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读书笔记【一月随时添加……】
趁着新的一年还没有过去太久,我打算从现在开始把新的一年读过的每一本书和每一本杂志都记录下来。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大段的时间去为每一本书写下洋洋洒洒的上千甚至数千字的观后感了,但寥寥记下几笔也算没白忙活。小时候我最羡慕的古人都是一帮读书笔记(并非竹简)攒了几麻袋的家伙,从现在起我也要做这样一个家伙。我的朋友大爽子说过一句很文艺的话,看书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精致更加强大(与原话有出入)。
那么从现在开始,逐月添加。
2011.1.2——第一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39期
(2010年最后一期)
2010年的最后一期杂志,依旧比报亭晚到了一周。发行部对待用户也太不认真了!
这一期的专题是《知识青年做生意啦》,讲的是科学松鼠会和译言网这种原本看似非盈利的组织是如何渐渐向商业领域转变的。这是好现象,尽管有许多内部成员坚持走公益路线最后气得离开了团队,但这些组织大部分都成功了。其中姬十三建立“果壳传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举动,风投们别碰科学松鼠会,如果非要给我塞钱,就塞到另一个兜里吧!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描述优衣库的《排队也疯狂》,看完此篇,马上去人人网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关注了一大批有意思的商业小站(可惜优衣库的活动结束了)。从这一点看来,尽管人人网非常谦虚的说到自己的广告做的很不成功,但是在我看来,它已经跑的比豆瓣快了。
封面故事做的很有意思,但依旧像往年的每一期年终总结一样,有些空洞。而相对活泼的《让人更快乐的100件事》里面,我发现我干过一多半,但我并没有快乐更多,这他妈是为什么呢。下次我争取写一篇《让人更快乐的1000件事》。
2011.1.5——第二本
《三体Ⅲ死神永生》
论阅读快感,这一本稍逊于《三体Ⅱ黑暗森林》;但是论气势,绝对是一部越读到后边越让人窒息的故事——不过很明显的是,刘慈欣对待这一本的态度明显没有前两本认真。这种被震撼感觉就像十年前第一次读大刘的作品《中国太阳》一样,完全没有想象过哪怕是连灵光一闪都没有出现过的火花……就这么被他一下子点燃了。
为这本书写观后感,对于每一个尚未读过此书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残,剧透是一种无良的品质,为这种书写剧透简直称得上是罪大恶极了。它稍稍改变了我对这个星球这个世界的认知,让我觉得原来活着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就像在看余华的《活着》。不同的是,前者和后者相比,更像是上帝和蚂蚁的关系。
2011.1.7——第三本
《大卫奥格威自传》
这本书我似乎读过,因为我的豆瓣从不说谎,但是我已经记不清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了,于是这一天就重读了一遍。读着读着,就发现了与上一次读时完全不同的心境——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刚刚进入这个行业,当时对奥格威的印象就像一个基督徒看耶稣一样,恨不得顶礼膜拜。而现在我开始慢慢发现自己已经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老头了。首先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一分才气在那个年代可以被放大为八分才气,而现在这个人人都有八分才气的时代,即便是有十分才气也不会显得过于出众了。——当然,这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可以让我回到两三年前重新安排一次职业规划的话,我一定不会选择跟广告沾边的行业了,我曾经想过做一个记者,或者做一个IT男也不错,另外,厨子也可以,听说厨子也能赚不少钱呢。
奥格威的故事在某种角度诠释一个道理,那就是,天无绝人之路。广告界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好口才、好脑子、好文笔,随便有一样,哪怕你是个农民呢,最后都有可能成为教皇级人物。这甚至比当个厨子还要简单的多。
2011.1.9——第四本
《看天下》总第161期
(2011年第二期)
每当我在外面等人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的买一本不算太厚的杂志,很久以前只买《三联》和《第一财经周刊》,后来也开始买一些别的杂志了,例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博客天下》和《看天下》,我觉得,看这些杂志至少不会把时间浪费掉,而看那些攒了几天的手机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言归正传,这本杂志的封面是《和我们的孩子谈谈性》,关于这个话题,我并不感兴趣,当然也并不排斥。只是觉得和自己的孩子谈这个话题实在是有些科幻的意味——春天还没到,地还没种上呢!
