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应酬
应酬,还是小聚
我不喜欢应酬。
不喜欢应酬的原因是因为不喝酒。年青时在海洋科研单位时,很少有应酬的机会,因为经常出海,回到青岛,大家往往在小饭店里聚会庆贺——又回到了陆地生活吧。即便是外地来的同行,即便是大家在饭店里,也很少遇到灌酒的机会,一般没人劝客人喝酒。当时在海上,到了周末,伙房会给每人发一瓶青岛啤酒,我的那瓶总是顺手给边上的同事。有次在大洋上,大家清点一下,当时在船上的八十多人中,只有一人滴酒不沾,那一人就是我了。
后来到了报社,当了副刊编辑,最初几年常会遇到尴尬,尴尬的就是应酬。
当时初到副刊,有时候需要跟着副刊主任参加一些聚会,其实就是有人请我们吃饭,一般都是或大或小单位的头头脑脑。这样的场合,就要喝酒,而我是不喝酒的人,就很尴尬。最初有两次,都被迫喝了两杯啤酒,难受劲就不用说了,不仅仅是身体的,更主要是精神上的。感觉非常不愉快。既然不喝酒,为啥要勉强自己呢?于是,就拒绝任何劝酒。几次下来,主任也就不再带我去应酬了,因为到时候很可能让请客的主人很不愉快,因为我宁肯离席退场也不喝酒。
为啥不喝酒呢?我想与生长环境和家族遗传有关,我父亲不喝酒,我的兄长姐姐们也不喝酒,我母亲更是——尽管在她的家族记忆中她的大家庭里是酿酒的人家,但母亲滴酒不沾。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家里没有丝毫喝酒的印象。我母亲是个家教严厉的人,在她的严厉教育下,我哥哥和我都没有烟酒的嗜好,更不用说我的那些姐姐了。尤其是,我的姐姐们找男朋友的时候,我母亲制定了一条原则:我的姐姐们不能找抽烟喝酒的。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家在节假日里大家庭聚会时,做上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大家以茶代酒,以吃菜为主。
1980年代初,青岛还是春节时凭票每户供应五瓶青岛啤酒,我家的这五瓶啤酒,也没人喝。往往是姐姐们的男同事结伴来拜年时一人打开一瓶对着嘴喝下去。也不知道他们是来给老人拜年还是为了喝啤酒。
我的大姐夫当时还在军队里,有一次他出海回来带回家一瓶白酒,就放在了饭橱里。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招待吃饭。我们家来客人招待饭不招待酒。姐姐们做鱼,发现没有了料酒,就顺手打开了这瓶白酒,当起了做鱼的料酒。客人闻到了酒味,就自己进到厨房,说你刚才用的啥酒啊。结果客人把酒瓶握在手里说,我给你们买料酒去,这酒给我了。姐姐们这才知道,大姐夫带回来的是好酒——《五粮液》。用五粮液做鱼,成了朋友们关于我们家糟蹋酒的故事。也说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人不喝酒,也很正常。
当然不喝酒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前些年我们家大聚会,大姐夫二姐夫都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感叹说:如果当年不是老太太立下了家里不让喝酒的规矩,他们好歹也能在家里锻炼出酒量,最后也就不会再升不上一个台阶了,不喝酒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机会……当然这是玩笑话,但也道出了现实中的一些规则。
因为从这样的家庭出来,我不喝酒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结婚了,发现岳父也不喝酒,这点我们非常一致。到了岳父家,我们俩以茶代酒,而且岳父也反感喝酒的嘈杂。
既然不喝酒,应酬的场面就尽量退避三舍。有一年跟随省记协组团到河南做中原文化采风,每到一地,当地都是热情接待,我和济南的一位老师总是选边桌上的一桌,因为当地主人在主桌上,客人们总是要被“端酒”的,但在边桌上,可以不必在意喝酒的礼节。这几乎也成了我参加一些活动时的主动选择,就是到边桌上,尽量和不喝酒的人在一起。若遇到来“敬酒”的,恕不奉陪。
