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象的世界
刚刚看完韩寒的最新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书名直抒胸臆,直指矛盾,瞬间将我吸引。阅读时顿感诙谐处也让我若有所思。自从韩寒转型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之后, 他想向这个世界表达的欲望似乎更加强烈了,试图以他独特的方式与世界推心置腹,其博客里一系列直面这个混沌的世界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世界之所以成为我们所关注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所有的此世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关于生活的信仰都要在这个世界中去寻找。当这个世界能够提供我们足够的精神资源来安顿我们此世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平缓表达与宣泄的欲望,只有当我们无法找寻生命根基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要和这个世界谈点什么。因此,在我看来,韩寒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的存在,我们已经无法像古代中国人那样,能坚守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我们已经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火车轰隆的声响提醒着我,这个世界一切都在若无其事的高速运转着,每天依然有不同的人群穿梭在这个国家的不同的角落,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么多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头脑都在想些什么,这个世界是否提供着可以共享的价值来使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而在看《1988》的时候,我彻底的绝望了。
娜娜即使作为一个妓女卑微的活着,但是却保有着作为一名合格母亲的梦想,她渴望有一天她的女儿不再像她一样在红灯区工作,她甚至希望能供她的孩子去国外留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早先看的30年代的一部我认为拍的最好的早期电影《神女》,阮玲玉饰演的女主人公因为生活的无奈也成为一名妓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母亲,尽管受尽世间的各种凌辱,仍然极力地维系着作为一名母亲的高尚。正是伟大的母性使得她身上也充满了作为人的“神性”,尽管如此,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暗淡的世界,人身上所具有的“神性”正在被这个世界所凌辱。
这样的世界之中,人们的观念里已经不再有古代士人那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胸怀了。每个人所关注的都是自己的一点点卑微的梦想,可是纵然如此,寻梦的道路上牺牲的却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的尊严,在我看来这也是小说《1988》所着力表现的。且不说娜娜连最基本的作为一名合格母亲的梦想都无法实现,小说的主人公陆子野的女朋友孟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艺人,但是在牺牲了自己的肉体以及尊严之后,她的梦想依然被现实无情的打碎。至于小说的主人公陆子野本人,他善良,愿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娜娜,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试图去与这个世界作抗争,但是他也透露着对这个世界悲情的无奈。小说的最后,陆子野开着1988,车里面放着1988制造者的骨灰,但是他觉得里面放着所有他身边试图在这个世界有意义地活着却最终死去的人:丁丁哥哥,监狱里的朋友,娜娜,他觉得他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少一些,只是他们替他撞过了每一堵他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他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他,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因此,一直到最后,陆子野也依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子,或许他想向这个世界问点什么,他觉得他该这么做,但世界什么也没有告诉他,而是面无表情地压碎了他和他们的信仰和灵魂。他所能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仍然是一个未解和不安的问号,处处透露的是混沌之象,永远看不清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世界之所以值得我们生活在其中,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实现一个个的卑微的梦想,当这个世界不能满足我们这些小小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并且无法知道活着的希冀,更不会对未来有任何的期待。而所有梦想的实现都有赖于这个世界文明力量的生长,有赖于我们树立起刚健的属于我们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记得今年龙应台先生在北大发表讲演《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时,讲到台湾社会的价值基座,她说,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一所学校的大门,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每个孩子在小小的心中就把自己当做是一名“士”,“士”就意味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胸怀,当遇到社会不公的时候,他会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人的尊严。所以台湾才会有2006年百万红衫军把写着“礼”“义”“廉”“耻”的大气球飘扬在台北的夜空要求陈水扁下台的一幕。
透过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们在混沌之象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我们的位置,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无法回到传统文化的根基里面了。但是作为我们个体,依然可以汲取古人高远的智慧,在内心坚守我们做人的底线,坚持人身上的高贵。纵然也可能会像陆子野那样,有失落有伤害有孤独和迷失,但是古人告诉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所有的国人共勉。
世界之所以成为我们所关注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所有的此世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关于生活的信仰都要在这个世界中去寻找。当这个世界能够提供我们足够的精神资源来安顿我们此世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平缓表达与宣泄的欲望,只有当我们无法找寻生命根基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要和这个世界谈点什么。因此,在我看来,韩寒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的存在,我们已经无法像古代中国人那样,能坚守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我们已经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火车轰隆的声响提醒着我,这个世界一切都在若无其事的高速运转着,每天依然有不同的人群穿梭在这个国家的不同的角落,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么多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头脑都在想些什么,这个世界是否提供着可以共享的价值来使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而在看《1988》的时候,我彻底的绝望了。
娜娜即使作为一个妓女卑微的活着,但是却保有着作为一名合格母亲的梦想,她渴望有一天她的女儿不再像她一样在红灯区工作,她甚至希望能供她的孩子去国外留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早先看的30年代的一部我认为拍的最好的早期电影《神女》,阮玲玉饰演的女主人公因为生活的无奈也成为一名妓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母亲,尽管受尽世间的各种凌辱,仍然极力地维系着作为一名母亲的高尚。正是伟大的母性使得她身上也充满了作为人的“神性”,尽管如此,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暗淡的世界,人身上所具有的“神性”正在被这个世界所凌辱。
这样的世界之中,人们的观念里已经不再有古代士人那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胸怀了。每个人所关注的都是自己的一点点卑微的梦想,可是纵然如此,寻梦的道路上牺牲的却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的尊严,在我看来这也是小说《1988》所着力表现的。且不说娜娜连最基本的作为一名合格母亲的梦想都无法实现,小说的主人公陆子野的女朋友孟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艺人,但是在牺牲了自己的肉体以及尊严之后,她的梦想依然被现实无情的打碎。至于小说的主人公陆子野本人,他善良,愿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娜娜,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试图去与这个世界作抗争,但是他也透露着对这个世界悲情的无奈。小说的最后,陆子野开着1988,车里面放着1988制造者的骨灰,但是他觉得里面放着所有他身边试图在这个世界有意义地活着却最终死去的人:丁丁哥哥,监狱里的朋友,娜娜,他觉得他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少一些,只是他们替他撞过了每一堵他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他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他,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因此,一直到最后,陆子野也依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子,或许他想向这个世界问点什么,他觉得他该这么做,但世界什么也没有告诉他,而是面无表情地压碎了他和他们的信仰和灵魂。他所能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仍然是一个未解和不安的问号,处处透露的是混沌之象,永远看不清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世界之所以值得我们生活在其中,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实现一个个的卑微的梦想,当这个世界不能满足我们这些小小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并且无法知道活着的希冀,更不会对未来有任何的期待。而所有梦想的实现都有赖于这个世界文明力量的生长,有赖于我们树立起刚健的属于我们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记得今年龙应台先生在北大发表讲演《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时,讲到台湾社会的价值基座,她说,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一所学校的大门,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每个孩子在小小的心中就把自己当做是一名“士”,“士”就意味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胸怀,当遇到社会不公的时候,他会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人的尊严。所以台湾才会有2006年百万红衫军把写着“礼”“义”“廉”“耻”的大气球飘扬在台北的夜空要求陈水扁下台的一幕。
透过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们在混沌之象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我们的位置,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无法回到传统文化的根基里面了。但是作为我们个体,依然可以汲取古人高远的智慧,在内心坚守我们做人的底线,坚持人身上的高贵。纵然也可能会像陆子野那样,有失落有伤害有孤独和迷失,但是古人告诉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所有的国人共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