这一期最让我感兴趣的两个话题是去年年末的两个人物,基本上他们的名字是不能提的,一位姓钱,死了;另一位叫刚,还活着。这两篇报道令我非常难过,不知道是不是家国情怀在作祟。本想根据这两篇报道整理出两篇杂文出来,没想到这些杂文是不允许发在网上的,于是我索性就不给自己喜欢的网站们惹事了,大家都不容易,何况我也并不想替谁说话。我本来是打算跳出来挨骂的,因为好多网友在这两件事情上暴露了从不思考的弱点,但是这一切又关我屁事呢。总之,这是一个悲哀的时代,真相是永远不可能大白于天下的,所以,请珍惜生命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后,我对这种文摘类的杂志始终有个疑问——你们是如何支付作者稿酬的?请千万不要像网上那帮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无赖们一样做出那种把别人的东西发表在自己的平台上并且不注明转载的断子绝孙的事儿,谢谢了。千万别再像新浪微博里面某些所谓的“XXXX排行榜”那样,一点一点把网络上关于产权和尊严的概念彻底搞没了。
2011.1.10——第五本
《我的奋斗》 罗永浩/著
自从上个周末把电脑里存了好久的《老罗语录》放进了MP3里面,我这几天在外面几乎就没摘掉过耳机,太他妈逗了!老罗最近一次火起来(其实一直都很火)完全是靠演讲的力量,几乎所有的不上进青年在听完之后都立刻有了上进的冲动,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朋友以及我。说实话,在看演讲视频之前,我没想到老罗的口才居然可以好到这种人神共愤的地步。这样的人不成事谁成事?就算去搞传销,罗胖子也早就是个千万富翁了吧。
于是周一上班后,立刻在快书包上订了一本早就想买却一直没买的《我的奋斗》。书很快就送到了,利用午休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三分之一,眼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脑海中仿佛都有声音在朗读,我很快意识到,已经到达了我看书时的最高境界了。虽然速度变慢了,但是从感官上来讲,又多获得了一种享受,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是幻听,反正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读完这篇数万字的演讲稿,没有上一次看视频那样被打了鸡血的冲动,从励志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但是,书中自始至终都在讲一个道理,那就是天道酬勤。我觉得在这篇演讲稿里面,除了弘扬自由与民主之类的人间常识之外,这就是最核心的力量了。期间被逗笑了无数次,看文字书看得如此欢乐,真是近几年来头一回。如果要评选我最喜爱的作家,这次我决定不选余华了。
他的成长史倒是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感慨,毕竟大家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所谓的童年苦难基本上也都遭遇的差不多,尤其是少年暴力那一段,估计每个男孩子都经历过打人与被打的青春吧。
最喜欢的还是访谈录那一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回答是关于安全套的——每个不爱用安全套的男人都应该去认真看一遍人工流产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男人,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不过只能在自己博客里说说,如果在豆瓣建立一个【必戴套】小组,一定是没有什么人加进来的,说不定还会被男性管理员恼羞成怒的封禁,呵呵。
凌晨一点,终于看完。从那一刻起,我就打算正式成为老罗的粉丝了。我在豆瓣上给这本书标注的短评是【人世间一朵牛逼的奇男子,这个国家因为有你变得更好了一些^_^】——希望我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2011.1.11——第六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40期
(2011年第1期)
上次提到《第一财经周刊》的发行部对待订阅读者似乎不太上心,结果这一期和最新的一期马上就被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兄直接用快递发了过来。这个举动让我对自己之前说过的一些话感到一点点愧疚,甚至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以后再也不要催他们了,大家都不容易。
言归正传,这一期的内容我就记住了四篇,其中有两篇还是跟财经没啥关系的。那就先从这没啥关系的开始说起吧——在《结个婚,容易吗》这个专题中,求婚是一件比结婚还要重要的事儿。什么是结婚?领证?戒指?婚纱照?蜜月旅行?还是两人一起去共度人生?在我看来,最后一项才是结婚的本质。而之前所说的一些包括求婚,都只能算是结婚的“前戏”而已。说到结婚,今天突然想起很久未联系过的一个老朋友,我们上一次聊天那阵子他刚刚把自己和未婚妻的照片贴出来。想起一年没见,这孙子应该都快当爹了吧,抱着“一个不着调的叛逆青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后心态会出现神马变化呢”的疑问一聊才知道,刚领证,哪来的孩子啊。之后又补了一句,结婚之后,贼结巴不自由!再后来,就剩下他一直在羞辱我了——“哎,当初是哪个傻逼非要等着房价要降来着?”妈的,于是我就愤愤的下班了。
