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編《佛光大辭典》的一點不成熟的意見
因佛光山計劃增編《佛光大辭典》,某師父就給了我這個命題作文,我從十二月底到一月初花了大概四五天的時間對這部辭典略翻了一翻,寫了下面這點意見。供《佛光大辭典》的使用者參考。(省去了客套話)
我還是長話短說,先說法師您提到的增加人名詞條的問題,就弟子所知,目前有兩部較為重要的佛教人名辭典,一則是大陸《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此書是震華法師(卒于1947年)遺作,但所收詞條極為豐富,近一萬七千條,我與《佛光大辭典》對照,尤其是宋以降之人物,其中太半皆為《佛光》所失收,如作擴編,可予考慮。另一部是于凌波居士的《现代佛教人物词典》,此詞典為于氏多年尋訪故老所得,其中多為第一手資料,殊為難得。我聽一位老友談到于居士在各地尋訪之苦,頗為感動。然而此辭典失之于過繁,故需要做編輯刪減。
我下面想稍微談談對《佛光大辭典》的總體印象:
首先這部辭典確實是給我們華人佛教界爭光添彩了。毫無疑問它是漢語系佛教綜合類辭典的皇冠,其所收錄詞條的豐富,解釋的完備,檢索的方便,乃至開本與字體大小的選擇,增加的圖片等細節方面都務求完美,而且也確實做到了這點。我就注意到很多詞條或義項在以前的大詞典之中,都是沒有收錄,而由《佛光》的編纂人員增加的。比如隨手翻到的“慧超”條,在《丁福保大辭典》中只不過是很簡單的三四十個字,解釋了撰寫《往五天竺國傳》的那位最有名的慧超。云其:“傳歷未詳。嘗遊印度,普探聖蹤。有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三卷。慧琳音義第一百,訓其梵音。”其實在《望月佛教大辭典》中記載遠比這詳細,共用了四百多字記錄了其大致生平,這些在《佛光》之中基本都被繼承了下來。而且更可貴的是《佛光》還收錄了中國歷史上另外三位同號的重要僧人。我粗粗一觀就看到了此一詞條,但當初編纂人員的整部辭典中所付出的搜輯之苦是可以想見的。不過我覺得非常可惜的是在《佛光大辭典》的前序(我這里用的是大陸北圖的影印本)中卻沒有給出整個編輯工作的具體工作量,以及每一個編輯週期的分工合作,當然最重要的是此辭典的非常具體的編輯方針。這些編輯的細節,當然不能由大和尚的序中給出,而應該由統攝整個編纂工作的主編的序中交待清楚。但無論如何,這部大辭典對整個漢傳佛教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但是,既然師父您讓我來交一篇作業,我就簡單談一點看法,主要是從苛刻批評的角度來看待這部辭典。所謂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希望我真的能有一得,能對今後此部辭典的修訂有所助益。
因為我對整個《佛光大辭典》的編纂過程不太了解(只是從大和尚的總序里略略知道了一點緣由),所以可能有幾個問題不太清楚。首先《佛光大辭典》編纂的具體目的是什么?換而言之,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佛教的辭典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數量極多,有些是強調通俗易懂,有些是追求學術上的精確表達,有些是想要在詞條上囊括無馀,有些則是力求解釋詳備。那么我們佛光山的辭典想要達到什么樣一個目的,獲得什么樣一個效果呢?
對這個問題我先就目前已經完成的這部《佛光大辭典》說一點看法,我覺得這部辭典的名稱應該就決定他所擔負的使命。即要對得起這個“大”字,所謂大,有兩點要求,一是所收條目多,二是解釋精到卻又詳盡,否則解釋過簡亦不可稱大。那么回過頭來,我想知道的是在編纂此一辭典之初是否有過一個籠罩舊有而超乎所有大辭典之上的計劃呢?也就是說佛光山在最初是否想過要做一部到目前為止最為齊備而又詳盡的辭典呢?所謂齊備就是盡量做到這部新的辭典一出,除非你要找極其專業的術語介紹,否則任何佛教門類里的名相術語都可以通過此一辭典得到基本的答案。說明白一點,就是要做到《佛光大辭典》一出,其余的所有的綜合類大辭典都基本可以被覆蓋的地步。如果真的是以此為目的,那么我們的編纂工作目標反而就變得非常清楚了。
我正是不知道以前您那里是不是有過這樣一個計劃,即將《佛光大辭典》編成一部到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最全最好的大辭典。如果有,或者是為從現在起想將未來新修訂的《佛光大辭典》制定這樣的一個計劃,那么我的意見或許可能會有些用處。
如果是以此為目標,我們就可以看到《佛光大辭典》可以更進一步的地方。就收錄辭條而言,《佛光大辭典》當然比現在所存的全部華人自己編寫的辭典都要大,而且大得多。但那是以民國時所編的《丁福保辭典》等為比較對象,另外臺灣吳汝鈞先生還有《佛教思想大辭典》,任繼愈先生等也主編有《佛教大辭典》,但吳先生所為主要側重于佛教思想與義理等名相方面,而《任辭典》限于規模,也比不上《佛光大辭典》。如果要比,也當與日本的那些經典的大辭典相比較。《佛光大辭典》具體收錄多少,我未有統計,依照初版時大和尚的序和前面的凡例,則知是有22608個詞條,總字數約700萬。如果以后的幾版未有大的更動的話,那么我們以此來作為基數與其它的佛教大辭典相比。丁福保大辭典的規模大約正好是《佛光》的一半,350多萬字,但其所收錄的詞條甚至比《佛光》還要多近一萬。任繼愈先生《佛教大辭典》一萬一千八百九十九個詞條,共三百二十萬字,屬于收詞條少,釋文較多的一種風格。而中村元氏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總字數是410萬,但其所收錄的詞條卻多達五萬三千多條,也就是說比《佛光》要多一倍有餘,比起任先生所編更是風格迥異。所以,就總體而言,《佛光》走的其實是一條中道。如果非要以收錄獨立詞條多少為衡量,可能會有失偏頗,尤其是考慮到日本學者所編纂的詞典之中,自然有很多屬于日本佛教特有的術語、名相以及專有名詞,這些經過斟酌當然是可以剔除的。而且,我也知道《佛光》在索引一冊里其實是附見了很多其實被包含在辭典之內的詞條的,只是沒有將之作為獨立存在的詞條而已。
因為沒有時間作交叉統計,只能就手頭碰到的一些例子稍作說明,比如我注意到“一佛乘”這個詞條在《佛光》中沒有收錄,查《索引》,則附見于兩處,一處是59頁下 “一乘三乘”條,先解釋“一乘”,后注“又作佛乘、一佛乘、一乘教……”;另一558頁上“三車四車”條,前面引了有名的火宅喻,最后一句是“另以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可見都沒有解釋“一佛乘”本身,而認為其與“一乘”完全等同。下面我列一下其它詞典的收錄情況:
1、丁福保大辭典: (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2、陳孝義《佛教常見詞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3、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林光明漢譯本頁13):唯一成佛的實踐法。指一乘而言。梵:ekam…yānam…buddha- yānam[梵語原典初作eka- yāna(一乘),后又作buddha- yāna(佛乘),或eka-buddha- yāna等]成佛的唯一車乘(編按·車乘是能載修行者至解脫境界者),成一佛之立場。唯一成佛之教法。一乘佛是佛教唯一真實的教法,即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教法。法華經曰:“佛以方便力,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無數諸法門,真實為一乘”。即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之教法也。教法是能載運眾生至佛界之車乘,故曰乘。→一乘。梵:ekam…yānam…buddha- yānam(《法華經》方便品大正藏九卷七中:SaddhP.P.37)。(如說修行抄)七三三)(慈雲《短篇法語》)。
在《佛光》中省略了“一佛乘”,應該是覺得與“一乘”是相近,故而將之略去。ekayāna在法華的諸譯本中,竺法護譯的《正法華》和什譯《妙法蓮花經》中則被譯作“一乘道”、“一乘法”、“佛乘”、“佛道”等等(參辛島《正法華經詞典》頁531、《法華經詞典》頁94、98、325)。但法華經文獻中另外確實還有eka-buddhayāna即“一佛乘”的說法(《法華經詞典》頁98),所以將此詞刪除的作法還是可以商量的。更不要說到“一佛乘”到了后來本身就與“一乘”之間有了語言發展上的微妙變化,關于這一點,搜搜大藏經就知道了。
我舉的上面這個例子可能未必恰當,但有點是可以肯定的。我核實了《佛光》的“一乘”條目(頁59),即使我們將“一佛乘”這個詞條刪除掉,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一乘”這個詞條之中將“一乘”與其它我們認為是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詞條作關聯。法師可能要說,象《佛光》這樣在索引中作關聯也很方便,不過,我還是覺得不如辭典內作關聯比較直接。比如上面中村元的詞典的例子之中,在“一乘佛”條的最后再用箭頭將之指向“一乘”。這種作法我也建議在整個《佛光》之中貫徹。象“一乘”這個詞條之中的梵語ekayāna條下,起碼就可以與“一乘道”、“佛乘”、“佛道”等作關聯,因為在古德的翻譯之中,這幾個詞本來就是一個源頭。而這種方式,其實可能會比另編索引更便于使用的。
對于具體幾部詞典中收錄詞條多少的總的情況,我下面只能作一個簡單的比較,因為時間倉促,而且沒有末學沒有參與到詞典的編纂過程中,無法得到編修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所以隨意地抽取了“水”字頭的詞條收錄情況來與《廣說》作些類比。
中村元《廣說》中水字頭共收錄有:水、水大、水不洗水、水中月、水中撈月、水中鹽味、水天、水天方、水天供、水引、水引湯、水心、水月、水月堂、水月觀音、水火、水災、水乳、水乳相參、水兔、水到渠成、水取、水定、水板、水波、水波之隔、水沫泡焰、水溝、水冠、水垢離、水洗、水牯牛、水界、水看、水風火災、水掛論、水涸不調、水淵、水凈、水瓶、水莖、水陸供、水陸堂主、水陸會、水陸道場、水陸齋、水菽、水雲、水順、水飯、水渧、水圓、水想、水想觀、水煙、水葬、水道、水道樂、水塵、水精、水精珠、水說偈、水際、水漿食、水澆頭、水輪、水輪三昧、水器、水壇、水頭、水廨、水瀝、水羅、水鏡冰霜之行、水願、水觀。共七十六個詞條。(上面加黑體字的為僅僅列出詞條,在解釋中除了注出梵巴外只是將之引向另一詞條的情況,紅字為在《佛光》中同樣收錄的)
《佛光》中水字頭共收錄有:水上泡、水大、水天、水天后、水天法、水天眷屬、水月(另加二僧名釋)、水月觀音、水火定、水目山、水吉祥菩薩、水老鶴、水災、水谷幸正、水乳、水定、水沫泡焰、水波、水冠、水界、水棱花、水凈食、水野弘元、水陸會、水陸齋儀、水喻真心十義、水喻菩薩十種善法、水想觀、水煙、水瓶、水葬、水飯、水塵、水精、水說偈、水輪、水輪三昧、水器、水壇、水頭、水曜、水懺、水觀。共四十三個詞條。
當然,就實際而言,《佛光》收錄的其實并不止此四十三個詞條。以“水天”相關之詞條為例,《廣說》中收錄了三個獨立詞條:水天、水天方、水天供。《佛光》中只有一個“水天”,但實際上其釋文是包含了“水天方”與“水天法”(即“水天供”之法)二個詞條的內容的。而且相關內容《佛光》還增加了《廣說》中沒有的“水天后”。又如《廣說》中的“水心”在《佛光》中沒有獨立詞條,但查《索引》即可知道其實它是收在第二冊中的“六十心”一條之中的。而查《索引冊》中的“水”字頭的詞條則共有一百三十六條(分別有黑體字與正體字分開了獨立與附見詞條),甚至遠遠超過了中村元的辭典(據序則可能是十萬多)。這一點讓我們看到了《佛光》本身驕人的成績,但即使如此,我還是發現僅僅只在《廣說》之中就還是有一些詞條即使是在《佛光》的《索引》中也還是找不到的,這又為《佛光》的擴充指出了必要性與可行性。即使是《佛光》的《索引》中有的,比如沒有獨立的“水”字條,據《索引》則可知有兩處收錄,一處是6529頁下的“阇利”條,其中第一個意項是水之異名;第二處是536頁中的“三水”條,解釋的是時水、非時水與觸用水。所以其實《佛光》之中還是沒有解釋佛教中特有的“水”的概念,而《廣說》之中則列出了在佛經之中的從自然界中氫氧化合物的“水”(巴:udaka)到大地之下的水輪等七個意項。可見,這個詞條的獨立其實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還有一點,即到底是《佛光》這種列出減少獨立詞條,以索引來附見的方式好呢,還是過去那種多出獨立詞條的方式好,我覺得還是可以研究的。因為多出獨立詞條的話,在正典中翻檢就較為容易了。而且,我還注意到電子檢索時,有詞條也比沒有要方便得多(師父,我還沒有獨立版的電子版《佛光大辭典》,只有加在星際詞典中的那部分,所以索引中有但沒有作為獨立詞條的我都查不到)。再則我注意到不少《佛光大辭典》的使用者并沒有留心這種編輯方式帶來的問題,即他們查詞還是習慣性地數出筆畫,再直接到某一冊中翻檢,或者是用電子檔來對詞頭檢索。所以當務之急,要大力向教界與佛教介紹“正確”的《佛光大辭典》使用法。當然,電子的全文檢索會解決很多這種技術上的問題。總而言之,我猜,即使比起《丁福保》而言,《佛光》的獨立詞條也減少了近萬個,其原因大概就是希望以這樣一種獨立詞條與附見詞條相結合的方式吧。
另外,《佛光大辭典》利用了很多日本教界學界的研究成果,但我粗粗一觀,大略印象就是對日本佛教的部分刪除較多。比如我去年讓學生做一個關於日本佛教的作業之時,有學生就反映淨土真宗的一些重要人物在《佛光》中都找不到(包括索引中的附見),我就直接告訴他們去查《望月》即可。當然,相對而言,日本佛教(如果我們還承認他們是佛教的話,我知道有一些法師對日本佛教尤其是僧人是頗為輕視的)的一些重要名相與歷史術語我們其實是有必要收錄的。因為,日本佛教學界與教界對中國佛教的研究可以說是十分精通與純熟,而反之,我們漢傳佛教界則對日本佛教的研究是少之又少。通過《佛光》詞條相關部分的編譯,也會對此部分研究作出貢獻。
