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流水帐(一)
记得,12年前,刚踏入中学校园,第一次听到黄家驹的歌。在此之前,他的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第一次接触他的歌,缘于我那对Beyond,特别是黄家驹疯狂迷恋的同桌。
当时,我并不知道谁是四大天王,何谓流行歌曲。在同桌的影响下,听了大多数Beyound的歌。虽然琅琅上口,听起来不错,但鉴于对音乐的认识我大概仍停留在音乐课上老师所介绍的那么一点点微博得近乎零的音乐知识,谈不起兴趣,更说不上喜欢与否。
三年后,当我离开家乡踏入广州求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吉他,谁是黄家驹,何谓Rock Music。
中专入学第一年,大家似乎对一切事物都觉很新鲜。有的热衷电脑游戏,有的迷上了吉他,也有的投身到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中。
游戏,作为我自小学二年级开始七八年间唯一算得上爱好的娱乐,或者是开始成长了,抑或游戏中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早在中学年代已经失去兴趣。
社团活动,对于较内向的我从来无法真正投入其中。
倒是吉他,最后成为我四年中专生活中唯一能坚持并且享受其中的课外娱乐。
中专第一年,学校举办了吉他培训班,只需交几十块钱,买一把吉他即可入室参与。
大概,当时的我正处于对初次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片天地的新鲜感,无瑕参与。
可惜的是,很多同学交了学费,买了吉他、书等等,但班上几乎没人上完整个课程,记得当时还有几个女生也参加了,但受不了琴弦对手指的蹂蹑,最终也都放弃了。不过当中有一位女同学,毕业后进了星海音乐学院,现在估计应该毕业为人师表去了。
第二学期,正当那股初来乍到的小乡巴新鲜感逐渐消失后,在一些师兄、同学的影响下,还有,当时的谢霆锋也崭露头角,他的歌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叛逆中带着柔情,愤慨中透露着对现实的无奈;由于他的家世及性格的缘故,外界对他的评论至今煲贬不一。不过,四年的中专,起码有三年我是听着他的歌过来的。为什么喜欢听他的歌?不知道,喜欢不需要太多理由,亦不必向他人交待。
正好,同班几个宿舍里放着几把其它同学买了但无瑕把玩的吉他,还有一些入门的教程。
就这样,琴也没买,就开始学琴。(实事再次证,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时至今日我仍未拥有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吉他)
学的第一首歌是 - 游鸿明、谢霆锋、黄大炜、中原的《我们这里还有鱼》
希望开始不会是结束,第一首学的歌却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公开演绎的歌曲。
偶然的一次机会,第一次上台帮同班一个五音不全的千年虫同学伴奏,歌曲是《我是一只小小鸟》,千年虫同学参加了十大歌手比赛。当时,台上的我听着他上气不接下气,五音不全并且竭斯底里的歌声,我唯一的想法只想拿吉他揍他。
至此,我决定不再帮任何谈不上音乐细胞的细胞们伴奏,要么就自个儿唱,要么就操蛋。
不过,另一外一位海文同学,是我的偶像,别人拿麦克风他清唱,别人用碟伴奏他用一把走音且破烂的练习吉他,别人穿皮鞋他穿拖鞋,高音飙到走音仍坚持连续三年参加,为他伴奏是我的最高理想。。。
第二年第二学期的时候,学校举办年度晚会,对于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的我们,当时的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只好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上台表演。
第一首上台演绎的歌曲是《玉蝴蝶》,谢霆锋的歌,悉尼演唱会结束后的吉他DEMO版,并非大碟版。就这样,在完全没有上台经验下,向同学借了一个效果器,一把电木琴,一把电吉他,我主唱兼伴奏,另外一位耀文同学旋律吉他。糊里糊涂的就通过了初选正式上台。
表演的效果还不错,因为大多表演的都是校园民谣,比较老掉牙的歌,因此流行歌曲反而较受当时较多校友的喜欢。
可惜当时DV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到连手机都可以拍。不然应该是一段不错的回忆。因此只留了几张不太清楚的照片以做留念。