另一篇比较有意思的讲的是社交圈子的事儿——《找到你的圈子》。关于“圈子”这个概念,每个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体验了,但职场圈子或者说工作之后的圈子和学生时代的圈子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圈子,我更喜欢和三两朋友单聊,人一多我就有种犯困的感觉,估计是小时候跟着老爸出去应酬落下的坏毛病——不用说话,只管吃就好了。但是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找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玩也算得上是很有意思的事,不过好组织大部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书友会太傻,饭醉团太俗,登山俱乐部我也没时间,好不容易想参加一个车友会吧,嘿,又他妈不能买车了。
你看,因为每个月没有摇中的人将会继续参加下月摇号,不幸的是,这样一来摇号池里的号码会越积越多,中奖概率也会越来越趋于无穷小——几年之后,想在北京买辆车,基本上就跟中个彩票二等奖似的了。这期的专题《政策来了》是我觉得唯一有深度的报道。由于工作上的一些便利,关于“限号令”,知道的信息比大部分人都要早两天,所以也曾悄悄在微博上说了两句,不知道有没有惠及到朋友。客观来说,这一次的限车政策远比对房地产的调控要迅猛的多,基本上就是将北京的经销商重新洗牌,至少要有1/3的汽车销售要离开。新一年的在京销售目标也成为了让各大厂商无比纠结的一个话题。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买不起房,现在连车斗买不了,那不太失败了吗!”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啤酒的——《青啤重启扩张》。从这篇报道里面,我了解到山东居然是啤酒第一大省,这个头衔真光荣。小时候在家看大人们喝酒,基本上所有人都会选择青岛啤酒,再后来也有一部人开始喝银麦啤酒(我大伯就是它的忠实顾客,可惜银麦被青啤收购了)。于是我也耳濡目染,青春期之后,只要遇到点啤酒的场合,那就必须青啤,绝无二话。虽然这几年爱过燕京,爱过百威,爱过雪花,爱过嘉士伯,但我一直保持着喜新不厌旧的良好习惯。我一直以为青岛啤酒是全国最牛逼的啤酒,但这文章告诉我,不一定,雪花也逐渐牛逼起来了,基本上不相上下了。与此同时,作为啤酒三巨头的小弟燕京,我都替它感到压力很大,它是我第二喜欢的品牌,如果将来可以把精力放在地域扩张上面,或许有朝一日可以摆脱这尴尬的地位。不过,爱喝啤酒的人这么多,三足鼎立也挺和谐的,只要青啤和雪花的野心别太大,在近几十年内,大家还是都能赚到钱的。
2011.1.13——第七本
《怪诞行为学》(升级版)
买这本书来看,主要是受了老罗那场著名演讲的煽动。尽管这本书的电子版早已经安静的躺在了邮箱里,但我努力试着看了一会儿,发现这种书在电脑上根本读不下去,我甚至连序言都还没看完就已经将其删除了。当拿到纸质书的那一刻起,才发现序言完全没有必要看,本以为只有中国的文人有写序的臭毛病,没想到老外也流行这一套。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每一节都像猜谜一样,先讲述一种由实验得出的现象,然后再根据这个实验推导出人性深处一些非理性的想法。举一例,关于“免费”的试验:原本卖10块钱的高级巧克力,现在只卖1块钱;原本卖1块钱的普通巧克力,现在白送—— 如果这两种巧克力只能选一小块儿,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是,如果将两种巧克力的价格各增加0.1元钱,也就是10块钱的巧克力卖1块1,而1块钱的巧克力卖1毛钱,那么大多数人马上就会选择前者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大多数消费者在“免费”面前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同样好用的还有“赠品”这一招儿。
这本书看得很累,基本上都是在地铁里看的,还好,每次看到厌烦的时候,新的一节马上就会开始。总体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没受多少累,勉强还能称得上是一本有点意思的专业书。我打算为它破个例,用铅笔把精彩的地方划下来,以备将来用得上。因为我的记性越来越差,当我为后面的内容而感叹道“嘿!有点意思啊”的时候,往往就会把前面感叹过的“嘿!有点意思啊”给忘记了,很悲哀。
2011.1.16——第九本
《博客天下》总第55期
很欣慰,时至今日,仍然有媒体在关注着那位村长的死去。
