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MUJI
最早接触MUJI是04年从欧阳应霁的设计私生活里面知道的,当时被里面那些各种组合的铁盒还有方格本吸引,然后就很久没有再接触到。后来在06年之后,MUJI在国内迅速扩张,好像3年内就开了20多家店.,于是乎才开始真正的接触。
开始并没有大量的使用他的各种产品,而是从音乐和书切入,先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收集了MUJI从第一张专辑开始的所有专辑(这个链接应该都过时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电驴找(电驴上的朋友对于资源还是真勤劳啊),之后又看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对于这种无形的理念不谋而合,之后也就没有关注了,退出MUJI小组,逐渐的离开网络,远离数码产品。。。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返璞”式生活。我挺喜欢这个人写的这篇文章的:认识MUJI四年,列一下总购物清单,谈一些感想。的。前两天搜索,发现这个人居然注销了,是不是从心融合了这种简单、空、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段过程呢?
我并不是因为MUJI而慢慢开始融入这样一种简单禅意的理念,应该说是MUJI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旁敲侧击的唤醒了这样一种理念。理念上的东西说多了不好,要不然又要引来一大片争论声,这种东西还是心领神会,笑而不语的好。在消费上面,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比较节俭的人了,至少理念上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不用乱七八糟的功能,不要花里胡哨的装饰。但是我又不喜欢简单的简单,有些东西该奢侈的还是奢侈。我喜欢钢笔,喜欢手表,喜欢刀具,这些东西都比较奢侈。但是一旦用上,基本上都是以五年以上为单位来使用,用久了就会融进了感情。所以,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的一些话我很赞同,要么就不用,也不滥用,用就用有一定质量的。我记得一两年前看过一个广告,欧洲人用电器都是希望能够以十年为单位的,所以他们的冰箱一用就是一二十年。在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很多那些一用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物品,其实这都是一种消费理念的暗示。现在很多的店铺都喜欢玩Zakka风,玩复古风,但是我还是有点看不惯那种刻意的使用旧品,那种商品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感情在里面,只会让我觉得太空洞了。如果哪一天我拿着一个有很多划痕的钢笔对你说,你瞧,这支笔我用了十五年,这道痕是09年我去拉萨在火车上写日记时不小心被对面一个小孩划到的。哪天我又会拿着一个有磕碰的咖啡杯对你说,你瞧这个杯子虽然破,但是跟着我东奔西跑,这道磕碰是我07年在南京洗杯子时不小心摔到的,当时居然没有碎,只是掉了一个小口子。这样一看,你才会看到这件商品本身已经超过了商品本身,它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个部分。这也就是我的消费理念,我也觉得在这一点上muji比较符合我的理念——简单、经久耐用同时具备一定风格。
最近又开始重新关注MUJI了,也在开始不断的更换自己的一些物品。对于身边的物品,因为居无定所,所以一直都是简单为首要原则。深泽直人对极简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保留多样性就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并不代表简单的形状之静态设计表现,而是具有主要机能、并且尽量保留其多样性。我发现MUJI里面很多的产品设计都强调一个一物多用,还有就是随时准备搬迁。MUJI最多的应该属于收纳类产品了,收纳里面又有很多旅行类收纳。似乎他就是专门为旅人设计的,这一点正合我胃口。目前我已经有了餐具系列、洗浴系列、收纳系列,少量的文具系列,笔和本子还是用钢笔和那个前通的A6吧。我希望我身边的物品基本可以用村上的某篇长篇里说的那样(一时看太多,具体不记得哪部了),搬家时只有一些衣物和一些餐具。我再加上些书就OK了。电脑不要,数码类的产品不要,各种无聊无用的产品都不要。
再谈谈自己对于MUJI价格的看法。很多朋友会谈到muji的价格,也会有些朋友把muji与品味联系在一起。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一个人不会因为使用一种品牌产品而提升了自己的品味,muji不是奢侈品,它只是一个不断平民化商品而已,把商品或者品牌与品味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很难让人认为是一种有品位的象征。我相信大部分人使用muji是因为喜欢它的易用和美观,并不是因为它有相对于国内超市较高的价格或者是日本的品牌。如果说因为价格变低了或者去了日本发现muji不过是个平民化的品牌而觉得muji不过如此而已,我觉得这样的人更适合去用奢侈品,因为消费的出发点已经变了,变得用价格或者国别或者受众的高端化来提升自己品味。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贬低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提升品味的行为。话还是说回来了,理念上的东西各自有各自的理解,也就途个自得其乐。如果真能通过对奢侈品自我感觉良好也不至于太差。
