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内容策略指南》——读后想
首先,还是一如既往的表扬国外书本的严谨性,虽然很多人都把这种严谨性当成啰嗦。就好像中国人一直会认为美国人太笨,不会走捷径一样,中国人从来不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小聪明才成就不了美国的高科技。没有看到全面的人,何以说精简?
坦白说,看完书后,我才发现,我对web内容的重视程度显然也不够。当然,看完这本书,也不是要立马去招兵买马开始改善。还是跟以前一样,这方面的书第一次读,主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这是在说网站的哪一方面,这一方面对网站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的人员岗位有哪些,等等。反正人都有好奇心嘛,没看过的,就得看看。等第二次看的时候,就是带着强烈目的去看了。
作者从始至终,都在极力宣扬web内容策略对一个网站的重要性,当然也给出了一些评测方法以及可量化的效果。看得出来,不只是只处于互联网初级水平的中国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先进国家,还是重视度不够。否则也没办法给作者这个机会开辟这么一个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引用书里面的原话,就是因为,大家一听到内容,就觉得廉价!是啊,就好像我们去购物网站,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自己的交易行为,却不会去记住交易过程中的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我们能说的出的往往是,我们买了几个东西,但是却说不出,我们怎么买了那几个东西。
对web内容的不重视,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内容一般都是文字图片等等,而文字就跟文化一样,特别不好衡量效果,对一个总是要考虑损益的公司来说,这种文邹邹的统计一定是让决策者很沮丧的。好在呢,现在支持web内容策略的越来越多,计算web内容对网站影响的工具与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虽然口耳相传很难让大家对web内容重视,但是相信一旦有确凿的数据支撑,大家想不重视也不行了。
书里还提到一点,觉得很有道理。就是眼下,一说到网站,讨论最多的就是用户体验,投入这方面的资源也最多。所以呢,说到用户体验,作者说了这么一段话 “坦率地讲,我一直认为“用户体验”实际上并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实践。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涵盖了一系列彼此相关但又互相独立的实践,而所有这些实践至少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内容策略相互依存。”
没错,没错,关键字“概括性”! 对于把用户体验奉若神明的粉丝来说,他们会认为,这段话是支持web内容策略的作者牵强附会上去的。就好像,这市场硬要诞生一个新的岗位给web内容策略,那web内容策略为了立足,也必须要跟其他人硬搭上,否则孤军作战,很可能被边缘化,然后被忽略掉。我今天看到这句话,觉得作者其实还是蛮公正的在说这件事情。现在,大家总说用户体验,就好像时尚圈的人出口就说时尚一样。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时尚,这些都是名词。而一个名词要有意义,它必须要变成一个动词。比如,你说用户体验,那如何实现用户体验比纯粹一个用户体验这个名词来的更具体更具有执行性。比如,你说时尚,那如何让自己时尚起来比嘴巴里随便吐出一个名词,要来的直观。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用户体验可分两个大部分设计出来的,感性设计加理性设计。感性设计就是内容要去表达的传递的会带有人味的略带主观的部分,而理性设计呢,就是设计出来的交互啊流程什么的可以用计算机自动化的相对地不会随便以某个人意志改变的部分。这两个加起来,才会实现所谓的用户体验。
名词总是听起来像口号,名词更容易让一个人懒于探索实践。所以做永远比说难,做永远比说有意义。 说到这个,跑偏一点。男人不喜欢说我爱你,但是会去用行动证明自己怎么爱你。女人呢,则更喜欢用嘴巴说我爱你。所以,其实女人非常容易变心,也非常不珍惜这三个字对一段感情的分量。当然,男人不说这三个字,也并不代表专一,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背叛做伏笔。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鉴于自己可以说这三个字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所以相对来说,我还是算是属于说这三个字少的那种。(赶紧撇清。。。。力图证明自己很靠谱。。。)
书,看了就好。的确啊,我还是蛮适合杂食的,反正我也不想成专家,所以广泛的阅读对于消除随时可能会产生的思维定势或者大脑结石有很好的作用。