上一次在《看天下》里看到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当时已经隐约猜到了真相,为此还写了一篇《真相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惨遭失踪。而这一次《博客天下》里节选的文章,再一次印证了最初的想法。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的好:“……几个因缘际会的元素,在敏感的时间,敏感的地点,碰撞在一起,造成了这场事后广为传播的【谋杀】。”村民很可怜,村民很无奈,所以村民只好用最惨烈的行为,以此来对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早已没有公平而言。
本期杂志里节选的《票房疑云》也很有意思,至少让读者明白《赵氏孤儿》是怎么偷《大笑江湖》票房的了。突然想起了谷歌的口号(不作恶),或许这就是它离开中国的原因吧。即便“干干净净的赚钱是有可能的”,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一个庞大的公司,如果不服从游戏规则,说不定哪天就会不明不白的亏到破产了。想赚大钱,谁都不容易。
最后,分享一条杂志里看来的老段子——今天,我公司一个男同事开着一辆宝马。我问他:“哥们,宝马怎么来的?”他说:“昨天在酒吧遇见个美女,晚上她开着她的宝马把我拉到了山顶上,然后脱下自己的衣服跟我说‘你可以要你想要的’。于是,我开走了她的宝马。”我夸奖了他:“兄弟,你做的很对,她的衣服你也穿不了。”——作为一个庸俗的人,这个段子,我看一次乐一次。
2011.1.17——第十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41期
关于这一期,我只想对《方便面大战,口味定江山》这篇文章大放一下厥词。
前些日子天很冷,大家都懒得下楼吃午饭,又不想去食堂排队(何况食堂的菜也越来越糊弄人了),于是纷纷去楼下小商店买泡面上来吃。我的女同事们最爱的一种泡面,恰恰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忘记从什么时候起,她们吃泡面就没再吃过别的味儿,再后来,我也喜欢上了这种面,最高纪录——连着吃了三个中午的酸菜面。报道里面说,这是统一的主打产品,虽然剑走偏锋(细分口味),却足以和康师傅那经久不衰的“红烧牛肉面”和“香辣牛肉面”抗衡了。
于是,不可避免的,我想起了关于我和方便面的整个似水流年。第一次吃方便面应该不超过三岁,那时只记得是鸡汁味的,第一次吃桶面好像长大了一些,因为我清楚的记得牌子上面写着“日清”,白桶上面有蓝色的花纹,上书——海鲜面。再后来,小虎队干脆面和小浣熊干脆面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的小学和初中生涯,高中在异地求学的时候再吃方便面,则完全是无奈之举了。老妈给的生活费很多,却都被我偷偷省下来买了小说、童话和杂志,真羡慕那时的自己可以用两个晚上便能将《尘埃落定》看完的神奇速度——我们晚上十点半才下课。那两年吃过的最多的泡面是“六丁目”牌的,印象中最美味的则是统一出的“巧面馆”桶面,比什么农心的“辣白菜”好吃多了,可惜在北京并未见到过。我也重新找到了心仪的面,它依然是统一旗下的产品,江湖人称“汤达人”,可惜得煮着才好吃,没法泡。
据说让泡面最好吃的办法是不加开水,而是加满冷水后放进微波炉里微波个三分钟,那种味道才是最棒的。我没试验过,但我觉得,泡面还得煮着才好吃,尤其是里面加个鸡蛋的时候,蛋心最好别煮的太熟,有一丁点“溏心”就完美了。
2011.1.20——第十一本
《地久天长》庄羽/著
整个中国,写小说最牛逼的两个人——男的是余华,女的是庄羽。
这种相当武断的观点在我并不漫长的阅读心得中从未改变过,我在大一那一年就迷上了她。当时还是托郭敬明老师的福,一口气看了她的《圈里圈外》,惊得目瞪口呆。简直没有一个人比她再会编故事了!她的故事总是能深深的唤起我的共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三本就是《圈里圈外》、《不是我说你》和《遍地姻缘》。她的书里面,我只有《半张脸》没有读过。在上周之前,还有这本去年出版的《地久天长》——我没想到这个故事竟然如此好看。
前天晚上下单,昨天下班时就收到了,书不厚,才一百七十页。对于喜欢的作家来说,如果习惯了她/他的风格,读起书来是很快很快的。这本书我用了两个小时,几乎在每一分钟都没有产生过要放下它的念头。它就想浓缩的生活,将无数的可能性糅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范围内碰撞出无限闪亮的火花。
关于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居然不是来自于爱情,而是关于友情的。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几个特别特别好的朋友,必然会失去很多色彩。尽管看书时屡次揪心,但这个结局竟然出乎意料的让人舒服。对爱人和朋友要坦率和热情,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天长地久,友谊才能地久天长。
那么从现在开始,逐月添加。
![]() |
2011.1.2——第一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39期
(2010年最后一期)
2010年的最后一期杂志,依旧比报亭晚到了一周。发行部对待用户也太不认真了!