某次参加一个省副刊编辑笔会,到泰山。爬上泰山后,大家都累乏,晚上在宾馆餐厅坐下后,因为是第一天,大家彼此不熟悉,都正襟危坐,等着开始。我们那一桌,不知何故,服务员先从我开始倒酒,我伸手挡住,说:不喝酒,请倒茶。服务员给倒上茶。接下来的一位,也说:不喝酒,请倒茶。结果一桌下来,都不喝酒。第二天,继续在山上游,中午又坐下吃饭,我还是不要酒,只要茶。我们一桌依然如故。到了晚上,回到宾馆,又开始,我说不要酒。边上的一位急了,说:“你还不喝酒啊?”我答:是,我不喝酒。他们一听急了,喊:“你真不喝酒啊,怎么不早说。”“还以为你装的呢……”哈,他们立即大喝起来。
这些年来,基本上养成了不参加应酬的习惯,尤其是晚上的应酬。更不参加。若是烟熏火燎的一晚上,坐在那里被动受害,第二天也像病了一样,非常不舒服。所以很是佩服那些整天有应酬酒局的人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家都说,若晚上没有应酬,还是城市现代生活吗?这一点我恰恰相反,我宁肯要我的城市里的落伍生活,我也不愿意参加那些酒气熏天的应酬。
不过这样说,并不等于我不参加朋友的聚会,若是三四位好友的聚会,我还是非常愿意参加的,当然,这样的聚会,我们尽量不安排晚上,一般都是中午。若实在需要在晚上,一个月,这样的聚会我也不会超过两次。中午的好处是下午要上班,大家不浪费太多的时间。若是有外地来的朋友,自然会在晚上招待客人,但这样的聚会不是那种嘈杂的应酬,还是朋友之间的小聚,这样的场合,往往桌上话多像是喝多的,就是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几位书友相约某天的中午或周六周日的中午,大家相约集合在一家小书店里,逛书,然后到邻近的一家特色小店,简单的午餐,相互买单也不成负担,交流一下近况,在书里书外,大家分享的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我不喜欢应酬。
不喜欢应酬的原因是因为不喝酒。年青时在海洋科研单位时,很少有应酬的机会,因为经常出海,回到青岛,大家往往在小饭店里聚会庆贺——又回到了陆地生活吧。即便是外地来的同行,即便是大家在饭店里,也很少遇到灌酒的机会,一般没人劝客人喝酒。当时在海上,到了周末,伙房会给每人发一瓶青岛啤酒,我的那瓶总是顺手给边上的同事。有次在大洋上,大家清点一下,当时在船上的八十多人中,只有一人滴酒不沾,那一人就是我了。
后来到了报社,当了副刊编辑,最初几年常会遇到尴尬,尴尬的就是应酬。
当时初到副刊,有时候需要跟着副刊主任参加一些聚会,其实就是有人请我们吃饭,一般都是或大或小单位的头头脑脑。这样的场合,就要喝酒,而我是不喝酒的人,就很尴尬。最初有两次,都被迫喝了两杯啤酒,难受劲就不用说了,不仅仅是身体的,更主要是精神上的。感觉非常不愉快。既然不喝酒,为啥要勉强自己呢?于是,就拒绝任何劝酒。几次下来,主任也就不再带我去应酬了,因为到时候很可能让请客的主人很不愉快,因为我宁肯离席退场也不喝酒。
为啥不喝酒呢?我想与生长环境和家族遗传有关,我父亲不喝酒,我的兄长姐姐们也不喝酒,我母亲更是——尽管在她的家族记忆中她的大家庭里是酿酒的人家,但母亲滴酒不沾。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家里没有丝毫喝酒的印象。我母亲是个家教严厉的人,在她的严厉教育下,我哥哥和我都没有烟酒的嗜好,更不用说我的那些姐姐了。尤其是,我的姐姐们找男朋友的时候,我母亲制定了一条原则:我的姐姐们不能找抽烟喝酒的。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家在节假日里大家庭聚会时,做上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大家以茶代酒,以吃菜为主。
1980年代初,青岛还是春节时凭票每户供应五瓶青岛啤酒,我家的这五瓶啤酒,也没人喝。往往是姐姐们的男同事结伴来拜年时一人打开一瓶对着嘴喝下去。也不知道他们是来给老人拜年还是为了喝啤酒。