我個人的主張,還是希望能增加詞條。即使我們認為這個詞條已經與某一個,或者某幾個詞條有重復了,也可以在此詞條之后注明參見某詞條。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還是為了使讀者在查閱時免得出現在《佛光》中查閱不到某一特定詞條的問題,因為辭典的編纂者知道某幾個詞條的意義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不能代表辭典的查閱者也知道這個,所以,作交叉就變得必要了。即使我們的解釋非常簡單,或者只是將之帶入到另一個近似的詞的解釋之下,也絕對比沒有根本都沒有收錄此一詞條要好。
第二個問題:《佛光大辭典》如何平衡通俗易懂與充分反應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如何務求詳盡與文字簡約。在這一點上,還是比較幾部辭典的特點,《丁福保》共三百五十萬字左右,收詞條三萬一千,每個詞條平均用字一百一十餘;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四百一十萬字,收詞條五萬三千,每個詞條平均用字七十餘;《佛光》七百萬,收詞條兩萬兩千,平均用字是三百一十字。我沒有統計過《望月》,但其實感覺其釋詞也是較為詳盡的,所以,其規模也是相當巨大,這一點與《佛光》較為類似。我個人也覺得這種較為窮盡的解釋方法正是《佛光》的優點之一,如果可能,當然希望能繼續保持。不過,倒是略感參考之材料中對近一百餘年的研究征引不是非常充分。如果能在這方面稍微補強,那也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
第三個問題,辭典的引用,
一部好的大辭典,往往都是建立在其它諸多辭典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對以前辭典的廣泛利用是一部好的辭典成功與否的關鍵。我不知道具體的征引統計情況,但粗看下來,初步的感受是引日文的通用佛教辭典較為充分,而其中又可能(我粗粗對了一些詞條)是利用日語的《望月》、《佛教大辭匯》、《綜合佛教大辭典》的較多一些。而專門辭典其實感覺利用得也不是特別多,我注意到前序中提到利用了一些日本的專門佛教辭典,比如種智院的《密教大辭典》、小野的《佛書解說大辭典》、駒澤的《禪學大辭典》,但實際上征引的數量可能并不是太多。即使是大陸任繼愈先生等編的《佛教大辭典》只收錄了一萬多個獨立詞條,還是有不少詞條在《佛光》中沒有收錄,我隨手就翻到了典籍中就有西夏文的“《榆林窟記》”在《佛光中》無論是獨立詞條以及《索引》中,都沒有查到此一詞條。這可能是此部辭典中收錄了較多的典籍,尤其是敦煌典籍的獨立條目的緣故。另外,我還注意到大陸的一些傳統寺院的專名,在此部辭典中也有收錄,與《佛光》中所收也有出入,比如隨手就翻到了“楞嚴寺”條,在任版中有二意項:一為廣東湛江興于宋代之古剎;二為營口之寺院。《佛光》中此詞條未收,但在索引中可知頁6098“樂果”條第二個意項乃有介紹樂果法師曾在營口興建了楞嚴禪寺。所以任版此條較《佛光》仍頗有可供參考之處。我未經全面索引對照,所以不得其詳,其實說到這里,我還是覺得《佛光》有必要對所有的詞條與諸部重要辭典作一重要的條目對照。
即使是對任版大辭典這一部看起來收錄詞條不多的辭典中的詞條,也不能放過。還有另外一些可以利用的辭典,我覺得比較方便的是一些語言辭典,如果我們再對《佛光大辭典》加以補強的話,還要注意利用平川彰的《漢梵大辭典》(此辭典對本辭典的梵語標注非常方便)、荻原雲來氏的《梵和大辭典》(此辭典整整耗時約三四十年,共十六巨冊)、大陸編的《藏漢大辭典》,還有摩威的梵英辭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學界最通用的一部梵英辭典)、達斯Chandra Das的藏英辭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巴利圣典協會的兩部巴英辭典、丹麥編的精審巴利英語辭典、艾哲顿的佛教混合梵语(BHS)語法與辞典。
我们即以《佛光》与《望月》比较,一般而言,《望月》对于来自印度的专有名词,基本都是给出了梵、巴、藏三种原语,而不是《佛光》的梵、巴两种。而中村元的《广说佛教语》如果可能,则还会加上佛教混合梵语。
另外還有些大的通用詞典與字典在編寫過程中也不能缺少。比如我注意到在《佛光》的第一個詞條,也就是“一”之下只有三個意項(加上“一一”也只有四個),其實編這個條目時,就應該參考大陸編的宏編巨著《漢語大字典》及《漢語大辭典》,也找出一般情況下“一”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意項,再按照此諸意項檢索佛經,就可以力求完備了。我粗看了下,就覺得只有三個意項是有點太過于粗略了,而再看中村元的《廣解》則共有九個意項,除掉最后一個引法國漢學家儒蓮的說明,八個意項也還是大致說得過去的。而且《廣解》中不僅是有現代語釋,而且很多都羅列出了梵語等原語,這就更便于讀者的準確理解。其實如果再核對平川彰氏的《漢梵大辭典》(此辭典感覺《佛光》可能也利用得不夠),則可知“一”條目下共對應了二十五個梵語單詞,以此為線索還可以發現更多的翻譯佛典之中的“一”的特殊用法。當然,我這樣確實是有點苛求過甚了,但有一點確實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編辭典時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利用資源。
尤其是二十世紀以后,電子辭典的興起,更為我們編纂辭典提供了便利之處。我舉個例子,網上完全開源的星際辭典(stardict)以及佛教宝库等制作的佛教电子辞典(fodict)都非常便于编纂辞典之用,尤其是前者,更是具有无限地扩展度。而且,对于辞典的编纂而言,有一个非常便利之处,就是因为它们都非常方便地将诸种辞典合成于一处。这样检索某个条目时,就会出现多种辞典并列的情况,非常方便我们比较诸种辞典的得失。比如《丁福保》、《佛光》等数十种都已经被加入了此中,并且象《翻译名义大集》以及摩威的《梵英》,还有英语的《中国佛教专名辞典》等等也都被陆续地列入。可以说我们现在对《佛光》进行升级,其实是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我就注意到電子版的《禪宗語錄詞典》和《藏傳佛教詞典》中有很多詞條都在《佛光》中找不到。另外一些非佛教詞典也可以被充分利用到《佛光》的升級之中。我舉個小例子,在佛經之中經常會提到“鬱金”,《佛光》的解釋基本不出《望月》同詞條的範圍之外,其實此植物在《金光明經》等中提到為藥,可是我們一般僧俗教眾與普通學者罕有學醫者,故而大多不會懂得此藥的藥性如何。然而,由於我的星際辭典里也配了幾種醫藥類電子辭典(下載很方便,有數十種可供選擇),所以一搜此詞,就出現了一大串與其藥理與藥性相關的內容,稍微出注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個人覺得以后的那些詞條編纂人員,不妨也多多利用這些已經擁有了的條件,來擴大本辭典的學術延伸度。
