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与灭欲。
今天弥撒的主题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神父解释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天主带给你的。富有或是贫穷。“神贫”的关键不在“贫”而在“神”,贫穷是一种一定能力下的状态,而“神”则是愿意安贫乐道的心态。物质上的“贫”没什么,尽管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富裕,但一心只往前面看的欲望太强烈,人反而是开心不起来的。贫,且安于贫,就是神贫。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我思考的是,天主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那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富裕的人不如神贫的人被blessed的多。而且富或贫都是天主给的。那么,我想,我理解起来就是,神贫的人起点是贫的,他尝过贫的滋味不好受,但他心态很好很平静,愿意靠自己的努力主观能动性改变现状,于是他经历了从贫到富的全过程,最后达到富(天国是他们的)。尽管他们与富人殊途同归最后的结局都是富有,但是他们比富人更容易满足与快乐,他们经历了许多体悟更多,因知道贫穷的苦才会更珍惜当下的安康。这些都是从富到富或从富到穷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以上都是物质层面的。我估计对上述最后一句话你会反驳,你觉得从富到富的人也可以做到感恩生活珍惜当前。于是这件事成立的前提,我们就要谈到精神贫富了。我突然觉得这个话题我们没必要继续阐述下去了,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已有的共识,太无趣了。个么就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来结束。“安平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好,果断继续换个话题。这几天在看南怀瑾爷爷的{心兵难防}。挺不错滴。他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关于“心兵”的言论的他个人的理解阐述。个么今天我们来谈谈“人欲”的问题。
我依稀记得我高三历史书介绍儒家文化那课里,讲到宋明理学,然后代表人朱熹。就引用了他那句臭名昭著的“存天理,灭人欲”。当时血气方刚的我看了就顿时怒了。朱熹你TMD个狗,为了封建王朝的绝对统治,为了皇帝一个人的欲,就要灭天下所有人的欲啊。然后借着天理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写了狗屁“三纲五常”,很歪曲原著本意的注释四书五经,从那个时候开始妇女变得要“三从四德”了,各种树立贞节牌坊,从那个时候开始杀千刀的八股文要按照被注释的面目全非的四书五经考试。从那个时候开始,为了“存天理”,原本自由安乐的人民被洗脑了,人性被强制打压了,所有人“克己复礼”,除了克制还是克制。这让我想到黑暗的中世纪。我觉得这样压抑人性是不对的,我认为的理想状态应该与百家争鸣时期一样,与希腊雅典城邦时期一样,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所有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是美丽和值得祝福的,并且思想是自由与开放的。
这是我高三时对天理与人欲的感悟。继续长大,随着价值体系愈加的完整,对人生的深入体悟。直到后来我开始思考感性与理性的事。你应该看到我豆瓣日志里写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字,我开始把人分隔成感性与理性两面,每个人身体里这两个成分都是有的,只是每个人各自所占比例份额不同。感性,因为被感情操控,被荷尔蒙所摆布着,被体内的各种冲动所诱惑。而理性时,则是有着大局观的,会深明大义的懂得“发乎情,止乎礼”。再后来,我便开始崇尚理性的力量了。开始膜拜意念的强大。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能够脱离动物性的一点就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人会知道克制自己一些本能的行为。而意念的存在,则是自己对自己操控的一种极致(脱离了荷尔蒙本能的操控)。
再后来,我看南怀瑾对“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悟。又变得对人性更加宽仁了。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南怀瑾说,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个原则,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后面的文字他又说,“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到我曾经说,我多希望可以断情欲。那照南先生的逻辑,他认为我硬用思想去断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终究为人,人终究有人的欲。于是也推翻了我对“绝对意志”崇拜的原始动机。
我开始动摇了,开始踌躇,最后得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新的理念。人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带有“原罪”的(七情六欲中一部分的恶),七情六欲操控人的行为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原罪”的那部分违背了人类共同和谐共存的前提(就我而言,我的底线是与人无害),于是人作为脱离动物性的有着意志思想的种类,应该努力克服这一部分“原罪”的人欲,而理应解放和宽恕七情六欲中与人无害的人欲。
我们发现关于感性与理性。说的简奥斯丁式一点,就是情感与理智。再换个字眼,我们惊讶的发现,其实也是在说人欲与天理了。于是现在对宋明理学与人性的解放,我又重新审视了。好像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第三境界了。
以上都是物质层面的。我估计对上述最后一句话你会反驳,你觉得从富到富的人也可以做到感恩生活珍惜当前。于是这件事成立的前提,我们就要谈到精神贫富了。我突然觉得这个话题我们没必要继续阐述下去了,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已有的共识,太无趣了。个么就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来结束。“安平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好,果断继续换个话题。这几天在看南怀瑾爷爷的{心兵难防}。挺不错滴。他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关于“心兵”的言论的他个人的理解阐述。个么今天我们来谈谈“人欲”的问题。
我依稀记得我高三历史书介绍儒家文化那课里,讲到宋明理学,然后代表人朱熹。就引用了他那句臭名昭著的“存天理,灭人欲”。当时血气方刚的我看了就顿时怒了。朱熹你TMD个狗,为了封建王朝的绝对统治,为了皇帝一个人的欲,就要灭天下所有人的欲啊。然后借着天理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写了狗屁“三纲五常”,很歪曲原著本意的注释四书五经,从那个时候开始妇女变得要“三从四德”了,各种树立贞节牌坊,从那个时候开始杀千刀的八股文要按照被注释的面目全非的四书五经考试。从那个时候开始,为了“存天理”,原本自由安乐的人民被洗脑了,人性被强制打压了,所有人“克己复礼”,除了克制还是克制。这让我想到黑暗的中世纪。我觉得这样压抑人性是不对的,我认为的理想状态应该与百家争鸣时期一样,与希腊雅典城邦时期一样,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所有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是美丽和值得祝福的,并且思想是自由与开放的。
这是我高三时对天理与人欲的感悟。继续长大,随着价值体系愈加的完整,对人生的深入体悟。直到后来我开始思考感性与理性的事。你应该看到我豆瓣日志里写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字,我开始把人分隔成感性与理性两面,每个人身体里这两个成分都是有的,只是每个人各自所占比例份额不同。感性,因为被感情操控,被荷尔蒙所摆布着,被体内的各种冲动所诱惑。而理性时,则是有着大局观的,会深明大义的懂得“发乎情,止乎礼”。再后来,我便开始崇尚理性的力量了。开始膜拜意念的强大。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能够脱离动物性的一点就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人会知道克制自己一些本能的行为。而意念的存在,则是自己对自己操控的一种极致(脱离了荷尔蒙本能的操控)。
再后来,我看南怀瑾对“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悟。又变得对人性更加宽仁了。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南怀瑾说,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个原则,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后面的文字他又说,“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到我曾经说,我多希望可以断情欲。那照南先生的逻辑,他认为我硬用思想去断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终究为人,人终究有人的欲。于是也推翻了我对“绝对意志”崇拜的原始动机。
我开始动摇了,开始踌躇,最后得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新的理念。人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带有“原罪”的(七情六欲中一部分的恶),七情六欲操控人的行为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原罪”的那部分违背了人类共同和谐共存的前提(就我而言,我的底线是与人无害),于是人作为脱离动物性的有着意志思想的种类,应该努力克服这一部分“原罪”的人欲,而理应解放和宽恕七情六欲中与人无害的人欲。
我们发现关于感性与理性。说的简奥斯丁式一点,就是情感与理智。再换个字眼,我们惊讶的发现,其实也是在说人欲与天理了。于是现在对宋明理学与人性的解放,我又重新审视了。好像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第三境界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