我选择muji,不是因为它的价格偏高,不是因为他现在似乎对于国人来说只是小众产品,我也不会去做所谓的Namedroping,我可能连十个手指头的名牌产品都叫不上全。因为我本身就并不太关注品牌,也从没想过通过消费来提升或者证明自己的品味,我觉得品味是一种人生思考的积累,不是说你用了一件贵的让很多农民都买不起而你却买了就品味高了。当然,就价格来说,MUJI对于国人的购买力来说相对还是偏高的,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认为它值这个价。它并没有过分的虚高,相对于超市里面的普通商品来说,muji高出来的这部分价格还是可以让我接受的,我也愿意为了付出这一段高出来的设计费用。当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花费当做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化提升时,我认为这个价格是相对可以接受的。当然,muji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人,还是量力而为,自得其乐为好。
再谈谈关于MUJI与中国。我不懂设计,只能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说。应该说是cp的这篇日记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寻找中国的无印(http://www.douban.com/note/130076383/) 。首先感谢作者写了这一篇日记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触muji,但是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我还是保留个人意见,本来昨天在日记中留了一个言,后来马上就有人回复。后来我删了自己的留言,一是考虑到自己的话可能是有点火药味,另外是我自己后来又反复的看自己写的话发现确实容易让人误解。最终我还是删了,怪自己表达能力太差,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文中说到了muji设计师到中国来做设计调研,去了上海的农村拍了很多农民的生活,后来又去了muji员工家排了一些生活照片。我觉得muji这个调研的视角很好,我认为muji这种视角首先反映了他们平民化的理念。muji不是贵族产品,也不是设计师们玩的原理现实或者高端前言的概念性产品,muji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众的日用的产品,是给普通老百姓用的。他的目标定位很准确,中国人90%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在大部分的城市,很多的城市人仍然保留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是我们的根,我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能都摆脱不了这种根。muji的设计师能从农民的生活出发,我觉得他们想的很深,也很大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想着要做中国的muji,这些想法都很好。我也为我们有这么多有着民族情结的设计师感到高兴。并且我们现在也多多少少的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产品,我知道有一个emoi,但是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最终还是选择了muji。为什么?emoi这种产品如果单个拿出来可能会有比muji好的地方,但是我觉得emoi只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个方案或者说概念。muji是立体式的,而emoi是线,muji为我提供了更高的更多的生活解决方案。muji的组合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组合因为它的系列而呈现多样性,只要我有四个以上的组合柜,我就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且能够保持简单统一,而emoi做不到,很多其他的产品也做不到。我这个人比较喜欢统一,喜欢整体。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全集控或者一定要来一个纯粹的全系列。也可能我只是一个消费个例,我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消费者有多少。但是像我这样的消费者肯定是大有人在的,我觉得深泽直人的担忧是对的,他认为那些只想着挣钱的人们, 或是只想着设计的人们,造就了一个危险世界。我不懂设计,但是我知道设计源自生活,其实任何一种学问都是源自生活。我也希望我们中国的设计师能够更真实的去生活,用生活去设计真正让我喜欢用的产品。至少我是坚信总有一天会出现让我愿意不再使用muji的中国产品,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未来的趋势,如果muji发展的更好,产品很有可能会更加的廉价,muji会不断的简化工序和成本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享受。我希望能够一直用下去,也乐意将自己的大部分生活品消费都交给muji,其实这样也省心,我基本是不逛街的,现在倒好,每次买东西直奔muji就可,呵呵,可能我这人比较绝对。也希望muji能够更亲民,更简单实用,更便宜。
开始并没有大量的使用他的各种产品,而是从音乐和书切入,先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收集了MUJI从第一张专辑开始的所有专辑(这个链接应该都过时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电驴找(电驴上的朋友对于资源还是真勤劳啊),之后又看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对于这种无形的理念不谋而合,之后也就没有关注了,退出MUJI小组,逐渐的离开网络,远离数码产品。。。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返璞”式生活。我挺喜欢这个人写的这篇文章的:认识MUJI四年,列一下总购物清单,谈一些感想。的。前两天搜索,发现这个人居然注销了,是不是从心融合了这种简单、空、禅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段过程呢?