所以,我们现在是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再上一层楼的。当然,我知道《佛光》沒有增加很多這些显得有点专业化了的注釋可能是基于通俗性的考慮。不過,我個人確實是傾向于儘量求其完備一點的。因為我始終認為佛光山乃是天下佛教眾望所歸集之處,既然有可能,當然永遠不會退而求其次。
另外,还有些新出的辞典,在整体上或许可能有各种缺陷,但也未必一无可取之处。比如我就注意到大陆学者袁宾等编有《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这部词典说实话编得还是比较粗糙的,连凡例都相当草率。但是,由于它是专门辞典,也还是有其优势。比如记得一次有一位学生来问我“鳖鼻南山”是什么意思,我对这个出典也颇为挠头,随手查了下《佛光》没有找到。想到了这部词典,一翻,还真查到了。又如禅宗典籍中经常说的“壁立万仞”(现代世俗用法作千仞),其意思就完全与普通词典中所载以及我们一般的认为不同,而是指祖师大德独立见性,这样的词条,虽属专门,但毫无疑问,都是我们佛教自己所特有的(尤其是我们禅宗所独有的)。如果这些词(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有点太多了)我们的《佛光大辞典》不收,那是有点愧对这个“大”字的。再加上此词典因为是专门词典,其解释典故的出处都引自禅宗典籍,故而虽然在体例上有不少很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但还是有些益处可以吸收的,这种情况恐怕在其它的一些专门词典中也会有不少。
就總體而言,我個人是感覺《佛光大辭典》對英語辭典利用也遠不如日語辭典那么充分,所以用英語撰寫的一些辭典都沒有怎么利用到,舉個例子比如印度佛教哲學辭典和巴利文獻的百科辭典都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資料。
除此之外,《佛光大辭典》還可以利用一些專門的百科全書,比如臺灣本身就有藍吉富先生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陸也有賴永海教授等編的百科全書,不過,还有其它的一些佛教百科全書可以利用,如斯里蘭卡所編的佛教百科全書(我自己所有的第七厚冊才編到了字母P)。此套辭典已經編了半個多世紀了,到目前還沒有全部編完。但就目前所有的部分就已經相當讓人嘆為觀止了。如果《佛光大辭典》要擴編,也可以利用這類佛教的百科全書。
我的建議:《佛光大辭典》確實可以修訂,其實就日本的情況來看,有一些辭典是每隔三四十年會更新一次以適應最新的要求。比如中村元教授的《佛教語大辭典》編寫之后,他還是不斷地積累詞條,到最后再作修訂,成為《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我覺得《佛光大辭典》自從初編以后已然二十年了,可以再費時十年左右對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使之在已經非常好的基礎之上更上一層樓。
下面我簡單地向師父彙報一下,如果真的要對《佛光大辭典》升級可以考慮如何著手。
1、方向性的改變,即以專人負責制來對佛光大辭典進行全面修訂。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一些辭典也包括百科全書都是由專家來完成的,而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編纂的工作。比如望月信亨和塚本善隆氏等編的《望月大辭典》、赤沼至善的《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詞典》、中村元氏的《佛教語大辭典》和《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小野玄妙氏的《佛書解說大辭典》、橫超慧日氏的《佛教學辭典》、平川彰氏的《漢梵大辭典》,很多優秀的辭典都與這些一流的人才的名字緊緊相聯。我不是說前任的編者不夠專業,而是覺得即使以佛光山的實力而言,僅僅只以星雲大師旗下的數所院校而言其實完全還有更優秀的人才沒有參與到這部辭典的編輯之中,比如舊的《佛光》之中巴利佛教的相關詞條就有改善提高的空間,而就我所知,佛光山的南華大學現在可以說是整個華人世界里巴利人才儲備最為雄厚的學校,您那里絕對是有這個實力做到更好的。
如何對這整本辭典作大的更動,我在想是否可以將全部的辭條以學科專業為類,分別禮請專家作全新的校編,并且在最后列出到目前為止的參考書目,當然,最后可列出此辭條的編者以明功過。
2、其次是搜集與對照詞條,本來《佛光》已經有的詞條,可以與其它重要的一些詞典作對比,沒有的詞條可不可以增加。即統計各重要辭典的詞條數,作一匯總,然后再與《佛光》中的的詞條作對比。較小的辭典,可以一個人負責,較大的辭典可以多人核對。初步得出差異以后,再逐次請專家審核其收錄與否。再將大致得出應該增加的條目,或者認為需要重新修訂的詞條按照學科的分類進行分配,這樣大致即可以得出整個新增條目的初步輪廓了。
3、全部的條目完成以后,建議再集中專家對全部的稿件統一審稿,最后由真正的主編來統一審定全部的條文。我覺得這樣一種方式,可能會對整個大辭典的提升有一定益處。
細節方面:
1、版式:建議改為橫排。豎排一則不適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而且也非常不便于西文的排印。改為雙欄橫排會極大地改善閱讀的舒適性。
2、檢索方式:本辭典提供了四種檢索方式,即文字筆劃、四角號碼、國語注音、威妥瑪式音標。國語注音行于臺灣,威妥瑪為舊式音標但仍未絕跡學術界,而且有些學者,至今依然偏好此一注音法,故仍不可偏廢。唯獨少了在大陸極為通行的漢語拼音注音索引,此一注音法由于已然獲得了聯合國的認可,故而在講求國際標準化的今天,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所以,還可以在新版中添加此一注音法(并不會花很多時間精力)。當然,我注音到了索引冊的第六十一頁有一个國音注音與各式拼音系統的對照表,但沒有附大陸的拼音法。而且,由于此索引只提供了筆畫排序,還沒有提供部首檢字法。其實就目前來看,漢語拼音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兩種,所以希望新版能有所增加。
3、對于此部辭典中經常引用的書籍與辭典,建議在辭典前增加縮略語例,此點可參考辛島靜志的三部佛教辭典(《正法華辭典》、《妙法蓮花經辭典》和《道行般若經辭典》)的前例。