我的大姐夫当时还在军队里,有一次他出海回来带回家一瓶白酒,就放在了饭橱里。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招待吃饭。我们家来客人招待饭不招待酒。姐姐们做鱼,发现没有了料酒,就顺手打开了这瓶白酒,当起了做鱼的料酒。客人闻到了酒味,就自己进到厨房,说你刚才用的啥酒啊。结果客人把酒瓶握在手里说,我给你们买料酒去,这酒给我了。姐姐们这才知道,大姐夫带回来的是好酒——《五粮液》。用五粮液做鱼,成了朋友们关于我们家糟蹋酒的故事。也说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人不喝酒,也很正常。
当然不喝酒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前些年我们家大聚会,大姐夫二姐夫都已经从岗位上退下来,感叹说:如果当年不是老太太立下了家里不让喝酒的规矩,他们好歹也能在家里锻炼出酒量,最后也就不会再升不上一个台阶了,不喝酒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机会……当然这是玩笑话,但也道出了现实中的一些规则。
因为从这样的家庭出来,我不喝酒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结婚了,发现岳父也不喝酒,这点我们非常一致。到了岳父家,我们俩以茶代酒,而且岳父也反感喝酒的嘈杂。
既然不喝酒,应酬的场面就尽量退避三舍。有一年跟随省记协组团到河南做中原文化采风,每到一地,当地都是热情接待,我和济南的一位老师总是选边桌上的一桌,因为当地主人在主桌上,客人们总是要被“端酒”的,但在边桌上,可以不必在意喝酒的礼节。这几乎也成了我参加一些活动时的主动选择,就是到边桌上,尽量和不喝酒的人在一起。若遇到来“敬酒”的,恕不奉陪。
某次参加一个省副刊编辑笔会,到泰山。爬上泰山后,大家都累乏,晚上在宾馆餐厅坐下后,因为是第一天,大家彼此不熟悉,都正襟危坐,等着开始。我们那一桌,不知何故,服务员先从我开始倒酒,我伸手挡住,说:不喝酒,请倒茶。服务员给倒上茶。接下来的一位,也说:不喝酒,请倒茶。结果一桌下来,都不喝酒。第二天,继续在山上游,中午又坐下吃饭,我还是不要酒,只要茶。我们一桌依然如故。到了晚上,回到宾馆,又开始,我说不要酒。边上的一位急了,说:“你还不喝酒啊?”我答:是,我不喝酒。他们一听急了,喊:“你真不喝酒啊,怎么不早说。”“还以为你装的呢……”哈,他们立即大喝起来。
这些年来,基本上养成了不参加应酬的习惯,尤其是晚上的应酬。更不参加。若是烟熏火燎的一晚上,坐在那里被动受害,第二天也像病了一样,非常不舒服。所以很是佩服那些整天有应酬酒局的人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家都说,若晚上没有应酬,还是城市现代生活吗?这一点我恰恰相反,我宁肯要我的城市里的落伍生活,我也不愿意参加那些酒气熏天的应酬。
不过这样说,并不等于我不参加朋友的聚会,若是三四位好友的聚会,我还是非常愿意参加的,当然,这样的聚会,我们尽量不安排晚上,一般都是中午。若实在需要在晚上,一个月,这样的聚会我也不会超过两次。中午的好处是下午要上班,大家不浪费太多的时间。若是有外地来的朋友,自然会在晚上招待客人,但这样的聚会不是那种嘈杂的应酬,还是朋友之间的小聚,这样的场合,往往桌上话多像是喝多的,就是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几位书友相约某天的中午或周六周日的中午,大家相约集合在一家小书店里,逛书,然后到邻近的一家特色小店,简单的午餐,相互买单也不成负担,交流一下近况,在书里书外,大家分享的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
寂寥島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14: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