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 第十六课 社会心理学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 课堂讲义,音频,视频资源
http://www.douban.com/note/92251416/
----------------------------正文的分割线---------------------------------------
鉴于某些同学的提议, 笔记将不再以逐字逐句的翻译为主,而是以心得和提问的方式进行,以提高交流度与参与度。 关于各知识点,如有疑问请问google, 阅读后仍有疑问,欢迎提出讨论。
社会心理学在教科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 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如囚徒困境, 服从实验, 本课和下一课更多是关注在个人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偏见。
首先, 讨论了“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论,http://zh.wikipedia.org/zh/%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E%BA
问题一,六度分隔理论和心理学有什么联系? (提示,参考第13课)
接下来, 讲述几个效应,
spotlight effect 焦点效应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聚光灯下。
个人理解, 个体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或者说相对于关注别人, 每个人更忙于对自己的关注。 所以想做什么就做吧, 别怕出丑, 没有人关注你, 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关注你。
the transparency effect 透明效应
你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透明。
个人理解,
1, 每个人都是天生说谎者, (之前有一课提到说谎是进化形成的本能, 大猩猩用毛发树立来欺骗决斗的对手,假装自己更强壮),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或者说,正是因为透明效应所引发的心虚,导致谎言的失败。
2,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所以在讲故事, 回忆, 复述, 笑话时, 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背景, 经历,认识的区别,而进行足够的铺垫。 没有人有读心术。 我们倾向于过分估计听众的理解程度。
Lake Wobegon effect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自身的实际水平, 或者说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问题二, 请问上述三个效应/偏差有什么共性
接下来,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首先要讲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人们更倾向于从信息中验证/证实自己的固有信念,认知,而不是证伪。比如你是左倾, 你会倾向于从一堆杂志中挑起左倾杂志阅读。 你喜欢布什,就会只关心他的好消息,忽视负面信息。 你相信中医, 就会只关注证实中医的信息, 不信中医就只关心证伪的信息, 只有一些牛人,才能兼顾双方的证据并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 比如孙中山,比如鲁迅, 比如我。。。
课上提到关于confirmation bias 的巧克力豆实验, 很有意思, 可以试试, 很简单。
有三颗m&m, 不同颜色, 比如 1,2,3
然后让对方, 在1 和 2 中挑一个吃了, 比如对方挑了1号
然后让对方, 在剩下的2, 和3 中挑一个, 绝大多数人挑3号。 (实验对象,包括大学生, 4岁小孩 和 猴子)
问题三, 请试解释上述实验和confirmation bias的关联
关于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最简单明了就该属这个呆伯特的漫画了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25460143/
大意是当一个人自愿的处在极为荒唐的处境中, 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貌似有理的幻觉解释。 比如,
呆伯特: 为啥你还在这个烂公司, 低薪,高压,老板笨?
员工: 为啥啊,这太荒唐了, 一定有原因的。
。。。
员工: 我知道了, 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中,有各种不同的体现,
比如,在欧美的大学, 在加入一些学生社团, 有orientation的过程,一些体罚,整人的小活动 (电影 社交网络 中也有提及), 事实证明,经过这些折磨的人对集体的认同度更高。
比如, 在选举活动中, 有一部分是无偿义工, 但是在实验中, 给其中一部分人薪水, 最后调查表明,无偿义工, 比有偿工作人员更热爱工作。
再比如, 两组孩子学画画, 一组给予物质奖励, 一组没有。 长期表明, 有奖励的孩子更加认为画画无意义, 他们学画画只是为了奖励。 没奖励的孩子, 更加倾向于热爱画画。
问题四,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和 问题二的 答案有什么关联?
讲完对自己的看法规律, 再看看个体对他人看法的特点:
1,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两个随机试验者, 投硬币决定一问一答, 提问方问一些很个人的问题, “我的狗狗的名字是什么, 我家有几个卧室。。。”, 回答方,一直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 整个过程由一群观察者旁观, 最后让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评定双方的IQ, 提问者的IQ相对较高。 显然,观察者把“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归咎于环境,规则, 而是归因于个人因素。
归因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演员的角色和演员本身混淆起来。 比如, Friends 里有一集,一个美女观众, 把Joey的医生角色和Joey混淆了, 一直坚信Joey医术高超。
不同的文化对归因错误的影响也不同, 在一些东方文明中如印度, 更多的是注重情景的影响。 从 名言中可以略知一二,“时势造英雄”vs “性格决定命运”。
问题五, 想象一下, 在不同归因的文化中,新闻对杀人犯的报道有什么不同?
2. 我们喜欢的人的特点, 注意这里有个前提, 之前爱情那课也提过了, 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2.1 空间距离, 我们更倾向于和近距离的,天天看到的成为好朋友。
2.2 熟悉度, 或者说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不仅仅是人, 图片,照片都有类似现象。
2.3 相似度, 类似的人更加彼此吸引, 同时好朋友之间,会变得更加相似。 婚姻也是一样, 男女相似度可以预测婚姻的成功性。
2.4 最后, 所有人都喜欢面容姣好,帅哥美女。
问题六, 为什么面容姣好,身材完美的帅哥美女,同时和聪明,有能力,有社交能力有高度正相关性?
从而引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最后是关于一个Matthew Effect的近期观察实验。 学者通过停车场的录像观察发现, 丑孩子比漂亮孩子受到更粗鲁的对待。 所以该学者给出结论是:相比之下,父母更不在乎,不关心丑孩子。 但是Paul 有些出离愤怒了。 他给出另一番解释
问题七, 猜猜Paul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参考 第十三课 差异(Differences))?