4、再版的主編序要精心撰寫,重要的一些編輯參數最好全部交待清楚。比如到底引用了多少,自己撰寫了多少,翻譯了多少,參與的人員有哪些,參與了哪些部分等等。
我還是長話短說,先說法師您提到的增加人名詞條的問題,就弟子所知,目前有兩部較為重要的佛教人名辭典,一則是大陸《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此書是震華法師(卒于1947年)遺作,但所收詞條極為豐富,近一萬七千條,我與《佛光大辭典》對照,尤其是宋以降之人物,其中太半皆為《佛光》所失收,如作擴編,可予考慮。另一部是于凌波居士的《现代佛教人物词典》,此詞典為于氏多年尋訪故老所得,其中多為第一手資料,殊為難得。我聽一位老友談到于居士在各地尋訪之苦,頗為感動。然而此辭典失之于過繁,故需要做編輯刪減。
我下面想稍微談談對《佛光大辭典》的總體印象:
首先這部辭典確實是給我們華人佛教界爭光添彩了。毫無疑問它是漢語系佛教綜合類辭典的皇冠,其所收錄詞條的豐富,解釋的完備,檢索的方便,乃至開本與字體大小的選擇,增加的圖片等細節方面都務求完美,而且也確實做到了這點。我就注意到很多詞條或義項在以前的大詞典之中,都是沒有收錄,而由《佛光》的編纂人員增加的。比如隨手翻到的“慧超”條,在《丁福保大辭典》中只不過是很簡單的三四十個字,解釋了撰寫《往五天竺國傳》的那位最有名的慧超。云其:“傳歷未詳。嘗遊印度,普探聖蹤。有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三卷。慧琳音義第一百,訓其梵音。”其實在《望月佛教大辭典》中記載遠比這詳細,共用了四百多字記錄了其大致生平,這些在《佛光》之中基本都被繼承了下來。而且更可貴的是《佛光》還收錄了中國歷史上另外三位同號的重要僧人。我粗粗一觀就看到了此一詞條,但當初編纂人員的整部辭典中所付出的搜輯之苦是可以想見的。不過我覺得非常可惜的是在《佛光大辭典》的前序(我這里用的是大陸北圖的影印本)中卻沒有給出整個編輯工作的具體工作量,以及每一個編輯週期的分工合作,當然最重要的是此辭典的非常具體的編輯方針。這些編輯的細節,當然不能由大和尚的序中給出,而應該由統攝整個編纂工作的主編的序中交待清楚。但無論如何,這部大辭典對整個漢傳佛教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但是,既然師父您讓我來交一篇作業,我就簡單談一點看法,主要是從苛刻批評的角度來看待這部辭典。所謂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希望我真的能有一得,能對今後此部辭典的修訂有所助益。
因為我對整個《佛光大辭典》的編纂過程不太了解(只是從大和尚的總序里略略知道了一點緣由),所以可能有幾個問題不太清楚。首先《佛光大辭典》編纂的具體目的是什么?換而言之,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佛教的辭典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數量極多,有些是強調通俗易懂,有些是追求學術上的精確表達,有些是想要在詞條上囊括無馀,有些則是力求解釋詳備。那么我們佛光山的辭典想要達到什么樣一個目的,獲得什么樣一個效果呢?
對這個問題我先就目前已經完成的這部《佛光大辭典》說一點看法,我覺得這部辭典的名稱應該就決定他所擔負的使命。即要對得起這個“大”字,所謂大,有兩點要求,一是所收條目多,二是解釋精到卻又詳盡,否則解釋過簡亦不可稱大。那么回過頭來,我想知道的是在編纂此一辭典之初是否有過一個籠罩舊有而超乎所有大辭典之上的計劃呢?也就是說佛光山在最初是否想過要做一部到目前為止最為齊備而又詳盡的辭典呢?所謂齊備就是盡量做到這部新的辭典一出,除非你要找極其專業的術語介紹,否則任何佛教門類里的名相術語都可以通過此一辭典得到基本的答案。說明白一點,就是要做到《佛光大辭典》一出,其余的所有的綜合類大辭典都基本可以被覆蓋的地步。如果真的是以此為目的,那么我們的編纂工作目標反而就變得非常清楚了。
我正是不知道以前您那里是不是有過這樣一個計劃,即將《佛光大辭典》編成一部到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最全最好的大辭典。如果有,或者是為從現在起想將未來新修訂的《佛光大辭典》制定這樣的一個計劃,那么我的意見或許可能會有些用處。
如果是以此為目標,我們就可以看到《佛光大辭典》可以更進一步的地方。就收錄辭條而言,《佛光大辭典》當然比現在所存的全部華人自己編寫的辭典都要大,而且大得多。但那是以民國時所編的《丁福保辭典》等為比較對象,另外臺灣吳汝鈞先生還有《佛教思想大辭典》,任繼愈先生等也主編有《佛教大辭典》,但吳先生所為主要側重于佛教思想與義理等名相方面,而《任辭典》限于規模,也比不上《佛光大辭典》。如果要比,也當與日本的那些經典的大辭典相比較。《佛光大辭典》具體收錄多少,我未有統計,依照初版時大和尚的序和前面的凡例,則知是有22608個詞條,總字數約700萬。如果以后的幾版未有大的更動的話,那么我們以此來作為基數與其它的佛教大辭典相比。丁福保大辭典的規模大約正好是《佛光》的一半,350多萬字,但其所收錄的詞條甚至比《佛光》還要多近一萬。任繼愈先生《佛教大辭典》一萬一千八百九十九個詞條,共三百二十萬字,屬于收詞條少,釋文較多的一種風格。而中村元氏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總字數是410萬,但其所收錄的詞條卻多達五萬三千多條,也就是說比《佛光》要多一倍有餘,比起任先生所編更是風格迥異。所以,就總體而言,《佛光》走的其實是一條中道。如果非要以收錄獨立詞條多少為衡量,可能會有失偏頗,尤其是考慮到日本學者所編纂的詞典之中,自然有很多屬于日本佛教特有的術語、名相以及專有名詞,這些經過斟酌當然是可以剔除的。而且,我也知道《佛光》在索引一冊里其實是附見了很多其實被包含在辭典之內的詞條的,只是沒有將之作為獨立存在的詞條而已。
因為沒有時間作交叉統計,只能就手頭碰到的一些例子稍作說明,比如我注意到“一佛乘”這個詞條在《佛光》中沒有收錄,查《索引》,則附見于兩處,一處是59頁下 “一乘三乘”條,先解釋“一乘”,后注“又作佛乘、一佛乘、一乘教……”;另一558頁上“三車四車”條,前面引了有名的火宅喻,最后一句是“另以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可見都沒有解釋“一佛乘”本身,而認為其與“一乘”完全等同。下面我列一下其它詞典的收錄情況:
