里的那个阳台。在那里看风景最好了,他说的时候,表情温和,甚至有点单纯。那里你知道的,要说视野,确实不是一般的开阔,是在七楼上的,旁边也没有更高的楼了,最高的也只有五层,所以在阳台上站着,就能看出去很远。在那里呆着,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望望远,心情就会慢慢地变得平静,透亮。这种朝南的阳台,采光很好的,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厂区,尤其天黑以后,厂区里那些树林子似的装置上,会有很多成串的灯光慢慢闪烁起来,就跟从天上倒挂下来的星星似的。而且他近来发现,自己现在从厂外朝厂区看的时候,竟然会有点喜欢这个工厂的感觉,这是以前几乎没有过的。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老陈沉默了一会儿,慢悠悠地说,我临退休前,也有过这种感觉,有点像。他也沉默了,像被这句话无意中击中了似的。老陈有点后悔,只好面无表情地低头喝茶。过了几分钟,老陈慢慢地看着自己的手指,以及中间的那枝没点着的烟,自言自语似的说:“别让自己那么累,您啊,得学着让自己歇一歇,别老呆在办公室里,早点回家,喝点酒,在阳台上呆上一会儿,多好……我们家那阳台,也就是个仓库,连个人都呆不了呢。顶多只能呆个鸟。”
或许因为觉得说话已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境了,他告诉老陈,自己最近开始悄悄地没事儿就写点什么,比如诗,或者类似于诗的短促句子。这还是年轻时的小爱好呢,当年刚进厂的时候,就喜欢写写,还发表过,在市里的晚报上。有位老领导,看到了以后,就提醒他,“写得不错,但你得清楚,这不是工作,明白么……这是为了你。”他能理解领导的好意。这没什么。不重要。后来那位老领导调离了,没过多久,就退了二线。有次单位里请退休老干部座谈,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刚好挨着坐。老领导喝多了点酒,指着他对大家说,“说实话,他是个诗人。我不让他写,他就不写了,其实是不对的,诗人就是诗人嘛!”老领导搂着他的肩膀,喝了一小杯白酒,“我来朗诵几句吧,你的诗。”他说还是不要了,会破坏气氛。老领导晃晃脑袋,想了想,就背诵了起来:“我不过是办公室里的一棵树,可我从没在树上晾过衣裳……我只是用它挂报纸,还有文件,每个枝上,都有很多,从没丢过。”众人听了,无不大笑着鼓起了掌。他没办法,只好把一大杯白酒都喝光了,然后就抱着老领导,说个不停,一直说到外面,把老人家送到车里,结果因为见了风,他还没来得及从车里退出身子,就呕吐了起来。次日老领导发短信给他,问候了一下,最后的一句是:“看来你还是放不下……”。
老陈虽说只是初中毕业,也没什么特长,但自认为一辈子在哪儿都没受过累。儿子的工作、结婚用的房子等等,一切都是他早早就安顿好的。他托人做这个轻松的更夫工作,只是想稳稳当当地挣点闲钱,自己抽烟喝酒用。“这辈子没富过,也没穷过,一切都刚好够用。”他说他就羡慕老陈这样的活法儿。“这是一种智慧,”他非常肯定地对老陈讲,“你难道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智慧么?”老陈摇摇头,笑了笑,“这哪里是什么智慧,这就是没出息的人,找了个安稳的活法儿。跟你怎么比呢?你是领导,这么多年,你都是领导,不管在哪儿,不论大小,你都是个领导,这不一样的。我是想都不要想的……”“因为你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说。他的脸有点发红,甚至还有点见汗了。“而我呢,我只是个悲观主义者。”听到这话,老陈就松了口气,知道一次谈话终于又结束了。
后来有天晚上,他终于忍不住选了首诗,拿来读给老陈听。诗很长,手写的,在一个黑色皮子的笔记本上,写了三四页。他读得很慢,声音有些僵硬,有点微微的颤抖。他努力把声调压得低沉些,再低沉一些。表情肃穆的老陈,像个雕塑似的,默默地听着。听完之后,老陈想了半天,又回味了一下,只说了一个字:好。他把身子略微向前探去,用一种非常陌生的眼光盯着老陈的眼睛,看了半天。好?老陈有点紧张,但还是镇静地说,“是真的,很好。”其实,他顿了顿说,好不好,并不重要,你能理解我的意思么?当然了,理解或者不理解,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也不是我写出了它,而是我不得不写出它……我要写的,其实不是我家楼房后面的那些荒草,也不是那个又破又旧的幼儿园,不是那些脸上脏兮兮的孩子们,更不是幼儿园院子里的那个大煤堆,那个幼儿园里其实也没有个老奶奶在烧饭,她也不可能是个盲人,也不会跟你讲什么乡下闹饥荒时逃难的故事……你知道里面写的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么?老陈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有些茫然地看着他的眼睛。里面写的,只有我的老妈妈,他的声音更为低沉地说道。她在上个月去世了。我最近这些天经常会想到她的样子,她的声音。真是想她啊。尤其是这两天,特别想去……看看她……见到她,在她的面前呆上几天,什么都不说也是好的。她从来都不会嫌我话多。这跟她是不是耳聋没什么关系,跟她总是觉得我像个小孩子也没关系,她能让你知道她在心疼你,她拉着你的手,软软的,暖暖的,就够了,就那么简单……你知道怎么能见到她么?老陈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背后的窗子,那里有他们的影子,跟白亮的灯光混杂在一起。他停顿了一会儿,低声说,我觉得,我的那个阳台,真的就是个非常好的地方……一个很单纯……很简单……很明了的……地方,就像什么呢?它就是一个零,一个点,从那里开始,就可以了,非常的直接,一点儿都不罗嗦……你说呢?
