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史的一些小思绪(四):为什么很老的书往往著者不详?
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印度文明我不太了解,起码中国和希腊,大概各自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希腊城邦时代,是书籍有明确著作者和没有明确著作者的一个分界线。比如苏格拉底自己写了什么谁也不清楚,他的话基本都是柏拉图等人转述的;但是亚里士多德乃至他的学生们的著作就归属非常明确。孔子之前的古书大概基本都著者存疑,孔子之后的著名书籍貌似多数都有明确的作者。
这种现象是为什么呢?我开始很直观地想,大概是早期的人们不太在乎著作权,谁写的东西不是很要紧。这大概就像商品一样,比较简单的社会里,衣服就是衣服,酱油就是酱油,商标品牌的概念不需要。但是最近读书让我开始认识到,在印刷术被普遍采用之前的社会里,由于大量复本不存在,一本书流传的艰难。如果一本书只有少量抄本甚至是孤本,那么哪怕没有祝融之灾没有战乱损毁,几百年之后羊皮或者竹简上的文字大概都会变得难以辨认;所以,在中国唐宋时代、欧洲15世纪之前的社会里,很多书籍的失传,很多时候不过是因为人们失去了重抄他们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想象,有些书籍虽然在上千年时间里不断被传抄,但是作者名字--如果不是特别被当时的人重视的话--可能也就慢慢省略掉了,或者不同版本间出现了很大偏差。种种可能的情况,还是挺有想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人假借他人之名发表自己的著作。这样的做法有时候是被认可的,甚至是出于敬意--比如毕达哥拉斯的门徒就在他之后的一百年里接着用他的名字发表著作,所以现在数学史家也不完全知道哪些研究确切是他本人做出来的。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古人不过是想借名人的力,让自己的见解观点得到传播,这种心理,其实今人也是有的吧。
这种现象是为什么呢?我开始很直观地想,大概是早期的人们不太在乎著作权,谁写的东西不是很要紧。这大概就像商品一样,比较简单的社会里,衣服就是衣服,酱油就是酱油,商标品牌的概念不需要。但是最近读书让我开始认识到,在印刷术被普遍采用之前的社会里,由于大量复本不存在,一本书流传的艰难。如果一本书只有少量抄本甚至是孤本,那么哪怕没有祝融之灾没有战乱损毁,几百年之后羊皮或者竹简上的文字大概都会变得难以辨认;所以,在中国唐宋时代、欧洲15世纪之前的社会里,很多书籍的失传,很多时候不过是因为人们失去了重抄他们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想象,有些书籍虽然在上千年时间里不断被传抄,但是作者名字--如果不是特别被当时的人重视的话--可能也就慢慢省略掉了,或者不同版本间出现了很大偏差。种种可能的情况,还是挺有想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人假借他人之名发表自己的著作。这样的做法有时候是被认可的,甚至是出于敬意--比如毕达哥拉斯的门徒就在他之后的一百年里接着用他的名字发表著作,所以现在数学史家也不完全知道哪些研究确切是他本人做出来的。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古人不过是想借名人的力,让自己的见解观点得到传播,这种心理,其实今人也是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