1、丁福保大辭典: (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2、陳孝義《佛教常見詞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3、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林光明漢譯本頁13):唯一成佛的實踐法。指一乘而言。梵:ekam…yānam…buddha- yānam[梵語原典初作eka- yāna(一乘),后又作buddha- yāna(佛乘),或eka-buddha- yāna等]成佛的唯一車乘(編按·車乘是能載修行者至解脫境界者),成一佛之立場。唯一成佛之教法。一乘佛是佛教唯一真實的教法,即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教法。法華經曰:“佛以方便力,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無數諸法門,真實為一乘”。即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之教法也。教法是能載運眾生至佛界之車乘,故曰乘。→一乘。梵:ekam…yānam…buddha- yānam(《法華經》方便品大正藏九卷七中:SaddhP.P.37)。(如說修行抄)七三三)(慈雲《短篇法語》)。
在《佛光》中省略了“一佛乘”,應該是覺得與“一乘”是相近,故而將之略去。ekayāna在法華的諸譯本中,竺法護譯的《正法華》和什譯《妙法蓮花經》中則被譯作“一乘道”、“一乘法”、“佛乘”、“佛道”等等(參辛島《正法華經詞典》頁531、《法華經詞典》頁94、98、325)。但法華經文獻中另外確實還有eka-buddhayāna即“一佛乘”的說法(《法華經詞典》頁98),所以將此詞刪除的作法還是可以商量的。更不要說到“一佛乘”到了后來本身就與“一乘”之間有了語言發展上的微妙變化,關于這一點,搜搜大藏經就知道了。
我舉的上面這個例子可能未必恰當,但有點是可以肯定的。我核實了《佛光》的“一乘”條目(頁59),即使我們將“一佛乘”這個詞條刪除掉,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一乘”這個詞條之中將“一乘”與其它我們認為是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詞條作關聯。法師可能要說,象《佛光》這樣在索引中作關聯也很方便,不過,我還是覺得不如辭典內作關聯比較直接。比如上面中村元的詞典的例子之中,在“一乘佛”條的最后再用箭頭將之指向“一乘”。這種作法我也建議在整個《佛光》之中貫徹。象“一乘”這個詞條之中的梵語ekayāna條下,起碼就可以與“一乘道”、“佛乘”、“佛道”等作關聯,因為在古德的翻譯之中,這幾個詞本來就是一個源頭。而這種方式,其實可能會比另編索引更便于使用的。
對于具體幾部詞典中收錄詞條多少的總的情況,我下面只能作一個簡單的比較,因為時間倉促,而且沒有末學沒有參與到詞典的編纂過程中,無法得到編修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所以隨意地抽取了“水”字頭的詞條收錄情況來與《廣說》作些類比。
中村元《廣說》中水字頭共收錄有:水、水大、水不洗水、水中月、水中撈月、水中鹽味、水天、水天方、水天供、水引、水引湯、水心、水月、水月堂、水月觀音、水火、水災、水乳、水乳相參、水兔、水到渠成、水取、水定、水板、水波、水波之隔、水沫泡焰、水溝、水冠、水垢離、水洗、水牯牛、水界、水看、水風火災、水掛論、水涸不調、水淵、水凈、水瓶、水莖、水陸供、水陸堂主、水陸會、水陸道場、水陸齋、水菽、水雲、水順、水飯、水渧、水圓、水想、水想觀、水煙、水葬、水道、水道樂、水塵、水精、水精珠、水說偈、水際、水漿食、水澆頭、水輪、水輪三昧、水器、水壇、水頭、水廨、水瀝、水羅、水鏡冰霜之行、水願、水觀。共七十六個詞條。(上面加黑體字的為僅僅列出詞條,在解釋中除了注出梵巴外只是將之引向另一詞條的情況,紅字為在《佛光》中同樣收錄的)
《佛光》中水字頭共收錄有:水上泡、水大、水天、水天后、水天法、水天眷屬、水月(另加二僧名釋)、水月觀音、水火定、水目山、水吉祥菩薩、水老鶴、水災、水谷幸正、水乳、水定、水沫泡焰、水波、水冠、水界、水棱花、水凈食、水野弘元、水陸會、水陸齋儀、水喻真心十義、水喻菩薩十種善法、水想觀、水煙、水瓶、水葬、水飯、水塵、水精、水說偈、水輪、水輪三昧、水器、水壇、水頭、水曜、水懺、水觀。共四十三個詞條。
當然,就實際而言,《佛光》收錄的其實并不止此四十三個詞條。以“水天”相關之詞條為例,《廣說》中收錄了三個獨立詞條:水天、水天方、水天供。《佛光》中只有一個“水天”,但實際上其釋文是包含了“水天方”與“水天法”(即“水天供”之法)二個詞條的內容的。而且相關內容《佛光》還增加了《廣說》中沒有的“水天后”。又如《廣說》中的“水心”在《佛光》中沒有獨立詞條,但查《索引》即可知道其實它是收在第二冊中的“六十心”一條之中的。而查《索引冊》中的“水”字頭的詞條則共有一百三十六條(分別有黑體字與正體字分開了獨立與附見詞條),甚至遠遠超過了中村元的辭典(據序則可能是十萬多)。這一點讓我們看到了《佛光》本身驕人的成績,但即使如此,我還是發現僅僅只在《廣說》之中就還是有一些詞條即使是在《佛光》的《索引》中也還是找不到的,這又為《佛光》的擴充指出了必要性與可行性。即使是《佛光》的《索引》中有的,比如沒有獨立的“水”字條,據《索引》則可知有兩處收錄,一處是6529頁下的“阇利”條,其中第一個意項是水之異名;第二處是536頁中的“三水”條,解釋的是時水、非時水與觸用水。所以其實《佛光》之中還是沒有解釋佛教中特有的“水”的概念,而《廣說》之中則列出了在佛經之中的從自然界中氫氧化合物的“水”(巴:udaka)到大地之下的水輪等七個意項。可見,這個詞條的獨立其實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還有一點,即到底是《佛光》這種列出減少獨立詞條,以索引來附見的方式好呢,還是過去那種多出獨立詞條的方式好,我覺得還是可以研究的。因為多出獨立詞條的話,在正典中翻檢就較為容易了。而且,我還注意到電子檢索時,有詞條也比沒有要方便得多(師父,我還沒有獨立版的電子版《佛光大辭典》,只有加在星際詞典中的那部分,所以索引中有但沒有作為獨立詞條的我都查不到)。再則我注意到不少《佛光大辭典》的使用者并沒有留心這種編輯方式帶來的問題,即他們查詞還是習慣性地數出筆畫,再直接到某一冊中翻檢,或者是用電子檔來對詞頭檢索。所以當務之急,要大力向教界與佛教介紹“正確”的《佛光大辭典》使用法。當然,電子的全文檢索會解決很多這種技術上的問題。總而言之,我猜,即使比起《丁福保》而言,《佛光》的獨立詞條也減少了近萬個,其原因大概就是希望以這樣一種獨立詞條與附見詞條相結合的方式吧。
另外,《佛光大辭典》利用了很多日本教界學界的研究成果,但我粗粗一觀,大略印象就是對日本佛教的部分刪除較多。比如我去年讓學生做一個關於日本佛教的作業之時,有學生就反映淨土真宗的一些重要人物在《佛光》中都找不到(包括索引中的附見),我就直接告訴他們去查《望月》即可。當然,相對而言,日本佛教(如果我們還承認他們是佛教的話,我知道有一些法師對日本佛教尤其是僧人是頗為輕視的)的一些重要名相與歷史術語我們其實是有必要收錄的。因為,日本佛教學界與教界對中國佛教的研究可以說是十分精通與純熟,而反之,我們漢傳佛教界則對日本佛教的研究是少之又少。通過《佛光》詞條相關部分的編譯,也會對此部分研究作出貢獻。
