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2010-重返青岛文化非主流现场 【 文、贾小飞】
原文地址:温故2010-重返青岛文化非主流现场【转】青岛晚报 2011年1月15日版面作者:刚子
温故2010
重返青岛文化非主流现场
对青岛文化来说,2010是一个特别的年景,在主流文化事件的大背景下,非主流文化事件也层出不穷。非主流并不能改变文化产业的商业生态,但非主流事件的累积,将实现主流文化的累进:从形态到生命力,体现出参差的美感。
之所以梳理2010的非主流文化事件,基于我们对文化氛围一种长期的观察;2010的青岛文化场域里,除了牟利者、工作者之外,还多了“玩家”、“文化粉丝”、“私人纪念者”、“理想主义先驱”等新鲜角色。青岛的文化基因因此有了很多不确定性,它不再仅仅是以商业目的或官方意志为引导的,更融入了私人兴趣、小众口味和冒险家精神。正是这些非主流的因素,使得未来的文化增加了更多的变数和期待。
年度事件
王献唐研究会挂牌
2010年11月20日,孔子79代嫡孙孔垂长第一次从台湾来大陆,为的是替逝去的祖父——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纪念亦师亦友的故人王献唐。就在福山公园,“300年来罕见之学者”王献唐之墓与康有为墓比邻而居,而在这一天,来自北京、上海、济南及台湾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都来参加纪念中国国学大师王献唐先生逝世50周年活动,同时为“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揭牌”,。
王献唐(1896-1960)出生于山东日照,字献唐,号凤笙,他是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字、音韵、金石学家,贯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是公认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可惜的是,几十年来,虽然王献唐后人完成了先祖葬于青岛的遗愿,但王献唐研究却热度在外,尤其是王献唐之友傅斯年、孔德成等到台湾后,台湾学者对王献唐的研究颇有声势。近些年,收藏热兴起,社会上竟有打着王献唐旗号或者自称“小王献唐”的人“招摇过市”替人鉴定文物。在纷扰中,生活在青岛的王献唐后人与山东大学教授一起发起,成立“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中国甲骨文学家董作宾之子董敏、台湾经学博士林庆彰、王献唐研究专家丁原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等共同为这一“正宗”研究会揭牌。
“以前,王献唐名字只在学术界传诵,学会成立后,更多社会人士知道了王献唐”,王献唐后人如是说。如今,王献唐研究会在青岛美术馆扎根,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王献唐的一个基地,也让青岛文化历史,多了份厚重。
年度现象
青岛诗歌突然怒放
2010年夏,青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忽然如夏花般怒放:非非主义诗人杨黎来青举办巡回朗诵会,有数百诗歌爱好者前来捧场;青岛诗人毛秀璞、邵竹君、高伟在书城连续举办诗歌讲座、朗诵会,每场都有火热气氛;《青岛文学》杂志社与《诗探索》青岛分站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集中了青岛诗坛精英……在2010年初,就有《五月的风》电视诗歌朗诵会把青岛本土诗歌带给了全市观众;在圣诞夜,又有诗歌爱好者共赴《玫瑰蝴蝶诗歌朗诵会》。
就在四五年前,“半岛诗坛”网站开始网聚青岛诗人和诗歌爱好者,2009年底,《诗探索》青岛分站成立集结了青岛诗坛精英,在诗人们开始有组织地交流时,诗歌的热情重新喷薄而出,并在2010年集中爆发,打破了多少年来青岛诗歌局限于小圈子交流的尴尬。
不仅诗人热情高涨,诗歌爱好者也随之扎堆。某次朗诵会后,诗歌爱好者丁举华主动出资让青岛诗人出诗集,年底,《半岛诗选》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饿死诗人”是诗人常来自嘲的言语,在当下,只有非常热爱诗歌的人才会坚持下来,2010年青岛诗人在寂寞中迎来盛开,这种美景,让他们可以展望诗歌的未来。
年度文字
老闺秀的人生随笔
她出生于国民党省级官员之家,她与家庭决裂跟着“进步”的丈夫出走,她在文革中被批斗遭遇20多年不公。她叫沙漠,是上世纪40年代重庆话剧舞台的红人,是解放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主力,是青岛话剧院建院的元老……这样一位话剧演员,把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埋在心底,怀着彩虹般的心情,写出了一本《我心深处》。
2010年8月的第一个周六下午,沙漠坐在书城人文苑里,激动地讲述她的故事,台下,是同样唏嘘感动的读者——邵燕祥说沙漠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在写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历史”——对青岛读者来说,他们在沙漠的文字中因为同一个青岛,抓住了更多相似的回忆,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慨叹。