2011年1月31日
赵松
……二十年前,他似乎就具备了当领导的全部姿态:表情的,走路的,手的动作,说话的腔调,以及每天都坚持穿西装打领带上下班。他的口才不错。在他自己看来,如能到达理想的位置,这口才就是刚好够用的,领导并不需要话多;反之,那口才也就无异于话多了。多年来他的位置变来变去,基本都是平移,没有明显升过。后来他的那套姿态也就逐渐脱落了。余下的只有后来才有的那种阴柔的声音,还有罗嗦。他走到哪里,手下的人都觉得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这种女性化的声音。这是他们始终都难以理解的无药可救的现象。他去的那些地方,不是濒临解体的部门,就是解体部门的人员匆匆组成的,他不得不面对的,总归是那些背景复杂的闲人。他厌恶他们,但也清楚,没谁能把他们怎样。他们就是那种永远多余的不可动摇的存在。你能做的,除了跟他们时不时的谈谈话,还能是什么呢?就这样,他经常会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找他们谈话,永远是正式的,他始终都没能学会如何跟手下闲聊。他们呢,倒并不在乎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但确实都受不了被他的声音没完没了围绕着。在他的喋喋不休与没有规律的指令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
我还能对你们做什么呢?他的表情里通常会含有这样的意思,“我可没想过要改变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咱们都一样,什么都改变不了,谁都改变不了谁,你我能做的,也就是受着,看谁更能忍……有谁受不了,就会先出局,咱们都是明白人……没有糊涂人……你们都是聪明人……”当他这样对某个手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会被自己能在瞬间里就如此深刻地洞见某种类似于真理的东西而感动一会儿。他觉得这就是自己区别于他们的地方。看着对方茫然而无趣的眼光,他会觉得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个征服者了,但这没什么,在对方心里强烈的厌倦感冒上来之前,他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后退一步,“……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是他的口头禅。“多点什么,少点什么,对我意义都不大……”但在他们的眼中,这不过他诸多借口中的一个。对于他这样一个做人做事的标准时刻都在变动中的人来说,谈论任何道理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有过真心话么?他们经常会这样彼此反问。可能在他的生活里,只有他家那套大房子是真实的,当然还有被他反复描述过的那个视野开阔的阳台无疑也是真实的,尽管他从来都不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参观一下。
不过他确实似乎变得悲观了。与他共事的那些人,在面对他时,有的只是厌倦,不会更多了,也不会少。人们最怕的,就是没什么事的时候不经意的被他拉住,到他办公室里,坐在他面前,听他说话,无休无止。可他偏偏又总有很多话想说给别人听。每次长谈要结束的时候,似乎最想说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来。所以每次不得不结束时,他的脸上总是写满了遗憾。
唯一没有对此流露过什么反感意思的,只有每晚来值班的更夫老陈。所以老陈就成了他的最理想的听众,晚上到岗后经常要做的事,就是被他叫到办公室,坐在他面前,听他说点什么。别人都觉得老陈真是可怜,经常要受这样的罪。可老陈倒是真觉得无所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人需要你去当个听众,那也是一种信任,好好地听着就是了,也算做点好事。人人都需要听众。而且他这里会有好烟,还有好茶,只要听他说话,就可以享受它们了。每次碰上,都是他说,而老陈抽着烟,喝着浓茶,耐心地听着。老陈话极少,或者几乎不说什么,眼神里总是充满了慈祥和怜悯的光泽,尽管浑浊。
他最近喜欢谈的话题,是自己家里的那个阳台。在那里看风景最好了,他说的时候,表情温和,甚至有点单纯。那里你知道的,要说视野,确实不是一般的开阔,是在七楼上的,旁边也没有更高的楼了,最高的也只有五层,所以在阳台上站着,就能看出去很远。在那里呆着,什么都不用做,只是望望远,心情就会慢慢地变得平静,透亮。这种朝南的阳台,采光很好的,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厂区,尤其天黑以后,厂区里那些树林子似的装置上,会有很多成串的灯光慢慢闪烁起来,就跟从天上倒挂下来的星星似的。而且他近来发现,自己现在从厂外朝厂区看的时候,竟然会有点喜欢这个工厂的感觉,这是以前几乎没有过的。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老陈沉默了一会儿,慢悠悠地说,我临退休前,也有过这种感觉,有点像。他也沉默了,像被这句话无意中击中了似的。老陈有点后悔,只好面无表情地低头喝茶。过了几分钟,老陈慢慢地看着自己的手指,以及中间的那枝没点着的烟,自言自语似的说:“别让自己那么累,您啊,得学着让自己歇一歇,别老呆在办公室里,早点回家,喝点酒,在阳台上呆上一会儿,多好……我们家那阳台,也就是个仓库,连个人都呆不了呢。顶多只能呆个鸟。”