我個人的主張,還是希望能增加詞條。即使我們認為這個詞條已經與某一個,或者某幾個詞條有重復了,也可以在此詞條之后注明參見某詞條。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還是為了使讀者在查閱時免得出現在《佛光》中查閱不到某一特定詞條的問題,因為辭典的編纂者知道某幾個詞條的意義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不能代表辭典的查閱者也知道這個,所以,作交叉就變得必要了。即使我們的解釋非常簡單,或者只是將之帶入到另一個近似的詞的解釋之下,也絕對比沒有根本都沒有收錄此一詞條要好。
第二個問題:《佛光大辭典》如何平衡通俗易懂與充分反應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如何務求詳盡與文字簡約。在這一點上,還是比較幾部辭典的特點,《丁福保》共三百五十萬字左右,收詞條三萬一千,每個詞條平均用字一百一十餘;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四百一十萬字,收詞條五萬三千,每個詞條平均用字七十餘;《佛光》七百萬,收詞條兩萬兩千,平均用字是三百一十字。我沒有統計過《望月》,但其實感覺其釋詞也是較為詳盡的,所以,其規模也是相當巨大,這一點與《佛光》較為類似。我個人也覺得這種較為窮盡的解釋方法正是《佛光》的優點之一,如果可能,當然希望能繼續保持。不過,倒是略感參考之材料中對近一百餘年的研究征引不是非常充分。如果能在這方面稍微補強,那也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
第三個問題,辭典的引用,
一部好的大辭典,往往都是建立在其它諸多辭典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對以前辭典的廣泛利用是一部好的辭典成功與否的關鍵。我不知道具體的征引統計情況,但粗看下來,初步的感受是引日文的通用佛教辭典較為充分,而其中又可能(我粗粗對了一些詞條)是利用日語的《望月》、《佛教大辭匯》、《綜合佛教大辭典》的較多一些。而專門辭典其實感覺利用得也不是特別多,我注意到前序中提到利用了一些日本的專門佛教辭典,比如種智院的《密教大辭典》、小野的《佛書解說大辭典》、駒澤的《禪學大辭典》,但實際上征引的數量可能并不是太多。即使是大陸任繼愈先生等編的《佛教大辭典》只收錄了一萬多個獨立詞條,還是有不少詞條在《佛光》中沒有收錄,我隨手就翻到了典籍中就有西夏文的“《榆林窟記》”在《佛光中》無論是獨立詞條以及《索引》中,都沒有查到此一詞條。這可能是此部辭典中收錄了較多的典籍,尤其是敦煌典籍的獨立條目的緣故。另外,我還注意到大陸的一些傳統寺院的專名,在此部辭典中也有收錄,與《佛光》中所收也有出入,比如隨手就翻到了“楞嚴寺”條,在任版中有二意項:一為廣東湛江興于宋代之古剎;二為營口之寺院。《佛光》中此詞條未收,但在索引中可知頁6098“樂果”條第二個意項乃有介紹樂果法師曾在營口興建了楞嚴禪寺。所以任版此條較《佛光》仍頗有可供參考之處。我未經全面索引對照,所以不得其詳,其實說到這里,我還是覺得《佛光》有必要對所有的詞條與諸部重要辭典作一重要的條目對照。
即使是對任版大辭典這一部看起來收錄詞條不多的辭典中的詞條,也不能放過。還有另外一些可以利用的辭典,我覺得比較方便的是一些語言辭典,如果我們再對《佛光大辭典》加以補強的話,還要注意利用平川彰的《漢梵大辭典》(此辭典對本辭典的梵語標注非常方便)、荻原雲來氏的《梵和大辭典》(此辭典整整耗時約三四十年,共十六巨冊)、大陸編的《藏漢大辭典》,還有摩威的梵英辭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學界最通用的一部梵英辭典)、達斯Chandra Das的藏英辭典(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巴利圣典協會的兩部巴英辭典、丹麥編的精審巴利英語辭典、艾哲顿的佛教混合梵语(BHS)語法與辞典。
我们即以《佛光》与《望月》比较,一般而言,《望月》对于来自印度的专有名词,基本都是给出了梵、巴、藏三种原语,而不是《佛光》的梵、巴两种。而中村元的《广说佛教语》如果可能,则还会加上佛教混合梵语。
另外還有些大的通用詞典與字典在編寫過程中也不能缺少。比如我注意到在《佛光》的第一個詞條,也就是“一”之下只有三個意項(加上“一一”也只有四個),其實編這個條目時,就應該參考大陸編的宏編巨著《漢語大字典》及《漢語大辭典》,也找出一般情況下“一”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意項,再按照此諸意項檢索佛經,就可以力求完備了。我粗看了下,就覺得只有三個意項是有點太過于粗略了,而再看中村元的《廣解》則共有九個意項,除掉最后一個引法國漢學家儒蓮的說明,八個意項也還是大致說得過去的。而且《廣解》中不僅是有現代語釋,而且很多都羅列出了梵語等原語,這就更便于讀者的準確理解。其實如果再核對平川彰氏的《漢梵大辭典》(此辭典感覺《佛光》可能也利用得不夠),則可知“一”條目下共對應了二十五個梵語單詞,以此為線索還可以發現更多的翻譯佛典之中的“一”的特殊用法。當然,我這樣確實是有點苛求過甚了,但有一點確實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編辭典時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利用資源。
尤其是二十世紀以后,電子辭典的興起,更為我們編纂辭典提供了便利之處。我舉個例子,網上完全開源的星際辭典(stardict)以及佛教宝库等制作的佛教电子辞典(fodict)都非常便于编纂辞典之用,尤其是前者,更是具有无限地扩展度。而且,对于辞典的编纂而言,有一个非常便利之处,就是因为它们都非常方便地将诸种辞典合成于一处。这样检索某个条目时,就会出现多种辞典并列的情况,非常方便我们比较诸种辞典的得失。比如《丁福保》、《佛光》等数十种都已经被加入了此中,并且象《翻译名义大集》以及摩威的《梵英》,还有英语的《中国佛教专名辞典》等等也都被陆续地列入。可以说我们现在对《佛光》进行升级,其实是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我就注意到電子版的《禪宗語錄詞典》和《藏傳佛教詞典》中有很多詞條都在《佛光》中找不到。另外一些非佛教詞典也可以被充分利用到《佛光》的升級之中。我舉個小例子,在佛經之中經常會提到“鬱金”,《佛光》的解釋基本不出《望月》同詞條的範圍之外,其實此植物在《金光明經》等中提到為藥,可是我們一般僧俗教眾與普通學者罕有學醫者,故而大多不會懂得此藥的藥性如何。然而,由於我的星際辭典里也配了幾種醫藥類電子辭典(下載很方便,有數十種可供選擇),所以一搜此詞,就出現了一大串與其藥理與藥性相關的內容,稍微出注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個人覺得以后的那些詞條編纂人員,不妨也多多利用這些已經擁有了的條件,來擴大本辭典的學術延伸度。