最后的大家闺秀,在青岛深处,还有这么一位。她在85岁出版第一本书,回忆她的朋友阳翰笙、夏衍、高莽、叶浅予、白桦……回忆她历经磨难的人生,她挚爱的丈夫和儿子,而笔调,却是磨难之后的波澜不惊。《我心深处》是青岛本土作者在2010年最动人的人文文字。
年度展览
啤酒屋里的艺术
现场音乐、装置艺术、行为互动、影像展映,这些或艺术的或科技的手段,都呈现于同一个展览——《啤酒屋里的青岛》摄影展,因为摄影展主角王音是自由艺术家,他搞音乐、爱诗歌、玩摄影,于是召集了艺术界多方面的友人们,在2010年11月20日开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
展览在喧哗中开场:有青岛诗人现场朗诵为展览创作的新诗,有音乐人现场弹唱助兴,还有青岛经营啤酒馆的老板们亲临现场参加互动。当然,大家更关心的是那一幅幅照片:都是散布在青岛市区各地的小啤酒屋里的影像。这些是王音花10年时间游走在大街小巷中拍摄的精选。展览现场还提供了青岛特有的散啤,很多人在微醉中欣赏那些醉了的镜头。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不仅在形式上,这次展览更是一座啤酒城市的生活镜头展示。在青岛生活的市民或者来青的过客,在这些镜头中,都可以瞬间攫取到这个城市的啤酒民间文化。
“犀牛”的悲喜现身
2010年11月12日,青岛大剧院迎来启用后的首场A级话剧演出:孟京辉名作《恋爱的犀牛》。这场演出,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青岛舜谊文化斥巨资邀请来的,为庆祝青岛SY实验剧场开业一周年,请岛城话剧迷欣赏到中国话剧院原班人马的经典演出。
演出当天,青岛文艺中青年们宛如赴一场华丽的宴会,每个人脸上都掩饰不住喜悦:青岛终于上演《犀牛》了!这部11年前在北京首演的先锋话剧,已经成为孟京辉话剧商演最赚钱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城市演出了300余场后,终于在2010年登陆青岛。因此,青岛观众沸腾了,贡献了10万元一场的票房——创造了青岛话剧演出市场的新纪录。但就是这样的高纪录,舜谊文化还是赔钱了,“这么优秀的话剧却一直没有找到赞助商”,舜谊经理纪舜超在引进演出最初很是不解,好在观众的热情给了她继续把话剧演出坚持到底的信心,虽然结果是公司最终为这场演出赔了钱。
《犀牛》就像一个文化符号,它演到哪儿,就代表着哪儿的文艺标杆升了一格,2010年它终于来到青岛,传递的爱情依旧强烈,吸引的关注依旧热情,只不过,票房背后却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温故2010
重返青岛文化非主流现场
对青岛文化来说,2010是一个特别的年景,在主流文化事件的大背景下,非主流文化事件也层出不穷。非主流并不能改变文化产业的商业生态,但非主流事件的累积,将实现主流文化的累进:从形态到生命力,体现出参差的美感。
之所以梳理2010的非主流文化事件,基于我们对文化氛围一种长期的观察;2010的青岛文化场域里,除了牟利者、工作者之外,还多了“玩家”、“文化粉丝”、“私人纪念者”、“理想主义先驱”等新鲜角色。青岛的文化基因因此有了很多不确定性,它不再仅仅是以商业目的或官方意志为引导的,更融入了私人兴趣、小众口味和冒险家精神。正是这些非主流的因素,使得未来的文化增加了更多的变数和期待。
年度事件
王献唐研究会挂牌
2010年11月20日,孔子79代嫡孙孔垂长第一次从台湾来大陆,为的是替逝去的祖父——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纪念亦师亦友的故人王献唐。就在福山公园,“300年来罕见之学者”王献唐之墓与康有为墓比邻而居,而在这一天,来自北京、上海、济南及台湾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都来参加纪念中国国学大师王献唐先生逝世50周年活动,同时为“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揭牌”,。
王献唐(1896-1960)出生于山东日照,字献唐,号凤笙,他是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字、音韵、金石学家,贯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是公认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可惜的是,几十年来,虽然王献唐后人完成了先祖葬于青岛的遗愿,但王献唐研究却热度在外,尤其是王献唐之友傅斯年、孔德成等到台湾后,台湾学者对王献唐的研究颇有声势。近些年,收藏热兴起,社会上竟有打着王献唐旗号或者自称“小王献唐”的人“招摇过市”替人鉴定文物。在纷扰中,生活在青岛的王献唐后人与山东大学教授一起发起,成立“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中国甲骨文学家董作宾之子董敏、台湾经学博士林庆彰、王献唐研究专家丁原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等共同为这一“正宗”研究会揭牌。