或许因为觉得说话已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境了,他告诉老陈,自己最近开始悄悄地没事儿就写点什么,比如诗,或者类似于诗的短促句子。这还是年轻时的小爱好呢,当年刚进厂的时候,就喜欢写写,还发表过,在市里的晚报上。有位老领导,看到了以后,就提醒他,“写得不错,但你得清楚,这不是工作,明白么……这是为了你。”他能理解领导的好意。这没什么。不重要。后来那位老领导调离了,没过多久,就退了二线。有次单位里请退休老干部座谈,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刚好挨着坐。老领导喝多了点酒,指着他对大家说,“说实话,他是个诗人。我不让他写,他就不写了,其实是不对的,诗人就是诗人嘛!”老领导搂着他的肩膀,喝了一小杯白酒,“我来朗诵几句吧,你的诗。”他说还是不要了,会破坏气氛。老领导晃晃脑袋,想了想,就背诵了起来:“我不过是办公室里的一棵树,可我从没在树上晾过衣裳……我只是用它挂报纸,还有文件,每个枝上,都有很多,从没丢过。”众人听了,无不大笑着鼓起了掌。他没办法,只好把一大杯白酒都喝光了,然后就抱着老领导,说个不停,一直说到外面,把老人家送到车里,结果因为见了风,他还没来得及从车里退出身子,就呕吐了起来。次日老领导发短信给他,问候了一下,最后的一句是:“看来你还是放不下……”。
老陈虽说只是初中毕业,也没什么特长,但自认为一辈子在哪儿都没受过累。儿子的工作、结婚用的房子等等,一切都是他早早就安顿好的。他托人做这个轻松的更夫工作,只是想稳稳当当地挣点闲钱,自己抽烟喝酒用。“这辈子没富过,也没穷过,一切都刚好够用。”他说他就羡慕老陈这样的活法儿。“这是一种智慧,”他非常肯定地对老陈讲,“你难道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智慧么?”老陈摇摇头,笑了笑,“这哪里是什么智慧,这就是没出息的人,找了个安稳的活法儿。跟你怎么比呢?你是领导,这么多年,你都是领导,不管在哪儿,不论大小,你都是个领导,这不一样的。我是想都不要想的……”“因为你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说。他的脸有点发红,甚至还有点见汗了。“而我呢,我只是个悲观主义者。”听到这话,老陈就松了口气,知道一次谈话终于又结束了。
后来有天晚上,他终于忍不住选了首诗,拿来读给老陈听。诗很长,手写的,在一个黑色皮子的笔记本上,写了三四页。他读得很慢,声音有些僵硬,有点微微的颤抖。他努力把声调压得低沉些,再低沉一些。表情肃穆的老陈,像个雕塑似的,默默地听着。听完之后,老陈想了半天,又回味了一下,只说了一个字:好。他把身子略微向前探去,用一种非常陌生的眼光盯着老陈的眼睛,看了半天。好?老陈有点紧张,但还是镇静地说,“是真的,很好。”其实,他顿了顿说,好不好,并不重要,你能理解我的意思么?当然了,理解或者不理解,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也不是我写出了它,而是我不得不写出它……我要写的,其实不是我家楼房后面的那些荒草,也不是那个又破又旧的幼儿园,不是那些脸上脏兮兮的孩子们,更不是幼儿园院子里的那个大煤堆,那个幼儿园里其实也没有个老奶奶在烧饭,她也不可能是个盲人,也不会跟你讲什么乡下闹饥荒时逃难的故事……你知道里面写的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么?老陈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有些茫然地看着他的眼睛。里面写的,只有我的老妈妈,他的声音更为低沉地说道。她在上个月去世了。我最近这些天经常会想到她的样子,她的声音。真是想她啊。尤其是这两天,特别想去……看看她……见到她,在她的面前呆上几天,什么都不说也是好的。她从来都不会嫌我话多。这跟她是不是耳聋没什么关系,跟她总是觉得我像个小孩子也没关系,她能让你知道她在心疼你,她拉着你的手,软软的,暖暖的,就够了,就那么简单……你知道怎么能见到她么?老陈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背后的窗子,那里有他们的影子,跟白亮的灯光混杂在一起。他停顿了一会儿,低声说,我觉得,我的那个阳台,真的就是个非常好的地方……一个很单纯……很简单……很明了的……地方,就像什么呢?它就是一个零,一个点,从那里开始,就可以了,非常的直接,一点儿都不罗嗦……你说呢?
201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