所以,我们现在是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再上一层楼的。当然,我知道《佛光》沒有增加很多這些显得有点专业化了的注釋可能是基于通俗性的考慮。不過,我個人確實是傾向于儘量求其完備一點的。因為我始終認為佛光山乃是天下佛教眾望所歸集之處,既然有可能,當然永遠不會退而求其次。
另外,还有些新出的辞典,在整体上或许可能有各种缺陷,但也未必一无可取之处。比如我就注意到大陆学者袁宾等编有《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这部词典说实话编得还是比较粗糙的,连凡例都相当草率。但是,由于它是专门辞典,也还是有其优势。比如记得一次有一位学生来问我“鳖鼻南山”是什么意思,我对这个出典也颇为挠头,随手查了下《佛光》没有找到。想到了这部词典,一翻,还真查到了。又如禅宗典籍中经常说的“壁立万仞”(现代世俗用法作千仞),其意思就完全与普通词典中所载以及我们一般的认为不同,而是指祖师大德独立见性,这样的词条,虽属专门,但毫无疑问,都是我们佛教自己所特有的(尤其是我们禅宗所独有的)。如果这些词(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有点太多了)我们的《佛光大辞典》不收,那是有点愧对这个“大”字的。再加上此词典因为是专门词典,其解释典故的出处都引自禅宗典籍,故而虽然在体例上有不少很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但还是有些益处可以吸收的,这种情况恐怕在其它的一些专门词典中也会有不少。
就總體而言,我個人是感覺《佛光大辭典》對英語辭典利用也遠不如日語辭典那么充分,所以用英語撰寫的一些辭典都沒有怎么利用到,舉個例子比如印度佛教哲學辭典和巴利文獻的百科辭典都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資料。
除此之外,《佛光大辭典》還可以利用一些專門的百科全書,比如臺灣本身就有藍吉富先生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陸也有賴永海教授等編的百科全書,不過,还有其它的一些佛教百科全書可以利用,如斯里蘭卡所編的佛教百科全書(我自己所有的第七厚冊才編到了字母P)。此套辭典已經編了半個多世紀了,到目前還沒有全部編完。但就目前所有的部分就已經相當讓人嘆為觀止了。如果《佛光大辭典》要擴編,也可以利用這類佛教的百科全書。
我的建議:《佛光大辭典》確實可以修訂,其實就日本的情況來看,有一些辭典是每隔三四十年會更新一次以適應最新的要求。比如中村元教授的《佛教語大辭典》編寫之后,他還是不斷地積累詞條,到最后再作修訂,成為《廣說佛教語大辭典》。我覺得《佛光大辭典》自從初編以后已然二十年了,可以再費時十年左右對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使之在已經非常好的基礎之上更上一層樓。
下面我簡單地向師父彙報一下,如果真的要對《佛光大辭典》升級可以考慮如何著手。
1、方向性的改變,即以專人負責制來對佛光大辭典進行全面修訂。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一些辭典也包括百科全書都是由專家來完成的,而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編纂的工作。比如望月信亨和塚本善隆氏等編的《望月大辭典》、赤沼至善的《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詞典》、中村元氏的《佛教語大辭典》和《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小野玄妙氏的《佛書解說大辭典》、橫超慧日氏的《佛教學辭典》、平川彰氏的《漢梵大辭典》,很多優秀的辭典都與這些一流的人才的名字緊緊相聯。我不是說前任的編者不夠專業,而是覺得即使以佛光山的實力而言,僅僅只以星雲大師旗下的數所院校而言其實完全還有更優秀的人才沒有參與到這部辭典的編輯之中,比如舊的《佛光》之中巴利佛教的相關詞條就有改善提高的空間,而就我所知,佛光山的南華大學現在可以說是整個華人世界里巴利人才儲備最為雄厚的學校,您那里絕對是有這個實力做到更好的。
如何對這整本辭典作大的更動,我在想是否可以將全部的辭條以學科專業為類,分別禮請專家作全新的校編,并且在最后列出到目前為止的參考書目,當然,最后可列出此辭條的編者以明功過。
2、其次是搜集與對照詞條,本來《佛光》已經有的詞條,可以與其它重要的一些詞典作對比,沒有的詞條可不可以增加。即統計各重要辭典的詞條數,作一匯總,然后再與《佛光》中的的詞條作對比。較小的辭典,可以一個人負責,較大的辭典可以多人核對。初步得出差異以后,再逐次請專家審核其收錄與否。再將大致得出應該增加的條目,或者認為需要重新修訂的詞條按照學科的分類進行分配,這樣大致即可以得出整個新增條目的初步輪廓了。
3、全部的條目完成以后,建議再集中專家對全部的稿件統一審稿,最后由真正的主編來統一審定全部的條文。我覺得這樣一種方式,可能會對整個大辭典的提升有一定益處。
細節方面:
1、版式:建議改為橫排。豎排一則不適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而且也非常不便于西文的排印。改為雙欄橫排會極大地改善閱讀的舒適性。
2、檢索方式:本辭典提供了四種檢索方式,即文字筆劃、四角號碼、國語注音、威妥瑪式音標。國語注音行于臺灣,威妥瑪為舊式音標但仍未絕跡學術界,而且有些學者,至今依然偏好此一注音法,故仍不可偏廢。唯獨少了在大陸極為通行的漢語拼音注音索引,此一注音法由于已然獲得了聯合國的認可,故而在講求國際標準化的今天,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所以,還可以在新版中添加此一注音法(并不會花很多時間精力)。當然,我注音到了索引冊的第六十一頁有一个國音注音與各式拼音系統的對照表,但沒有附大陸的拼音法。而且,由于此索引只提供了筆畫排序,還沒有提供部首檢字法。其實就目前來看,漢語拼音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兩種,所以希望新版能有所增加。
3、對于此部辭典中經常引用的書籍與辭典,建議在辭典前增加縮略語例,此點可參考辛島靜志的三部佛教辭典(《正法華辭典》、《妙法蓮花經辭典》和《道行般若經辭典》)的前例。
4、再版的主編序要精心撰寫,重要的一些編輯參數最好全部交待清楚。比如到底引用了多少,自己撰寫了多少,翻譯了多少,參與的人員有哪些,參與了哪些部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