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为什么?
近来几月,最惹人注目的婚事莫过于大S和汪小菲的闪电恋爱。这一事件首先具有突发性,从两人相识到订婚,不过二十多天。其次,它颇具传奇色彩。大S 曾在微博上自曝浪漫情缘:“从跟小菲见第一面我就知道是他,见第四次面就订婚了。不得不说,天造地设。”最后,这段姻缘出乎众人预料。台湾女星与大陆富豪的绯闻尚属新鲜,大S竟然流星雨般地花落汪家,自然引得两岸媒体共同聚焦。尽管“徐汪恋”具备抢眼新闻的一切特征,小弟还是忍不住问一句——关我等小民鸟事儿?
逢今之世,太多的人在消费名人八卦,这一现象乍看上去非常荒谬。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比邻而居,大都相识,熟人的八卦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那些家长里短经过七姑八姨们口耳相传后,当地人的情报网络和声誉机制就有效地建立起来了。八卦记载着传统社区每个人的履历和档案,人们根据这些情报作出交往甚至婚嫁的选择。相比之下,那些明星飞来飞去,距我们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关注他们的私生活?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长期以来,我认为阅读八卦是小市民打发时光的无聊行为,为读书人所不屑。直到有一天,我在香港某大学和研究生同学闲聊,有人突然谈及小S。我当即问他此女何人,没想到对方一脸不屑:“你真是太OUT(落伍)了,连小S都不知道。”后来我到美国留学,颇感生活枯燥无趣,于是每日浏览海外著名的八卦网站“文学城”。久而久之,我发现八卦新闻的吸引力甚至在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之上。既然如此众多的人们,不分地域、性别和学历,都热衷于名人八卦,这种集体行为必然具有某种深层意义。
八卦并非名人生产的主要产品,我们却希望了解他们生活的一切细节。对上层人物的模仿倾向根植于人性之中。“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那些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渴望嫁入豪门的姑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大S的容妆打扮。熟悉八卦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自己也属于那个众星闪耀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每个人的偶象代替自己参与了那个世界。
八卦泛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城市居民不得不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世界里打拼。就算住在隔壁,我们和邻居也形同路人,颇少交往。通过影视媒介,明星们将我们引入了虚拟空间,为我们的闲暇时光增添了大量乐趣。对于许多人来说,邻居是谁无所谓,没有王菲、大S或刘德华的日子却是难以想象的。考虑到我们关注的偶象不可能每天生产新作品,八卦至少帮助我们更新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动态。
汪小菲在微博上希望网友为自己的婚恋留出空间。其实他不明白,名人没有真正的私生活——他们的私生活也具有公共性。那些最活跃的评论者,绝不会放过此类公共事件。李敖的“毒舌”不失时机地评头论足:“(徐汪)双方的妈妈都很厉害”,并将张兰描绘成“一脸横肉”,这又引发了张兰的反击。八卦就其定义五花八门,可总归坏事多过好事。名人的负面新闻广为流传,这在客观具有平等效应。有些网友抱怨“我妈妈为什么不是张兰”;当他们听说汪小菲的口臭时,或许会找到某种心理平衡。
八卦能够排遣人们的寂寞,这不仅出于八卦自身的娱乐功能,还缘于人们全都阅读这类新闻。经济学家称八卦为“协同物品”(Solidarity Goods),即消费的人越多,我们就越值得消费它。就本质而言,八卦并非某种个人癖好,而是想象中的大众狂欢。阅读八卦带给人们虚拟的归属感,因为你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在看同样的八卦。而且,明晚的饭局上你就得到了验证——朋友们的确看了;即使没看,他们也喜欢听你讲。
八卦的消费群体,往往止于国境线。二战期间,德国曾派遣一批间谍潜伏美利坚。美国政府得知此事,抓捕了一批嫌犯,盘问他们是否了解好莱坞明星的八卦。那些德国间谍虽然英文一流,大都没听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结果纷纷暴露。从这个意义来说,八卦还具有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政治功能。那些美国移民是否归化成功,看看他们消费那国的八卦就清楚了。这回“徐汪恋”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消费的八卦,,则为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伏羲伏羲,饮食男女;八卦八卦,兹事体大。
逢今之世,太多的人在消费名人八卦,这一现象乍看上去非常荒谬。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比邻而居,大都相识,熟人的八卦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那些家长里短经过七姑八姨们口耳相传后,当地人的情报网络和声誉机制就有效地建立起来了。八卦记载着传统社区每个人的履历和档案,人们根据这些情报作出交往甚至婚嫁的选择。相比之下,那些明星飞来飞去,距我们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关注他们的私生活?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长期以来,我认为阅读八卦是小市民打发时光的无聊行为,为读书人所不屑。直到有一天,我在香港某大学和研究生同学闲聊,有人突然谈及小S。我当即问他此女何人,没想到对方一脸不屑:“你真是太OUT(落伍)了,连小S都不知道。”后来我到美国留学,颇感生活枯燥无趣,于是每日浏览海外著名的八卦网站“文学城”。久而久之,我发现八卦新闻的吸引力甚至在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之上。既然如此众多的人们,不分地域、性别和学历,都热衷于名人八卦,这种集体行为必然具有某种深层意义。
八卦并非名人生产的主要产品,我们却希望了解他们生活的一切细节。对上层人物的模仿倾向根植于人性之中。“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那些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渴望嫁入豪门的姑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大S的容妆打扮。熟悉八卦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自己也属于那个众星闪耀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每个人的偶象代替自己参与了那个世界。
八卦泛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城市居民不得不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世界里打拼。就算住在隔壁,我们和邻居也形同路人,颇少交往。通过影视媒介,明星们将我们引入了虚拟空间,为我们的闲暇时光增添了大量乐趣。对于许多人来说,邻居是谁无所谓,没有王菲、大S或刘德华的日子却是难以想象的。考虑到我们关注的偶象不可能每天生产新作品,八卦至少帮助我们更新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动态。
汪小菲在微博上希望网友为自己的婚恋留出空间。其实他不明白,名人没有真正的私生活——他们的私生活也具有公共性。那些最活跃的评论者,绝不会放过此类公共事件。李敖的“毒舌”不失时机地评头论足:“(徐汪)双方的妈妈都很厉害”,并将张兰描绘成“一脸横肉”,这又引发了张兰的反击。八卦就其定义五花八门,可总归坏事多过好事。名人的负面新闻广为流传,这在客观具有平等效应。有些网友抱怨“我妈妈为什么不是张兰”;当他们听说汪小菲的口臭时,或许会找到某种心理平衡。
八卦能够排遣人们的寂寞,这不仅出于八卦自身的娱乐功能,还缘于人们全都阅读这类新闻。经济学家称八卦为“协同物品”(Solidarity Goods),即消费的人越多,我们就越值得消费它。就本质而言,八卦并非某种个人癖好,而是想象中的大众狂欢。阅读八卦带给人们虚拟的归属感,因为你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在看同样的八卦。而且,明晚的饭局上你就得到了验证——朋友们的确看了;即使没看,他们也喜欢听你讲。
八卦的消费群体,往往止于国境线。二战期间,德国曾派遣一批间谍潜伏美利坚。美国政府得知此事,抓捕了一批嫌犯,盘问他们是否了解好莱坞明星的八卦。那些德国间谍虽然英文一流,大都没听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结果纷纷暴露。从这个意义来说,八卦还具有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政治功能。那些美国移民是否归化成功,看看他们消费那国的八卦就清楚了。这回“徐汪恋”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消费的八卦,,则为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伏羲伏羲,饮食男女;八卦八卦,兹事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