我并不是因为MUJI而慢慢开始融入这样一种简单禅意的理念,应该说是MUJI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旁敲侧击的唤醒了这样一种理念。理念上的东西说多了不好,要不然又要引来一大片争论声,这种东西还是心领神会,笑而不语的好。在消费上面,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比较节俭的人了,至少理念上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不用乱七八糟的功能,不要花里胡哨的装饰。但是我又不喜欢简单的简单,有些东西该奢侈的还是奢侈。我喜欢钢笔,喜欢手表,喜欢刀具,这些东西都比较奢侈。但是一旦用上,基本上都是以五年以上为单位来使用,用久了就会融进了感情。所以,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的一些话我很赞同,要么就不用,也不滥用,用就用有一定质量的。我记得一两年前看过一个广告,欧洲人用电器都是希望能够以十年为单位的,所以他们的冰箱一用就是一二十年。在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很多那些一用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物品,其实这都是一种消费理念的暗示。现在很多的店铺都喜欢玩Zakka风,玩复古风,但是我还是有点看不惯那种刻意的使用旧品,那种商品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感情在里面,只会让我觉得太空洞了。如果哪一天我拿着一个有很多划痕的钢笔对你说,你瞧,这支笔我用了十五年,这道痕是09年我去拉萨在火车上写日记时不小心被对面一个小孩划到的。哪天我又会拿着一个有磕碰的咖啡杯对你说,你瞧这个杯子虽然破,但是跟着我东奔西跑,这道磕碰是我07年在南京洗杯子时不小心摔到的,当时居然没有碎,只是掉了一个小口子。这样一看,你才会看到这件商品本身已经超过了商品本身,它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个部分。这也就是我的消费理念,我也觉得在这一点上muji比较符合我的理念——简单、经久耐用同时具备一定风格。
最近又开始重新关注MUJI了,也在开始不断的更换自己的一些物品。对于身边的物品,因为居无定所,所以一直都是简单为首要原则。深泽直人对极简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保留多样性就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并不代表简单的形状之静态设计表现,而是具有主要机能、并且尽量保留其多样性。我发现MUJI里面很多的产品设计都强调一个一物多用,还有就是随时准备搬迁。MUJI最多的应该属于收纳类产品了,收纳里面又有很多旅行类收纳。似乎他就是专门为旅人设计的,这一点正合我胃口。目前我已经有了餐具系列、洗浴系列、收纳系列,少量的文具系列,笔和本子还是用钢笔和那个前通的A6吧。我希望我身边的物品基本可以用村上的某篇长篇里说的那样(一时看太多,具体不记得哪部了),搬家时只有一些衣物和一些餐具。我再加上些书就OK了。电脑不要,数码类的产品不要,各种无聊无用的产品都不要。
再谈谈自己对于MUJI价格的看法。很多朋友会谈到muji的价格,也会有些朋友把muji与品味联系在一起。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一个人不会因为使用一种品牌产品而提升了自己的品味,muji不是奢侈品,它只是一个不断平民化商品而已,把商品或者品牌与品味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很难让人认为是一种有品位的象征。我相信大部分人使用muji是因为喜欢它的易用和美观,并不是因为它有相对于国内超市较高的价格或者是日本的品牌。如果说因为价格变低了或者去了日本发现muji不过是个平民化的品牌而觉得muji不过如此而已,我觉得这样的人更适合去用奢侈品,因为消费的出发点已经变了,变得用价格或者国别或者受众的高端化来提升自己品味。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贬低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提升品味的行为。话还是说回来了,理念上的东西各自有各自的理解,也就途个自得其乐。如果真能通过对奢侈品自我感觉良好也不至于太差。