今天是黄家驹的生忌,如果他今天仍在,应该会给世界留下更多好的作品。他的作品,几乎是每个学琴之人的必弹之选。感谢家驹,感谢Beyond。
仅以此文悼念先人,并藉此机勾勒自己一些几近尘封的记忆。
当时,我并不知道谁是四大天王,何谓流行歌曲。在同桌的影响下,听了大多数Beyound的歌。虽然琅琅上口,听起来不错,但鉴于对音乐的认识我大概仍停留在音乐课上老师所介绍的那么一点点微博得近乎零的音乐知识,谈不起兴趣,更说不上喜欢与否。
三年后,当我离开家乡踏入广州求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吉他,谁是黄家驹,何谓Rock Music。
中专入学第一年,大家似乎对一切事物都觉很新鲜。有的热衷电脑游戏,有的迷上了吉他,也有的投身到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中。
游戏,作为我自小学二年级开始七八年间唯一算得上爱好的娱乐,或者是开始成长了,抑或游戏中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早在中学年代已经失去兴趣。
社团活动,对于较内向的我从来无法真正投入其中。
倒是吉他,最后成为我四年中专生活中唯一能坚持并且享受其中的课外娱乐。
中专第一年,学校举办了吉他培训班,只需交几十块钱,买一把吉他即可入室参与。
大概,当时的我正处于对初次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片天地的新鲜感,无瑕参与。
可惜的是,很多同学交了学费,买了吉他、书等等,但班上几乎没人上完整个课程,记得当时还有几个女生也参加了,但受不了琴弦对手指的蹂蹑,最终也都放弃了。不过当中有一位女同学,毕业后进了星海音乐学院,现在估计应该毕业为人师表去了。
第二学期,正当那股初来乍到的小乡巴新鲜感逐渐消失后,在一些师兄、同学的影响下,还有,当时的谢霆锋也崭露头角,他的歌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叛逆中带着柔情,愤慨中透露着对现实的无奈;由于他的家世及性格的缘故,外界对他的评论至今煲贬不一。不过,四年的中专,起码有三年我是听着他的歌过来的。为什么喜欢听他的歌?不知道,喜欢不需要太多理由,亦不必向他人交待。
正好,同班几个宿舍里放着几把其它同学买了但无瑕把玩的吉他,还有一些入门的教程。
就这样,琴也没买,就开始学琴。(实事再次证,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时至今日我仍未拥有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吉他)
学的第一首歌是 - 游鸿明、谢霆锋、黄大炜、中原的《我们这里还有鱼》
希望开始不会是结束,第一首学的歌却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公开演绎的歌曲。
偶然的一次机会,第一次上台帮同班一个五音不全的千年虫同学伴奏,歌曲是《我是一只小小鸟》,千年虫同学参加了十大歌手比赛。当时,台上的我听着他上气不接下气,五音不全并且竭斯底里的歌声,我唯一的想法只想拿吉他揍他。
至此,我决定不再帮任何谈不上音乐细胞的细胞们伴奏,要么就自个儿唱,要么就操蛋。
不过,另一外一位海文同学,是我的偶像,别人拿麦克风他清唱,别人用碟伴奏他用一把走音且破烂的练习吉他,别人穿皮鞋他穿拖鞋,高音飙到走音仍坚持连续三年参加,为他伴奏是我的最高理想。。。
第二年第二学期的时候,学校举办年度晚会,对于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的我们,当时的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只好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上台表演。
第一首上台演绎的歌曲是《玉蝴蝶》,谢霆锋的歌,悉尼演唱会结束后的吉他DEMO版,并非大碟版。就这样,在完全没有上台经验下,向同学借了一个效果器,一把电木琴,一把电吉他,我主唱兼伴奏,另外一位耀文同学旋律吉他。糊里糊涂的就通过了初选正式上台。
表演的效果还不错,因为大多表演的都是校园民谣,比较老掉牙的歌,因此流行歌曲反而较受当时较多校友的喜欢。
可惜当时DV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到连手机都可以拍。不然应该是一段不错的回忆。因此只留了几张不太清楚的照片以做留念。
![]() |
今天是黄家驹的生忌,如果他今天仍在,应该会给世界留下更多好的作品。他的作品,几乎是每个学琴之人的必弹之选。感谢家驹,感谢Beyond。
仅以此文悼念先人,并藉此机勾勒自己一些几近尘封的记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