这一期的专题是《知识青年做生意啦》,讲的是科学松鼠会和译言网这种原本看似非盈利的组织是如何渐渐向商业领域转变的。这是好现象,尽管有许多内部成员坚持走公益路线最后气得离开了团队,但这些组织大部分都成功了。其中姬十三建立“果壳传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举动,风投们别碰科学松鼠会,如果非要给我塞钱,就塞到另一个兜里吧!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描述优衣库的《排队也疯狂》,看完此篇,马上去人人网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关注了一大批有意思的商业小站(可惜优衣库的活动结束了)。从这一点看来,尽管人人网非常谦虚的说到自己的广告做的很不成功,但是在我看来,它已经跑的比豆瓣快了。
封面故事做的很有意思,但依旧像往年的每一期年终总结一样,有些空洞。而相对活泼的《让人更快乐的100件事》里面,我发现我干过一多半,但我并没有快乐更多,这他妈是为什么呢。下次我争取写一篇《让人更快乐的1000件事》。
![]() |
2011.1.5——第二本
《三体Ⅲ死神永生》
论阅读快感,这一本稍逊于《三体Ⅱ黑暗森林》;但是论气势,绝对是一部越读到后边越让人窒息的故事——不过很明显的是,刘慈欣对待这一本的态度明显没有前两本认真。这种被震撼感觉就像十年前第一次读大刘的作品《中国太阳》一样,完全没有想象过哪怕是连灵光一闪都没有出现过的火花……就这么被他一下子点燃了。
为这本书写观后感,对于每一个尚未读过此书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残,剧透是一种无良的品质,为这种书写剧透简直称得上是罪大恶极了。它稍稍改变了我对这个星球这个世界的认知,让我觉得原来活着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就像在看余华的《活着》。不同的是,前者和后者相比,更像是上帝和蚂蚁的关系。
![]() |
2011.1.7——第三本
《大卫奥格威自传》
这本书我似乎读过,因为我的豆瓣从不说谎,但是我已经记不清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了,于是这一天就重读了一遍。读着读着,就发现了与上一次读时完全不同的心境——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刚刚进入这个行业,当时对奥格威的印象就像一个基督徒看耶稣一样,恨不得顶礼膜拜。而现在我开始慢慢发现自己已经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老头了。首先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一分才气在那个年代可以被放大为八分才气,而现在这个人人都有八分才气的时代,即便是有十分才气也不会显得过于出众了。——当然,这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可以让我回到两三年前重新安排一次职业规划的话,我一定不会选择跟广告沾边的行业了,我曾经想过做一个记者,或者做一个IT男也不错,另外,厨子也可以,听说厨子也能赚不少钱呢。
奥格威的故事在某种角度诠释一个道理,那就是,天无绝人之路。广告界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好口才、好脑子、好文笔,随便有一样,哪怕你是个农民呢,最后都有可能成为教皇级人物。这甚至比当个厨子还要简单的多。
![]() |
2011.1.9——第四本
《看天下》总第161期
(2011年第二期)
每当我在外面等人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的买一本不算太厚的杂志,很久以前只买《三联》和《第一财经周刊》,后来也开始买一些别的杂志了,例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博客天下》和《看天下》,我觉得,看这些杂志至少不会把时间浪费掉,而看那些攒了几天的手机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言归正传,这本杂志的封面是《和我们的孩子谈谈性》,关于这个话题,我并不感兴趣,当然也并不排斥。只是觉得和自己的孩子谈这个话题实在是有些科幻的意味——春天还没到,地还没种上呢!
