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札记(二)曹杨与萧何
文革后上海京剧院创编的新剧目里,《曹操与杨修》和《成败萧何》算是还比较能看得过去的两出。
《曹杨》的立意、笔法都不错,是大主题,但没有无病呻吟,在当时、当下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尚、言的演绎也足称道。但毕竟是新戏,灯光舞美有许多地方做得怪诞别扭,看着不甚舒服。
杨修这个角色对言兴朋而言是天造地设,少了他戏就塌一半。何澍很努力,但毕竟个人条件不同,况有珠玉在前,扮出去就嫌望之不似。总之不能和尚铢两悉称,总是硬里子的感觉。
去年言氏回国,又成全了回完璧版的《曹杨》。异国多年,疏离舞台,功夫着实回了不少。刚出台时尤其不自然,脚底下拖泥带水,全不像当年那回事儿。大凡身段繁复一点的地方,总让人担心。踏雪巡营一场,鹰展翅接鹞子翻身,尤其“惊心动魄”。不过戏的味道还是对的。言依旧是风神俊朗,傲骨嶙峋,何就坏在演出了傲气,没演出傲骨。唱至“休流泪”,已觉气力不逮,当时小有遗憾。事后再听,较当年之行云流水,倒颇有洗尽铅华之感,更觉痛入骨髓。
这出戏的曹操需要强大的艺术能量才撑得起来。故尚长荣以后尚未见有能克绍箕裘者。不过言去国后,何澍缺头路角儿的份儿,为调动起足够剧场气氛,尚往往过度卖力,使全剧布局重轻失调。以是有人说曹杨曹杨,有曹无杨。
《成败萧何》选取切入的角度还算新颖,本可以铺展开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可惜作者含糊其辞,欲言又止。结尾落入附和主旋律的窠臼,用以天下苍生为重这般冠冕堂皇又十分苍白无力的理由,为萧何及他背后的刘邦、吕后开脱,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国剧的中心还是角儿。这出戏能“立”起来,主要还是依靠陈少云深厚的表演功力。几段唱秉承麒派风骨,融古入今,虽还不能广为传唱,至少听着顺耳,受听。拦驾一场,一句“陛下”,声如裂帛,飞身一跃,跪倒,令人动容。
安平的韩信,表演上倒还不算有失。只是面妆(实在不好再叫脸谱了)改来改去,终于还是败笔,这也看得出今人对中国传统戏剧表现手法掌握的荒疏程度了。
《曹杨》的立意、笔法都不错,是大主题,但没有无病呻吟,在当时、当下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尚、言的演绎也足称道。但毕竟是新戏,灯光舞美有许多地方做得怪诞别扭,看着不甚舒服。
杨修这个角色对言兴朋而言是天造地设,少了他戏就塌一半。何澍很努力,但毕竟个人条件不同,况有珠玉在前,扮出去就嫌望之不似。总之不能和尚铢两悉称,总是硬里子的感觉。
去年言氏回国,又成全了回完璧版的《曹杨》。异国多年,疏离舞台,功夫着实回了不少。刚出台时尤其不自然,脚底下拖泥带水,全不像当年那回事儿。大凡身段繁复一点的地方,总让人担心。踏雪巡营一场,鹰展翅接鹞子翻身,尤其“惊心动魄”。不过戏的味道还是对的。言依旧是风神俊朗,傲骨嶙峋,何就坏在演出了傲气,没演出傲骨。唱至“休流泪”,已觉气力不逮,当时小有遗憾。事后再听,较当年之行云流水,倒颇有洗尽铅华之感,更觉痛入骨髓。
这出戏的曹操需要强大的艺术能量才撑得起来。故尚长荣以后尚未见有能克绍箕裘者。不过言去国后,何澍缺头路角儿的份儿,为调动起足够剧场气氛,尚往往过度卖力,使全剧布局重轻失调。以是有人说曹杨曹杨,有曹无杨。
《成败萧何》选取切入的角度还算新颖,本可以铺展开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可惜作者含糊其辞,欲言又止。结尾落入附和主旋律的窠臼,用以天下苍生为重这般冠冕堂皇又十分苍白无力的理由,为萧何及他背后的刘邦、吕后开脱,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国剧的中心还是角儿。这出戏能“立”起来,主要还是依靠陈少云深厚的表演功力。几段唱秉承麒派风骨,融古入今,虽还不能广为传唱,至少听着顺耳,受听。拦驾一场,一句“陛下”,声如裂帛,飞身一跃,跪倒,令人动容。
安平的韩信,表演上倒还不算有失。只是面妆(实在不好再叫脸谱了)改来改去,终于还是败笔,这也看得出今人对中国传统戏剧表现手法掌握的荒疏程度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