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自由遐想
总是不愿太多渗入他人的世界,许是被人耻笑的孤傲作祟,读着别人的文字,体内流动的却是自己的心情。每每看到好的作品,竟也不知高下地自忖,这些,想必我的键盘也能敲出来,也许会更好。而一当坐到电脑跟前,思绪要么纷乱无从捕捉,要么空如白板。极端的生活状态多是能造就即兴情绪,进而如高温烤出锃亮喷香的食物来。平静暗涌出的,会是清秀隽永当可镜鉴又可濯衣的溪流吗?高于现下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高?从极为有限的阅读中,我发现没有人是可以真正逃离掉生活的,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无论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还是其他我所不知道的各种主义。生活的原型,就像我们站立于其上的大地,又如穿梭于人体内和人群间的幽灵,从纵横双向规约着人的思维。我好像看到它在太阳下肆意地大笑,你们都像离不开阳光一样依赖我,非但离不开,同时你们自身又是他人的生活,被珍重,被讨好,被逃避,被憎厌。人就像身体被扎进了锁链,彼此相连起来。在这些链条中,我们时不时加固一些,忽略或淡忘一些,甚至忍痛砍掉一些。人是这长相平凡的生活的囚徒,受困于它,又倚重它。
身体是人凡俗的部分,被时代、劳役、病痛、情绪,甚至常常被爱或不爱的人所困,身体自身是很难获得自由的。这个让人永远向往又任人无限糟践的词,它的实现,只许在皮囊之外。能真正获得或者说制造自由的,是人的精神。自由的制造者们常能置身事外,由着自己去思考、叙述、描绘生活,也许回溯、超越乃至夸大、偏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做某些事情可得自由。然而,本源部分还是不可逃离的。有一阵我觉得人太卑微,因为需索。“需”是因为“空”,就得索求外物填补。任何孤高的内心都无法认同“求”,求就是折腰,失尊严,就是不独立,无自由。可认识到此点,并无法改变,只得勉强接受。慢慢的我不再受限于这些忧患,不知是苟且,还是超脱了。常常看有些作品沉如大地,将人事之重勾连在大时代背景下,让人感同身受之余,反而祈望被轻盈之物搭救。与满眼所见毫无差别,从作者处所得的认同和作者期望获得的并无二致,都是需索的表现。我渴求轻盈的,微小的,性灵的,无依着的,风一样任意妄为的,不事任何外物的,可在哪里寻到?
几日前看《岁月神偷》,故事据说是导演兼编剧罗启锐的个人经历,总的来讲在近几年的港片里还不错了,有电影原本的味道。但超出港片的范围,从整个架构、叙事以及人物刻画上,就稍显薄弱。但我是哭点很低的人,尽管看起来严酷,常常被煽情部分成功催泪。最后结尾部分父亲扯一根树给哥哥的坟墓遮挡阳光时割破了手,导演给流着血的手一个大特写,这只流血的手握着“我”的小手背向坟墓,走进岁月中。老公很不能理解这个过于个人化的特写,可我看来觉得挺好。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公的腿被舅舅家的狗咬伤,伤口上的血汩汩地往外流。还好舅舅是赤脚医生,马上给外公做了处理。这一幕为何经过二十多年我还记忆如新,而外公也去世十几年了,我知道因为我当时觉得“痛”了。人见到陌生人流血会怜悯,而见到亲人流血,就有了更深刻更关联的意义,会觉得像从自己身体里流出一样的痛。回来说罗启锐“爸爸”流的血,导演一定对这个镜头有所期许,期望观众能够从中读到什么。我想这个镜头是对他几十年关于这段记忆的回应和慰藉。爸爸的身体里也流着逝去哥哥的血,哥哥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由爸爸那一握,传递到他的身体,更是精神里。岁月偷走的是人事之形,真情、真爱、微小记忆这些神圣的无形的存在,是偷不走的。所以这个镜头在我看来绝不多余,反而为影片加分不少。
之所以提到这个片断,我是想通过文字的铺排中让自己明白,人无法真正脱离生活,写作、艺术都可来源于个人化的生活中微小的感动。越是个人的,就越是大众的。生活无大事,庞大叙事我写不出来(并不是不好,是自己没有宏观能力去操控:),但身边微小的部分还是值得细味的,而原来人也就在这些细小的行为中,收获自由的真实意味。
身体是人凡俗的部分,被时代、劳役、病痛、情绪,甚至常常被爱或不爱的人所困,身体自身是很难获得自由的。这个让人永远向往又任人无限糟践的词,它的实现,只许在皮囊之外。能真正获得或者说制造自由的,是人的精神。自由的制造者们常能置身事外,由着自己去思考、叙述、描绘生活,也许回溯、超越乃至夸大、偏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做某些事情可得自由。然而,本源部分还是不可逃离的。有一阵我觉得人太卑微,因为需索。“需”是因为“空”,就得索求外物填补。任何孤高的内心都无法认同“求”,求就是折腰,失尊严,就是不独立,无自由。可认识到此点,并无法改变,只得勉强接受。慢慢的我不再受限于这些忧患,不知是苟且,还是超脱了。常常看有些作品沉如大地,将人事之重勾连在大时代背景下,让人感同身受之余,反而祈望被轻盈之物搭救。与满眼所见毫无差别,从作者处所得的认同和作者期望获得的并无二致,都是需索的表现。我渴求轻盈的,微小的,性灵的,无依着的,风一样任意妄为的,不事任何外物的,可在哪里寻到?
几日前看《岁月神偷》,故事据说是导演兼编剧罗启锐的个人经历,总的来讲在近几年的港片里还不错了,有电影原本的味道。但超出港片的范围,从整个架构、叙事以及人物刻画上,就稍显薄弱。但我是哭点很低的人,尽管看起来严酷,常常被煽情部分成功催泪。最后结尾部分父亲扯一根树给哥哥的坟墓遮挡阳光时割破了手,导演给流着血的手一个大特写,这只流血的手握着“我”的小手背向坟墓,走进岁月中。老公很不能理解这个过于个人化的特写,可我看来觉得挺好。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公的腿被舅舅家的狗咬伤,伤口上的血汩汩地往外流。还好舅舅是赤脚医生,马上给外公做了处理。这一幕为何经过二十多年我还记忆如新,而外公也去世十几年了,我知道因为我当时觉得“痛”了。人见到陌生人流血会怜悯,而见到亲人流血,就有了更深刻更关联的意义,会觉得像从自己身体里流出一样的痛。回来说罗启锐“爸爸”流的血,导演一定对这个镜头有所期许,期望观众能够从中读到什么。我想这个镜头是对他几十年关于这段记忆的回应和慰藉。爸爸的身体里也流着逝去哥哥的血,哥哥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由爸爸那一握,传递到他的身体,更是精神里。岁月偷走的是人事之形,真情、真爱、微小记忆这些神圣的无形的存在,是偷不走的。所以这个镜头在我看来绝不多余,反而为影片加分不少。
之所以提到这个片断,我是想通过文字的铺排中让自己明白,人无法真正脱离生活,写作、艺术都可来源于个人化的生活中微小的感动。越是个人的,就越是大众的。生活无大事,庞大叙事我写不出来(并不是不好,是自己没有宏观能力去操控:),但身边微小的部分还是值得细味的,而原来人也就在这些细小的行为中,收获自由的真实意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