这一期最让我感兴趣的两个话题是去年年末的两个人物,基本上他们的名字是不能提的,一位姓钱,死了;另一位叫刚,还活着。这两篇报道令我非常难过,不知道是不是家国情怀在作祟。本想根据这两篇报道整理出两篇杂文出来,没想到这些杂文是不允许发在网上的,于是我索性就不给自己喜欢的网站们惹事了,大家都不容易,何况我也并不想替谁说话。我本来是打算跳出来挨骂的,因为好多网友在这两件事情上暴露了从不思考的弱点,但是这一切又关我屁事呢。总之,这是一个悲哀的时代,真相是永远不可能大白于天下的,所以,请珍惜生命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后,我对这种文摘类的杂志始终有个疑问——你们是如何支付作者稿酬的?请千万不要像网上那帮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无赖们一样做出那种把别人的东西发表在自己的平台上并且不注明转载的断子绝孙的事儿,谢谢了。千万别再像新浪微博里面某些所谓的“XXXX排行榜”那样,一点一点把网络上关于产权和尊严的概念彻底搞没了。
![]() |
2011.1.10——第五本
《我的奋斗》 罗永浩/著
自从上个周末把电脑里存了好久的《老罗语录》放进了MP3里面,我这几天在外面几乎就没摘掉过耳机,太他妈逗了!老罗最近一次火起来(其实一直都很火)完全是靠演讲的力量,几乎所有的不上进青年在听完之后都立刻有了上进的冲动,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朋友以及我。说实话,在看演讲视频之前,我没想到老罗的口才居然可以好到这种人神共愤的地步。这样的人不成事谁成事?就算去搞传销,罗胖子也早就是个千万富翁了吧。
于是周一上班后,立刻在快书包上订了一本早就想买却一直没买的《我的奋斗》。书很快就送到了,利用午休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三分之一,眼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脑海中仿佛都有声音在朗读,我很快意识到,已经到达了我看书时的最高境界了。虽然速度变慢了,但是从感官上来讲,又多获得了一种享受,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是幻听,反正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读完这篇数万字的演讲稿,没有上一次看视频那样被打了鸡血的冲动,从励志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但是,书中自始至终都在讲一个道理,那就是天道酬勤。我觉得在这篇演讲稿里面,除了弘扬自由与民主之类的人间常识之外,这就是最核心的力量了。期间被逗笑了无数次,看文字书看得如此欢乐,真是近几年来头一回。如果要评选我最喜爱的作家,这次我决定不选余华了。
他的成长史倒是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感慨,毕竟大家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所谓的童年苦难基本上也都遭遇的差不多,尤其是少年暴力那一段,估计每个男孩子都经历过打人与被打的青春吧。
最喜欢的还是访谈录那一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回答是关于安全套的——每个不爱用安全套的男人都应该去认真看一遍人工流产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男人,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不过只能在自己博客里说说,如果在豆瓣建立一个【必戴套】小组,一定是没有什么人加进来的,说不定还会被男性管理员恼羞成怒的封禁,呵呵。
凌晨一点,终于看完。从那一刻起,我就打算正式成为老罗的粉丝了。我在豆瓣上给这本书标注的短评是【人世间一朵牛逼的奇男子,这个国家因为有你变得更好了一些^_^】——希望我也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些。
![]() |
2011.1.11——第六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40期
(2011年第1期)
上次提到《第一财经周刊》的发行部对待订阅读者似乎不太上心,结果这一期和最新的一期马上就被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兄直接用快递发了过来。这个举动让我对自己之前说过的一些话感到一点点愧疚,甚至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以后再也不要催他们了,大家都不容易。