(豆瓣真的不给里,字很小,还不能加粗,不能上色,不能放大,还是想转移地方,现在越发有写点这种稍微看起来有点技术含量的文章了。)
坦白说,看完书后,我才发现,我对web内容的重视程度显然也不够。当然,看完这本书,也不是要立马去招兵买马开始改善。还是跟以前一样,这方面的书第一次读,主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这是在说网站的哪一方面,这一方面对网站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的人员岗位有哪些,等等。反正人都有好奇心嘛,没看过的,就得看看。等第二次看的时候,就是带着强烈目的去看了。
作者从始至终,都在极力宣扬web内容策略对一个网站的重要性,当然也给出了一些评测方法以及可量化的效果。看得出来,不只是只处于互联网初级水平的中国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先进国家,还是重视度不够。否则也没办法给作者这个机会开辟这么一个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引用书里面的原话,就是因为,大家一听到内容,就觉得廉价!是啊,就好像我们去购物网站,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自己的交易行为,却不会去记住交易过程中的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我们能说的出的往往是,我们买了几个东西,但是却说不出,我们怎么买了那几个东西。
对web内容的不重视,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内容一般都是文字图片等等,而文字就跟文化一样,特别不好衡量效果,对一个总是要考虑损益的公司来说,这种文邹邹的统计一定是让决策者很沮丧的。好在呢,现在支持web内容策略的越来越多,计算web内容对网站影响的工具与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虽然口耳相传很难让大家对web内容重视,但是相信一旦有确凿的数据支撑,大家想不重视也不行了。
书里还提到一点,觉得很有道理。就是眼下,一说到网站,讨论最多的就是用户体验,投入这方面的资源也最多。所以呢,说到用户体验,作者说了这么一段话 “坦率地讲,我一直认为“用户体验”实际上并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实践。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涵盖了一系列彼此相关但又互相独立的实践,而所有这些实践至少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内容策略相互依存。”
没错,没错,关键字“概括性”! 对于把用户体验奉若神明的粉丝来说,他们会认为,这段话是支持web内容策略的作者牵强附会上去的。就好像,这市场硬要诞生一个新的岗位给web内容策略,那web内容策略为了立足,也必须要跟其他人硬搭上,否则孤军作战,很可能被边缘化,然后被忽略掉。我今天看到这句话,觉得作者其实还是蛮公正的在说这件事情。现在,大家总说用户体验,就好像时尚圈的人出口就说时尚一样。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时尚,这些都是名词。而一个名词要有意义,它必须要变成一个动词。比如,你说用户体验,那如何实现用户体验比纯粹一个用户体验这个名词来的更具体更具有执行性。比如,你说时尚,那如何让自己时尚起来比嘴巴里随便吐出一个名词,要来的直观。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用户体验可分两个大部分设计出来的,感性设计加理性设计。感性设计就是内容要去表达的传递的会带有人味的略带主观的部分,而理性设计呢,就是设计出来的交互啊流程什么的可以用计算机自动化的相对地不会随便以某个人意志改变的部分。这两个加起来,才会实现所谓的用户体验。
名词总是听起来像口号,名词更容易让一个人懒于探索实践。所以做永远比说难,做永远比说有意义。 说到这个,跑偏一点。男人不喜欢说我爱你,但是会去用行动证明自己怎么爱你。女人呢,则更喜欢用嘴巴说我爱你。所以,其实女人非常容易变心,也非常不珍惜这三个字对一段感情的分量。当然,男人不说这三个字,也并不代表专一,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背叛做伏笔。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鉴于自己可以说这三个字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所以相对来说,我还是算是属于说这三个字少的那种。(赶紧撇清。。。。力图证明自己很靠谱。。。)
书,看了就好。的确啊,我还是蛮适合杂食的,反正我也不想成专家,所以广泛的阅读对于消除随时可能会产生的思维定势或者大脑结石有很好的作用。
(豆瓣真的不给里,字很小,还不能加粗,不能上色,不能放大,还是想转移地方,现在越发有写点这种稍微看起来有点技术含量的文章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