“以前,王献唐名字只在学术界传诵,学会成立后,更多社会人士知道了王献唐”,王献唐后人如是说。如今,王献唐研究会在青岛美术馆扎根,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王献唐的一个基地,也让青岛文化历史,多了份厚重。
年度现象
青岛诗歌突然怒放
2010年夏,青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忽然如夏花般怒放:非非主义诗人杨黎来青举办巡回朗诵会,有数百诗歌爱好者前来捧场;青岛诗人毛秀璞、邵竹君、高伟在书城连续举办诗歌讲座、朗诵会,每场都有火热气氛;《青岛文学》杂志社与《诗探索》青岛分站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集中了青岛诗坛精英……在2010年初,就有《五月的风》电视诗歌朗诵会把青岛本土诗歌带给了全市观众;在圣诞夜,又有诗歌爱好者共赴《玫瑰蝴蝶诗歌朗诵会》。
就在四五年前,“半岛诗坛”网站开始网聚青岛诗人和诗歌爱好者,2009年底,《诗探索》青岛分站成立集结了青岛诗坛精英,在诗人们开始有组织地交流时,诗歌的热情重新喷薄而出,并在2010年集中爆发,打破了多少年来青岛诗歌局限于小圈子交流的尴尬。
不仅诗人热情高涨,诗歌爱好者也随之扎堆。某次朗诵会后,诗歌爱好者丁举华主动出资让青岛诗人出诗集,年底,《半岛诗选》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饿死诗人”是诗人常来自嘲的言语,在当下,只有非常热爱诗歌的人才会坚持下来,2010年青岛诗人在寂寞中迎来盛开,这种美景,让他们可以展望诗歌的未来。
年度文字
老闺秀的人生随笔
她出生于国民党省级官员之家,她与家庭决裂跟着“进步”的丈夫出走,她在文革中被批斗遭遇20多年不公。她叫沙漠,是上世纪40年代重庆话剧舞台的红人,是解放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主力,是青岛话剧院建院的元老……这样一位话剧演员,把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埋在心底,怀着彩虹般的心情,写出了一本《我心深处》。
2010年8月的第一个周六下午,沙漠坐在书城人文苑里,激动地讲述她的故事,台下,是同样唏嘘感动的读者——邵燕祥说沙漠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在写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历史”——对青岛读者来说,他们在沙漠的文字中因为同一个青岛,抓住了更多相似的回忆,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慨叹。
最后的大家闺秀,在青岛深处,还有这么一位。她在85岁出版第一本书,回忆她的朋友阳翰笙、夏衍、高莽、叶浅予、白桦……回忆她历经磨难的人生,她挚爱的丈夫和儿子,而笔调,却是磨难之后的波澜不惊。《我心深处》是青岛本土作者在2010年最动人的人文文字。
年度展览
啤酒屋里的艺术
现场音乐、装置艺术、行为互动、影像展映,这些或艺术的或科技的手段,都呈现于同一个展览——《啤酒屋里的青岛》摄影展,因为摄影展主角王音是自由艺术家,他搞音乐、爱诗歌、玩摄影,于是召集了艺术界多方面的友人们,在2010年11月20日开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
展览在喧哗中开场:有青岛诗人现场朗诵为展览创作的新诗,有音乐人现场弹唱助兴,还有青岛经营啤酒馆的老板们亲临现场参加互动。当然,大家更关心的是那一幅幅照片:都是散布在青岛市区各地的小啤酒屋里的影像。这些是王音花10年时间游走在大街小巷中拍摄的精选。展览现场还提供了青岛特有的散啤,很多人在微醉中欣赏那些醉了的镜头。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不仅在形式上,这次展览更是一座啤酒城市的生活镜头展示。在青岛生活的市民或者来青的过客,在这些镜头中,都可以瞬间攫取到这个城市的啤酒民间文化。
“犀牛”的悲喜现身
2010年11月12日,青岛大剧院迎来启用后的首场A级话剧演出:孟京辉名作《恋爱的犀牛》。这场演出,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青岛舜谊文化斥巨资邀请来的,为庆祝青岛SY实验剧场开业一周年,请岛城话剧迷欣赏到中国话剧院原班人马的经典演出。
演出当天,青岛文艺中青年们宛如赴一场华丽的宴会,每个人脸上都掩饰不住喜悦:青岛终于上演《犀牛》了!这部11年前在北京首演的先锋话剧,已经成为孟京辉话剧商演最赚钱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城市演出了300余场后,终于在2010年登陆青岛。因此,青岛观众沸腾了,贡献了10万元一场的票房——创造了青岛话剧演出市场的新纪录。但就是这样的高纪录,舜谊文化还是赔钱了,“这么优秀的话剧却一直没有找到赞助商”,舜谊经理纪舜超在引进演出最初很是不解,好在观众的热情给了她继续把话剧演出坚持到底的信心,虽然结果是公司最终为这场演出赔了钱。
《犀牛》就像一个文化符号,它演到哪儿,就代表着哪儿的文艺标杆升了一格,2010年它终于来到青岛,传递的爱情依旧强烈,吸引的关注依旧热情,只不过,票房背后却有一丝悲凉的意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