言归正传,这一期的内容我就记住了四篇,其中有两篇还是跟财经没啥关系的。那就先从这没啥关系的开始说起吧——在《结个婚,容易吗》这个专题中,求婚是一件比结婚还要重要的事儿。什么是结婚?领证?戒指?婚纱照?蜜月旅行?还是两人一起去共度人生?在我看来,最后一项才是结婚的本质。而之前所说的一些包括求婚,都只能算是结婚的“前戏”而已。说到结婚,今天突然想起很久未联系过的一个老朋友,我们上一次聊天那阵子他刚刚把自己和未婚妻的照片贴出来。想起一年没见,这孙子应该都快当爹了吧,抱着“一个不着调的叛逆青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后心态会出现神马变化呢”的疑问一聊才知道,刚领证,哪来的孩子啊。之后又补了一句,结婚之后,贼结巴不自由!再后来,就剩下他一直在羞辱我了——“哎,当初是哪个傻逼非要等着房价要降来着?”妈的,于是我就愤愤的下班了。
另一篇比较有意思的讲的是社交圈子的事儿——《找到你的圈子》。关于“圈子”这个概念,每个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体验了,但职场圈子或者说工作之后的圈子和学生时代的圈子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圈子,我更喜欢和三两朋友单聊,人一多我就有种犯困的感觉,估计是小时候跟着老爸出去应酬落下的坏毛病——不用说话,只管吃就好了。但是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找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玩也算得上是很有意思的事,不过好组织大部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书友会太傻,饭醉团太俗,登山俱乐部我也没时间,好不容易想参加一个车友会吧,嘿,又他妈不能买车了。
你看,因为每个月没有摇中的人将会继续参加下月摇号,不幸的是,这样一来摇号池里的号码会越积越多,中奖概率也会越来越趋于无穷小——几年之后,想在北京买辆车,基本上就跟中个彩票二等奖似的了。这期的专题《政策来了》是我觉得唯一有深度的报道。由于工作上的一些便利,关于“限号令”,知道的信息比大部分人都要早两天,所以也曾悄悄在微博上说了两句,不知道有没有惠及到朋友。客观来说,这一次的限车政策远比对房地产的调控要迅猛的多,基本上就是将北京的经销商重新洗牌,至少要有1/3的汽车销售要离开。新一年的在京销售目标也成为了让各大厂商无比纠结的一个话题。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买不起房,现在连车斗买不了,那不太失败了吗!”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啤酒的——《青啤重启扩张》。从这篇报道里面,我了解到山东居然是啤酒第一大省,这个头衔真光荣。小时候在家看大人们喝酒,基本上所有人都会选择青岛啤酒,再后来也有一部人开始喝银麦啤酒(我大伯就是它的忠实顾客,可惜银麦被青啤收购了)。于是我也耳濡目染,青春期之后,只要遇到点啤酒的场合,那就必须青啤,绝无二话。虽然这几年爱过燕京,爱过百威,爱过雪花,爱过嘉士伯,但我一直保持着喜新不厌旧的良好习惯。我一直以为青岛啤酒是全国最牛逼的啤酒,但这文章告诉我,不一定,雪花也逐渐牛逼起来了,基本上不相上下了。与此同时,作为啤酒三巨头的小弟燕京,我都替它感到压力很大,它是我第二喜欢的品牌,如果将来可以把精力放在地域扩张上面,或许有朝一日可以摆脱这尴尬的地位。不过,爱喝啤酒的人这么多,三足鼎立也挺和谐的,只要青啤和雪花的野心别太大,在近几十年内,大家还是都能赚到钱的。
![]() |
2011.1.13——第七本
《怪诞行为学》(升级版)
买这本书来看,主要是受了老罗那场著名演讲的煽动。尽管这本书的电子版早已经安静的躺在了邮箱里,但我努力试着看了一会儿,发现这种书在电脑上根本读不下去,我甚至连序言都还没看完就已经将其删除了。当拿到纸质书的那一刻起,才发现序言完全没有必要看,本以为只有中国的文人有写序的臭毛病,没想到老外也流行这一套。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每一节都像猜谜一样,先讲述一种由实验得出的现象,然后再根据这个实验推导出人性深处一些非理性的想法。举一例,关于“免费”的试验:原本卖10块钱的高级巧克力,现在只卖1块钱;原本卖1块钱的普通巧克力,现在白送—— 如果这两种巧克力只能选一小块儿,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是,如果将两种巧克力的价格各增加0.1元钱,也就是10块钱的巧克力卖1块1,而1块钱的巧克力卖1毛钱,那么大多数人马上就会选择前者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大多数消费者在“免费”面前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同样好用的还有“赠品”这一招儿。
这本书看得很累,基本上都是在地铁里看的,还好,每次看到厌烦的时候,新的一节马上就会开始。总体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没受多少累,勉强还能称得上是一本有点意思的专业书。我打算为它破个例,用铅笔把精彩的地方划下来,以备将来用得上。因为我的记性越来越差,当我为后面的内容而感叹道“嘿!有点意思啊”的时候,往往就会把前面感叹过的“嘿!有点意思啊”给忘记了,很悲哀。
![]() |
2011.1.16——第九本
《博客天下》总第55期
很欣慰,时至今日,仍然有媒体在关注着那位村长的死去。
