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之争:9.5米孔子像大战希腊先哲
国家博物馆的门口竖起了一尊9.5米高的孔子像,是文化象征还是政治回归?
2006年开始,我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明清社会史的学习,在尚未弄通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的状态下,一头浆糊的折入了江南社会文化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三年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很多问题都想不通,比如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问题、西方中心论与构建本土化史学理论、超越西方模式等,在学术脉络和宏观理论不通的情况下,我只是按部就班的透过老师的理论去反思传统史学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完全是一只缺乏终极关怀的无头之蝇。走入社会两年,慢慢开始了解了些当下社会的现状,有人提普 世 价 值,有人反对。似乎当下中国史学界从未停止过文化 左 倾的态度,始终想超越什么,始终不能承认自己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缺乏人文主义传统的。大国心态的传统固然有之,却也不能排除一种权 势 干预之下捣糨糊的嫌疑。耶鲁大学全球网络公开课上,古希腊文明对世人的贡献被当做普 世 价 值和盘托出时,我也感觉到民族文化的“劣势”和危机,也许这就是中国史学界文人试图超越西方的根源所在.我愚钝,倒是想问一问,光一个李约瑟难题我们为什么解决不了?求教于砖家?
但愿我们不会重演上个世纪20十年的历史,一切的学习进步在政 治 运动和民 族 情感的感召下归于失败。
盘点2010年十大学术热点话题
热点十: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
入选理由:近年来,史学界对宏观问题再度重视;相应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在2010年也成为亮点,主要围绕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从秦王朝到清王朝的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如何指称这个时段的社会,直接关系到对这一社会的整体理解、描述和分析,关系到如何从全球文明史的高度来重新把握和复原中国文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学者们讨论的内容从以前被强调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扩展到国家权力和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用新的概念定义这个历史时期。第二,关于专制主义的讨论。由于受到国学热、“后殖民”理论的影响,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通行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皇权和专制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古代存在“专制主义”是西方学者的偏见。这个观点引起了热烈讨论,范围涉及民主和专制的性质、对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认识、儒家文化和专制主义的关系等。第三,关于“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观点,意指中国唐宋时期出现的商业革命和市民社会。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推动了对唐宋社会发展因素的认识。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对于中国史学工作者提出原创性的解释模式和概念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①谷川道雄、冯天瑜:《关于中国前近代社会“非封建”的对话》,载《史学月刊》,2010(1);②宁欣、陈涛:《“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10(1);③王瑞来:《皇权再论》,载《史学集刊》,2010(1);④许苏民:《“专制”问题讨论中的误区——如何看待西方学者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10(6);⑤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载《文史哲》,2010(6)。(来源:光明日报)
2006年开始,我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明清社会史的学习,在尚未弄通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的状态下,一头浆糊的折入了江南社会文化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三年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很多问题都想不通,比如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问题、西方中心论与构建本土化史学理论、超越西方模式等,在学术脉络和宏观理论不通的情况下,我只是按部就班的透过老师的理论去反思传统史学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完全是一只缺乏终极关怀的无头之蝇。走入社会两年,慢慢开始了解了些当下社会的现状,有人提普 世 价 值,有人反对。似乎当下中国史学界从未停止过文化 左 倾的态度,始终想超越什么,始终不能承认自己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缺乏人文主义传统的。大国心态的传统固然有之,却也不能排除一种权 势 干预之下捣糨糊的嫌疑。耶鲁大学全球网络公开课上,古希腊文明对世人的贡献被当做普 世 价 值和盘托出时,我也感觉到民族文化的“劣势”和危机,也许这就是中国史学界文人试图超越西方的根源所在.我愚钝,倒是想问一问,光一个李约瑟难题我们为什么解决不了?求教于砖家?
但愿我们不会重演上个世纪20十年的历史,一切的学习进步在政 治 运动和民 族 情感的感召下归于失败。
盘点2010年十大学术热点话题
热点十: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
入选理由:近年来,史学界对宏观问题再度重视;相应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在2010年也成为亮点,主要围绕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从秦王朝到清王朝的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如何指称这个时段的社会,直接关系到对这一社会的整体理解、描述和分析,关系到如何从全球文明史的高度来重新把握和复原中国文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学者们讨论的内容从以前被强调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扩展到国家权力和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用新的概念定义这个历史时期。第二,关于专制主义的讨论。由于受到国学热、“后殖民”理论的影响,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通行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皇权和专制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古代存在“专制主义”是西方学者的偏见。这个观点引起了热烈讨论,范围涉及民主和专制的性质、对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认识、儒家文化和专制主义的关系等。第三,关于“唐宋变革论”的讨论。“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观点,意指中国唐宋时期出现的商业革命和市民社会。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推动了对唐宋社会发展因素的认识。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讨论,对于中国史学工作者提出原创性的解释模式和概念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①谷川道雄、冯天瑜:《关于中国前近代社会“非封建”的对话》,载《史学月刊》,2010(1);②宁欣、陈涛:《“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的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10(1);③王瑞来:《皇权再论》,载《史学集刊》,2010(1);④许苏民:《“专制”问题讨论中的误区——如何看待西方学者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10(6);⑤何怀宏:《“选举社会”的概念——秦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载《文史哲》,2010(6)。(来源:光明日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