我选择muji,不是因为它的价格偏高,不是因为他现在似乎对于国人来说只是小众产品,我也不会去做所谓的Namedroping,我可能连十个手指头的名牌产品都叫不上全。因为我本身就并不太关注品牌,也从没想过通过消费来提升或者证明自己的品味,我觉得品味是一种人生思考的积累,不是说你用了一件贵的让很多农民都买不起而你却买了就品味高了。当然,就价格来说,MUJI对于国人的购买力来说相对还是偏高的,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认为它值这个价。它并没有过分的虚高,相对于超市里面的普通商品来说,muji高出来的这部分价格还是可以让我接受的,我也愿意为了付出这一段高出来的设计费用。当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花费当做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化提升时,我认为这个价格是相对可以接受的。当然,muji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人,还是量力而为,自得其乐为好。
再谈谈关于MUJI与中国。我不懂设计,只能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说。应该说是cp的这篇日记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寻找中国的无印(http://www.douban.com/note/130076383/) 。首先感谢作者写了这一篇日记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触muji,但是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我还是保留个人意见,本来昨天在日记中留了一个言,后来马上就有人回复。后来我删了自己的留言,一是考虑到自己的话可能是有点火药味,另外是我自己后来又反复的看自己写的话发现确实容易让人误解。最终我还是删了,怪自己表达能力太差,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文中说到了muji设计师到中国来做设计调研,去了上海的农村拍了很多农民的生活,后来又去了muji员工家排了一些生活照片。我觉得muji这个调研的视角很好,我认为muji这种视角首先反映了他们平民化的理念。muji不是贵族产品,也不是设计师们玩的原理现实或者高端前言的概念性产品,muji只是一个普通的大众的日用的产品,是给普通老百姓用的。他的目标定位很准确,中国人90%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在大部分的城市,很多的城市人仍然保留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是我们的根,我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能都摆脱不了这种根。muji的设计师能从农民的生活出发,我觉得他们想的很深,也很大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想着要做中国的muji,这些想法都很好。我也为我们有这么多有着民族情结的设计师感到高兴。并且我们现在也多多少少的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产品,我知道有一个emoi,但是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最终还是选择了muji。为什么?emoi这种产品如果单个拿出来可能会有比muji好的地方,但是我觉得emoi只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个方案或者说概念。muji是立体式的,而emoi是线,muji为我提供了更高的更多的生活解决方案。muji的组合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组合因为它的系列而呈现多样性,只要我有四个以上的组合柜,我就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且能够保持简单统一,而emoi做不到,很多其他的产品也做不到。我这个人比较喜欢统一,喜欢整体。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全集控或者一定要来一个纯粹的全系列。也可能我只是一个消费个例,我也不知道像我这样的消费者有多少。但是像我这样的消费者肯定是大有人在的,我觉得深泽直人的担忧是对的,他认为那些只想着挣钱的人们, 或是只想着设计的人们,造就了一个危险世界。我不懂设计,但是我知道设计源自生活,其实任何一种学问都是源自生活。我也希望我们中国的设计师能够更真实的去生活,用生活去设计真正让我喜欢用的产品。至少我是坚信总有一天会出现让我愿意不再使用muji的中国产品,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未来的趋势,如果muji发展的更好,产品很有可能会更加的廉价,muji会不断的简化工序和成本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享受。我希望能够一直用下去,也乐意将自己的大部分生活品消费都交给muji,其实这样也省心,我基本是不逛街的,现在倒好,每次买东西直奔muji就可,呵呵,可能我这人比较绝对。也希望muji能够更亲民,更简单实用,更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