上一次在《看天下》里看到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当时已经隐约猜到了真相,为此还写了一篇《真相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惨遭失踪。而这一次《博客天下》里节选的文章,再一次印证了最初的想法。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的好:“……几个因缘际会的元素,在敏感的时间,敏感的地点,碰撞在一起,造成了这场事后广为传播的【谋杀】。”村民很可怜,村民很无奈,所以村民只好用最惨烈的行为,以此来对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早已没有公平而言。
本期杂志里节选的《票房疑云》也很有意思,至少让读者明白《赵氏孤儿》是怎么偷《大笑江湖》票房的了。突然想起了谷歌的口号(不作恶),或许这就是它离开中国的原因吧。即便“干干净净的赚钱是有可能的”,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一个庞大的公司,如果不服从游戏规则,说不定哪天就会不明不白的亏到破产了。想赚大钱,谁都不容易。
最后,分享一条杂志里看来的老段子——今天,我公司一个男同事开着一辆宝马。我问他:“哥们,宝马怎么来的?”他说:“昨天在酒吧遇见个美女,晚上她开着她的宝马把我拉到了山顶上,然后脱下自己的衣服跟我说‘你可以要你想要的’。于是,我开走了她的宝马。”我夸奖了他:“兄弟,你做的很对,她的衣服你也穿不了。”——作为一个庸俗的人,这个段子,我看一次乐一次。
![]() |
2011.1.17——第十本
《第一财经周刊》总第141期
关于这一期,我只想对《方便面大战,口味定江山》这篇文章大放一下厥词。
前些日子天很冷,大家都懒得下楼吃午饭,又不想去食堂排队(何况食堂的菜也越来越糊弄人了),于是纷纷去楼下小商店买泡面上来吃。我的女同事们最爱的一种泡面,恰恰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老坛酸菜牛肉面”,忘记从什么时候起,她们吃泡面就没再吃过别的味儿,再后来,我也喜欢上了这种面,最高纪录——连着吃了三个中午的酸菜面。报道里面说,这是统一的主打产品,虽然剑走偏锋(细分口味),却足以和康师傅那经久不衰的“红烧牛肉面”和“香辣牛肉面”抗衡了。
于是,不可避免的,我想起了关于我和方便面的整个似水流年。第一次吃方便面应该不超过三岁,那时只记得是鸡汁味的,第一次吃桶面好像长大了一些,因为我清楚的记得牌子上面写着“日清”,白桶上面有蓝色的花纹,上书——海鲜面。再后来,小虎队干脆面和小浣熊干脆面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的小学和初中生涯,高中在异地求学的时候再吃方便面,则完全是无奈之举了。老妈给的生活费很多,却都被我偷偷省下来买了小说、童话和杂志,真羡慕那时的自己可以用两个晚上便能将《尘埃落定》看完的神奇速度——我们晚上十点半才下课。那两年吃过的最多的泡面是“六丁目”牌的,印象中最美味的则是统一出的“巧面馆”桶面,比什么农心的“辣白菜”好吃多了,可惜在北京并未见到过。我也重新找到了心仪的面,它依然是统一旗下的产品,江湖人称“汤达人”,可惜得煮着才好吃,没法泡。
据说让泡面最好吃的办法是不加开水,而是加满冷水后放进微波炉里微波个三分钟,那种味道才是最棒的。我没试验过,但我觉得,泡面还得煮着才好吃,尤其是里面加个鸡蛋的时候,蛋心最好别煮的太熟,有一丁点“溏心”就完美了。
![]() |
2011.1.20——第十一本
《地久天长》庄羽/著
整个中国,写小说最牛逼的两个人——男的是余华,女的是庄羽。
这种相当武断的观点在我并不漫长的阅读心得中从未改变过,我在大一那一年就迷上了她。当时还是托郭敬明老师的福,一口气看了她的《圈里圈外》,惊得目瞪口呆。简直没有一个人比她再会编故事了!她的故事总是能深深的唤起我的共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三本就是《圈里圈外》、《不是我说你》和《遍地姻缘》。她的书里面,我只有《半张脸》没有读过。在上周之前,还有这本去年出版的《地久天长》——我没想到这个故事竟然如此好看。
前天晚上下单,昨天下班时就收到了,书不厚,才一百七十页。对于喜欢的作家来说,如果习惯了她/他的风格,读起书来是很快很快的。这本书我用了两个小时,几乎在每一分钟都没有产生过要放下它的念头。它就想浓缩的生活,将无数的可能性糅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范围内碰撞出无限闪亮的火花。
关于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居然不是来自于爱情,而是关于友情的。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几个特别特别好的朋友,必然会失去很多色彩。尽管看书时屡次揪心,但这个结局竟然出乎意料的让人舒服。对爱人和朋友要坦率和热情,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天长地久,友谊才能地久天长。
-
隐约雷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1 02:18:39