--全课完----
http://www.douban.com/note/92251416/
----------------------------正文的分割线---------------------------------------
鉴于某些同学的提议, 笔记将不再以逐字逐句的翻译为主,而是以心得和提问的方式进行,以提高交流度与参与度。 关于各知识点,如有疑问请问google, 阅读后仍有疑问,欢迎提出讨论。
社会心理学在教科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 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如囚徒困境, 服从实验, 本课和下一课更多是关注在个人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偏见。
首先, 讨论了“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论,http://zh.wikipedia.org/zh/%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E%BA
问题一,六度分隔理论和心理学有什么联系? (提示,参考第13课)
接下来, 讲述几个效应,
spotlight effect 焦点效应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聚光灯下。
个人理解, 个体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或者说相对于关注别人, 每个人更忙于对自己的关注。 所以想做什么就做吧, 别怕出丑, 没有人关注你, 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关注你。
the transparency effect 透明效应
你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透明。
个人理解,
1, 每个人都是天生说谎者, (之前有一课提到说谎是进化形成的本能, 大猩猩用毛发树立来欺骗决斗的对手,假装自己更强壮),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或者说,正是因为透明效应所引发的心虚,导致谎言的失败。
2, 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所以在讲故事, 回忆, 复述, 笑话时, 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背景, 经历,认识的区别,而进行足够的铺垫。 没有人有读心术。 我们倾向于过分估计听众的理解程度。
Lake Wobegon effect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自身的实际水平, 或者说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问题二, 请问上述三个效应/偏差有什么共性
接下来,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首先要讲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人们更倾向于从信息中验证/证实自己的固有信念,认知,而不是证伪。比如你是左倾, 你会倾向于从一堆杂志中挑起左倾杂志阅读。 你喜欢布什,就会只关心他的好消息,忽视负面信息。 你相信中医, 就会只关注证实中医的信息, 不信中医就只关心证伪的信息, 只有一些牛人,才能兼顾双方的证据并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 比如孙中山,比如鲁迅, 比如我。。。
课上提到关于confirmation bias 的巧克力豆实验, 很有意思, 可以试试, 很简单。
有三颗m&m, 不同颜色, 比如 1,2,3
然后让对方, 在1 和 2 中挑一个吃了, 比如对方挑了1号
然后让对方, 在剩下的2, 和3 中挑一个, 绝大多数人挑3号。 (实验对象,包括大学生, 4岁小孩 和 猴子)
问题三, 请试解释上述实验和confirmation bias的关联
关于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最简单明了就该属这个呆伯特的漫画了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25460143/
大意是当一个人自愿的处在极为荒唐的处境中, 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貌似有理的幻觉解释。 比如,
呆伯特: 为啥你还在这个烂公司, 低薪,高压,老板笨?
员工: 为啥啊,这太荒唐了, 一定有原因的。
。。。
员工: 我知道了, 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中,有各种不同的体现,
比如,在欧美的大学, 在加入一些学生社团, 有orientation的过程,一些体罚,整人的小活动 (电影 社交网络 中也有提及), 事实证明,经过这些折磨的人对集体的认同度更高。
比如, 在选举活动中, 有一部分是无偿义工, 但是在实验中, 给其中一部分人薪水, 最后调查表明,无偿义工, 比有偿工作人员更热爱工作。
再比如, 两组孩子学画画, 一组给予物质奖励, 一组没有。 长期表明, 有奖励的孩子更加认为画画无意义, 他们学画画只是为了奖励。 没奖励的孩子, 更加倾向于热爱画画。
问题四,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和 问题二的 答案有什么关联?
讲完对自己的看法规律, 再看看个体对他人看法的特点:
1,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两个随机试验者, 投硬币决定一问一答, 提问方问一些很个人的问题, “我的狗狗的名字是什么, 我家有几个卧室。。。”, 回答方,一直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 整个过程由一群观察者旁观, 最后让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评定双方的IQ, 提问者的IQ相对较高。 显然,观察者把“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归咎于环境,规则, 而是归因于个人因素。
归因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演员的角色和演员本身混淆起来。 比如, Friends 里有一集,一个美女观众, 把Joey的医生角色和Joey混淆了, 一直坚信Joey医术高超。
不同的文化对归因错误的影响也不同, 在一些东方文明中如印度, 更多的是注重情景的影响。 从 名言中可以略知一二,“时势造英雄”vs “性格决定命运”。
问题五, 想象一下, 在不同归因的文化中,新闻对杀人犯的报道有什么不同?
2. 我们喜欢的人的特点, 注意这里有个前提, 之前爱情那课也提过了, 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2.1 空间距离, 我们更倾向于和近距离的,天天看到的成为好朋友。
2.2 熟悉度, 或者说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不仅仅是人, 图片,照片都有类似现象。
2.3 相似度, 类似的人更加彼此吸引, 同时好朋友之间,会变得更加相似。 婚姻也是一样, 男女相似度可以预测婚姻的成功性。
2.4 最后, 所有人都喜欢面容姣好,帅哥美女。
问题六, 为什么面容姣好,身材完美的帅哥美女,同时和聪明,有能力,有社交能力有高度正相关性?
从而引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最后是关于一个Matthew Effect的近期观察实验。 学者通过停车场的录像观察发现, 丑孩子比漂亮孩子受到更粗鲁的对待。 所以该学者给出结论是:相比之下,父母更不在乎,不关心丑孩子。 但是Paul 有些出离愤怒了。 他给出另一番解释
问题七, 猜猜Paul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参考 第十三课 差异(Differences))?
--全课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